專題

以信仰為基石 西拉雅推正名

原民身分與生俱來 &nbsp爭取登記遭法院駁回 &nbsp多管齊下盼能恢復族名 【林宜瑩專題報導】《賽德克‧巴萊》電影正在全台熱烈上映之際,當年日治時代「以番制番」的景象,卻持續發生在現今真實的台灣社會裡!因西拉雅族要求恢復「原住民」身分的訴求,都可以被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以「乞丐趕廟公」(2009年6月24日)來加以回應,致使西拉雅族人憤而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遞狀,對政院原民會提出告訴(2010年11月23日)。 1956年至1963年間,當時台灣省政府曾4度發文各縣市政府,處理戶政作業時提到原住民族族別登記作業中,在日據時代有「熟」字的平埔各族,可到戶政機關登記為「平地山胞」,但相關單位在行政作業上便宜行事、疏於宣導,導致西拉雅族錯過登記時間,致使原住民身分認定權益受損。 後來,當西拉雅族人爭取恢復原住民身分過程中,甚至遭原民會以「西拉雅族要登記為原住民身分,應徵詢49萬現有原住民的意願,否則就是不尊重原住民」的理由,並以「乞丐趕廟公」來指責西拉雅族人爭取正名的行動;在西拉雅族人提告後,今年3至7月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共召開5次言詞辯論庭,原民會律師及代表甚至以西拉雅族登記原住民身分,是要獲得原住民特有優惠、權益來辯駁,讓西拉雅族人感到憤怒與難過,咸認原民會的說法不但污衊西拉雅族,更是對全體原住民族的嚴重侮辱。 事實上,台南縣政府在2009年1月5日到4月30日,有依據1957年3月11日台灣省政府的公文函示,依法受理日治時期種族為「熟」字的台南縣民,約有1萬2000多人申請登記為「平地原住民」,但因政院原民會以函文內政部,將戶政資訊系統民族登記中的「其他」選項刪除,讓這1萬2000多名西拉雅族申請人的名冊登記無門。 最後,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在今年7月21日駁回西拉雅族的提告,也就是宣判西拉雅族爭取恢復原住民身分運動的敗訴,這結果讓長期投身爭取西拉雅族正名、台南中會口埤教會會友萬淑娟(Uma Talavan)感到遺憾與難過。但她坦言,對此結果並不意外,還是會再接再厲,一定要向最高行政法院再提上訴,更不排除狀告憲法法庭,要求大法官釋憲。 「我身上流的是原住民的血,難道沒有登記,就不是原住民?」對外界批評西拉雅族早被漢化以久,Uma說:「西拉雅族是被漢化,不是變成漢族!」她表示,其實提告只是一條路徑,為了讓西拉雅族正名,還有其他的方式與管道,例如她最近也曾向總統馬英九舉大字報、遞陳情書,盼望透過各樣方式,讓西拉雅族能突破困境,因為她知道,群眾街頭運動固然有效,但長久下去一定會疲乏,所以一定要多管齊下,才能達成最終正名的目的。 西拉雅族除了原住民身分登記遭到多次阻礙外,最近也因為在台南新化的西拉雅族祖居地,與中興大學森林系的實驗林場發生地域之爭,讓世居該林場的35戶西拉雅族人險遭驅離。不過,西拉雅人近年致力於文化、語言的復育,而西拉雅族過去在信仰上,也與基督教的傳教史息息相關,而且,口埤長老教會在西拉雅族爭取正名過程中,也扮演很重要的推手,所以,期望透過這次的專題,讓大家更了解西拉雅族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台南市民政局局長鄭國忠 身分認同啟蒙 提倡文化復育 【方嵐亭專題報導】「那時候我對青年團契說:『咱是原住民!』『咱是西拉雅!』台下的青年都不敢相信地瞪大原住民眼。」曾擔任台南中會口埤教會牧師的台南市民政局長鄭國忠,回憶1988、89年對教會信徒的西拉雅認同啟蒙。 強調受口埤教會培育,才有機會參與更多公共事務的鄭國忠表示,1988年應聘到口埤教會,剛開始對所謂「平埔族」也是一知半解。但在一次探訪會友的過程,來到住在九層嶺的佟明章長老家,無意間發現佟家的戶口名簿身分欄上有個「熟」字,並得知他們說著一種類似將台語反過來講的「香蕉 pe a」話。好奇的鄭國忠在聖靈的帶領下,著手探討阿立祖、了解西拉雅縝密的家族職業繼承;開啟了他和口埤教會從自我肯定到自我認同的西拉雅驚豔旅程。 「你可以發現口埤人的運動、音樂都非常有特色,我當時就挑戰他們,當個西拉雅族人有什麼不好!」原來居住地處山林的西拉雅族人,無論教會或非教會人士、口埤或澄山與左鎮一帶,社會經濟地位相對弱勢,生活的窮困讓他們自卑、無法自我肯定。鄭國忠對信徒們勉勵說,「我們的生活雖然較清苦,但卻是最富裕的,上帝給我們最大的祝福,我們有最清新的空氣,我們很會唱歌。」有了自我肯定後,他們開始強化上帝給的恩賜、給的西拉雅族群身分。 鄭國忠認為1989年開始,幾次在口埤教會舉行的城鄉宣教運動(URM),對日後西拉雅的語言與文字復育、尋根和正名運動裨益良多。URM到口埤教會來舉行,先將教會和社會的藩籬拆除了,教會的信徒們參與在每次9天的服事,同時強調社會議題分析的URM,學員也注意、關心西拉雅的問題。佟明章長老的女婿萬正雄長老也曾經參加URM的訓練,促成了他成立了西拉雅社區發展協會。慢慢地,非信徒的老一輩西拉雅族人,受教會邀請在聖誕節等活動中演唱西拉雅古調,身分認同儼然形塑。 有了自我肯定、自我認同,口埤教會的族群認同工作更往前邁進到音樂、語言、習俗的文化工作上,從鄭國忠到李孝忠的歷任牧長總是不懈怠,這一路傳承歷經艱辛,直至近日,萬正雄的女兒Uma和女婿Edgar更積極倡導西拉雅為台灣原住民的正名運動,何時成功,他們充滿信心;誠如鄭國忠所說,打破了教會與社會的圍牆,口埤教會的會友知道,外面有許多人與他們有著共同的理念。 南中口埤教會牧師李孝忠 身負解放使命 正名奠基信仰 【特稿李孝忠】「主的靈在我身上,因為祂用膏膏我,叫我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報告神悅納人的禧年。」(路加福音4章18~19節)這段經文可能是口埤教會參與「西拉雅正名運動」最適當的使命宣言。當一個族群貧窮到連「身分」都失去時,他已經同時經歷「受擄、瞎眼、壓制」的苦難,教會面對社區居民這樣的「痛」,陪伴、參與尋求「解放」之道,是主靈賦予的使命。 1999年以前,口埤教會兄姊即投注於傳統歌舞和吟唱母語的西拉雅文化復育。在一次南島族群研習會中,萬正雄長老受邀以西拉雅族代表的身分赴會,並在會中發言,提出「西拉雅正名」的議題。具台灣原住民身分的與會者多數反對,亦有3、4位贊成者,後者成為萬長老推動「正名運動」的啟蒙動力:真理的擁護者總是從少數開始。遂籌設「西拉雅文化協會」開始組織部落民眾,推行族群意識覺醒運動。2008年台南縣府發現多項官方歷史文獻證明西拉雅具有「熟」、「番」等原住民身分認定依據,遂大力支持「西拉雅正名」運動,然執政者基於政治考量仍多方攔阻。 教會參與正名運動,須奠基在信仰和神學的立場。上帝愛世人,當世人在苦難中,祂必施行拯救。西拉雅族數百年來被統治、異化的痛苦哀嚎,上帝必然回應,教會當受差遣報告主的禧年。此外,黃彰輝提倡的處境化神學主張教會必須與受苦的人在一起,透過行動來對抗不公義的勢力。西拉雅正名運動所對抗的不義至少有3個面向:1.文化的宰制。「平埔嬤」的文化被作客的「唐山公」文化壓制。2.經濟不義。西拉雅傳統生活領域被執政者侵占,土地被公有化;生活環境遭邊緣化,居民教育、工作機會相對弱勢。3.政治壓迫。正名運動表面上對手是「原民會」,然而原民會成員原是西拉雅的族親,同屬南島民族,「長老教會原住民宣道委員會」於2009年7月22日即發起「擁抱西拉雅,回歸原住民大家庭」運動,然而統治者仍操弄「以番制番」的傳統策略,製造族群對立。 口埤教會多數會員是西拉雅族後裔,所以教會本身是「貧窮者的教會」(Church of the poor);教會與族群居民一同奮鬥(mission with people)是遵循耶穌道成肉身的宣教模式,祈願上帝拯救的應許能實現在「西拉雅正名運動」之上。 語言復育 教會族人共同努力 讓年輕一代學會講母語 &nbsp營會、教本落實西拉雅文化復振 【李信仁專題報導】最近電影《賽德克‧巴萊》上映,導演魏德聖期待下一部片,是以台南為場景的《台灣三部曲》,描述大航海時代的台灣,從平埔人、鄭成功與漢人、荷蘭人等角度來看台灣,其中的平埔人就是「西拉雅族」,而西拉雅語是拍片的最大困難;但在困難中,有群人正努力喚起沈睡的西拉雅語。 西拉雅語復育運動1997年就已開始,現任台南市政府西拉雅原住民事務推動會執行秘書,口埤教會會友萬淑娟(Uma Talavan)和她的丈夫萬益嘉(Edgar Macapili)和一群用心的族人堅持努力,讓沈睡的西拉雅語重新甦醒。 對於西拉雅正名和文化復振,語言是不可或缺的項目,Uma指出,語言是身分認同的重要象徵,西拉雅語沒有死亡,而是要尋找和恢復。 17世紀荷蘭據台時,1636年荷蘭人在台設立第一所學校就在新港社,用羅馬字拼音書寫新港社的西拉雅族語言,宣教師倪但理(Daniel Gravius, 1616~1681)以此翻譯聖經《馬太福音》與教理問答,成為西拉雅語復育的重要文本;Uma夫婦從拼湊整理出2000多個單字,還深入部落田野調查,訪談長者,尋找關於西拉雅語的蛛絲馬跡,然後編撰《西拉雅詞彙初探》,2008年11月正式出版,配合漢、英語註解,未來希望能編寫西拉雅語字典,透過語言復育,證明西拉雅語不是「死語」,只是沈睡而已。 如何使西拉雅語代代傳承,讓年輕一代受華語教育的族人也能開口說,這是母語復育的重要任務,Uma等人號召成立Onini竹音樂團,兒童與青少年唱著西拉雅歌謠,這些歌是用南島語系音律作曲,用竹子製成的樂器伴奏,深具特色。Uma說:「西拉雅族的孩子,唱西拉雅語的歌。」讓孩子學會母語,知道自己擁有西拉雅族的血統、文化、語言,子子孫孫的傳下去,這是西拉雅族很重要的復育工作。 西拉雅語的教學方面,2002年起舉辦種子培訓營,還有廣邀社會人士參加「Musuhapa西拉雅語言文化營」,2008年開始有師資培訓營,出版西拉雅語繪本教材,內容有問候語、自我介紹、數字,以及傳統文化和故事,全套5冊,2011年7月底獲得第3屆國家出版獎佳作,使社會各界看到西拉雅語復育的成果。 長老教會重視母語傳承,支持西拉雅語和其他平埔族語的復育,2009年出版的新版聖詩中,收錄6首平埔曲調詩歌,這是長老教會認同平埔族的重要指標,而新版聖詩第7首〈行佇山林小路吟詩謳咾〉就是西拉雅母語詩歌,旋律輕鬆活潑,易學易唱,今年7月有5位從印度、英國等參加「我愛台灣宣教營」的外籍,都能朗朗上口,藉著聖詩使更多信徒感受西拉雅語言之美。 土地侵占爭議 &nbsp尋求各方合作共榮發展 【李信仁專題報導】台南市新化區鄰近口埤教會、新和教會一帶的九層嶺部落,是西拉雅復振運動的核心地帶,萬正雄長老語女兒萬淑娟(Uma Talavan)一家居住的「綠谷西拉雅」最具指標性,但中興大學新化林場2009年底進行土地重測,指控有35戶西拉雅族人占用土地,最近台南市政府協調中,族人期待在祖先留下的土地深耕發展。 中興大學新化林場清查土地,向法院提告西拉雅族人侵佔,引起居民不滿,今年5月29日西拉雅族人與口埤教會近百人在新化林場大門口抗議,頭綁布條,高舉「百年祖地」、「刀下留情」標語表達心聲。 西拉雅原部落自救會總幹事Uma表示,林場周邊是西拉雅傳統區域,祖先最早在清末就到台南新化口埤仔、九層嶺等地開墾,日治時期逐漸穩定落腳,後來國民黨政府強制登記國有,提撥給中興大學使用,她質問:「從土地所有權倫理和歷史正義的觀點來看,到底是誰侵占誰的土地?」 對於中興大學的作法,Uma說,當初土地重測,未經雙方同意,中興大學就自行認定土地所有權歸屬,漠視原有居民權益,新化林場還依此向當事人追討罰款,誤導居民以為繳納的是租金,能夠合法使用,造成在法院訴訟中吃悶虧。 西拉雅族人懇請中興大學立刻向法院申請暫緩執行,讓雙方重啟協商,居民就地合法,台南市政府十分關切此事,6月28日市長賴清德出面協調,做出結論:1.市府將依據戶籍資料出具世居當地原住民及原墾戶證明文件,並協助取得土地所有權。2.市府將行文中興大學,表示市府和中興大學、林管處已取得初步共識,請中興大學先行暫緩該民事訴訟3個月。3.對於新化林場後續發展事宜,市府將和中興大學合作,使新化林場能發揮最大的效益,進而帶動地方的繁榮發展。 目前九層嶺西拉雅族和中興大學的爭議仍在持續協調中,從「綠谷西拉雅」的建築、生態、語言、藝術等面向,追尋和塑造生活文化的實例可做借鏡。族人對於守護傳統土地和族群未來提出看法,除了市府、中興大學合作,當地居民要思考如何參與,呈現西拉雅文化特色,用不同於傳統觀光產業的方式,結合西拉雅傳統作物、當地原生植物復育、農產品直銷,發揮創意,營造部落,使西拉雅族得到更多民眾的認同與支持,族人和土地能永續發展。 【西拉雅族簡介】 17世紀基督教藉荷蘭人傳入台灣,以安平附近新港社西拉雅族為對象,西拉雅接受基督信仰,是台灣宣教史的大事。 荷蘭來台宣教師約有30名,1636年在新港為孩童開辦學校,教導羅馬拼音和基本教理。能用文字書寫的族人被稱為「教冊仔」,土地買賣契約稱「蕃仔契」,就是「新港文書」。 後來因漢人增加和政治變動,宣教趨緩。1661年鄭成功圍攻熱蘭遮城,有5位牧師殉教,韓布魯克牧師(Antonius Hambroek)妻兒被鄭成功俘虜,被迫進城勸降荷蘭長官揆一(Frederick Coyett)為人熟知。 西拉雅族是台灣原住民的一支,與現在官方認定的14族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清朝稱為「平埔熟番」,日治時代被劃為「平埔族」,從考古研究西拉雅的生活蹤跡可追溯至距今500至6000年之間。 根據日本學者小川尚義的說法,西拉雅族可分為「西拉雅本族」和「大武 社群」、「馬卡道亞族」2個支族。一般而言,西拉雅族是指居住在台南市境內的西拉雅5大社本族,其分佈區域由北而南依次為: 1.蕭 社(Toekapta):八掌溪下游到曾文溪下游,台南市將軍區、佳里區。 2.麻豆社(Toeamimig):急水溪上游以南到曾文溪之間,台南市麻豆區、六甲區、官田區。 3.目加溜灣社(Backloan):曾文溪到鹽水溪之間,台南市善化、山上、新市及大內區。 4.新港社(Tachloeloe):又稱大目降社(Tavocan),約於鹽水溪以南到二仁溪以北之間,台南市永康、新化、仁德、歸仁、關廟與龍崎區。 5.大武 (Tevorang):台南市玉井區、楠西區、南化區。 另外,1829年開始,部分西拉雅族人東遷,移居花蓮玉里、富里,台東池上、關山、長濱、成功一帶,建立大庄、觀音山、萬人埔、蟳廣澳、彭子存等聚落,其中以大庄最具規模。西拉雅族東遷開發「安通越嶺」、「落合越嶺」、「大庄越嶺」等古道,19世紀也爆發大庄、觀音山等抵抗清朝的事件。 近年西拉雅族正名運動,從民間到公部門,2009年台南縣政府辦理,日治時期註記「熟」身分者補登記為平地原住民,截至當年4月15日,西拉雅人口登記有1萬2478人。但中央政府始終沒有認定西拉雅是原住民族,族人提出行政訴訟,今年7月21日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宣判訴訟駁回,等同敗訴。官方層級,只有台南市政府認定為「市定原住民族」。(資料整理/李信仁)

