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以教育做宣教後盾 得著新生命

56屆總會年會提出「教育年」為主軸 &nbsp以認識生命意義為起點發展多元事工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011年第56屆年會,以「教育年」作為事工報告的主軸,總會教育委員會主委、新竹教會牧師鄭文仁指出,長老教會邁向2015年宣教150週年會友總數達到30萬人的目標,必須與教育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確認「教育是宣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否則再多人進到教會,若無教育接手作後盾,還是會造成流失。 換句話說,有宣教而無教育,宣教的果效將是事倍功半。教會委員會幹事連嫣嫣牧師則表示,宣教與教育,是回應主耶穌大使命的呼召與加爾文「人人皆祭司」的精神,所以每位信徒都要動起來,履行祭司的角色與責任。 「基督教教育事工是以人的關懷為中心的事工,」連嫣嫣說,該事工的重點是在認識生命的意義。因此,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122年前就建立了教會教育的基礎,創辦主日學教育,如今更發展出多元的教育事工;其大方向有「教育出版事工」、「師資培訓以培育信徒作屬靈的事奉」、「陪伴、分享與成全眾教會教育事工」與「『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連嫣嫣就前述大方向,指出了近年各項教育事工理念的重點,並且簡述如下。 教育出版事工方面,總會設立「基督教教育中心」,負責教材編寫、出版、師資培訓;設立「生命資源教育中心」,負責出版兒童級、青少年級生命教育教材;「志工三階段培訓課程」以培育志工進入學校教學的能力;設立「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開展校園生命教育事工,與台灣各生命教育團體建立交流平台,以及成立志工團;此外,也出版「兒童生命品格營」中介活動教材,幫助教會連結校園宣教的教材。 師資培訓以培育信徒作屬靈的事奉方面,則是注重師資培育的需要,因為,基督教教育進行中,最重要的就是負責教導與栽培的人。連嫣嫣表示,教育者的人生觀與價值觀會影響受教者,所以,教師的價值觀是一種「隱藏的課程」;因此她說:「主日學老師不是『騙囡仔』,而是教導者就是擔任重要的祭司職分,活出基督徒的本分,好見證耶穌基督有逆轉大能的恩典,是可以使生命改變的信仰,以真誠服事上主。」 至於,陪伴、分享與成全眾教會教育事工的方面,除了於2007年舉辦「第一屆台灣基督教教育博覽會」以外,迄今也經常帶領20至30人的媽媽讀書會、教材教案研習團體。對此,連嫣嫣表示,總會教育委員會的事工內涵,包括聖經神學基礎、教育理念基礎與社會科學理念基礎,藉此對基督教教育理念做出審視和澄清,更重要是肯定「人人皆祭司」的精神,教導信徒用負責任的行動,服事上主。 「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是總會教育委員會於2000年開始策劃,討論長老教會該如何投入生命教育事工,於是在2002年出版第一套兒童生命教材《發現生命之美》,後於2005年再出版《為生命加分》,並自2006年起,積極展開培育生命教育志工,至全國各中區會舉辦「生命教育研習會」與「三階段志工訓練」,成立志工團,然後跟進舉行多場次的志工座談會。 為此,連嫣嫣指出基督徒人口比例極低的台灣社會,長老教會該如何得著豐盛生命的世代?「生命教育事工正是上主給我們傳福音的機會,也就是宣教的契機,」她說,目前台灣有2661間國小,740間國中,而超過有1200間教會的長老教會,若每間教會把握機會,至少認領一個學校,投入生命教育教學,影響力不容小覷。而且,目前各個學校都歡迎教會進學校開設品格生命教育的課程,但問題是教會是否已經看見宣教的禾場?連嫣嫣提醒:「莊稼已經熟了,就是缺乏收割的工人!」 喜樂泉生命教育事工 落實校園事工 領學童提升品格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年長老教會生命教育事工進入第10年,總會總幹事張德謙呼籲:「台灣有3401所國中小學,希望1230間長老教會,每間至少認領1所學校做生命教育,基督信仰進入校園,分享豐盛的生命與喜樂。」