88水災2週年 教會關心不打折

普世教會機構肯定PCT 88重建事工 &nbsp突顯政府怠惰失職 【李信仁專題報導】88水災屆滿2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致力於88重建事工,用「上帝國宣教」精神與受災居民攜手努力;PCT的88重建事工,獲得多個普世宣教機構肯定,經驗值得各國借鏡,與政府處理88水災怠惰失職,形成強烈對比。 普世教協(WCC)、世界傳道會(CWM)、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等重要普世宣教機構,均派員來台了解PCT的重建事工;2011年4月26日至29日,第56屆總會通常年會,19個普世教會和機構40位代表參加,由於日本震災嚴重,各國期待參考PCT的921大地震、88水災重建經驗,使教會在災難中善盡職責。 其中,WCRC發行全球的通訊刊物,7月份大篇幅介紹PCT的88重建事工,WCRC大眾傳播幹事Kristine Greenway在4月下旬來台參訪花東,看到台東88重建關懷站不只從事災後產業、家園重建,並與東排、東美、布農、東部、達悟等中、區會組成「台東宣教聯盟」,號召反核廢料、反對「東部發展條例」和「美麗灣渡假村」等開發案,控訴政府和財團破壞花東,使Kristine Greenway留下深刻印象,認為PCT的88重建具有整全性,不單是災難救援或經費補助,更結合社區宣教,進一步訴求改革,從根本解決人民的苦難。 另外,WCC今年5月17日至25日在牙買加舉行「國際普世和平會議」(International Ecumenical Peace Convocatio,IEPC),來自全球的WCC會員教會代表超過千人與會,IEPC設100多個議題工作坊,PCT的88重建是其中之一,總會莫拉克重建中心執行長林芳仲牧師、教社委員會主委Avai牧師(陳清發)代表報告,多國代表對這項議題有高度興趣。 WCC全球各會員教會當中,有能力規劃和執行災後重建的並不多,可見PCT經驗重要且可貴,與台灣同屬海島國家的馬達加斯加代表提到,馬國經常遭遇颶風侵襲,但教會對救災、重建束手無策,而PCT有完整的事工規劃,組織、人力與資源整合妥善,希望PCT傳授經驗給其他國家;美國長老教會(PC(USA))代表也表示,美國近年天災不斷,PC(USA)組織龐大卻無法有效參與救災,盼望來台考察PCT的88重建。 PCT在88水災後設立7個重建關懷站,今年開始宣教轉型,持續深耕並延續重建成果,協助當地中、區會建立事工和宣教長久發展架構;88重建事工計畫從2009年8月8日至2013年8月總共4年,分為救援安置、關懷重建、宣教轉型等階段,總會設莫拉克重建中心,設台東、屏東、鄒族、魯凱、排灣、部落、南布等7個重建關懷站,為了使重建期屆滿後事工能夠持續,重建站進行宣教轉型,自給自立。 今年2月,88重建聯席會議討論宣教轉型,各重建站協助當地中會設專職單位,推動重建站轉型成為中、區會常設機構,協助各教會推動社區宣教、急難救助。 不過,馬英九政府88災後每逢週年,經常誇耀政府重建成果,對此,長老教會88部落重建站以及原住民、部落和民間社團組成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提出控訴,真實的情況是許多88受災的原鄉族人,因政府不當政策流離失所,被迫住在「永久屋」與部落脫離,許多族人無法回到原鄉繼續耕作,生活不安,錯誤政策,誰來檢討負責?政府各類重建會議,消耗大筆預算,卻沒有族人主體的聲音。 8月1日,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舉辦論壇,綜合88災區代表意見,提出「政府重建政策錯誤清單」,包括:1.以安置取代重建是嚴重錯誤。2.馬政府強制集體遷村造成部落族人對立,撕裂原鄉部落。3.入住高雄杉林大愛永久屋族人失業,生活出現問題。4.戶籍遷至都會區永久屋,將喪失原鄉土地的權利與主張。5.原鄉家屋強制斷水斷電、家屋拆除。6.入住永久屋的災民需要遷出戶口,而且只能遷出,不得再遷回原鄉,嚴重違反人民有遷徙的自由。7.災區土地使用遭受限制。8.原鄉重建牛步化,道路交通問題最嚴重。 2年來,長老教會關切政府的88重建政策,尤其行政院災後倉促制定《災後重建條例》對災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政府明顯失職,長老教會與受災地區自救會與居民、NGO團體站在一起,用自主力量突破政府失能的困境,自立重建災區文化和產業。 重建計畫完整 經費專款專用 【李信仁專題報導】針對長老教會88水災重建,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強調,重建事工有完整計畫,經費「專款專用」,並將事工經驗貢獻普世教會和國內各界,災後2週年來對政府重建政策的缺失提出看法。 根據長老教會公布88重建奉獻收支表,截至今年5月24日總共收到新台幣2億7039萬2763元,支出1億1710萬7123元,經費使用項目包括:中區會辦理災民生活安置補助、各重建站事工執行、家屋重建、災區牧者補助、心靈關懷等;長老教會88專款奉獻和募款向內政部報備核准,從88災後至今,每週都要將經費收支送交內政部審查,每筆都通過嚴格審核,公開透明。 張德謙表示,88水災一發生,就收到教會和社會各界的奉獻,長老教會提出4年重建計畫分階段進行,當時有牧長質疑:「為何不將奉獻立即發給災區居民,而要分階段執行?」總會88水災重建中心說明,重建不只是經費補助,更要幫助在地自給自立,使重建結合社區宣教,才能讓重建成果永續發展。災後2週年檢視重建事工和經費使用,如果當時就將奉獻全數支出,沒有長期和階段性計畫,不只無法讓重建與宣教深耕,更可能造成各地為了經費分配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目前長老教會88重建進入第2階段,總會輔導各關懷重建站轉型,重建站規劃當地事工,中區會、地方教會提供支援和關心。第1階段和第2階段的事工重點不同,第一階段以急難救助為主,搜集、了解各地災情,以中、區會設立救災系統,總會在災區設置救援重建站等;第2階段則有家屋重建、農產復耕、重建站事工等,需要長期進行。 2年來,長老教會重建事工獲得各界肯定,尤其是普世教會機構認為值得借鏡,張德謙表示,從88重建中累積的寶貴經驗,期待能分享給普世教會。另外,長老教會重建經費使用通過最嚴格的審查,得到各界信任,甚至世界傳道會為日本大地震奉獻,也透過長老教會轉交日本基督教團,可見長老教會急難救助、災後重建能夠貢獻世界,盼望眾教會持續關心參與。 原民自治論壇 指出結構問題 【陳韋鑑專題報導】88水災2週年,馬英九總統表示,政府的重建工作迅速,永久屋進度已達9成;然而,在第一線服事災民的牧者同工及專家學者,卻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7月31日至8月2日,由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2011原住民紀念日──原住民族自治論壇」在新竹聖經書院舉辦,邀請各族群中區會幹部同工,及許多關心此議題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88水災重建2週年相關問題。會中邀請南布中會高中教會理斷.搭給嚕嘟嗯牧師及魯凱中會總幹事Pelenge(陳松得)牧師分享,並請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執行長金惠雯回應。 「各部落重建都有相同的問題,因為沒有好的自治法,」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牧師表示,「許多部落NGO只能與地方政府對話,但很多問題都是中央政府的結構性問題,」因此總會原宣推動「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結合各部落力量,指出中央的問題。 「山上除了便道,其他的重建都是零,產業重建也是零!」提到桃源及那瑪夏災區的狀況,理斷氣憤地表示,政府與商人蓋的都是每次下大雨會壞的道路工程;針對永久屋,他也表示,「2週年才是災難的開始,」面對失業嚴重,當局又發函告知,「凡住進永久屋的居民,就不能回到原居地,連子孫都不能回去,根本違反憲法中的遷徙自由,」「2年了,平地也許會逐漸忘記88水災,但是88水災卻在部落持續發生著。」他感嘆的說。 Pelenge提醒族人,並非意見領袖的決定都是對的,「還是很多族人相信政府不會出錯!」他認為官方應該先來了解部落族人的文化,魯凱族群有4大基督宗派提出3次聯署,包括8大訴求等等,「可惜被採納的還是很少,」「慈濟都是房子蓋好了才叫人去住,也沒有保留教會的預定地,甚至教會自行募款起造的教堂也不能擁有產權。」 與談人金惠雯表示,執政黨的永久屋政策是一群都市人的思考,認為家就只是房子,完全不考慮「部落」的概念,未來等到國土規劃法加上特定區重劃,「所有非災區的原住民也都會變成受害者!」 88重建中心總召q不關心如何發現真相、維持正義。」 而司法體制內沒有互評的制度,沒有人有道德勇氣去揭發不對的情況,「內部沒有自律能力、外部沒有監督機制」,導致司法問題層出不窮。再者,整個司法對於誤判、冤案不會認錯。林永頌說,其他國家也會誤判,但這是比例與態度問題,「前面有50個人判過了,我可以改判嗎?那我不就得罪那些人?」同一體系、官官相護,面子與升官比別人的性命還重要。 林永頌說,台灣的司法內部幾乎沒有自律能力,因此民間司改會才要積極運作。法官法已於今年6月通過,年底將可望實施「法官評鑑辦法」,林永頌樂見此一機制為台灣司法帶一絲希望。 「台灣司法雖有進步,」林永頌語氣一轉,「但這進步,有跟上時代嗎?」他笑稱台灣司法一年進一步,但現今數位時代一年進十步,「到底是進還是退?」他指出企業界人士感嘆台灣司法落後,「沒有品管」加上「欠缺競爭力」,如果是行業早就倒店了! 不過林永頌認為,就算覺得沒希望,這套司法制度還是存在,司改會要做的就是努力推動,讓它可以多進幾步,例如法官法的通過及法官評鑑的落實等。 論檢察官辦案 憑公義與愛心 【特稿╱李勝雄】人要有公義感及仁愛心,始符合上帝造人的目的;檢察官辦案,更應秉此原則。法律雖無直接用公義及愛心字眼,但由下列3方面,即可明白檢察官本應具有公義及愛心: 一、由檢察官的偵查權來論:依刑事訴訟法第228條規定,檢察官有自動偵查權。但無論是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包括媒體報導,甚至網路消息,他都可開始行使偵查權力,但必須「知有犯罪嫌疑者」。有了被告訴、告發的對象,甚至自首者本人時,檢察官要先確知有犯罪嫌疑,才開始偵查。如果所告訴或告發或自首的事實,並無任何刑罰規定,或無任何依據,就不應隨便發動偵查,造成人民的困擾。 一般人即使清白無辜,也怕被檢察官傳訊。如果,檢察官動不動就傳訊,無辜受偵查的人,身心就會受傷害,既無公義,也缺少愛心。所以,同條第3項明文規定:「實施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即有對無辜者之公義及愛心的用意。與同法第98條規定:「訊問被告應出以懇切之態度,不得用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正之方法。」也具有相同含義。 二、由偵查不公開來論:同法第245條規定偵查不公開原則,乃是保護尚未被起訴之被告名譽。但是許多名人或重大案件,即常有媒體透露偵查的內容,除捏造不實外,有不少是洩露偵查內容。甚至還舉行記者會,是否已違反偵查不公開,都值得商榷。諸多違反偵查不公開之案件,鮮見有對檢方之偵辦。 反而,律師對記者發表當事人之意見,或法律見解,無關不公開之偵查內容,檢察官就要對其傳訊,進行偵查,並移送律師公會懲戒;而違反偵查不公開的檢察官,不但無公義,也沒愛心,對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三、由檢察官的起訴求刑來論:同法第151條規定,起訴須有合法證據,並足夠認為被告有犯罪嫌疑。檢察官起訴時,應有足夠的合法證據,可為法院定罪之根據,避免造成冤獄。否則,即便判決無罪,也已造成傷害。檢察官起訴,應基於公平正義,依法而為。如濫行起訴,有違公義及愛心原則。 檢察官給被告的印象,常專注對其不利之情形,而忽視對其有利的情形,就有失其公義之職守。而被告承認犯罪,有悛悔實據,可緩起訴,則准之,而不必起訴。如起訴,也要指出對被告可減刑的有利情形,兼顧公義及愛心。 檢察官在起訴書指出被告涉嫌的罪名及法條即可,審理時再表示求刑的意見,較為妥適。但不少在起訴時即求處重刑,似乎被告已被定罪。縱然以後被判無罪,也難洗刷當時媒體大肆報導時的恥辱。因此,檢察官應僅列出涉嫌罪名及法條,交由法官審判決定,始符合上帝要人行公義,好憐憫的啟示。 錯殺無辜:江國慶案 軍法逼供陷罪 洗刷冤屈太遲 【陳韋鑑專題報導】江國慶案的意義在於,這是解嚴以來第一宗確定的冤獄錯殺案;由此可以深刻感受到,司法體系的問題不只在於白色恐怖時期的無法獨立,更是躲藏在封閉體系內的自大與漠視生命。 1996年9月12日,位處台北市大安區空軍作戰司令部營區內,發生5歲謝姓女童遭到姦殺的案件,在當時社會輿論壓力下,軍方的專案偵辦小組速偵速審,將認定涉案的江國慶於1997年8月13日執行槍決,被槍決時年僅21歲。&nbsp 而在草率的執行死刑後,家屬多年來持續向監察院陳情,監察院調查結果也確定是承辦人員違法失職,指出當時空軍作戰司令陳肇敏違法將本案交由不具軍司法警察身分的反情報總隊調查,並對江國慶刑求逼供,而後將本案轉交檢察總長續行偵辦,並提案糾正國防部且要求進行非常上訴。 2010年由台中地檢署重啟偵辦,2011年1月28日警方公布調查結果,證物上並無江國慶的DNA,反而與當時曾自白犯罪的同營士兵許榮洲DNA相符,許榮洲則是當庭承認犯行,並依強姦殺人聲押。 在真凶落網後,身為三軍統帥的馬英九總統公開向江國慶及其家屬道歉,並指示國防部透過法律程序協助平反江國慶名譽;然而,江國慶曾於遺書中列出10餘位與自身冤屈有關的軍方人員,其中,做出決策的最高負責人陳肇敏,以及刑求江國慶並逼迫自白的空軍反情報總隊相關人員,在特偵組於今年5月時起訴許榮洲時,以超過法定追溯期與罪證不足等原由,將10多人等裁定不予起訴,此舉不僅令社會大眾憤慨,江國慶的母親也公開表示,「我不能接受!」 而這場冤案受害者,除了謝姓女童與江國慶以外,由於真凶許榮洲在最初的謝姓女童姦殺案中未被逮捕,因此又逍遙法外,於1997年5月持續在台中地區連續犯下兩起女童誘殺案,甚至連其親姪女也受害,犯案手法宛如謝姓女童姦殺案的翻版! 司法顢頇的誤判、冤獄,不僅濫殺無辜,漠視人民生命外,延宕逮捕真凶也使得受害者徒增。 屈打成招:盧正案 刑求不論證據 輿論壓力幫凶 【林宜瑩專題報導】1982年的李師科土銀搶案,承辦5位警察在限期破案的壓力下,對計程車司機王迎先嚴刑逼供,最後王迎先在運送途中跳河溺斃,造就了刑事訴訟法第27條修正案,俗稱王迎先條款,才讓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有初步保障。在此之前,嫌疑人在警局內常是「直的進去、橫著出來」,死因是上吊、服毒、自殺、心肌梗塞等等,不勝枚舉,但經法醫鑑定後,都有生前被刑求至死的嫌疑。 台灣司法史上,江國慶是官方唯一承認死刑「誤殺」的案例,但到底有多少人被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被判死刑而枉死呢?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表示:「很難確認類似『誤殺』的案例有多少,不過除了江國慶案外,至少還有『盧正案』是冤案,台灣司法界至今抵死不認!」 1997年12月18日,盧正被控以「鞋帶」勒死高中同學詹姓妻子,並將遺體棄置荒野,隔年1月,盧正被警察以協助調查的名義帶走,在台南市警五分局違法羈押,接受超過30多小時疲勞訊問,盧正一審翻供,指遭警察逼供自白,但未被檢察官及法官採納。 針對物證,檢察官認兇器為單股索狀物,排除盧正的鞋帶(因鞋帶為多股索狀物),但法官卻認定「鞋帶」就是兇器。被害人身上採集的指紋、血型的鑑定結果,都和盧正都不符。調閱偵訊影音內容,顯示自白過程出於脅迫、利誘、欺騙;在人證、物證上,檢調法官僅採信對被告不利的證據。1999年4月盧正一審死刑、2000年3月二審死刑、7月最高法院就判決死刑定讞。2個月後被帶上刑場執行死刑,速度之快讓搭救的兩位姊姊措手不及。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研究,美國在1973年至1995年間的4578件案件中,約有7%的死囚是清白的,換算成具體數字,代表的是320條無辜的人命。 「造成冤案不只是法官的問題,檢察官、警察和媒體,更是最佳配角。」林欣怡說,在輿論壓力下要速審速結,根本不可能沒有冤案。既然司法不能錯判,尤其是無法回復的死刑,若我們不信任台灣司法,又如何能信任死刑呢? 有罪推定原則:南科高鐵減振工程 用懷疑說故事 誤導法官仲裁 【李信仁專題報導】「無罪推定」和「證據裁判」是司法審判原則,但部分法官卻用「有罪推定」與「合理懷疑」為前題判案,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曾被控涉嫌「南科高鐵減振工程案」前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就是一例。 為了解決高鐵南科段振動問題,2001年謝清志受託負責減振工程計畫,成功達成高標準減振要求,這項工程的規模與創新工法堪稱世界首例。 原是值得驕傲的工程成就,2006年檢調卻認為國科會捨低價就高價,懷疑有弊端,起訴謝清志等10人,即使他強調,比較承包商的工法,得標的廠商效果最佳,可是造價較高,外界不應只用金額做判斷,各項採購與合約絕無圖利特定廠商。謝清志的說法不受採納,以貪污圖利罪求刑48年,收押禁見。 謝清志收押59天後,台南地方法院在2008年7月30日一審宣判謝清志等10位被告無罪,案件調查2年間,媒體讚許檢方「勇打老虎」,事後證明此案「誤殺水牛」,僅小篇幅報導獲判無罪消息,與收押時的陣仗不成比例,對當事人和家屬所受的折磨沒有任何彌補。 謝清志在《謝清志的生命振動》一書指出司法檢調弊端說,檢方舉出證據,在法官宣判前,被告理應被視為無罪,這是「無罪推定原則」及「證據裁判主義」,不幸的是,台灣檢察官的起訴書,幾乎都用「合理懷疑」來包裝編撰犯罪故事,用來證明故事的資料常錯誤百出,但承辦法官閱讀起訴書時,會受到影響而覺被告有罪。令人懷疑,有多少法官會堅守「無罪推定」和「證據裁判」?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認為,法治不夠健全,讓人不敢承擔和參與事務,對社會沒有好處,而檢察官沒有足夠的歷練,將判斷錯誤冤枉好人,台灣民主化過程,法治改革十分重要。 審判品質不良:第一銀押匯弊案 流浪法庭30年 賠上青春代價 【李信仁專題報導】司法纏訟耗時費力,有人惹上官司,大半輩子都在跑法院。1979年發生的「第一銀押匯弊案」纏訟29年,歷經99位法官、更12審,堪稱台灣司法史上最漫長的訴訟,被告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2007年才獲判無罪,但3個70多歲的老人流浪法庭,耗盡青春,國家沒有任何賠償。 1979年2月28日案發後,從1980年第一審判決起算,直到2007年無罪定讞,官司打了將近30年。林泰治等人從40多歲開始跑法院,到了官司結束都已經是白髮蒼蒼,70幾歲的老年人,1/3的人生消磨於法庭,法院幾乎是另一個家。 林泰治、張國隆、柯芳澤原本是第一銀行中山分行主管,前途看好,1979年被控貪污與商人勾結詐領款項,3人被判有罪,期間還被收押2到4年;案發3年一審判決,法官准許3人交保,家人以為他們可以正常生活,但訴訟仍未結束,3人依然揹著「有罪的案底」,法院經常傳喚,使他們無法工作,丟了銀行飯碗,家庭陷入困境。 「一銀押匯案」在高等、最高法院之間反覆更審,無法終結,竟是因「判決書的附表文字、數字模糊不清」,一審判決後經7年11個月,最高法院才發現「附表內容難以辨認」,從更五審到更十一審經過16年,錯誤依然沒有更正;沒有更正的判決書附表,卻是案情關鍵的押匯金額筆數。法院疏失,造成當事人身心耗損、賠上青春代價。 後來,林泰治等人官司纏訟的故事寫在《流浪法庭30年》一書,作者江元慶提到,不良的「審判品質」令人疑惑,法官到底根據什麼來審理,司法可以永無止盡拖延一件官司嗎?林泰治等人的遭遇,只是台灣司法弊端的冰山一角,若不改善,每個人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流浪法庭30年」的受害人。

改革踏牛步 司法醬缸待破

台灣司法冤案層出不窮 &nbsp刑求陋習錯殺無辜 &nbsp檢警法三方素養亟需提升 【邱國榮專題報導】1991年轟動社會一時的台北縣汐止鎮(今新北市汐止區)吳銘漢夫婦雙屍命案,被檢警起訴的被告4人分別為蘇建和、劉秉郎、莊林勳、王文孝,其中王文孝為現役軍人,接受軍法審判後執行槍決。 經過李昌鈺博士的科學鑑識,檢警的蒐證均無法證明蘇建和等其他3人涉及命案,法院卻依自白認定被告犯案,縱然經過更審與再更審,法官依然根據自白判決被告死刑,即使多次審判中,也有無罪的判決,可是檢方依然不服上訴,讓這起應該在「無罪推定原則」下獲判無罪的訴訟,不斷被死刑糾纏。令人感嘆,被告的人命在司法面前,是否擁有法律該給予的平等? 1995年蘇案3人死刑定讞,檢察總長於同年對該案提起第一次非常上訴,人權團體並組成了「死囚平反大隊」(蘇案平反大隊的前身)聲援蘇建和等3人;然而,蘇案在起訴迄今20年期間,歷經了高等法院2回更審、檢察總長3次向最高法院提起非常上訴,以及目前的「再更二審」,原因在於該案的物證模糊,判決有罪主要以被告遭刑求的自白作為認定依據,與「自白法則」不符。 「自白法則」係指被告自白非出於自由意志,不得採為證據,就算是證據,也無法作為認定犯罪的基礎,此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但蘇案的自白取得過程涉及警方刑求,檢方與法官不能作為證據。於是,蘇案出現法官判決死刑,卻未當庭收押的怪象。針對這種怪象,蘇案平反大隊聯絡人蕭逸民指出,「這是法官沒有信心下的判決結果。」蕭逸民表示,法官判決是依據刑求下的自白,根本草菅人命。 無獨有偶,類似屈打成招的情事不只一起。1997年江國慶案與2000年盧正案,2人含冤莫白地被判決死刑、槍決喪命;又今年8月13日台中警方偵破藏匿14年的「東海之狼」,可是未涉案的男子紀富仁卻在1997年遭刑求後自白犯案,因此被判死刑而蹲了8年冤獄;更審已經11次的陸正案嫌疑人邱和順,法官仍舊是依據刑求的自白,於日前判決邱和順死刑定讞。 司法改革基金會常務董事、濟南教會退任長老林永頌律師指出,被告因遭警方刑求而自白,於是含冤入獄的案件不勝枚舉。他指出,造成台灣司法冤獄頻繁的通病,都在檢警只有大膽假設,卻是沒有小心求證的辦案態度,台灣司法如此捨本逐末的辦案方法,離科學辦案的距離非常遙遠。以蘇案為例,警方根據自白所蒐證的所有物證,經不起科學鑑識,這點在李昌鈺博士的鑑識報告中已經清楚說明,警方的蒐證結果無法證明蘇建和等3人涉及吳氏夫婦命案。 「很明顯的,台灣司法體系下的法官,多數心中沒有『無罪推定』。」司法改革基金會執行長林峰正律師說,台灣的檢察官竟然可以不必負擔舉證責任,同時檢察官、警方、法官等,皆無「無罪推定」的觀念,令人匪夷所思。防堵類似憾事發生,林峰正說,要從修法《刑事訴訟法》著手,以立法「強制」被告的自白要件,必須有律師在場,而且律師出席偵訊的費用要由國家負擔,如此一來,將會導正台灣司法處理刑事的態度,從此實踐科學辦案,落實勿枉勿縱;但是他透露,警政署遊說立法委員與上級的內政部,導致修法的工作,窒礙難行。 嘆司法人養成 惟靠評鑑彌補 【陳怡萱專題報導】針對台灣人民對司法的信賴度偏低,永信法律事務所律師,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退任長老林永頌指出3個原因:司法官與檢察官的態度不佳、品質不好、及時間拖太久,肇因於考試制度有問題、「醬缸文化」以及整個司法體系不會認錯。 林永頌表示,「態度不佳」指的是早期法官兇悍不講理,現在因為民間司改會有在觀察,較為改善;而檢察官偵察中「門關起來他最大」,有的態度惡劣,用違法方式逼供,這些都是人民所痛恨的。「品質不好」指法官或檢察官調查不認真、不查證據。若以廣義的司法來說,包括律師、警察等對於案件的處理方式都會影響判決結果。「時間太久」則是指稍微複雜的案件可能一個審級就5年以上,慢到人民希望透過司法解決紛爭卻緩不濟急。 林永頌認為問題出在以下幾個面向,首先是法官、檢察官的錄取率不高,能考上的人都算是非常優秀,年齡大多25至30歲,但經驗卻不足。英美法系通常是由10年以上的律師選舉出來當法官、檢察官,而日、德雖跟台灣一樣屬大陸法系,但他們落實候補制度,「台灣的候補法官就在判案了!」 其次是整個司法體制為「醬缸文化」,司法研習不訓練如何有擔當、保障人民權益,而訓練照老套寫判決書等書面工作。司法惡質文化簡言為「不要出事,照升官圖升官就是」、「不關心品質,只想趕快結案」。林永頌直指:「他們只看到自己的辛苦,不會看到人民的痛苦。體制養成『結案機器』,從不關心如何發現真相、維持正義。」 而司法體制內沒有互評的制度,沒有人有道德勇氣去揭發不對的情況,「內部沒有自律能力、外部沒有監督機制」,導致司法問題層出不窮。再者,整個司法對於誤判、冤案不會認錯。林永頌說,其他國家也會誤判,但這是比例與態度問題,「前面有50個人判過了,我可以改判嗎?那我不就得罪那些人?」同一體系、官官相護,面子與升官比別人的性命還重要。 林永頌說,台灣的司法內部幾乎沒有自律能力,因此民間司改會才要積極運作。法官法已於今年6月通過,年底將可望實施「法官評鑑辦法」,林永頌樂見此一機制為台灣司法帶一絲希望。 「台灣司法雖有進步,」林永頌語氣一轉,「但這進步,有跟上時代嗎?」他笑稱台灣司法一年進一步,但現今數位時代一年進十步,「到底是進還是退?」他指出企業界人士感嘆台灣司法落後,「沒有品管」加上「欠缺競爭力」,如果是行業早就倒店了! 不過林永頌認為,就算覺得沒希望,這套司法制度還是存在,司改會要做的就是努力推動,讓它可以多進幾步,例如法官法的通過及法官評鑑的落實等。 論檢察官辦案 憑公義與愛心 【特稿╱李勝雄】人要有公義感及仁愛心,始符合上帝造人的目的;檢察官辦案,更應秉此原則。法律雖無直接用公義及愛心字眼,但由下列3方面,即可明白檢察官本應具有公義及愛心: 一、由檢察官的偵查權來論:依刑事訴訟法第228條規定,檢察官有自動偵查權。但無論是告訴、告發、自首,或其他情事,包括媒體報導,甚至網路消息,他都可開始行使偵查權力,但必須「知有犯罪嫌疑者」。有了被告訴、告發的對象,甚至自首者本人時,檢察官要先確知有犯罪嫌疑,才開始偵查。如果所告訴或告發或自首的事實,並無任何刑罰規定,或無任何依據,就不應隨便發動偵查,造成人民的困擾。 一般人即使清白無辜,也怕被檢察官傳訊。如果,檢察官動不動就傳訊,無辜受偵查的人,身心就會受傷害,既無公義,也缺少愛心。所以,同條第3項明文規定:「實施偵查,非有必要,不得先行傳訊被告。」即有對無辜者之公義及愛心的用意。與同法第98條規定:「訊問被告應出以懇切之態度,不得用強暴、脅迫、利誘、詐欺、疲勞訊問或其他不正之方法。」也具有相同含義。 二、由偵查不公開來論:同法第245條規定偵查不公開原則,乃是保護尚未被起訴之被告名譽。但是許多名人或重大案件,即常有媒體透露偵查的內容,除捏造不實外,有不少是洩露偵查內容。甚至還舉行記者會,是否已違反偵查不公開,都值得商榷。諸多違反偵查不公開之案件,鮮見有對檢方之偵辦。 反而,律師對記者發表當事人之意見,或法律見解,無關不公開之偵查內容,檢察官就要對其傳訊,進行偵查,並移送律師公會懲戒;而違反偵查不公開的檢察官,不但無公義,也沒愛心,對當事人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 三、由檢察官的起訴求刑來論:同法第151條規定,起訴須有合法證據,並足夠認為被告有犯罪嫌疑。檢察官起訴時,應有足夠的合法證據,可為法院定罪之根據,避免造成冤獄。否則,即便判決無罪,也已造成傷害。檢察官起訴,應基於公平正義,依法而為。如濫行起訴,有違公義及愛心原則。 檢察官給被告的印象,常專注對其不利之情形,而忽視對其有利的情形,就有失其公義之職守。而被告承認犯罪,有悛悔實據,可緩起訴,則准之,而不必起訴。如起訴,也要指出對被告可減刑的有利情形,兼顧公義及愛心。 檢察官在起訴書指出被告涉嫌的罪名及法條即可,審理時再表示求刑的意見,較為妥適。但不少在起訴時即求處重刑,似乎被告已被定罪。縱然以後被判無罪,也難洗刷當時媒體大肆報導時的恥辱。因此,檢察官應僅列出涉嫌罪名及法條,交由法官審判決定,始符合上帝要人行公義,好憐憫的啟示。 錯殺無辜:江國慶案 軍法逼供陷罪 洗刷冤屈太遲 【陳韋鑑專題報導】江國慶案的意義在於,這是解嚴以來第一宗確定的冤獄錯殺案;由此可以深刻感受到,司法體系的問題不只在於白色恐怖時期的無法獨立,更是躲藏在封閉體系內的自大與漠視生命。 1996年9月12日,位處台北市大安區空軍作戰司令部營區內,發生5歲謝姓女童遭到姦殺的案件,在當時社會輿論壓力下,軍方的專案偵辦小組速偵速審,將認定涉案的江國慶於1997年8月13日執行槍決,被槍決時年僅21歲。&nbsp 而在草率的執行死刑後,家屬多年來持續向監察院陳情,監察院調查結果也確定是承辦人員違法失職,指出當時空軍作戰司令陳肇敏違法將本案交由不具軍司法警察身分的反情報總隊調查,並對江國慶刑求逼供,而後將本案轉交檢察總長續行偵辦,並提案糾正國防部且要求進行非常上訴。 2010年由台中地檢署重啟偵辦,2011年1月28日警方公布調查結果,證物上並無江國慶的DNA,反而與當時曾自白犯罪的同營士兵許榮洲DNA相符,許榮洲則是當庭承認犯行,並依強姦殺人聲押。 在真凶落網後,身為三軍統帥的馬英九總統公開向江國慶及其家屬道歉,並指示國防部透過法律程序協助平反江國慶名譽;然而,江國慶曾於遺書中列出10餘位與自身冤屈有關的軍方人員,其中,做出決策的最高負責人陳肇敏,以及刑求江國慶並逼迫自白的空軍反情報總隊相關人員,在特偵組於今年5月時起訴許榮洲時,以超過法定追溯期與罪證不足等原由,將10多人等裁定不予起訴,此舉不僅令社會大眾憤慨,江國慶的母親也公開表示,「我不能接受!」 而這場冤案受害者,除了謝姓女童與江國慶以外,由於真凶許榮洲在最初的謝姓女童姦殺案中未被逮捕,因此又逍遙法外,於1997年5月持續在台中地區連續犯下兩起女童誘殺案,甚至連其親姪女也受害,犯案手法宛如謝姓女童姦殺案的翻版! 司法顢頇的誤判、冤獄,不僅濫殺無辜,漠視人民生命外,延宕逮捕真凶也使得受害者徒增。 屈打成招:盧正案 刑求不論證據 輿論壓力幫凶 【林宜瑩專題報導】1982年的李師科土銀搶案,承辦5位警察在限期破案的壓力下,對計程車司機王迎先嚴刑逼供,最後王迎先在運送途中跳河溺斃,造就了刑事訴訟法第27條修正案,俗稱王迎先條款,才讓犯罪嫌疑人的人權有初步保障。在此之前,嫌疑人在警局內常是「直的進去、橫著出來」,死因是上吊、服毒、自殺、心肌梗塞等等,不勝枚舉,但經法醫鑑定後,都有生前被刑求至死的嫌疑。 台灣司法史上,江國慶是官方唯一承認死刑「誤殺」的案例,但到底有多少人被在證據不足的情況下被判死刑而枉死呢?台灣廢除死刑推動聯盟執行長林欣怡表示:「很難確認類似『誤殺』的案例有多少,不過除了江國慶案外,至少還有『盧正案』是冤案,台灣司法界至今抵死不認!」 1997年12月18日,盧正被控以「鞋帶」勒死高中同學詹姓妻子,並將遺體棄置荒野,隔年1月,盧正被警察以協助調查的名義帶走,在台南市警五分局違法羈押,接受超過30多小時疲勞訊問,盧正一審翻供,指遭警察逼供自白,但未被檢察官及法官採納。 針對物證,檢察官認兇器為單股索狀物,排除盧正的鞋帶(因鞋帶為多股索狀物),但法官卻認定「鞋帶」就是兇器。被害人身上採集的指紋、血型的鑑定結果,都和盧正都不符。調閱偵訊影音內容,顯示自白過程出於脅迫、利誘、欺騙;在人證、物證上,檢調法官僅採信對被告不利的證據。1999年4月盧正一審死刑、2000年3月二審死刑、7月最高法院就判決死刑定讞。2個月後被帶上刑場執行死刑,速度之快讓搭救的兩位姊姊措手不及。 哥倫比亞大學法學院研究,美國在1973年至1995年間的4578件案件中,約有7%的死囚是清白的,換算成具體數字,代表的是320條無辜的人命。 「造成冤案不只是法官的問題,檢察官、警察和媒體,更是最佳配角。」林欣怡說,在輿論壓力下要速審速結,根本不可能沒有冤案。既然司法不能錯判,尤其是無法回復的死刑,若我們不信任台灣司法,又如何能信任死刑呢? 有罪推定原則:南科高鐵減振工程 用懷疑說故事 誤導法官仲裁 【李信仁專題報導】「無罪推定」和「證據裁判」是司法審判原則,但部分法官卻用「有罪推定」與「合理懷疑」為前題判案,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曾被控涉嫌「南科高鐵減振工程案」前國科會副主委謝清志就是一例。 為了解決高鐵南科段振動問題,2001年謝清志受託負責減振工程計畫,成功達成高標準減振要求,這項工程的規模與創新工法堪稱世界首例。 原是值得驕傲的工程成就,2006年檢調卻認為國科會捨低價就高價,懷疑有弊端,起訴謝清志等10人,即使他強調,比較承包商的工法,得標的廠商效果最佳,可是造價較高,外界不應只用金額做判斷,各項採購與合約絕無圖利特定廠商。謝清志的說法不受採納,以貪污圖利罪求刑48年,收押禁見。 謝清志收押59天後,台南地方法院在2008年7月30日一審宣判謝清志等10位被告無罪,案件調查2年間,媒體讚許檢方「勇打老虎」,事後證明此案「誤殺水牛」,僅小篇幅報導獲判無罪消息,與收押時的陣仗不成比例,對當事人和家屬所受的折磨沒有任何彌補。 謝清志在《謝清志的生命振動》一書指出司法檢調弊端說,檢方舉出證據,在法官宣判前,被告理應被視為無罪,這是「無罪推定原則」及「證據裁判主義」,不幸的是,台灣檢察官的起訴書,幾乎都用「合理懷疑」來包裝編撰犯罪故事,用來證明故事的資料常錯誤百出,但承辦法官閱讀起訴書時,會受到影響而覺被告有罪。令人懷疑,有多少法官會堅守「無罪推定」和「證據裁判」? 前中研院長李遠哲認為,法治不夠健全,讓人不敢承擔和參與事務,對社會沒有好處,而檢察官沒有足夠的歷練,將判斷錯誤冤枉好人,台灣民主化過程,法治改革十分重要。 審判品質不良:第一銀押匯弊案 流浪法庭30年 賠上青春代價 【李信仁專題報導】司法纏訟耗時費力,有人惹上官司,大半輩子都在跑法院。1979年發生的「第一銀押匯弊案」纏訟29年,歷經99位法官、更12審,堪稱台灣司法史上最漫長的訴訟,被告林泰治、柯芳澤、張國隆2007年才獲判無罪,但3個70多歲的老人流浪法庭,耗盡青春,國家沒有任何賠償。 1979年2月28日案發後,從1980年第一審判決起算,直到2007年無罪定讞,官司打了將近30年。林泰治等人從40多歲開始跑法院,到了官司結束都已經是白髮蒼蒼,70幾歲的老年人,1/3的人生消磨於法庭,法院幾乎是另一個家。 林泰治、張國隆、柯芳澤原本是第一銀行中山分行主管,前途看好,1979年被控貪污與商人勾結詐領款項,3人被判有罪,期間還被收押2到4年;案發3年一審判決,法官准許3人交保,家人以為他們可以正常生活,但訴訟仍未結束,3人依然揹著「有罪的案底」,法院經常傳喚,使他們無法工作,丟了銀行飯碗,家庭陷入困境。 「一銀押匯案」在高等、最高法院之間反覆更審,無法終結,竟是因「判決書的附表文字、數字模糊不清」,一審判決後經7年11個月,最高法院才發現「附表內容難以辨認」,從更五審到更十一審經過16年,錯誤依然沒有更正;沒有更正的判決書附表,卻是案情關鍵的押匯金額筆數。法院疏失,造成當事人身心耗損、賠上青春代價。 後來,林泰治等人官司纏訟的故事寫在《流浪法庭30年》一書,作者江元慶提到,不良的「審判品質」令人疑惑,法官到底根據什麼來審理,司法可以永無止盡拖延一件官司嗎?林泰治等人的遭遇,只是台灣司法弊端的冰山一角,若不改善,每個人有可能成為下一個「流浪法庭30年」的受害人。