長老教會設立「喜樂泉生命教育資源中心」盼望生命教育在各地落實。 什麼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就是探究生命意義與價值,從「人與自己」「人與人」「人與環境」「人與宇宙」等4個向度探索、認識、尊重與珍惜生命價值,熱愛並肯定上帝賜給每個人獨特生命。 1997年發生清大研究生情殺命案、多起學生自殺事件引起全國關注,衛生署統計國內15~24歲青少年自殺率自1997年起攀升,使長老教會開始思考推動生命教育的迫切性,幫助兒童和學生肯定生命價值。 長老教會教育委員會於2000年開始進行生命教育推動的訪查,並在2001年底成立小組,規劃生命教育相關事工,2002年出版兒童級生命教育教材,舉辦種子講師和志工培訓,鼓勵各教會投入生命教育事工。 2004年成立「生命教育資源中心」成為長老教會生命教育推動機構,從事教材出版,包含兒童、青少年、成人等各級師資培訓、志工組織、以及特別生命博覽會、高中基督徒教師與生命教育研習,繪本專車和工作坊等多項事工。 為了讓長老教會生命教育在學校和社區容易識別,與其他生命教育團體建立交流平台,2007年正式命名為「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並出版《喜樂泉》季刊,2008年展開「一領一生命教育運動」,推動各中區會、教會舉辦生命教育志工培訓,至今持續不斷,盡全力使長老教會的生命教育進入各地校園,去年甚至還有香港優質生命教育中心特地來台參訪。 長老教會總會教育幹事連嫣嫣說,校園宣教亟需拓展,目前全國有2661小學、740所國中,各校普遍歡迎教會進入學校帶領學童品格和生命教育,校園是重要的宣教場域,時機已經成熟,期待有更多教會參與生命教育。 《小羊月刊》 刊物影音配搭 啟親子學習興趣 【林宜瑩專題報導】您知道《小羊月刊》是台灣第一份兒童信仰刊物嗎?現任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在1992年擔任總會教育幹事時,為了把信仰帶入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讓兒童能在主日學課堂之外,有另一份可以提供親子伴讀的信仰刊物,於是創辦了《小羊月刊》。至今,曾經歷2003年被時任教育幹事的邱瓊苑牧師,將該刊物轉型生命教育刊物,改名為《小牧童》,在2005年因訂戶數有限而停刊,但在2008年在現任教育幹事連嫣嫣牧師的努力下,又讓《小羊月刊》復活了! 《小羊月刊》是一份適合6至12歲閱讀的刊物,特別注重孩子人格及靈性發展,透過紙本刊物與影音聲光CD的配搭,讓孩子在與父母一起閱讀下,結合品格教育、台語訓練、信仰小故事、生命教育繪本與影片觀賞等,不但可以促進親子間親密關係,也能從中讓孩子有啟發式的學習。 總會教育事工的同工們為了推廣《小羊月刊》,不但舉辦「愛在我家」親子生命教育校園巡迴列車活動,也定期捐贈《小羊月刊》給弱勢偏遠地區的孩子們,更透過全國親子圖書創作比賽、校園專題講座、親子聖誕嘉年華會等,讓更多人能認識《小羊月刊》。 也許是因復刊至今僅有3年多的原因,《小羊月刊》實際訂戶不到1000戶,加上籌辦一份兒童信仰刊物,比成人的信仰讀物更加耗費時間、人力與財力。因此,《小羊月刊》需要教會眾牧長、主日學老師大力支持、引薦,也亟需主內兄姊踴躍訂閱《小羊月刊》,以實際行動來支持這項榮神益人的事工。目前,《小羊月刊》為雙月刊,1年6期,費用為新台幣800元,相關資訊可洽詢02-23625282,分機216。 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 訓練牧長志工 盼人力資源連結 【林宜瑩專題報導】總會教育事工除了有兒童、青少年、成人生命教育教材、《小羊月刊》、繪本等出版品外,另外還有各式的訓練與座談會。包括針對生命教育志工的教育訓練、生命教育座談會;針對牧長的教育訓練則有「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 目前,總會教育事工委員會特別為教育事工成立「基督教教育中心」及「喜樂泉生命教育中心」。 負責「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的喜樂泉主任許曉涵表示,為讓有心投入生命教育事工的教會牧長,能充分運用總會出版的生命教育教材,早在2002年便著手牧長生命教育訓練的培訓計畫。針對教會牧長舉辦的培訓營從2002年開辦迄今,9年來,已經有超過500位長老教會牧師傳道受訓。 