對日宣教人才 MEJI用心培育

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3週訓練 &nbsp促台灣青年關心日本 &nbsp建立台日夥伴關係 【陳怡萱專題報導】每年暑假是各種福音營會舉辦的旺季,其中一個很特別的是位在日本滋賀縣琵琶湖畔的「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它招生的人數不多,最多10人;它的活動日期很長,恰好3個星期。從它的名稱看來,不難猜到是與學習日語有關的短期進修營會,但「福音」擺在「日本語」的前面,讓人不禁思考:這個營會是不是要讓人在信仰上得到成長?「福音」加上「日本語」,是不是與日本宣教有關連? 「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誕生於2006年,英文全名稱為Makino Evangelical Japanese Institute,簡稱為MEJI,由亞細亞福音宣教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合作促成。營會負責人林茂宏牧師為京都宇治「?際?????????教?」(國際平安基督教會)的創辦人,2004年9月,林茂宏夫婦受邀至東京參加日、台、韓國際傳道會議,結識現任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兩人經過多次談話、分享,對於「培育次世代宣教人才」極有共識,「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的概念逐漸形成。 經過1年多的籌備,第1屆MEJI於2006年7月21日至8月11日在滋賀縣高島市的???町(發音為MAKINO)舉行,活動地點為國際平安基督教會設於當地的木造禮拜堂。至今年順利舉辦到第6屆,共48名來自台灣各地的長老教會青年參與MEJI,利用3週時間學習異國生活、跨文化及信仰交流、團體服事等。「MEJI是以『培育次世代宣教人才』為目標!」林茂宏未忘記舉辦MEJI的初衷,期盼透過3週的密集交流學習,讓台灣的年輕基督徒關心日本宣教,亦建立良好的台日教會夥伴關係。 每年來到琵琶湖畔參與MEJI的學員,在優美的自然景致中與京都及滋賀各教會牧者、會友共度21天團體生活,包括每日的早晚禱、學習日語,週末則到日本人家庭Homestay、參與教會禮拜及服事,其他活動包括參訪社福單位、體驗異國文化、半日觀光&hellip&hellip等。林茂宏說,大家剛來雖然陌生但都很興奮,一段時間後就會出現人際關係上的試煉與性格軟弱,透過晨更、晚禱、讀經以及談心時間,3星期後會明顯看到學員從信仰得到力量而有所轉變。「在MEJI我們要讓學員真實感受到『在主裡面是一家人』,從『不認識』到『分不開』。」林茂宏指出,參與MEJI,學日文倒不是重點,而是在異鄉彼此合作與成長,年輕人親自被聖靈觸摸到,每一次看見年輕人的改變,「特別是他們親口說出願意獻身服事」是他最大的感動。 今年的MEJI有別於過去幾屆,因為日本今年3月發生大地震與海嘯,影響台灣人到日本意願。林茂宏說,他從未想要停辦,即使2、3個人報名也要如期舉行,但最好能至少有6、7位學員,就能讓事工收支平衡,「很奇妙的,上帝在夢中告訴我會有6個人來參加,最後真的6個人來到MAKINO。」 第6屆MEJI自7月15日至8月5日,學員包括星中長春教會楊信一、南中東寧教會葉育林、蘇宜婷、陳至愷、壽中鳳山教會陳語萱、彰中永福教會袁沛恩,其中袁沛恩說她是看《台灣教會公報》第3095期報導的MAKINO營會招生訊息,因而報名參加。 從空氣集塵到心靈洗滌的推手 【方嵐亭專題報導】「我們為MEJI(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的進行,學員在學習上能受主的更新祈禱;我們為台灣與日本的宣教能多結果子祈禱&hellip&hellip」這是位於京都宇治市國際平安基督教會晨禱會中的代禱事項,帶領晨禱會的正是創辦的林茂宏牧師。「晨禱會從1992年教會設立就一直持續到現在,MAKINO的教會地和MEJI都是從祈禱中求神的旨意而來的。」有著北國冷靜、南國熱情,身流台灣人血液的林「牧師先生」一次又一次強調,祈禱會讓人數不多的教會知道上帝在不同的時間點要使用我們為祂做什麼。當我們祈禱著如何挽回青年人的靈魂,提供青年們在放假時有靈修的場所,上帝就應許他們在MAKINO地方有一塊地蓋一間充滿芬芳的檜木教堂。祈禱會是發電機,林茂宏牧師夫婦是推手。 用傳奇兩字形容這位牧養日本人的台灣牧師一點也不為過;完成京都大學化學工程博士課程的林茂宏專攻空氣污染,1976年尚在博士班階段就已經和其指導教授撰有《集塵裝置?性能》一書,台灣的國立大學也2次邀請他出任教職,主持研究,最後他選擇放棄了學位、婉拒教職,而讓上帝一路帶著從空氣集塵專家到心靈洗滌的推手。離開京都大學到1991年封立牧師的期間,林茂宏和夫人陳珠美以及2個女兒在日本人的社會中過著熱心服事的平信徒生活。至於經濟來源完全依靠林茂宏口中戲謔的「打工」生活,舉凡高中的任教、補習班兼職、知名大企業如國際牌與面速力達母的指導,到了1986年左右林茂宏在京都宇治市有了一幢豪宅,不過上帝所給的一切,林家不曾不歸給上帝使用。 1992年林茂宏開拓的宇治市國際平安基督教會,便是用林寓抵押6000萬日幣購得。林茂宏每個月的10萬元日幣牧師謝禮,成了1997年底購買琵琶湖畔MAKINO營地的主要經費。就連每月定存1萬5000日幣到今年滿期30年,可領800萬的私房錢,林茂宏夫婦也沒有第二個念頭,就直接奉獻出來做為8月28日即將動土的MAKINO第二營地經費。 6屆的MEJI以來,台灣的青年們在此心靈洗滌、重新得力,也學習林茂宏牧師全家無私的奉獻。就像林茂宏說的,每位學員都帶著一本「禱告的存摺」回家,一本由復活的主和聖神供應永不歸零且充足有餘的存摺。 出版5週年紀念文集 建錫安之都 【陳怡萱專題報導】2010年長老教會總會曾在新竹聖經學院舉行「MEJI 5週年同學會」,同時籌備出版5週年紀念文集,刊載歷屆學員、家長的見證分享,為中日文對照版本,已於2011年7月出刊。紀念文集命名為「絆」,日文的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無法切斷、分也分不開的情感連結。林茂宏非常感謝這幾年來各教會牧長、兄姊的投入服事與支持,也特別感動看見MEJI學員的改變。 林茂宏在《絆》序文寫到:「5年來從各教會牧師、師母、兄姊們合一、喜樂的投入服事並對未來事工抱持高度的關注及顯明在MEJI學員的活見證,讓我們清楚明白,神早已預備好一切,在宣教事工上作我們的中保親自帶領我們。」因此,林茂宏與國際平安基督教會的兄姊憑信心要把10年前從神領受的第2個願景化為具體行動,即是在現今MAKINO營地旁的540坪土地上興建「錫安之都」(「????都」),「這是一處可供主內不同世代兄姊身、心、靈交流得醫治的馨香之地。」 「錫安之都」預計在今年8月28日舉辦破土感恩禮拜,林茂宏籲請各教會兄姊為此關心代禱。他希望「錫安之都」完成後能有閱歷豐富的退休牧者在這裡輪流駐守,將寶貴的信仰歷程、生命經驗與各年齡層的朋友共享,也在交流過程中,發現彼此存在的重要及價值;未來「錫安之都」也要成為日本與台灣甚至其他國家信仰交流的平台,「就好像老樹幹(退休牧者)接上新枝(次世代),那永不間斷一代傳承一代的宣教使命,才能像栽在溪水邊的果樹,枝葉常綠,在不同世代中結出飽滿、豐碩的果實,在地上建立起傳揚福音的神國度。」 靈的造就 &nbsp遠離都市文明 晨更晚禱彼此分享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MEJI的每日生活,從晨更開始、晚禱結束,學員在散發著濃濃檜木芳香的禮拜堂裡面,輪流主理禱告會,以台灣教會公報社出版的《新眼光讀經手冊》做輔助材料進行經文討論、經驗分享,談工作、家庭、學業等困境以及曾接受到的各種恩典,就像是一家人,每天兩次固定時間,分享彼此的喜怒哀樂。 7月19日的晚禱有些不一樣,因為這天白天林茂宏帶著全體MEJI學員,冒著颱風帶來的風雨前往琵琶湖另一岸,到收容重度智障者的基督教機構「止揚學園」參訪,中午就和學園所有師生在彩繪著鮮豔花朵與圖案的食堂用餐。晚上回到MAKINO之後,晚禱時間大家分別說出這天參訪止揚學園的心得。 MEJI學員之一陳至愷講到,雖然止揚學園的「園兒」是不完美的,但在上帝眼中看來是好的,「他們會整理房間、把廁所打掃得很乾淨,反觀我們平時房間都很亂。」陳至愷表示人與人要彼此學習,不只是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 另一位學員葉育林則談到,看看別人、想想自己,他感謝上帝賜下健康身心,也非常佩服止揚學園的老師、員工,若不是基督的愛,可能無法這樣去愛有缺陷的人。「我們要多看人好的地方,」林茂宏藉此指出每個人性格、成長背景、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如果能夠學習看對方的長處,兩個人都能同時得到成長。 就是這樣的「談心」時間,讓學員與學員從不認識到分不開。而MAKINO營地附近有天然溫泉、秀麗高原、琵琶湖及名列日本百大賞櫻勝地「海津大崎」,空閒時間林茂宏會開車載學員到附近享受天然美景,或是鼓勵學員騎腳踏車出門逛逛。 由於這裡沒有網路和電視,台灣帶來的手機也沒辦法使用,學員暫時遠離「都市文明」而得到心靈安靜的空間。有空就彈琴、彈吉他唱歌,或是在廚房邊吃東西邊聊天。學員公認「講話很冷」的林茂宏牧師以及中文講得不好常鬧笑話的陳珠美牧師娘,是大家最愛談天說笑的對象,常常在此起彼落的笑聲當中,時間便快速飛過了。 群的互動 &nbsp台日交流成長 合作完成受託服事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參與MEJI有幾個重點活動,除了學習日語,另外就是在長達21天的異國生活中,體驗到上帝透過群體活動讓每個人得到成長與改變。而MEJI能順利舉辦,除了林茂宏牧師夫婦扮演重要的靈魂人物外,京都、滋賀各教會牧者與會友的協助亦是不可缺少,他們協助交通接送、指導日語、烹煮午晚餐、修理腳踏車,三不五時送來好吃的食物與MEJI師生分享,更開放教會與家庭供MEJI學員住宿、與日本人交流。 7月19日上午,林茂宏帶領學員前往位於琵琶湖東岸的重度智能障礙收容所「止揚學園」參訪,這是MEJI每年的既定行程之一。但這天強烈颱風侵襲日本,林茂宏一度掙扎是否要照預定計畫進行,加上協助開車的京都福音自由教會山下智弘牧師因感冒而身體稍微不適。後在林茂宏夫婦帶領學員以日語唱〈因祂活著〉,風雨漸歇,從京都開車過來的山下牧師也順利抵達,全員因而照計畫出訪止揚學園。 林茂宏說,參訪的一個重點是「與止揚學園師生共進午餐」,因為在愉快的用餐氣氛當中,就好像家人相聚享受天倫之樂,自然能感覺得到這些智障者雖然與一般人不同但十分天真可愛。 午餐是止揚學園師生從早開始親自準備、製作,用餐時間中大家先一起唱謝飯歌再開動,MEJI則是獻唱詩歌並自我介紹。止揚學園創辦人福井達雨是日本知名的關心身心障礙教育家,據說一向工作忙碌,這天他特別穿著與MEJI學員同樣的紀念T恤來接待MEJI師生,林茂宏則親自送上MEJI剛出版的5週年紀念冊《絆》。 在MEJI的日常生活,其實跟止揚學園有點類似,有許多需要大家同心協力的時候,例如學員每天輪流帶早晚禱、準備餐具、收拾碗盤等;為了到教會去獻詩以及最後的音樂發表會,6位學員要抽空練唱、構思表演內容。 由於林茂宏夫婦有時必須回去宇治的教會服事,留在MAKINO的學員就要學習彼此互相照顧,雖然有其他的日本牧師在場,但學員的日文都不夠好,就必須設法交談、表達需求。 智的啟發 語言文化體驗 參訪活動激發熱情 【陳怡萱專題報導】MEJI全名既是「MAKINO福音日本語學院」,學習日語也就是3個星期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環。除星期日到各教會參加主日禮拜及其他活動外,每天的上午和下午各有一個時段是日語學習時間,分別由林茂宏夫婦、日本教會牧者授課,教導50音、基本會話文法、日本地理及風俗民情等;另外則安排到機構參訪、市區觀光,還有日本人夏季常進行的活動例如穿浴衣、看煙火等。 7月19日傍晚,MEJI師生一同到滋賀縣近江八幡市的「Vories紀念館」認識美國宣教師William Merrell Vories在近江地區建立的宣教事工,由日本基督教團安土教會奧村直彥牧師親自接待,他是研究Vories的權威,透過簡報與短片,讓MEJI學員知道日本需要有像Vories這樣義無反顧獻身服事、甚至歸化日本的宣教師。 23日MEJI學員從滋賀到京都,晚上男女分別到京都復興教會、京都福音自由教會去Homestay,隔日並在各教會進行主日禮拜、參與服事。趁著在京都的機會,林茂宏特別安排一個下午的時間,讓MEJI學員「自助」搭車到京都市區觀光。 日本夏日常有的煙火活動,MEJI學員也沒有錯過。在林茂宏牧師娘陳珠美的精心安排下,學員穿上浴衣去欣賞煙火,還前往社區去發福音單張。而每日的午、晚餐,則是陳珠美以及各教會牧師娘、會友,精心設計與烹煮的「道地日本家庭料理」,例如大阪燒、豬排蓋飯、蛋包飯、日式涼麵等。 林茂宏說,雖然來到MEJI學日語並非重點,但MEJI是為要培育日本宣教師而形成,要到日本宣教,當然也就要會說日語;期待透過生活化的教學、在日本當地的日常生活體驗,能讓這些年輕人清楚看見日本的需要,激發他們想來這裡投身服事的熱情。 跨洋復仇,成就主愛的 台灣使徒行傳 【特稿/方嵐亭】整整100年前,日本人井上伊之助由於其父親為太魯閣原住民所殺,心中悲憤激動,決意到台灣為父親「報仇」!他明白聖經的教訓,因此到台灣進行「以愛報仇」的志業。歷經30餘年的醫療傳道,井上伊之助說過:「神用我們作肥料,要讓福音的種子,在台灣山地部落裡結實長大。」的確,包含他之後許多信仰前輩前仆後繼,讓天性善良的原住民歸主比例相當高。 將近半世紀前,尋仇的路徑轉為從台灣到日本。1963年,不曾享受父愛的林茂宏那年17歲,隨著母親與3個姊姊3個妹妹來到日本神戶,要找回離奇失蹤13年的父親;心中充滿期待與父親相見,無奈他稍有成就,且已經與日本人另組家庭、落地生根;林母失望之餘偕6千金返回台灣,僅林茂宏獨自留了下來。人生地不熟加上語言全然不通,竟有堅強的意志力要在日本生活,全來於「報仇」二字,他醒悟要在此出人頭地、要功成名就,讓父親、奪走父愛的日人家族難堪與羞辱。 然而,耶穌基督的愛改變了他的命運,提供林茂宏落腳之處的神戶改革宗教會,舉辦一場他幾乎聽不懂的佈道會,聖靈的感動讓他淚眼決堤、由恨轉為愛,父親不久身亡,幾十年來他與原欲報仇的日本家族保持親密的關係。上帝從未虧待他,他擁有高學歷、收入令人羨慕,卻不以傳揚福音為恥。在日本近50年的生活、逾40年的服事,讓高自尊的大和民族也信賴的林「先生」,相信理智行事的日本民族信主的時候到了;除了全家繼續努力不懈的服事外,更期待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差派宣教師,有呼召、順服、熱情、不懶惰、有日語基礎的宣教師接他的棒子牧養日本人。無論是地理與文化,傳揚上帝國的福音到日本,台灣最近。

88水災2週年 教會關心不打折

普世教會機構肯定PCT 88重建事工 &nbsp突顯政府怠惰失職 【李信仁專題報導】88水災屆滿2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致力於88重建事工,用「上帝國宣教」精神與受災居民攜手努力;PCT的88重建事工,獲得多個普世宣教機構肯定,經驗值得各國借鏡,與政府處理88水災怠惰失職,形成強烈對比。 普世教協(WCC)、世界傳道會(CWM)、普世改革宗教會聯盟(WCRC)等重要普世宣教機構,均派員來台了解PCT的重建事工;2011年4月26日至29日,第56屆總會通常年會,19個普世教會和機構40位代表參加,由於日本震災嚴重,各國期待參考PCT的921大地震、88水災重建經驗,使教會在災難中善盡職責。 其中,WCRC發行全球的通訊刊物,7月份大篇幅介紹PCT的88重建事工,WCRC大眾傳播幹事Kristine Greenway在4月下旬來台參訪花東,看到台東88重建關懷站不只從事災後產業、家園重建,並與東排、東美、布農、東部、達悟等中、區會組成「台東宣教聯盟」,號召反核廢料、反對「東部發展條例」和「美麗灣渡假村」等開發案,控訴政府和財團破壞花東,使Kristine Greenway留下深刻印象,認為PCT的88重建具有整全性,不單是災難救援或經費補助,更結合社區宣教,進一步訴求改革,從根本解決人民的苦難。 另外,WCC今年5月17日至25日在牙買加舉行「國際普世和平會議」(International Ecumenical Peace Convocatio,IEPC),來自全球的WCC會員教會代表超過千人與會,IEPC設100多個議題工作坊,PCT的88重建是其中之一,總會莫拉克重建中心執行長林芳仲牧師、教社委員會主委Avai牧師(陳清發)代表報告,多國代表對這項議題有高度興趣。 WCC全球各會員教會當中,有能力規劃和執行災後重建的並不多,可見PCT經驗重要且可貴,與台灣同屬海島國家的馬達加斯加代表提到,馬國經常遭遇颶風侵襲,但教會對救災、重建束手無策,而PCT有完整的事工規劃,組織、人力與資源整合妥善,希望PCT傳授經驗給其他國家;美國長老教會(PC(USA))代表也表示,美國近年天災不斷,PC(USA)組織龐大卻無法有效參與救災,盼望來台考察PCT的88重建。 PCT在88水災後設立7個重建關懷站,今年開始宣教轉型,持續深耕並延續重建成果,協助當地中、區會建立事工和宣教長久發展架構;88重建事工計畫從2009年8月8日至2013年8月總共4年,分為救援安置、關懷重建、宣教轉型等階段,總會設莫拉克重建中心,設台東、屏東、鄒族、魯凱、排灣、部落、南布等7個重建關懷站,為了使重建期屆滿後事工能夠持續,重建站進行宣教轉型,自給自立。 今年2月,88重建聯席會議討論宣教轉型,各重建站協助當地中會設專職單位,推動重建站轉型成為中、區會常設機構,協助各教會推動社區宣教、急難救助。 不過,馬英九政府88災後每逢週年,經常誇耀政府重建成果,對此,長老教會88部落重建站以及原住民、部落和民間社團組成的「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提出控訴,真實的情況是許多88受災的原鄉族人,因政府不當政策流離失所,被迫住在「永久屋」與部落脫離,許多族人無法回到原鄉繼續耕作,生活不安,錯誤政策,誰來檢討負責?政府各類重建會議,消耗大筆預算,卻沒有族人主體的聲音。 8月1日,長老教會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舉辦論壇,綜合88災區代表意見,提出「政府重建政策錯誤清單」,包括:1.以安置取代重建是嚴重錯誤。2.馬政府強制集體遷村造成部落族人對立,撕裂原鄉部落。3.入住高雄杉林大愛永久屋族人失業,生活出現問題。4.戶籍遷至都會區永久屋,將喪失原鄉土地的權利與主張。5.原鄉家屋強制斷水斷電、家屋拆除。6.入住永久屋的災民需要遷出戶口,而且只能遷出,不得再遷回原鄉,嚴重違反人民有遷徙的自由。7.災區土地使用遭受限制。8.原鄉重建牛步化,道路交通問題最嚴重。 2年來,長老教會關切政府的88重建政策,尤其行政院災後倉促制定《災後重建條例》對災民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政府明顯失職,長老教會與受災地區自救會與居民、NGO團體站在一起,用自主力量突破政府失能的困境,自立重建災區文化和產業。 重建計畫完整 經費專款專用 【李信仁專題報導】針對長老教會88水災重建,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強調,重建事工有完整計畫,經費「專款專用」,並將事工經驗貢獻普世教會和國內各界,災後2週年來對政府重建政策的缺失提出看法。 根據長老教會公布88重建奉獻收支表,截至今年5月24日總共收到新台幣2億7039萬2763元,支出1億1710萬7123元,經費使用項目包括:中區會辦理災民生活安置補助、各重建站事工執行、家屋重建、災區牧者補助、心靈關懷等;長老教會88專款奉獻和募款向內政部報備核准,從88災後至今,每週都要將經費收支送交內政部審查,每筆都通過嚴格審核,公開透明。 張德謙表示,88水災一發生,就收到教會和社會各界的奉獻,長老教會提出4年重建計畫分階段進行,當時有牧長質疑:「為何不將奉獻立即發給災區居民,而要分階段執行?」總會88水災重建中心說明,重建不只是經費補助,更要幫助在地自給自立,使重建結合社區宣教,才能讓重建成果永續發展。災後2週年檢視重建事工和經費使用,如果當時就將奉獻全數支出,沒有長期和階段性計畫,不只無法讓重建與宣教深耕,更可能造成各地為了經費分配產生不必要的衝突。 目前長老教會88重建進入第2階段,總會輔導各關懷重建站轉型,重建站規劃當地事工,中區會、地方教會提供支援和關心。第1階段和第2階段的事工重點不同,第一階段以急難救助為主,搜集、了解各地災情,以中、區會設立救災系統,總會在災區設置救援重建站等;第2階段則有家屋重建、農產復耕、重建站事工等,需要長期進行。 2年來,長老教會重建事工獲得各界肯定,尤其是普世教會機構認為值得借鏡,張德謙表示,從88重建中累積的寶貴經驗,期待能分享給普世教會。另外,長老教會重建經費使用通過最嚴格的審查,得到各界信任,甚至世界傳道會為日本大地震奉獻,也透過長老教會轉交日本基督教團,可見長老教會急難救助、災後重建能夠貢獻世界,盼望眾教會持續關心參與。 原民自治論壇 指出結構問題 【陳韋鑑專題報導】88水災2週年,馬英九總統表示,政府的重建工作迅速,永久屋進度已達9成;然而,在第一線服事災民的牧者同工及專家學者,卻提出完全不同的看法。 7月31日至8月2日,由總會原住民宣教委員會主辦的「2011原住民紀念日──原住民族自治論壇」在新竹聖經書院舉辦,邀請各族群中區會幹部同工,及許多關心此議題的專家學者參與,討論88水災重建2週年相關問題。會中邀請南布中會高中教會理斷.搭給嚕嘟嗯牧師及魯凱中會總幹事Pelenge(陳松得)牧師分享,並請台灣原住民族學院促進會執行長金惠雯回應。 「各部落重建都有相同的問題,因為沒有好的自治法,」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牧師表示,「許多部落NGO只能與地方政府對話,但很多問題都是中央政府的結構性問題,」因此總會原宣推動「台灣原住民族部落行動聯盟」,結合各部落力量,指出中央的問題。 「山上除了便道,其他的重建都是零,產業重建也是零!」提到桃源及那瑪夏災區的狀況,理斷氣憤地表示,政府與商人蓋的都是每次下大雨會壞的道路工程;針對永久屋,他也表示,「2週年才是災難的開始,」面對失業嚴重,當局又發函告知,「凡住進永久屋的居民,就不能回到原居地,連子孫都不能回去,根本違反憲法中的遷徙自由,」「2年了,平地也許會逐漸忘記88水災,但是88水災卻在部落持續發生著。」他感嘆的說。 Pelenge提醒族人,並非意見領袖的決定都是對的,「還是很多族人相信政府不會出錯!」他認為官方應該先來了解部落族人的文化,魯凱族群有4大基督宗派提出3次聯署,包括8大訴求等等,「可惜被採納的還是很少,」「慈濟都是房子蓋好了才叫人去住,也沒有保留教會的預定地,甚至教會自行募款起造的教堂也不能擁有產權。」 與談人金惠雯表示,執政黨的永久屋政策是一群都市人的思考,認為家就只是房子,完全不考慮「部落」的概念,未來等到國土規劃法加上特定區重劃,「所有非災區的原住民也都會變成受害者!」 88重建中心總召/石連城 聯席會分享進度 訓練教會自救救人 【特稿/石連城】88水災迄今已屆2年,據官方統計,此次水災共造成681人死亡、18人失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教社委員會於災後隨即動員展開救援,總會事務所也隨即成立應變小組定下救援計畫與行動綱領,並由總會議長緊急召開臨時幹部會議,於全國成立6個救災指揮中心,並責成屬下各中區會分組協助災區的救災工作。 直到救災告一段落之後,於災區成立6個重建關懷站協助災區重建,並因災後的種種經驗與看見,成立了第7個以政策評析、部落組織串連為主的重建關懷站。 88水災迄今已過2年,或許有些人漸漸淡忘,但事實上,在災後第2天,長老教會就已經提及造村及建永久屋的構想,更與受災的災民商洽將來的可行性。在救災即將告一段落之際,又主動開始思考後續重建的計畫;當重建計畫逐漸完成時,長老教會已經進一步開始思考重建轉型的問題。 我們所期盼的是,不要在災難發生才看到教會,在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就有教會的身影,一旦有災情發生,教會就在其中,隨時提供必要的協助。更重要的是,我們訓練災區的人在重建過程中,懂得如何在受災中聳立不被擊倒,進而自救救人。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認同於這塊土地,尊重多元化的族群社會,所以在整個救災與重建的過程中,是以分享而不是給予的心志,以尊重災民的意願及其文化特質,尤其是原住民受災戶的文化來進行。事實上,在整個重建過程中,有許多不為人知的困難,與一些不切實際、不合乎受災戶的需求的政策,讓負責協助重建的工作人員,疲於奔命的與相關單位來進行協調,爭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募得的款項不多,只有近3億,可能是NGO中最少的一個團體,但我們深信藉著上帝所給予我們的智慧與信仰的教導,會做最妥善的運用,發揮最大的效益來榮神益人。目前,我們的7個重建關懷站仍然很積極且盡責的進行著相關事工,我們也邀請當地的中區會參與督導與協助,並於2個月1次分別在不同的重建關懷站之所在地舉行的聯席會議上,觀摩分享事工的所得與推動的可行性。 如果進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官方網站www.pct.org.tw中,可以看到88水災救援重建中心的專頁,弟兄姊妹可以發現,除了家屋重建之外,還有許許多多的產業復耕、心靈重建、就學協助、課業輔導&hellip&hellip等等事工。我們也可以從各個重建關懷站網頁中的報告,得知這些訊息。 期盼全能的上帝,藉著我們的分享所做的工,讓我們能早日脫離88水災所造成之傷害的陰影,也藉著許多人的關心、協助與代禱,讓災區成為樂土。 88重建中心執行長/林芳仲 重建中心將轉型 透過信仰持續服事 【特稿/林芳仲】泰雅爾中會的牧長兄姊,在2009年莫拉克颱風之後,結合嘉義中會的牧長兄姊,以徒步登山、下溪谷,背著民生物資、發電機,送進阿里山各部落,當時所有交通工具都無法進入,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發動的救援行動,讓缺乏糧食的部落得到支持,具體表達台灣人民對於飢餓的人的憐憫愛心。 後來,長老教會得到各教會、非政府組職、國內外夥伴教會的奉獻,陸續設置9個救援關懷站、7個重建關懷站,進行救援與重建工作,讓受災居民、教會能夠恢復生活的機能,回復到正常的生活,甚至更好的境遇。因此,我們推動的工作項目包括:臨時安置、發放慰問金、以工代賑、農業復耕、弱勢教會牧者津貼、災區神學生學雜費補助、家屋重建及禮拜堂修建等。 策略上尊重災區原住民的意願、族群文化,支持「我要回家」的訴求,期待馬英九政府能夠依「原住民基本法」修改重建特別條例,這些工作的層次,不僅止於慈善工作,更關心到受災者的人性尊嚴及人權,以及重建的政策。這些工作雖然很不容易,但是我們基於信仰,仍須與災民站在一起,讓公義得以實現。 我們教會將以4年時間進行重建,目前的任務型組職與工作,將於2013年8月完成。為使教會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能在任務結束之後,對重建的中、區會有持續的助益,轉化有助於中會和教會的宣教,從2011年8月起,重建工作的第3年,開始推動「宣教轉型」。 這2年來,依教會的體制及情況逐漸得到NGO、基金會及公部門的肯定,能夠信任我們教會所做的重建工作。這些團體基於對災區重建的關懷,希望透過可信任的重建團體,執行重建工作,捐贈財物。我們希望透過重建的服事所建立的彼此信任,能夠在任務結束後,繼續維持,讓重建的中會繼續擁有足夠的人力和經費,以基督的信仰進行服事這個世代、地方的人民。 因此,我們陸續在重建的中區會討論,推動重建的宣教轉型,期待以2年的時間預備,在2013年8月之後,重建的中會更有能力持續宣教。 屏東重建站主任/陶月梅 針對年齡辦活動 眼光放遠有機成長 【特稿/陶月梅】屏東重建站與大鵬灣、竹仔腳、林邊、佳冬、麟洛教會攜手合作展開重建的工作。5個教會都成立課輔班來輔導,陪伴經濟弱勢與家庭功能不足的孩童,讓他們不致因不同的弱勢身分,失去翻轉生命與階級的機會。 為因應屏東縣老年人口不斷上升的趨勢,針對長者健康、心靈照顧、信仰與文化傳承舉辦活動。透過教會與社區據點,提供長者「運動促進」、「生命回顧」,提升長輩生理機能、促進身體健康,同時也增加長輩社會參與度,與社區其他居民有著更多互動交誼之機會,以達「成功老化」與「老人宣教」之目標。這是目前屏東重建站著墨最多的工作。 88水災重建工作已進入第3年,我們的工作既是伴隨水災而來,自有其階段性。因此,總會重建中心預計在2013年8月將88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各地重建站已累積了2、3年與公部門、私部門合作,撰寫方案的經驗,並募集各種不同資源。正思考如何藉由這些寶貴的操作經驗,轉型成一般性的常態機構。 總會重建中心在今年7月中旬時,邀請屏東中會災區教會、重建站同工與中會幹部一同會議,重建站如何進行轉型?在思考轉型的時候,眼光不只是放在災區而已,而是思考什麼樣的事工是中會內各教會所需要。同時思考所需經費從何而來?要做為一個可長可久的非營利組織,多元的經費來源是必要的。 屏東重建站在未來的服事,持續關懷不同的年齡層與對象,結合各種不同型態的工作進行著。有策略的提供中會內教會發展社區工作的方案,符合教會的期待與需求。與教會共同持續前進,有機成長。 遷村政策藏陷阱 原鄉重建才有望 【李信仁專題報導】88災後長老教會投入原鄉重建和協助興建永久屋,以「尊重在地居民意願,恢復既有生活和產業」為原則,高雄那瑪夏南沙魯、勤和部落避難屋陸續完成,使居民能在原鄉安心生活;長老教會與紅十字會承建的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第2期4月已開工。 政府災後將許多災區列為不適合居住地區,強制搬遷,引起居民不滿,雖然宣稱遵照「離災不離村,離村不離鄉」原則,但《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強制遷居、限制居住,剝奪居民生存權和土地所有權。 莫拉克颱風重創災區,長老教會認同在地重建理念,協助留在原鄉重建的居民規劃避災、家屋修繕及產業、文化與生態重建,特別是雨季和颱風帶來豪雨可能造成道路中斷,因此興建避難屋,平日居民在自家生活,大雨來時到設備完善的避難屋安置,不必離開家鄉。為了屏東縣霧台、阿禮、吉露、佳暮、伊拉、大武及三地門受災戶興建「長治百合園區第2期工程」,由長老教會魯凱中會、循理會、天主教、復臨安息日會組成「魯凱基督宗教聯盟」和排灣中會共同參與,包含家屋106戶、學校、活動中心和10間禮拜堂,是「全球教會密度最高的園區」,成為原住民向平地宣教的新起點。 8月7日88水災2週年前夕,馬英九總統夜宿屏東縣瑪鄉禮納里永久屋表示,遷村過程可望成為研究原住民歷史,尤其是社會學中很重要的題目,但是馬英九漠視居民真正的心聲,多數居民仍期待返回原鄉在地重建,透過夜宿和媒體宣傳,對外塑造關懷受災居的印象,對於政策缺失卻沒有任何回應。 88受災的德文部落堅持原鄉重建,德文教會牧師李耀光(&rsquoaravas)5月18日於長老教會、展望會、基督教救助協會3機構救災訓練中指出,部落曾討論是否要遷居永久屋,發現《重建條例》有很多陷阱,例如中央政府可強制居民搬遷,部落沒有自主權,住永久屋就要放棄山上土地,可見重建委員會「騙很大」,政府不能用強制手段剝奪原鄉土地!為了保留土地與生活文化,教會和部落形成共識,多數居民同意在地重建,生活與產業發展良好。長老教會持續關心支持原鄉在地重建,協助恢復農業生產,建立居民的自信心,反對馬政府強制性集體遷村,造成部落族人對立,撕裂部落團結。

看見台灣美醜 環保靠你我

環境議題總整理 &nbsp在受造界中活出基督徒對生態環境的使命 台灣環境保護意識長期薄弱,政府在經濟優先、開發至上的思維中,一再犧牲美麗的大自然,致使土地在美麗與醜陋間不斷掙扎。 本週專題報導將回顧近期重要環保運動事件,其中有成功保留生態的案例,有持續抗爭的個案,也有屢敗屢戰的堅持。揭開台灣寶島的美與醜,盼望能從這些在地環境議題中,喚醒基督徒應盡的管家責任,共同參與維護上帝所造的自然界。 【李信仁專題報導】台灣在美麗和醜陋間掙扎!葡萄牙人1544年讚嘆台灣&ldquoIlha Formosa&rdquo(啊,美麗島!),現在台灣土地卻浩劫不斷,政府放任財團侵佔土地,國光石化、美麗灣飯店開發案,台26線公路使「阿塱壹古道」消失,加上水庫計畫,造成土地千瘡百孔美麗不再,7月16日農民凱道靜坐呼喊「土地正義」,捍衛土地,長老教會也強烈關切。 近年中央和地方政府力推開發案,依照《土地徵收條例》用「增進公共利益,保障私人財產」為理由,扭曲「公共利益」的意義,為科學園區開發任意徵收農地。去年苗栗縣政府強徵大埔農地,作為竹科竹南基地,「大埔阿嬤」朱馮敏見到賴以生存的農地被推土機輾過,難過得喝農業自殺身亡,引起民怨和各界關注,反對政府和財團與農民搶地、搶水。 2010年7月,農民夜宿凱道要求政府修改《土徵條例》,修正案至今沒有審查;今年7月16日農民再上凱道,台灣農陣發言人蔡培慧說:「愈來愈多良田變建地,灌溉水變工業用水!」政商強佔土地,日漸嚴重。 除了《土徵條例》,政府用發展為由,以《東部發展條例》讓財團開墾花東公有地。東華大學研究生李牧澐和許多朋友投入反《東發條例》、反美麗灣開發,強調「花東土地是屬於人民共享的珍貴資源,反對政府放任財團佔據。」李牧澐說,東部土地87.5%是公有地,《東發條例》讓財團佔據土地,在地生活已久的民眾卻無法取得土地所有權,但政府快速釋出土地給財團,對民眾不公平,而且花東山海被關在醜陋的水泥建築背後,阻擋原有的美麗。 參與反國光石化的蔡嘉陽教授指出,六輕和石化是錯誤的政策,糟蹋土地、水資源,污染空氣,犧牲人民健康和環境換取短暫利益,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怪獸將會毀滅台灣的未來。台灣智庫日前舉行「國土永續與環境正義」論壇指出,近年全球暖化、氣候異常,暴雨加上不當開發導致土石流,當前政府主導經濟產業政策,過度依賴高污染的科技產業,破壞環境、影響民眾生活和健康,可是政府強徵土地給財團,人民被迫接受,不符合正義與永續發展。 為了科學園區的大量用水,政府計畫興建水庫,泰雅爾中會教社部書記亞弼‧達利在「青年國是會議」控訴為竹科3期供水的比麟、高台水庫計畫,2座水庫預定地在新竹縣尖石鄉,淹沒區包括秀巒、田埔、養老、泰崗等部落,山區開鑿隧道「越域引水」破壞山林,亞弼痛陳,農民在坡度超過28度山上耕種就會因「超限利用」遭罰款,但政府卻為了科技業財團利益,任意破壞環境蓋水庫,犧牲泰雅族人,這樣公平嗎?亞弼老家在海拔1500公尺的鎮西堡部落,她感嘆「水庫淹沒,以後要划船才能回家!」 水庫造成泰雅族人被迫遷居,甚至幾乎造成滅族,亞弼表示,過去石門水庫興建有3個部落遷居桃園縣觀音鄉,因美商RCA工廠鎘米污染,許多人罹患癌症過世,3部落幾乎滅族,離開土地使文化語言無法傳承,生命健康受到威脅。 台灣南部也有水庫計畫,前幾年高雄旗山、美濃和屏東里港附近的「吉洋人工湖」(高屏大湖)計畫在環保團體和居民的反對下,立院刪預算,但88水災後,水利署強勢執行工程;7月28日,環保團體與旗山、美濃、里港的居民,在行政院「曾文、南化、烏山頭水庫治理及穩定南部地區供水計畫」會議中,表達抗議。 長老教會關切台灣環境正義和土地危機,6月19日在彰化王功漁港舉行「舉目向山王功漁港祈禱會」,為國光石化撤案向主獻上感恩,並為台灣祈禱;8月22日至9月9日邀請前環保署長林俊義,舉辦3場「非核家園」種籽講師人才訓練,用信仰和生命倫理宣導非核家園;9月17日「阿塱壹!別為我哭泣」舉目向山祈禱會登場,關懷台26線公路造成阿塱壹生態浩劫,用行動呼籲基督徒善盡上帝託付的大地管家責任。 彰化/大城濕地 國光石化再見 續推環境信託 【陳韋鑑專題報導】彰化街頭偶爾仍可以看到反國光石化的旗幟,這些旗幟多半掛在診所或藥局,讓人想起當初反國光石化時,彰化地區醫界聯盟的團結與努力,在反國光石化成功後,我們可以回頭看看,是哪些人投入這次的運動,這個抗爭如何成功的? 反國光石化的成功有其時空背景,但若非彰化環保聯盟副理事長蔡嘉陽等人長期關心,問題不會被發現,更不會引起大眾關心。2010年8月21日彰化中會發表〈對國光石化影響彰化西海岸生態之聲明〉後,就與彰化環保聯盟等團體合作舉辦多場說明會。 說明會有許多醫師參與其中,以專業背景說明國光石化對健康的影響,在今年4月3日的反國光石化餐會上邀請馬總統參加,更可以看出彰化醫界聯盟對此議題的投入。 主流媒體也逐漸對此注目,《天下雜誌》與《商業周刊》分別製作國光石化相關專題,尤其是《商周》去年稍早以「兩天奪一條人命」為題,更讓反國光石化成為全國無法迴避的議題。 在此同時,從在地人士到來自全國的青年學子都開始關注,除了長老教會以外,天主教與地方廟宇也都加入參與反國光石化的行列,甚至跨宗教合作舉辦相關活動,讓反國光石化的運動提升至道德、信仰的層次;而在藝文圈,不管是知名在地詩人吳晟或都會歌手都大力投入,以感性訴求獲得支持。這次的反國光石化運動,除了大學生外,高中生亦主動參與;1月底,2000多位彰化的高中生以連署與靜坐的方式來支持,全台各地的大學生則在4月環評前夕串連大遊行,在在顯現了年輕人對環境的關懷。 反國光石化運動中,最有創意的是台灣首次「環境信託」,為了怕抗爭落入開發與環保的假衝突中,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10個環保單位發起,集結民眾力量買下濕地來保護白海豚,在去年8月底已募集到200萬股、價值2億多元,雖然目前反對國光石化已然成功,但由於環境信託相關法案在台灣尚未立法,因此也持續推動後續立法工作。 桃園、苗栗/農村發展 抗議圈地惡法 要求土地正義 【邱國榮專題報導】2010年7月17日,關心土地正義的民眾,與來自大埔、相思寮、灣寶、二重埔、璞玉、土城、桃園等面臨土地徵收的農民,夜宿凱達格蘭大道,要求馬政府立即停止圈地惡法,事隔1年,農民與更多的民眾於今年7月16日再次夜宿凱道,原因是大埔農田事件遲未解決,諸多農田遭政商繼續踐踏,要求「土地正義」的聲音再起,痛批馬政府麻木不仁地帶頭炒地皮。 不只大埔農田事件尚未解決,目前還有其他農村面臨迫遷處境。馬政府去年承諾《土地徵收條例》修法,結果修法延宕,二重埔徵收案已進入細部計畫公開閱覽,而璞玉計畫也通過新竹縣都委會審議,送至內政部都委會審查,顯示各地持續徵收農地,證明馬政府對修法的誠意,只是一張空頭支票。&nbsp 關心農運的學者均一致指出,中央與地方的稅收不足,馬政府利用工業與都市發展名義,逕行徵收土地,讓財團進駐農地建設,填補財政缺口。清華大學彭明輝教授痛批馬政府「炒地皮」;台北大學廖本全教授則直指馬政府「偷盜搶」;農村陣線發言人、世新大學助理教授蔡培慧則說:「土地的不正義,就是社會的不正義,」「農村的危機,就是全民的危機。」 台灣農地面積流失,糧食自給率不足的危機升高,然而過去早期以「農村扶持工業」暫且不說,光是回顧2000、2007年《農業發展條例》的修法結果,連棟歐式別墅如雨後春筍般矗立田中,農地炒作開始橫行;2010年《農村再生條例》立法通過,政商引據「農村土地活化」,擴大利用農地;現在更直接以《土地徵收條例》讓怪手駛進良田;例如最近桃園縣鐵道高架工程計畫,徵收農地322公頃,其中規劃林園大道以安置鐵道沿線居民搬遷,結果吸引投資土地炒作,將原先2萬元一坪的農地炒到了5萬元。 無怪乎,歷次只要關係到農地政策,總是有人疾呼:「振興農業的牛肉到底在哪裡?」這一問,從過去的民進黨政府,一路問到現在執政的國民黨,卻仍盼不到答案。 台東/杉原美麗灣 反渡假村開發 譴責政府違法 【林宜瑩專題報導】在沒有徵詢當地居民意見下,台東杉原海岸美麗灣渡假村開發案,政府在2004年便以獎勵民間投資經營(BOT)方式與財團簽了50年長約,後經原住民團體提告、陳情,2008年1月23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一審判決建照無效,台東縣政府及美麗灣開發業者敗訴,應全面停工。 這是從1999年司法引進公民訴訟制度以來,台灣司法史與環保運動史上,第一個環保團體勝訴的案例,也證明透過公民力量,足以與政府、財團的龐大官商勢力相對抗。 然而,台東縣政府不服判決再上訴,同時將6公頃開發面積切割到法定「不足1公頃,免環評」規定,以合法掩護非法,繼續與財團合作加速趕工。2010年9月7日高雄高等行政法院更一審仍判台東縣政府與業者敗訴,命其立即停工,台東縣長黃健庭卻繼續上訴,並核發6公頃的建照與部分使用執照。 反美麗灣渡假村抗爭史迄今長達7年,除法庭攻防外,世居台東杉原海灣的阿美族刺桐部落居民,與原住民社團也串連組成「狼煙行動聯盟」,與許多環保團體、民間社團到立法院、監察院、行政院四處陳情。2010年10月到2011年初,包括長老教會原宣、教社及阿美族青年守護聯盟等代表,多次前往總統府、立法院與監察院陳情、抗議。 環保團體在5月17日也發起「我發誓,絕對不住美麗灣!」活動,6月10日又發起「還我杉原海灣,反反反美麗灣,搭帳棚大家來」,7月10日更召聚多位文學、藝術、音樂家、環保人士及阿美族、魯凱族、排灣族、卑南族、太魯閣族、布農族等組成的「反反反美麗灣行動聯盟」,舉行「千人牽手,吼海洋」活動,阿美中會達蘭埠教會牧師張英妹(Fadah),也帶7位部落青年前去聲援。 可是就如張英妹所言,對反美麗灣的抗爭持悲觀態度,原因是,美麗灣渡假村的整體工程大致完成,也隨時準備進入營運階段,雖然抗爭訴求民眾不要去美麗灣消費,但成效令人質疑,再加上台灣司法相關訴訟程序曠日彌久,是否最後能還刺桐部落族人一個公道,仍是未定之天,只能說在反美麗灣過程中,從政商勾結以粗暴趕工興建卻大肆破壞自然生態中,徹底看見人心險惡、無知、野蠻的醜陋! 台東、屏東/阿塱壹 千年古道浩劫 搶救生態方舟 【林宜瑩專題報導】阿塱壹千年古道被稱為「台灣生態的挪亞方舟」,但這條方舟卻差一點面臨空前生態浩劫!阿塱壹古道雖被屏東縣政府列為「暫定自然保留區」,可是環台公路(台26線)即將開挖從台東安朔到屏東旭海路段,此路段正好是阿塱壹古道所在處。在自然保留區的最後期限,2011年7月24日前,由環保團體發起的「馬總統請停建台26線!宣佈保護自然海岸的決心!」連署活動,共有843個團體、5萬2697位個人參與,雖未達預期10萬人的目標,所幸屏東縣政府決定展延半年,暫免遭受破壞。 台26線台東安朔到屏東旭海路段,是馬政府以「繁榮地方觀光」為名,實為運送核廢料至台東南田的核廢公路,一旦開路,阿塱壹古道擁有熱帶、亞熱帶、溫帶、寒帶世界4大氣候區、15種稀有動物、25種特有植物、18種特有動物、36種特有亞種動物,其中至少4種一級保育類、26種二級保育類、19種三級保育類的生態系統,恐被破壞殆盡! 為搶救阿塱壹古道,包括基督徒立委田秋堇、作家張曉風、劉克襄、教授賀德芬、律師魏千峰、文魯彬、環保聯盟秘書長李卓翰、環保歌手馬修連恩、綠黨發言人潘翰聲、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荒野保護協會理事長賴榮孝、環保義工何宗勳等人,於6月22日召開「搶救阿塱壹千年古道」記者會,疾呼各界踴躍參與連署活動。 在7月26日屏東縣政府召開的「自然地景審議委員會」,有居民在各鄉長帶領下前往杯葛審議程序,導致當場並無法達做出決定,然後來屏東縣政府仍然將古道列為「暫定自然保留區」的期限再展延半年,才使古道的原始生態暫時免於破壞。屏東環保聯盟理事長洪輝祥表示,若屏東縣長曹啟鴻有決心推動環保,盼能直接將阿塱壹古道列為「自然保留區」,如此便能消弭異議。 而長老教會總會「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推動中心已決議,要在今年9月17日禮拜六,舉辦「阿塱壹!別為我哭泣」舉目向山祈禱會,由屏東、排灣、魯凱、東部、布農、東美、東排、比悠瑪雅呢等中區會及東部聯盟、環保團體、學者一起,大家會以步行2個多小時的方式,走過阿塱壹古道,然後聚集起來舉行舉目向山祈禱會。 台北/沙崙海水場 沙崙淨灘活動 珍愛整潔海岸 【邱國榮專題報導】根據海洋保育協會(TOC)全球統計資料發現,海岸邊與沙灘上最多的3大垃圾種類,分別是香菸、瓶蓋與食物包裝容器,這些垃圾主要來自於海岸頻繁的遊憩育樂生活有關,而TOC為了喚醒全球公民對海岸景觀的重視,海岸線不遭人為製造的垃圾污染,在26年前於美國德州發起了國際淨灘運動,此風氣於近年影響台灣,台灣除響應每年國際淨灘日活動以外,諸多民間團體也各自在不同的時間與地點舉辦淨灘活動。 2011年6月26日下午,台北中會教社部就在淡水沙崙海水浴場主辦淨灘活動,邀請七星中會教社部共襄盛舉,趕在午後雷陣雨前,大夥兒花了1小時,完成淨灘的活動,總共清理出約50大包的垃圾,其中多是食物包裝容器。 根據TOC的全球統計資料,海岸垃圾的3大來源分別是,64%垃圾來自於海岸的遊憩與日常生活,而25%與抽菸的行為相關,最後8%則是海上船隻的活動所造成的;至於數量排行的前3名則是菸蒂、瓶蓋與食物包裝容器。 但是在台灣,除了上述前3名的垃圾以外, 「四季清除海中垃圾潛水聯盟社團」的潛水教練陳玄州就表示,其他更常見的還有魚網、電池與浮標,這些垃圾不僅是珊瑚礁的殺手,更是海洋生物的大敵。而台北與七星兩中會合作在沙崙淨灘時,已經堆積成小丘的垃圾當中,便有需要5位壯丁使盡氣力才能夠拖拉的漁網,一位汗流浹背的青年就說:「這些垃圾實在太誇張了。」 台北中會教社部部長、後埔教會牧師莊嘉信說:「透過淨灘,大家同心合一所做的一切,是見證了上帝的名。」他呼籲基督徒,要讓台灣的景觀更加美麗,環境更加美好,不要在自然風景的地方留下任何垃圾,特別是在炎夏裡前往海邊嬉水的同時,務必要將隨身製造出來的垃圾帶回家,甚至更進一步響應「你丟我撿」,隨手將身邊的垃圾一併帶走處理。 台南/安平舊港鹽水溪 在地淨溪掃除 重拾歷史記憶 【陳怡萱專題報導】2011年7月24日上午10點半,一大群身穿印有&rdquoI Love AP&rdquo(我愛安平)圖案T恤的安平居民,在台南市議員李文正、台南中會安平教會牧師黃宗宏的帶領下,從安平教會出發,頂著大太陽沿鹽水溪畔兩岸,彎腰撿拾垃圾,要還給溪流一個清淨面貌,藉此展現「我愛安平」的決心。&nbsp 「我愛安平」系列活動由安平教會發起,「淨溪」則是第一步。黃宗宏說,籌畫「我愛安平」活動以前,曾與社區理事長等地方人士討論,「什麼才是目前我們安平最需要的?」大家一致認為,安平老街一帶由於是門面,在觀光客頻繁出入下,維護得還算乾淨整潔;但是距離鬧區稍遠的鹽水溪畔,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由於鹽水溪畔日前大雨,岸邊堆積許多垃圾,再加上遊客所遺留下來的廢棄塑膠袋、飲料杯,嚴重損害生態,也不雅觀。「既然要做,就要做在最需要的地方!」因此,黃宗宏決定,「我愛安平」的第1個行動,就是一起到鹽水溪淨溪大掃除。 鹽水溪出海口恰巧位於安平港國家歷史風景區,是19世紀時的安平舊港。新港啟用後,舊港不如以往繁華,但在台南市政府近年致力推展觀光下,逐漸成為台南市民與觀光客喜愛的休憩場所之一。然而,鹽水溪附近到處可見垃圾,部分來自上游、部分則是觀光客所遺留。 7月24日上午主日禮拜後,由台南市民政局長鄭國忠牧師主持簡單的誓師大會,超過160位安平教會兄姊、社區民眾等,出發前往鹽水溪畔、舊安平港進行清掃工作,人人戴手套、拿夾子,仔細清除堆積於河岸兩旁的各樣垃圾。 黃宗宏表示,這次「我愛安平」活動基於維護大自然生態環境,結合各地方單位與政府力量,前往鹽水溪進行淨灘大掃除,希望藉此還給安平舊港與社區居民一個乾淨的歷史記憶。他並表示,「我愛安平」活動會繼續下去,以不同內容持續關懷當地的教育、文化以及環境的議題。

從信仰看同志 教會界意見不一

PCUSA決議引發爭議 &nbsp性傾向是否成為服事條件 &nbsp尚待各界對話 【林宜瑩專題報導】日前印度衛生部長阿薩德(Ghulam Nabi Azad)公開表示同性戀違反自然,是外國人帶到印度的「疾病」等語,引發舉世譁然。在台灣,最近也因是否將同性戀議題納入性別教育教材裡引發爭議。台灣教會界中也有教會、機構以聖經教導一夫一妻組成家庭為由,發起反對同性戀遊行。 反觀普世,在對話長達33年後,今年5月10日,美國長老教會(PCUSA)的明尼蘇達州雙城中會決議,接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的會友,可授予牧師、長老、執事等職銜的議案。全美擁有173個中會的PCUSA,在2010年總會時決議,只要過半數中會通過接納同性戀者的議案,就等於是PCUSA的政策,而雙城中會的決議正好是關鍵的第87票。除了PCUSA外,美國福音信義會、聖公會、聯合基督教會早就通過接納同性戀者可擔任教會職務的決議。 PCUSA雖然正式接納同性戀可以封牧、擔任教會職務,卻也在其內部引發可能造成分裂的危機,PCUSA總會多位幹部為此也相當擔憂,深怕反對議案的地方教會,自此與總會分道揚鑣;這樣的政策,也引發與其友好的韓國教會牧者強烈不滿,使PCUSA在普世教會關係上,面臨嚴峻的衝擊與考驗;目前,美國衛理公會也仍為此議題激辯中。 「就我的觀察,普世教會其實是朝向接納同性戀者的方向在思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第56屆總會議長石連城牧師表示,今年他代表PCT參加蘇格蘭教會(The Church of Scotland)大會時,也針對是否接納同性戀者擔任教會職務有過討論,雖然最後決議留待2013年大會決定,不過在贊成與反對的比例上,已呈現近五五波的態勢。 蘇格蘭教會在今年5月30日,以信函建議所屬教會:在牧養時,若基督徒對同性戀者有敵意,這是違反上帝的旨意。因教會的責任是要歡迎、接觸、關懷人,不管對方的性傾向為何,教會要對所有人全面顯明神的愛。教會也要體認到傳福音的重任,同性戀者可能很難了解聖經是如何傳講上帝的心意。教會有需要幫助同性戀者,讓他們覺得在教會是受到歡迎的。 至於同性戀者是否具有擔任教會職務的資格,蘇格蘭教會認為,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不因他們的性傾向而不能成為教會的一份子,也不應就此不能擔任教會任何的職分。 不過,石連城也坦言,是否接納同性戀者,無論國內外的教會界都是個老生常談的議題,贊成與反對者都有聖經或神學上的見解或堅持,對英美教會而言,過去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對話,才會朝向接納的方向走。然而,就如PCUSA目前的處境,會面臨意見不同而可能導致分裂的危機,因此多數普世教派往往把決定權下放給各中會來決定。 普世教會中雖傾向接納同性戀者,但在現今台灣教會界,恐怕還不是一個可以對等討論的議題;期望透過本專題,讓贊成與反對的聲音能夠同時呈現,也透過對話,讓台灣基督徒在信仰上有更多的省思。 第一線牧者的觀點 重生知罪 成為新造的人 【特稿葽R的休憩場所之一。然而,鹽水溪附近到處可見垃圾,部分來自上游、部分則是觀光客所遺留。 7月24日上午主日禮拜後,由台南市民政局長鄭國忠牧師主持簡單的誓師大會,超過160位安平教會兄姊、社區民眾等,出發前往鹽水溪畔、舊安平港進行清掃工作,人人戴手套、拿夾子,仔細清除堆積於河岸兩旁的各樣垃圾。 黃宗宏表示,這次「我愛安平」活動基於維護大自然生態環境,結合各地方單位與政府力量,前往鹽水溪進行淨灘大掃除,希望藉此還給安平舊港與社區居民一個乾淨的歷史記憶。他並表示,「我愛安平」活動會繼續下去,以不同內容持續關懷當地的教育、文化以及環境的議題。

台灣青年國是會議

以公義信仰 關心社會政治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7月14日至17日在真理大學舉行,這是長老教會首次以青年為主要對象的「國是會議」,去年10月長老教會召開「台灣國是會議」,許多人期待能聽到年輕人對國是的建言,今年初總會青年、大專、教社開始籌備青年國是會議,這是暑期各青年營會中,少數用信仰討論台灣國家主權、人權和社會公義的活動。 主辦會議的長老教會青年事工委員會指出,近年台灣內外情勢快速變動,明年元月又有總統與立委大選;台灣內部有貧富差距、環境生態、人權和社會公義等問題,國家主權更面臨危機,中國佈署千枚飛彈對準台灣,外交屢遭挫敗,至今無法加入聯合國,仍是國際孤兒。因此召開青年國是會議,邀請國內外教會、學校、社團的青年參加,以台灣主權和人權為兩大主軸,藉由禮拜、專題演講、論壇、工作坊、文化之夜等,讓青年暢所欲言,並邀請前總統李登輝分享「信仰與人權」,從他的信仰歷程,鼓勵青年參與社會,實踐上帝公義。 「彩虹孤鳥──在多元孤立的台灣情境中實踐上帝的公義」是國是會議主題,象徵台灣有多元族群、語言、文化如同美麗彩虹,但台灣在國際卻如同孤鳥,孤單卻有自信飛翔,向世界分享愛與祝福。每位與會者有一份聲明起草表格,內容有「我是誰?」「我的夢想」「我可以做什麼行動」,以及對教會、政府的期待與呼籲等5個項目,各中會推派代表回收整理,濃縮與潤飾成為大會聲明初稿,17日上午綜合座談討論確認,正式通過〈201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強調青年自我反省、透過禱告和聖經教導,關心多元社會和弱勢,用心愛台灣,呼籲「教會要謙卑反省,勇於檢討偽善與中產階級化的現象,並和受壓迫者同在」,呼籲政府「縮短貧富差距,落實法治正義人權,宣告台灣為主權獨立的國家」。 回顧40年前長老教會發表〈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到最近「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可以看見長老教會用行動關懷台灣前途,參與社會改革的發展軌跡。1970年代至今,除了牧長們勇敢發聲,青年更是重要的參與者,1980年代大專長青團契參與政治民主、環保、原住民、婦女人權等社運,大專聖經神學研究班、寒暑假原住民教育營常有信仰和時事討論。 在1990年初期,許多長老教會青年投入「三月學運」,後有「人力資源發展營」等以社會議題為主軸的營隊,1995年長青團契學生自主舉辦第一屆「長青學習成長營」,談論青年在教會的角色和社會發展,1999年TKC50週年青年大會有30多個議題小組,具有青年國是會議的雛形。 最近10年則有2002年,青年、大專、婦女在總會年會前召開「會前會」、2005年青年大會,另外,總會大專每年暑假舉行「台灣基督徒學生運動營」(Taiwan Student Christian Movement,TSCM)結合URM訓練,讓大專生學習社會分析方法(CUT-Canadian Urban Training),培養社會運動和組織能力,今年「ECFA對台灣的影響」為主題。 近年暑期青年活動不少,例如:Shine青年營、天國文化、讚美之泉巡迴、「升級吧,敬拜讚美」音樂營等相當受到歡迎,人數甚至突破千人;各教會常號召青年協助兒童營等,而讓青年用信仰探討社會議題的活動並不多,台灣青年國是會議期待成為長老教會青年關心國是、參與社會改革再出發的起點。 &nbsp 國家意識模糊 青年要認識國際現實 【林宜瑩專題報導】「當台灣在奧運自貶為中華台北,在外交上連馬政府也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你叫外國如何對待台灣?」馬偕專校助理教授賴怡忠在青年國是會議的專講「台灣主權與國際地位」時直言,總統馬英九強調「一中各表」,雖然他認為的「一中」是中華民國,但在中國國力強大、各國忌憚下,「現在馬政府與中共談一中,豈不是自投羅網、以卵擊石?」 賴怡忠以1951年《舊金山和約》、1952年《台北合約》中,《舊金山和約》僅明載日本放棄台灣、澎湖,並未說明要把台、澎交給誰,而《台北合約》僅把台、澎居民「視同於」中華民國國民,但「視同於」並非「一定就是」,加上1971年聯合國2758決議案,僅確認「中國」由北京政府為代表,與台灣代表權無關。 後來在2007年當聯合國秘書長說,2758決議案是確認台灣屬於中國時,美、加、日及歐盟等國都提出抗議,並表示這不是當初的認知。 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國際上認定的「一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馬英九強辯「一中」是指「中華民國」,這與國際認知的不同,再加上馬政府於國際媒體公開承認「台灣是中國一部分」,如今,奧地利、巴西甚至美國郵局都把台灣是為中國的一省,「別國的作為,豈不正符合馬政府的說法嗎?」 總會青年主委李信仁則提問,當台灣、中國、日本、韓國、美國、俄國、印度、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國的掌權者都將異動之際,賴怡忠教授如何看待台灣與中國間的局勢? 賴怡忠回應時指出,在各國執政權變動時,各國對國內或國際局勢的態度,一定都採取緊抓、穩定的策略,要是中國在2012年6月對台灣發動武力攻勢,美國等世界大國一定會很不高興,因為那是在破壞世界局勢的穩定,「不過,要是馬英九主動向中國投懷送抱,那可就不一定了。」 專講後,國是會議以「建國百年的迷思」為題,邀請台聯黨組織部副主任周倪安、台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兼任講師黃琬珺、以及在網路影片上暴紅的台美青年張浩明(阿明)進行論壇分享。 「建國百年?中華民國在台灣哪有那麼久?」周倪安說,以前的阿公、阿嬤在1945年前都稱中國為「支那」,到了國民黨流亡政府逃到台灣,才自稱是「中華民國」,對此周倪安質疑,「對國家要叫什麼,我們人民可有決定權?」過去,荷蘭人說台灣是福爾摩沙,現在被國民黨說是「中華民國」,可見,國名是可以改的,並掌握在人民手上,不是在執政者手上。正如韓國的漢城可以改為「首爾」一樣,未來我們也期望能夠說出自己國家的國名就是「台灣」! 黃琬珺則是從「總統的閣揆任命權」來探討現行憲法體制的問題,以及馬英九上任總統後是否真的有「依法而治」?她也以大法官釋憲文釋字第633、655號等相關解釋,針對「總統的閣揆任命權」是否要經立法院同意,與立法院有無權力成立319槍擊事件真相調查特別委員會兩件事相比較,她認為在陳水扁執政時,國民黨力圖擴張立法院職權,但在馬英九執政後,又限縮了立院職權並擴張總統職權,根本沒有尊重憲政慣例與現有憲法體制。 在美國出生、回到台灣已10年的阿明,外表雖有台美混血的模樣,但以一口流利的台語批判台灣時政,並錄製成影片放在網路上後暴紅,「只要你離開台灣,你不可能用ROC走遍其他國家!」阿明說,ROC在台灣絕對沒有100年,所謂的「建國百年、精彩一百」這種國民黨喊出的口號,根本百分之百是在欺騙我們,正如中國人說他們歷史有5000年一樣,只會澎風、吹噓,國民黨(KMT)就是在中國做得太爛才會跑到台灣,結果造成228、白色恐怖及黑金,怎會還有臉慶祝什麼建國百年呢? 「什麼百年好合?為了國民黨的100年,大家趕著集體結婚,你不覺得這樣做很好笑嗎?」阿明說,這正如共產黨在慶祝90歲,中國媒體一直說共產黨有多好、多好是一樣的道理,而馬英九對自己的身分也是一樣不斷強調、解釋,並在血統與認同上做文章。「如果他真的是台灣人,有必要講一堆、繞一大圈嗎?」同理,要是真有中華民國,何必又說成中華台北、中華民國在台灣?「KMT為何都在喊口號?因為國民黨沒半項,只能靠口號在騙!」 參與凱道抗議 &nbsp體會多元議題現況 【邱國榮專題報導】馬政府去年承諾推動《土地徵收條例》修法,但事隔1年,修法草案未見下落,而且政府搶農地的狀況持續發生,於是憤怒的農民與聲援「土地正義」的民眾,在16日夜宿凱道抗議,痛批馬政府「強盜政府」;其中,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青年、教社、大專事工委員會舉辦「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的青年到場聲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牧師,也於晚間8點左右抵達凱道現場。 擔任國是會議翻譯組同工的台灣神學院學生連振翔表示,透過觀察農民夜宿凱道行動,發現一個議題中,如蛛網般的各種面向都有一群人在關心;因此自我反省,年輕人大嘆面對社會多元議題的無力感,其實可藉由進入複雜環節裡,找到一項有興趣想要理解的事情,經營好這個小角落。 他指出,許多人批評現代年輕人對社會無知或不關心的態度,是導致問題不斷擴大的原因之一,但是他對這樣的批評則認為,社會上有太多需要解決的問題,而且新議題不斷冒出,並非年輕人冷感,而是無力,尤其每項議題的主幹下,還都是盤根錯節的諸多問題,這更添加年輕人面對社會議題的無力感。 布興‧大立則表示,馬政府上任以後,農地面積不斷萎縮,方便財團在被徵收的農地上建設炒地皮,導致農民痛苦指數因此不斷升高。「我們信仰的立場,是在誰痛苦的時候,把他們看做是最寶貝的人。」布興‧大立指出,這就是聖經「在後的要在前」的道理。他說:「教會要站在農民的立場,幫助農民『出頭天』。」 他對許多參與國是會議的青年到凱道聲援農民,感到非常高興,他指出,未來的時代就是現今年輕人的時代,但是這並非意味著將來,而是今天就是年輕人的世代;年輕人看見農民遭到政府不公平對待的處境,而信仰已經很清楚的告訴我們,「這不只是要我們與受苦的人民站一起,而是要把他們的受苦看做是自己的事情,讓他們成為最寶貝的基層人民。」 &nbsp 分組豐富多角度 工作坊凝聚意見 &nbsp 【黃以勒專題報導】7月14日至17日於真理大學舉行的「2011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大會特別設計在15、16日下午,以「工作坊」的分組形式,針對台灣當前各項值得關注的面向,進行分組討論。 青年國是會議的工作坊分為2大主題,15日下午的工作坊延續當天上午關於「台灣主權」專題與「民國百年迷思」論壇,分組集中於比較總體性的問題,計有9個組別,聚焦於將「台灣」視為一整體所展開的討論;16日上午進行專題「從基督信仰看台灣人權」與「台灣發展中的社會公義」論壇,因此下午工作坊將焦點放在「社會公義」,著眼於不同事件的影響、各個族群的權益等,共8個組別。 長老教會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李信仁指出,選擇以工作坊的方式進行會議,除了可以在同一個時間內,討論出更多面向的意見、對主題形成更全面的看法;同時在每個分組內,都會形成小組共識,各組均有書面記錄,成為最後一天綜合座談時,發表共同聲明的基礎。 15日的分組議題,延續上午的專題,針對台灣的前途作討論;比較特別的是在「原創流行歌百年風華」分組中,講師李坤城回應上午「建國百年迷思」論壇,指出台灣的流行歌謠歷史早就超過百年,硬要以具有政治意涵的百年來看待許多領域的發展,是武斷且不切實際的。 有部分講師私下表示,工作坊的作法很好,但是分組面向過多,每一組的人數太少,十分可惜,應該將部分相關的組別合併,對議題才能有更多討論的聲音。對此李信仁表示將會虛心檢討,不過他同時提到,這次工作坊的講題是經過大專、青年與教社委員會共同討論出來的,具有一定的意義,講師也是一時之選,十分難得;部分講師並非基督徒,但是由於認同長老教會的理念,因此樂意參與,藉此機會也能讓青年的視野更廣,教會也能夠與之結合成更大的力量,不啻是美事一樁。 16日的分組則將議題設定較為相近的「東發條例╱美麗灣」與「國光石化」2組合併,共同討論國家、財團對土地、人民的不當介入。 &nbsp &nbsp 主委有話說 年輕人,您還有夢嗎? &nbsp 【特稿/李信仁】「2011年台灣青年國是會議」7月14日至17日舉行,剛好是公務人員高普考的日子。今年報考總計13萬5004人,人數創下近15年新高,考上公職是很多年輕人的夢,特別在這高失業率,貧富差距嚴重的年代!事實上,許多年輕人不敢追夢,覺得找到好工作、考上好學校更重要。 曾聽一位大學生說:「政治對我們沒有什麼直接的關係,他們吵他們的,改變了什麼政策或換了誰當家,對我們來說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就算希望改變,也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太渺小,這樣的無力感,也造成了對政治的冷漠。」曾幾何時,台灣青年變成沒有夢,不敢立志,不想對國家社會提出看法。 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籌備「2011年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同樣遇到瓶頸,原本預定250人,實際大約100多人,包括30位來自印度、韓國、蘇格蘭的外國青年。報名未達預期的原因,可能是暑期活動集中在相同時間,青年分身乏術,也或許是主題不夠吸引人,許多教會青年選擇「Shine青年營」,今年有1350人參加,而「讚美之泉」巡迴更是場場爆滿;從人數上來看,「青年國是會議」大約是「Shine」的1/10。 然而,一個活動更重要的是內容談了什麼、做了什麼,引起什麼迴響。青年國是會議結束後,陸續聽到一些檢討,針對會議中通過的〈2011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青年國是聲明〉,有人認為「沒看到對於當下台灣青年狀況的回應」「感覺跟歷來的會議聲明都大同小異」「聲明和青年之間是有距離的,如果要強調青年的行動力和實踐決心,用〈宣言〉比較能發揮」等等,對於會議本身,有人認為與會者發聲較少,希望營造更開放的對話空間。會議結束後,還能有回應,這是可喜的現象,不管是否到場參加,只要持續討論和思考,就能帶來進步。 青年是教會與社會的改革動力,如同受歡迎的日劇《龍馬傳》、《仁醫》主人翁?本龍馬,年輕的他在幕府末期提出夢想的國家藍圖,開創近代日本的維新道路。在這個失去夢想的年代,許多人期待有「現代龍馬」帶來希望,「台灣青年國是會議」創造青年思考談論的機會,不見得能有另一個?本龍馬,但至少讓青年從關心身邊發生的事做起,從中找到夢想與目標,年輕人的夢想就是越單純,越純粹,才越顯得珍貴,願主帶領台灣青年,勇敢築夢。(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主委) 青年有話說 省思會議不足,期許青年自覺 &nbsp 【特稿/李玉琦、林宛柔、柴毓美、連振翔、陳雯隆、曾偉宗】我們是一群對國家、社會和普世有負擔的青年,過去常參與許多普世會議和活動。這次我們參與「台灣青年國是會議」,透過多元平台與政府和社會對話,學習了解國事,並嘗試站在社會邊緣為受壓迫者發聲。會議幫助我們以不同的角度認識社會中發生的事,訓練我們除了認同自己的立場,擁有批判性思考,還要勇於表達自己的主見。會後,我們一起做了小組式的討論與分享,針對我們所看見的提出我們的想法。 青年應參與教會和公共事務,是普世教會和各國際組織不斷強調的。這次會議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第一次舉辦「青年」國是會議,想要讓青年參與國事的企圖有目共睹,然而在會議中我們聽到很多講師分享個人經驗,卻很少聽見青年在這次國是會議中勇敢發聲,青年大多仍停留在接受知識性教導的層次,減弱了這種會議原本應有的內涵。追根究柢,會議在發起、籌備與執行的過程中,缺少青年的參與,可能是造成此結果的一個重要原因。青年國是會議中必須更努力營造開放且友善的對話空間,不使青年困在說教的場域,而失去反思與實踐的開創性。長老教會的未來在青年的手中,信仰告白要深化、社會關懷要落實,都需要給予青年更寬敞的空間。我們的青年正在等待,不願在台灣教會中缺席! 教會與社會的關係是國是會議的核心議題。主辦單位根據《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的信仰內涵,試圖探討各種議題,讓青年對社會關懷有多元的接觸與思考;然而,我們卻在與會過程中發現,多數參與者無法搭起信仰與社會間的橋樑。我們認為應從在地教會開始,主動參與並提供多元、普世的社會關懷機會,使青年能夠在所屬教會從事的社會關懷當中,以信仰實踐社會公義,得到良好的裝備,這樣未來青年國是會議的進行將不再被限制在知識的傳遞,而能傾聽青年的聲音,對等互重,深入探討青年在這世代的角色定位,具備參與社會所帶來的信仰反思能力。(國是會議同工群和與會青年) &nbsp &nbsp

農曆7月免求神拜鬼 來信上帝最好

&nbsp民間鬼月箝制人民心靈自由 &nbsp教會對內堅固信徒 &nbsp對外力求轉化社會風氣 &nbsp分享耶穌所賜平安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民間信仰祭拜鬼魂的農曆7月即將來到,這是華人虔誠敬拜孤魂野鬼,以形同賄賂的方式,求得生活福祿壽喜的重要時節,背後動機,不外乎避免災禍的降臨;也因此在民間俗稱的鬼月裡,許多禁忌箝制了台灣人的生活方式,也禁錮了台灣人的心靈。 有鑑於此,不少地方教會利用民間鬼月的機會,在這人心最惶恐的時刻宣揚福音,讓人看見生命裡只要有基督,就有平安;景美地區有7間的教會,跨教派聯手合作舉辦「平安七月暝」的福音佈道晚會,連辦7場,並且是移地的模式至各教會所在的社區舉行,為在景美地區撒下福音的漁網。 此外,台灣歌仔戲班劇團也聯合了全台70多間教會,推出了《約瑟的新衫》福音歌仔戲,自7月30日起,由花蓮開始,陸續巡迴基隆、台中、台北與高雄等地,一共有9場演出,希望能在民間鬼月的氣氛中,以傳統戲劇文化帶來上帝平安的信息。 「平安七月暝」主辦者之一,景美聖潔會莊晶亮牧師指出,景美7間教會聯合舉辦「平安七月暝聯合福音晚會」,動機在於眾牧者有感於世人都想擁有平安,然而唯有在基督耶穌裡,才能得到真正的平安;選在農曆7月開始進行,乃是針對民間信仰對農曆7月俗稱鬼月的種種禁忌與不安,所以眾牧者們深感傳福音的必要性與急切性,希望藉此讓有更多人得著生命的平安。 景美長老教會翁世俊牧師則指出,台灣許多百姓不知人死後何去何從,透過祈求孤魂野鬼的祭祀活動,避免民間以為的飢餓亡靈來騷擾生活;教會面對世俗的不平安,基於耶穌門徒的使命與感動,應該多鼓勵兄姊走出教會,藉著主辦「平安在七月」福音佈道晚會,將耶穌基督賜給人們的平安傳遞出去,讓人們有機會認識耶穌基督。這次福音佈道以多元主題的方式,連續舉辦7場。多元主題包括青年、婚姻、健康、事業、財富等見證分享,以滿足尋求平安的世人遇到的各樣問題,皆可以從信仰基督的角度得到圓滿解答。&nbsp 畢業於台灣神學院的浸信會義美堂戴主榮牧師表示,傳道人彼此建立起良好關係的基礎,才能夠有今日的共識,一起合作地輪流在各教會舉辦福音晚會;過程中相互奧援、觀摩學習,對教會的信徒來說,視野不只被擴張,而且能因為聯合事工集結出來的力量,有機會得著周遭失喪的靈魂,「如此的合作事工真是穩賺不賠,賺很大!」&nbsp 萬隆基督的教會李耕心牧師則指出,牧者願意放下不同宗派的背景,也不問教會的規模、人數多寡、財產高低,唯有一心一意地以得人靈魂為標竿,相互提供資源分享,「計畫的過程令我們充滿喜樂與感恩,身為參與其中的牧者,我是幸福且滿足的,願神的名得到祂當得的榮耀。」7間跨教派教會,聯手推動連續7場的福音佈道事工,見證在基督裡是可以跨越教義的藩籬而合一。 至於《約瑟的新衫》福音歌仔戲,將於7月30日在花蓮壽豐長老教會首演,現場會有義診、義賣與免費剪髮,壽豐教會也將分送「平安餅」,並搭起「禱告棚」,為想得著真平安的社區居民禱告。台灣歌仔戲班劇團團長劉南芳特地為戲編寫一首〈平安七月歌〉,她表示,希望在9場福音歌仔戲後,能夠與各個教會合作,用台語教唱歌仔戲短歌,幫助大家藉機學台語。 相信上帝 &nbsp心中無邪不怕鬼 【陳怡萱專題報導】「有鬼沒鬼,不信就平安!」專長為台灣民間信仰研究的董芳苑牧師論「鬼月」,認為是民間信仰多神論的產物之一,「鬼」和「神」其實都一樣,相信才會產生作用,「就像男女戀愛,你信他所以看什麼都是對的。」 他指出,基督教是一神信仰,基督徒只相信上帝,所以「心中無邪不怕鬼」,聖經上所指的「鬼」則是邪惡的力量、是對人性的挑戰,並不是民間宗教中由人死後變成或輪迴進入「餓鬼道」;基督教認為人性軟弱,所以需要真神救贖,而民間宗教認為人性本善,要不斷修行才能得道。 董芳苑同時批判台灣媒體慣於過度渲染的報導,台灣民眾也欠缺批判思考的能力,「一件事不用多說,只要說2次,大家就信了!」他提醒教會牧者本身要不斷用功研習、避免錯誤教導,信徒則應廣泛閱讀、累積足夠的宗教知識,就不用怕會被錯誤的觀念給影響了。針對鬼月的幾個基本疑惑,董芳苑特別回應如下:  1.「鬼月」從何來? 農曆7月因為是炎熱的「夏季」,昔日衛生不好的時代,7月正好是流行病(瘟疫)傳播的季節。民間由於迷信疾病來自於厲鬼作祟的結果;家畜時有疫情也是餓鬼討食所引起,因此農曆7月這個人畜時疫特別多的仲夏炎熱季節,就成為台灣民間的「鬼月」(好兄弟仔月),更是世界最長的「萬聖節」(西方的「萬聖節」只有1天,台灣民間「鬼月」則足足1個月)。 至於7月被當做「鬼月」(好兄弟仔月或台灣人的「萬聖節」)的主要原因,是民間相信農曆7月初一「開鬼門」,餓鬼孤魂一湧而出在人間遊蕩,這些沒有人供奉的無嗣孤魂餓鬼及枉死遊魂,在1個月內接受人間善男信女的「供養」及「普渡」,等到農曆7月最後1天又把它們驅入地府,俗稱「關鬼門」。  2.真有鬼嗎? 嚴格來說,「鬼」信仰,各種宗教都不相同。台灣人所謂的鬼類,都是人類死後所變成;「善鬼」即受家人供養又能夠庇佑子孫的先人(公媽),「餓鬼」即被子孫遺棄的祖先,「孤魂」即沒有後嗣所供奉的鬼類,「惡鬼」即枉死、戰死、自殺等等之遊魂與厲鬼。上列的鬼信仰都是儒教、道教、與傳統民間信仰之所屬。 至於佛教所謂之「鬼」者,則是從六道輪迴的「餓鬼道」跑出來的;並非人死就都會變做「鬼」,行為好的人死後可能會到「天道」、「人道」、或「阿修羅道」去輪迴,根本無機會做鬼嚇人。 至於天主教與基督教所相信的「鬼」,就是「魔鬼」(或稱「撒但」與「邪靈」)。它是新約猶大書所謂墮落的天使,是試探過耶穌權能的「誘惑者」。所以「鬼」對於基督徒而言,絕對不是死人變成的,這點也正是基督徒尊敬死者、不怕屍體的原因所在。 雖然新約聖經的福音書裡面,常言及昔日耶穌醫病趕鬼的故事,其實當時所謂的鬼就是邪靈、撒但這類帶給人間苦難的魔鬼,所以和台灣民間的「鬼類」是全然不同的。  3.基督徒的態度應如何? 基督徒是不怕「鬼」的,尤其是台灣民間這類人死後靈魂所演變的鬼類。基督徒是上主的兒女,生活內涵是聖潔的,言行舉止都有耶穌基督的樣式,因此惡者魔鬼不敢接近。畢竟「邪」不勝「正」,真正的基督徒是生活在光明中的人,他永遠都是勝利者。 所以說,台灣人的「鬼月」是一種影響心理健康的傳統禮俗,基督徒勿輕信這一全世界最長的「萬聖節」而自找麻類來嚇唬自己。使徒保羅證言:「若有人在基督裡,就是新造的人。舊事已過,都變成新的了。」(哥林書後書5章17節) 「鬼月」是台灣人的舊傳統禮俗,是既媚鬼又懼鬼的迷信。信主的人是擁有基督豐富生命(永生)的「新造者」,在黑暗中的魔鬼絕對不敢去攪擾他,基督徒應當拋棄此一不合時宜之舊禮俗,勿做「摩登原始人」。 台北中會景美教會 藉社區講座營會 &nbsp分享耶穌賜平安 【邱國榮專題報導】「個人覺得,教會應該思考如何發揚基督教信仰內涵,使更多人比較民俗宗教節慶與基督教信仰意涵差異性,才是當前教會與基督徒應該思考方向。」景美長老教會翁世俊牧師說,台灣的鬼月,雖然已經將這民俗祭祀的節氣,發展成吸引國際觀光焦點的特色,但是他提醒教會,民俗文化活動若不屬於基督信仰的教導,就不必太注意民俗祭祀所闡述的意義,「因為越太注意民俗文化活動,代表我們越是認同它的信仰價值。」 教會與基督徒該如何面對台灣民俗重要的鬼月節氣?翁世俊指出,教會可以藉由社區的講座、兒童營、青年營等對外開放的活動,分享耶穌賜平安的話題;舉辦平安音樂晚會就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藉以柔化許多人內心對鬼月的恐懼,尤其要訓練信徒3分鐘分享生命的見證,然後主動為恐懼的人心禱告,讓他們藉由禱告體會耶穌基督的愛與平安。 至於基督徒在農曆7月可以怎麼做,翁世俊指出,基督徒可以分享信仰的意義,特別是對鬼的看法,同時見證耶穌是賜人生命豐盛的神,然後進一步與朋友分享詩歌或一段經文,透過此方式,讓人了解的生命與靈魂的意義,而且為朋友禱告或一起讀經,讓他們體會基督的生命是平安的、沒有禁忌的,這是真正的平安祝福。 然而在鬼月裡,總是有一些人特別惶恐,終日生活惶惶不安。翁世俊對此則指出,教會可以多舉辦柔性詩歌見證會或社區關懷活動,藉此接觸社區居民,才能夠有機會進一步關心恐懼的因素或來源,進而組成探訪關懷隊伍,走入惶恐不安的家庭,吟詩禱告,然後長期予以關心,以幫助害怕鬼月的心靈,勇敢拋下被民俗信仰綑綁的黑暗布幕、迎向光明。 彰化中會草港、和美教會 迷信傳統冷處理 &nbsp靠主生活好見證 【陳韋鑑專題報導】農曆7月對現代都市中的年輕人來說,是個隨著長輩拜拜的日子,或許偶爾還會拿出來開玩笑,但是卻完全無法想像,在這個時代,依然會有地方因為這些民俗信仰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而導致區域關係緊張,工廠提早下班等。 在2年前的彰化和美鎮地區,連續發生多起上吊自殺的案件,而依照當地的習俗,必須經由法師將上吊工具送至海邊燒毀的習俗,也就是俗稱的「送肉粽」,而在送肉粽的過程中,由於當時傳說自殺者會「抓交替」,因此人皆閃躲、店面也暫時停業,有工廠為此提早下班,讓員工回家時間可以避開送肉粽隊伍,當時甚至引起縣議員在議會質詢,要求縣府辦法會以安民心。 而當時由於上吊事件發生的過於頻繁,從和美鎮地區往海邊的送肉粽路線上的社區都瀰漫著緊張的氣氛,因此當地的教會也在和美鎮公所前廣場及線西鄉公所前廣場,與當地鄉公所合辦「大和美地區耶穌賜福平安禮拜」,邀請和美及線西地區13間跨教派教會共同參與,當時2場禮拜參加民眾將近500人。 然而近日地方上陸續又傳出送肉粽的現象,鄰近地區的教會是什麼態度呢?草港教會楊善雄傳道表示,「最近是有聽說,但是感謝神,大家都覺得很平安。」和美教會江孟哲牧師則表示,當時會引起地方上那麼緊張,「是因為一下子頻繁的傳出送肉粽所導致,目前的狀況可以說是個案,」不過他也不諱言海線地區傳統上是比較迷信的區域,而教會面對的態度則是冷處理,「如果我們也隨著起舞,很像跟著渲染,」而經過這2年的冷處理,「社區的朋友都會說你們基督徒不怕鬼啦」;江孟哲表示,「當初在送肉粽頻繁時,教會及會友的生活完全不受影響,信仰上表現出完全依靠主。」相對於地方上的恐慌,這就是個很好的見證。 新市教會趕鬼經驗 代禱陪伴信神大能 【特稿/鍾日欣】有一位姊妹因為心靈的空虛與怨恨,又加上罹患乳癌,接觸過佛教、道教、一貫道&hellip&hellip等各種民間信仰,後來經朋友介紹來到新市教會,由於她之前與靈界有很多接觸,所以協助她的過程非常艱辛。其實,要從原本的民間宗教信仰轉變成基督教信仰,對於靈界來說,是一件大事,因為教會要幫助她從撒但的權勢下進入到神的國度,牠當然極不高興。 服事的過程中,牧師與長執們都必須先以「主掌權祈禱文」潔淨自己,再用「屬靈軍裝祈禱文」宣告,然後圍在她身邊,歷經幾個鐘頭的祈禱。過程中,當事者的表現從原本的女生,瞬間變成一位擁有巨力般的男士,不斷掙扎,又哭又吐,甚至連為她祈禱的人也因著屬靈的爭戰而嘔吐。經過幾番與邪靈的爭戰後,她逐漸好轉,後來也受洗成為基督徒。 但這期間有一項關鍵性的事工,就是每天都要有同工為她代禱,牧者更要每天早、晚為她代禱,因為在與邪靈拉鋸戰的過程裡,有時當事人的內心會遇到軟弱,這時,一定要有同工持續一段時間在旁陪伴,並用祈禱的力量支持她,當事人才不會因為無助,而放棄真理的道路。 教會面對信徒有這方面的問題時,在心理建設上,需要幫助信徒建立與神親密的關係,以及確信神的大能是超過外界一切的觀念。正如約翰一書4章4節所說:「小子們哪,你們是屬神的,並且勝了他們;因為那在你們裡面的,比那在世界上的更大。」當人歸屬獨一真神,又讓聖靈居住在內心時,神在他內心散發出來的屬天大能將勝過世上一切黑暗權勢。 新市教會曾舉辦過普渡月平安禮拜,藉著邀請新市區的區長及區民,一同透過禮拜中平安的信息來領受基督所賜的平安,幫助信徒或地方民眾把7月「轉恐懼為祝福」。更在禮拜中為需要心靈得平安者代禱,並發送「平安祈禱卡」。讓內心需要得平安者,可以藉由「平安祈禱卡」的內容而隨時宣告──得平安。(作者為台南中會新市教會牧師) 鬼月文化,談原住民族群恐懼來源 【特稿╱Namoh Ising】對信仰民間宗教的台灣漢人族群來說,農曆7月是孤魂野鬼該「放出來」遊走的月份。而這樣的觀念,經過5、60年的耳濡目染生活經驗,台灣原住民族亦深受其影響,如在農曆7月不可辦理婚喪喜慶、不可買賣、不可出外旅行,凡與生活有關的活動皆要停止等,因為這個月份在民間信仰上認為是不吉的。 然而,對台灣原住民族群來說,老一輩的族人認為大地是神的,若想要取用(包括捕魚、狩獵、砍伐樹木、收割農物)需事先通知神靈;因此,台灣原住民族群對神是敬虔的,對鬼魂則是謹慎的,因為神靈是可以賜福也可以降禍於團體的,除了懼怕外,也須虔誠的祭祀祈福。鬼魂只能直接或間接的替個人帶來災禍,人們只希望小心的避免與其接觸,或儘量設法驅逐它們。 普遍來說,台灣原住民族對神靈和對鬼魂的概念一樣,只分善靈和惡靈,而不分親疏遠近。善靈對人們的威脅不大,惡靈如果人們不接近其死亡的地點或墓地,對人的威脅也小。除了蘭嶼的達悟族,台灣島上的原住民諸族皆相信神靈居住在人的左右兩肩,善在右邊,惡在左邊。善靈多而惡靈少,是以敬畏謹慎或戒慎恐懼的態度待之。 善靈護佑人,是種族繁殖、食物豐收的原動力;惡靈則危害人的生命。諸善靈在最高主神下分掌護佑族人之職責,構成一個系統;惡靈則各自存立,沒有從屬關係。善靈受人崇拜與祈謝,是祭儀的對象,惡靈則為人畏懼,僅能透過巫師舉行祓禳。 基本上,台灣原住民族群傳統宗教生活對超自然界的看法都是持著萬物有靈的「泛靈信仰」論,族人認為萬象萬物都有靈或神靈居於其中,不論是靈或神靈一經存在便不會毀滅,也對人類現世生活禍福災病有所影響;因此,不論是出門農耕、捕漁、狩獵、拜訪或是出草,都必須詳細聽神鳥的話語,唯恐錯過了神鳥預告之吉凶通報而遭遇災禍。 社會變遷之快速,使各種宗教型式透過宣教及傳播媒體、人際接觸,甚至經濟體系等方式不斷滲透影響原住民族群傳統信仰。雖然形式上基督宗教獲得最大的優勢,普遍被原住民族接納為主要之宗教生活方式;然而,深入探究後發現,原住民族群傳統的超自然信仰體系,在其中仍扮演者相當重要的角色,此為值得注意與進一步探究之課題。(作者為玉山神學院老師)

從信仰看同志 教會界意見不一

PCUSA決議引發爭議 &nbsp性傾向是否成為服事條件 &nbsp尚待各界對話 【林宜瑩專題報導】日前印度衛生部長阿薩德(Ghulam Nabi Azad)公開表示同性戀違反自然,是外國人帶到印度的「疾病」等語,引發舉世譁然。在台灣,最近也因是否將同性戀議題納入性別教育教材裡引發爭議。台灣教會界中也有教會、機構以聖經教導一夫一妻組成家庭為由,發起反對同性戀遊行。 反觀普世,在對話長達33年後,今年5月10日,美國長老教會(PCUSA)的明尼蘇達州雙城中會決議,接納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及跨性別的會友,可授予牧師、長老、執事等職銜的議案。全美擁有173個中會的PCUSA,在2010年總會時決議,只要過半數中會通過接納同性戀者的議案,就等於是PCUSA的政策,而雙城中會的決議正好是關鍵的第87票。除了PCUSA外,美國福音信義會、聖公會、聯合基督教會早就通過接納同性戀者可擔任教會職務的決議。 PCUSA雖然正式接納同性戀可以封牧、擔任教會職務,卻也在其內部引發可能造成分裂的危機,PCUSA總會多位幹部為此也相當擔憂,深怕反對議案的地方教會,自此與總會分道揚鑣;這樣的政策,也引發與其友好的韓國教會牧者強烈不滿,使PCUSA在普世教會關係上,面臨嚴峻的衝擊與考驗;目前,美國衛理公會也仍為此議題激辯中。 「就我的觀察,普世教會其實是朝向接納同性戀者的方向在思考。」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第56屆總會議長石連城牧師表示,今年他代表PCT參加蘇格蘭教會(The Church of Scotland)大會時,也針對是否接納同性戀者擔任教會職務有過討論,雖然最後決議留待2013年大會決定,不過在贊成與反對的比例上,已呈現近五五波的態勢。 蘇格蘭教會在今年5月30日,以信函建議所屬教會:在牧養時,若基督徒對同性戀者有敵意,這是違反上帝的旨意。因教會的責任是要歡迎、接觸、關懷人,不管對方的性傾向為何,教會要對所有人全面顯明神的愛。教會也要體認到傳福音的重任,同性戀者可能很難了解聖經是如何傳講上帝的心意。教會有需要幫助同性戀者,讓他們覺得在教會是受到歡迎的。 至於同性戀者是否具有擔任教會職務的資格,蘇格蘭教會認為,有同性戀傾向的人,不因他們的性傾向而不能成為教會的一份子,也不應就此不能擔任教會任何的職分。 不過,石連城也坦言,是否接納同性戀者,無論國內外的教會界都是個老生常談的議題,贊成與反對者都有聖經或神學上的見解或堅持,對英美教會而言,過去也是經過很長時間的對話,才會朝向接納的方向走。然而,就如PCUSA目前的處境,會面臨意見不同而可能導致分裂的危機,因此多數普世教派往往把決定權下放給各中會來決定。 普世教會中雖傾向接納同性戀者,但在現今台灣教會界,恐怕還不是一個可以對等討論的議題;期望透過本專題,讓贊成與反對的聲音能夠同時呈現,也透過對話,讓台灣基督徒在信仰上有更多的省思。 第一線牧者的觀點 重生知罪 成為新造的人 【特稿/机嘉勝】「牧師啊,拜託你啊,請你救阮囝啦!」約莫2年前的一個下午,有個婦人來按教會的電鈴,她起頭就是這句話。 我請她進教會後,她繼續說:「阮囝現在跟一個查埔人同居,頂禮拜閣帶回來厝裡,跟我講 已經睏作夥真久啊!叫我甭大驚小怪,著要成全 &hellip&hellip」說著說著眼淚就流下來了。 這位母親我不曾見過,她口中的兒子我也不認識,但是媽媽的眼淚催逼著我要立刻解決她的問題,我連忙安慰她,並聯絡她的兒子。一開始我先表明身分與來意,及願意幫助解決他的問題,希望有機會2個人能見個面聊聊&hellip&hellip想不到他口氣立刻大變,對我說:「我沒有問題,也不需要解決問題,有問題的是你們,告訴我媽媽就當作沒生我這個兒子!」說完就掛上了電話。 其實這不是「同性戀」對我的第一個衝擊,早在16年前我在金門當兵時,晚上有衛兵勤務,有一天我的衛哨班次是安排在凌晨2點到4點,因為提早起床,想說乾脆早一點上哨,好替換上一班下來休息。但前往安全士官室時,卻看到了令我難以入目的畫面,2個軍中同袍在庫房中裹著棉被,捲曲著身體纏綿不已&hellip&hellip一直到我尷尬地作聲,2人才連忙分開。 最近因著教育部所公布的「97年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100學年度實施)」的「性別平等教育」這件事,我積極鼓勵連署反對,也與一些持正反不同意見的人有了一些對話。我是一位牧師,堅持聖經真理的教導:「同性戀是罪!」沒有妥協與模糊的灰色地帶。聖經上說得清清楚楚:「因此上帝任憑他們放縱可羞恥的情慾,他們的女人把順性的用處,變為逆性的用處;男人也是如此,棄了女人順性的用處,慾火攻心,彼此貪戀,男和男行可羞恥的事,就在自己身上受這妄為當得的報應!」(羅馬書1章26~27節) 基督徒很重要的是「不可論斷人」,但我不是「論斷人」,而是在「論斷罪」。雖然「教會」是由一群願意承認有罪的人聚集之地,但她更是一群願意接受主耶穌救贖的大功,而重價贖回之人之地。所以,神不看你/妳這個人以前是怎麼樣犯罪的,因為一個還沒信主的人,他們不會承認同性戀是罪,也沒有力量能不去犯同性戀的罪。神要看的是當你/妳接受神的救恩後,有沒有活出屬神兒女的聖潔與新生命?一個信主重生的人,會知道同性戀是罪,而且會願意努力去克服這樣的罪,這才是成為一個「新造的人」的信仰重點所在啊!(作者為台南中會北門教會牧師) 第一線牧者的觀點 接納全人 看見上主心意 【特稿/鄭君平】美國長老教會(PCUSA)日前正式通過接納同性戀者可以授予牧師、長老、執事等職銜的議案,成為美國第4個接納同性戀者封牧的教派。其實,早在2000年,挪威信義會就封立一位公開出櫃的同性戀者奧斯林(Jens Torstein Oslen)成為教區牧師,雖然這項任命案是歷史創舉,但也在挪威信義會內部引發極大爭議。而2003年美國聖公會任命羅賓森(Gene Robinson)為新罕布夏教區的總主教,此項同樣充滿爭議的任命案不僅使美國聖公會內部,甚至對世界聖公會言,帶來不小的衝突甚至分裂危機。 同性戀議題的爭議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PCT)至今也沒有定論。從總會到地方教會,從神學院到地方牧長信徒,對於議題的看法、神學與聖經詮釋、教導與牧養關顧&hellip&hellip,支持與反對者各執一方,幾乎失去對話空間與能力。究此,或許我們更需要從另外的角度來重新審視思考這個難題。 長久以來,教會界和美國軍方一樣,在處理同性戀議題時採「不問不答」政策,但不公開不表示不存在,已有許多未出櫃的同性戀傳道人,早就被按立為牧師。因此,若我們相信牧師的職分是由上主親自選召和授予,那麼這些未出櫃卻已被封立為牧師的同性戀者,就足以證明個人的性傾向與上主的揀選以及傳道人所領受與回應的呼召無關。 另外,就牧職而言,個人的性傾向事實上也與牧養、教導、宣教等牧者所需具備的核心基本能力無關。更有研究指出,在教育、諮商與社工等助人專業領域,若能有具同性戀身分的教師、諮商師、社工師等專業人員進駐,對於少數及弱勢(無論性傾向,甚至種族、宗教,或社經地位等等)族群,都能有更多的尊重、包容以及更深刻的同理心。因此,若在教會裡有具同性戀身分的牧者或其他神職人員,不僅對同志,甚至其他少數與弱勢族群也能有更好的牧養關顧,並在信仰的帶領與教導上能有更具包容、創意和多元的新眼光。 就我自己在大專服事的經驗看來,「同志」已不再是紙上談兵的神學與信仰議題。活生生的基督徒同志學生和信徒就出現在周遭,但我們真的看見了嗎?面對這些同志基督徒,若我們只是一味以愛為名的「關心」,卻一面仍視同性戀為神所憎恨的罪或病態,並試圖透過各種方法令其「悔改」或接受「醫治」,而非真正全人的同理與接納他們,信仰非但不能成為他們的幫助,教會甚至可能將同志從上帝的愛和耶穌基督的福音中狠狠推開。 在以色列人被擄的時代,上帝透過以賽亞說:「看啊,先前的事已經成就,現在我要指明新事,告訴你們尚未發生的事。」(以賽亞書42章9節)又說「看啊,我要行一件新事,如今就要顯明,你們豈不知道嗎?我必在曠野開道路,在沙漠開江河。」(43章19節)或許就如百餘年前女性封牧議題一樣,當時教會冒著分裂危機所做的抉擇,而今已被證明是正確的決定。同性戀封牧的議題,期待我們也有這樣的眼光,看見在未知的將來上主要施行的「新事」!(作者為台北大專學生中心牧師) 倫理學老師的看法 同性戀議題關乎信仰核心 對聖經、罪與公義的理解 &nbsp應以聖經所啟示為準 【特稿/陳尚仁】過去40年的美國,包括聖公會、聯合衛理公會、長老教會等,即所謂的「主流」教會對於同性戀是否可以被按牧,一直是爭議性的議題,原因可以簡略整理如下。 1.對聖經的解釋:福音派和基要派認為同性戀不合上帝的心意,是再清楚不過的。如利未記18章22節、20章13節;羅馬書1章18~32節;哥林多前書6章9~11節;提摩太前書1章10節。自由派對這些經文提出不同的解釋,有人主張舊約中許多禁令到了新約時代就不被遵守了,如外邦基督徒不必遵守割禮的記號。其次,初代教會認為不合宜的事,如今許多事不被認為不合宜。例如因著男女平等的觀念,愈來愈多教派也按立女牧師。如果這樣重大的教會傳統可以改變,為什麼教會不能接受不同性別傾向的人也被按立為牧師? 反對同性戀的教會指出一個重要的差異,舊約時代的宗教禮儀固然有許多改變,但其所啟示的倫理觀,仍然沿續到新約及我們的時代。利未記18、20章中,有家庭關係的成員間不得發生性行為,這樣的禁令不只適用在新約時代,可以說是人類社會普遍的倫理道德。 另外,把男人與女人的關係拿來類比異性戀與同性戀者並不恰當。目前沒有科學證據斷言同性戀是天生的,加上聖經中對女人能否擔任全職教牧服事的議題,並沒有全盤否定;但從舊約到新約卻一致譴責同性性行為。所以,教會隨著時代的改變會改變其禁令,這樣的推論不能直接套用在同性戀這個議題。 2.對罪觀與情慾的態度:自由神學對人性採取樂觀的態度,強調人性的光明面,傾向對人的慾望持同情的態度。加上歐美社會的性解放運動影響,從「人有追求幸福的權利」演變為「人有追求性滿足的權利」,「性權即人權」的想法甚至進入「主流教會」之中。於是,受自由神學影響的教會對於婚前性行為、離婚、外遇、墮胎大致上採取放任的態度。當這些教會在婚姻和兩性的議題上,一步步接受世俗社會的觀念之後,最後也接受同性戀行為。 基要派和福音派強調人的罪性需要上帝救贖,自亞當犯罪後,罪性就普遍存在每個社會的每個人心中,所以人心的慾望不應同等地受到尊重。人唯有悔改歸向神,並在聖經和聖靈的光照中,才可能分辨何者是合乎上帝心意的慾望。 3.對公義的不同理解:自由神學對於公義的解釋,偏重在保護社會中的弱勢者,強調基督徒應努力改變社會中的不平等。於是婦女神學、黑人神學、解放神學蓬勃發展。同性戀運動也搭上這班列車,捍衛同志權利的人認為同性戀者就像婦女、有色人種、或少數民族一樣,是生來如此,並非是後天的影響或選擇,所以同性戀者服事和享受性愛歡愉的權益應該受到保障。 福音派教會和基要派教會認為「公義」要以合乎上帝的心意為前提,因為人類已經犯罪,沒有人能夠完全明白上帝的心意,所以聖經的啟示更應該成為基督徒判斷是非對錯的標準。 當代西方「主流教會」對同性戀態度較開放,與其神學及社會處境有關。此議題之所以重要,因為它關係著基督徒對聖經、罪、及公義的理解。如果對這些基督教信仰的核心有較清楚的認識,在討論時才不會淪為意識型態之爭。(作者為台神代理院長、倫理學老師) 倫理學老師的看法 期待有一天無需法規背書 聖經教導須在實況中詮釋 &nbsp洞察基督救恩與作為 【特稿/陳南州】在評論有關「美國長老教會通過同性戀者封牧」一事,要先釐清一件事,即美國長老教會明尼蘇達州雙城中會5月10日接納的,是美國長老教會去年(2010,即219屆)總會年議會10-A議案之議決。該議決是修訂美國長老教會的教會法規G-6.0106b的條文,新條文強調,在封牧或授職予某人時,應予察驗的是其「呼召、恩賜、預備,和適任」。換句話說,性傾向不再是人們被禁止封牧或授職的藉口。 同性戀(愛)結合(或婚姻)是否該列入封牧或授職的察驗項目,美國長老教會1978年第一次在總會年議會中討論,至少歷經33年的對話。有關此一議題,有許多教會未曾討論,有些教會還繼續在研究,有些教會已經做成議決。反對接納同志作神職人員的教會宣稱他們的議決是順從聖靈的引導,但不要忘記,接納同志可以作神職人員的教會,也同樣是順從聖靈的帶領。 教會中重大議題的決定,對話、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過程;此外,大家要體悟,在這一對話、討論中,教會不只是談「事情」,更是「活生生的人」,是「我們的姊妹兄弟」。一位同志基督徒朋友說:「教會考核人的能力、學術、品格等,並據以決定是否給予某人封牧等是理所當然的。但是,以膚色、性別,或性傾向及其愛的結合作藉口來拒絕封牧或授職,豈不是歧視弱勢或少數族群?試問,兩位同性愛者之間堅定的愛,與彼此尊重、相悅的性關係,在哪一方面違背道德?」教會有關性的道德規範,應該是同一準則,異性戀者或同性戀者,兩者適用。 美南浸信會神學院莫勒(Albert Mohler)院長對美國長老教會法規之修訂的評論有其正確之處,即這一議決涉及聖經的權威與詮釋。然而,我也要指出,不同的聖經詮釋進路,並不一定是不尊重聖經的權威。美國長老教會的議決正反映出一個事實,聖經是在實況中詮釋並產生意義。 聖經中的一些教導受其寫作年代之社會、文化的束縛,必須在不同的實況中重新詮釋。這種詮釋的覺醒是必要,也是正確的。哥林多前書14章34~35節和提摩太前書2章11~12節這類的經文,已經不再被依字意解釋,有關同性性行為的記載,也該重新被詮釋。接納同志為神職人員,這與世俗道德的墮落無關,而是如何洞察聖經中所見證的耶穌基督的救恩和他的作為。 美國長老教會的議決,是教會整體自我反省和重新詮釋聖經的結果。但誠如一位身為教會執事的同志基督徒跟我說的,她對美國長老教會之議決的反應是:「期待教會有一天再也不需要法規來為同志背書。」(作者為前玉神倫理學老師、阿美中會鳳信教會牧師) 面對普世信仰、人權議題 &nbsp &nbsp PCT應竭力辨識上帝旨意 【特稿/鄭仰恩】儘管早在1978年,美國長老教會(PCUSA)的前身聯合美國長老會總會就接納同性戀者為教會成員,並主張竭力維護其基本公民權且免於各種歧視,卻決議「不經悔改的同性戀行為不符合總會所要求的封牧標準」,因此關了同性戀者封牧的大門。 32年後的2010年夏天,PCUSA總會以317對208票通過新議案,將《教會法規》裡規定「長老、執事和牧師必須維持在忠實的異性戀婚姻中或者保持獨身守貞」的條文刪除,開了「為不守獨身的同性戀者封牧」的大門。不過,此一議案仍需經過173個中會的半數通過,因此當明尼蘇達州的雙城中會於2011年5月10日以205對56票成為第87個接納此議案的中會時,議案正式生效。33年當中,到底PCUSA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我想,最主要的2個因素是聖經與神學的反思,以及實際教會生活的體認。 就神學思考而言,基督教團體在聖經解釋上可以分為「自由派╱新正統派╱開放福音派」,以及「基要派╱保守福音派」2大陣營,前者的共識是聖經對同性戀議題並未提供明確立場(不能證明為支持或反對),後者則主張聖經明確指出同性戀是一種罪。如今,大多數主流學界已經傾向前一立場。其次,普世教會強調教會與福音的本質是要顯明上帝的愛、恩典、饒恕與接納,而非拒絕與排斥,因此教會應向所有人開放。 1991年PCUSA「性特質」小組報告書中,認定同性戀和異性戀同屬正當,重要的是「忠實、專一、誠懇、互相尊重的態度」,並反對「不受約束、濫交、虛偽、輕蔑」的親密關係。儘管該報告書並未被當時的總會接納,但它已為後來的神學思考定調。最關鍵的是2001年總會成立「和平、合一與教會的純潔」神學特別小組,並於2006年做成下面共識:1.拒絕為同性戀者洗禮、給予會員籍或教牧關顧是絕大的錯誤;2.希望接受封牧的人必須過忠實的生活,那些顯示行為放蕩的人不應該接受封牧;3.性行為不純然是個人的事務,它也是基督教紀律、領導、團體生活的整全部分;4.性傾向就其本身而言並不構成接受封牧的阻礙。這是神學上的一大突破! 在教會生活方面,經過實際接觸與對話,越來越多基督徒發現,參與服事的同志基督徒同樣具有上帝豐盛的才能與恩賜。1995年,一位過去隱藏自己女同志身分的長老教會牧師瑪莎‧茱勒拉(Martha Juillerat)在密蘇里州堪薩斯市宣布辭去牧職,辭職前她希望其他具有同志身分但被拒絕封牧、被迫離開教會、被迫隱匿性傾向的牧師和神學生能將自己的牧師長圍巾(stole)寄給她,沒想到,短時間內她就收到80條,並在她發表辭職演說時展示。她回憶道:「當時,每一個人都聲淚俱下,因為很明顯的,我們不僅在討論我的事而已,而是數百位被拒絕公開服事自己教會的同工。」後來,她總共收到來自13個教派的近800條長圍巾,她也持續在不同集會中展示這些長圍巾,並喚醒大家關注此議題。這件事讓美國教會信眾深深體認到,拒絕同志基督徒參與服事,是一件多麼嚴重又普遍存在的事實! 看到越來越多西方主流教會真實且勇敢地面對普世的信仰與人權議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也應該認真思考因應之道!(作者為台神教會歷史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