一開始教育訓練採取4個月一次的課程,後來又改為3天2夜密集式的培訓,以便更多牧長能全程參與,現在則是固定在每年8月舉辦「生命教育種子講師培訓營」,讓牧長先成為種子教師,然後回到教會、社區再去培育生命教育的講師人才。 除了「生命教育種籽講師培訓營」之外,該中心也針對生命教育培育志工,設有「喜樂泉生命教育志工團」;針對各中區會的主內兄姊,也提供三階段志工培訓課程、志工基礎暨特殊教育訓練,並依據內政部志工服務法,獲准授予培訓課程相關的證書及志工證。自2007年推廣三階段志工培訓課程至今,於全台各地辦過43場、共有1500人次完成該項訓練。 面對生命教育師資不足的瓶頸,許曉涵坦言,許多生命教育志工長期投入關懷國中小學晨光時間,由於晨光教學是撒種的工作,無法見到立即的效果,常常會懷疑自己是否做白工,越服事越沒動力,漸漸就感到非常疲累;因此,如何讓志工有重新恢復信心與更新的機會,則是總會教育事工想努力突破的方向。另外,在志工人力資源相互連結與運用上,目前還沒有有效的制度來運作,這也是未來期望能落實的目標。 《上帝的禮物》、《小彼得》教材 多元彈性教材 依教會需求安排 【陳怡萱專題報導】每年暑假各教會都會舉辦「夏季學校」、「暑期兒童營」,教育委員會為此推出聖經故事教材供各教會參考使用。2010、2011年主題為「上帝的禮物」,分2次介紹加拉太書中記載聖靈9果,最後還有總複習。 今年的夏季學校教材談「和平、恩慈、良善、喜樂」4種聖靈果實的面向,藉由4段聖經故事:和平亞伯拉罕、恩慈約瑟、良善小女僕、喜樂保羅,來教導這4項特質。教材內容除豐富的聖經故事外,還有「音樂種子」提供多首主題詩歌、課程詩歌、破冰詩歌,讓孩子能盡情歡唱。另有「戲劇種子」將4個聖經故事以戲劇呈現,由晨星劇團專業演員演出,拍成DVD影片讓大家一飽眼福!為方便教會同工真人演出使用,還附有戲劇對話錄製成的CD。 在分班學習上,有「手工種子」,讓學生享受一邊複習故事一邊雙手併用做勞作。最後「生活種子」與「好話種子」配合小羊叢書美麗生命系列,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來學習養成聖靈果子的特性。 另外,為幫助主日學老師充實教學內容、備課事半功倍,教會公報社與台北東門教會合作出版《小彼得》兒童短期聖經教材,不僅免費索取,更方便依教會需求、孩童學習情況彈性運用。 《小彼得》教材包含「教學資源手冊」與「教學多媒體光碟」,光碟裡的「合班資源」有詩歌、故事及金句的電腦投影片,也有詩歌及故事的MP3;「分班資源」有破冰活動、學習單及美勞課程;「輔助資源」有招生海報、點名簿、出席表、學生資料、結業證書、故事動畫、詩歌伴唱。 「材料對了,教學就成功一半。」公報社經理蕭旭青表示,通常主日學老師必須收集、準備多元材料,而《小彼得》具備有最容易收藏的特色,把光碟內容備份在教會電腦內,無論是夏季學校、冬令營或各種短期營會,均可把《小彼得》教材不斷地重複使用,有助節省教會經費、老師備課容易,更能帶給教會小朋友最棒的學習效果。 少子讓教育更重要 親子應同成長 過度保護使孩子無法面對困境 &nbsp嘗試犯錯可從中學習思考判斷 【陳怡萱專題報導】生育率降低,使得家庭中只有1個孩子的情況變多,教養「獨生子」或「獨生女」變成現代社會的重要課題。台南市民政局長,台南中會南門教會會友陳宗彥認為,近年人口結構改變,老年增加、新生兒減少,失衡的結構連帶影響產業、教育政策甚大,政府卻一直未能有長遠的眼光、明確的政策來因應,令人擔憂。 陳宗彥表示,為了鼓勵年輕夫婦生育,台南市編列補助,第一胎6000元,之後每個1萬2000元。教育方面,目前台南市政府致力建構0~6歲幼童都能得到補助,預計在下個學期發放2~5歲教育補助金每人每學期5000元、即每學年1萬元。另外,也針對偏遠小學供應免費午餐,希望小朋友可以留在地方就學,不要小小年紀就離鄉背井。 陳宗彥指出,「養育1個小孩」跟「養育2或3個小孩」的方式大不相同,在過度保護、過度給予的情況下,導致孩子逐漸失去處理問題、面對困境的能力,進入幼稚園、小學等「小型社會」後,亦不懂得與他人相處,造成許多問題。 他進一步指出,這些獨生子女的父母在嬰兒潮後出生,成長過程受到良好的照顧、生活較無匱乏,自身處理複雜問題的能力相對薄弱,面對孩子成長遇到的種種問題常不知如何是好。陳宗彥說,父母溺愛子女加上父母本身不擅長處理複雜問題,長期下來導致學校與家長間關係緊張。 「保護網越完善,孩子越不懂得處理困難。」陳宗彥建議,要讓孩子多有機會「嘗試」,不要給他們太多壓力,不要強迫他們照著父母的想法、社會既有的軌道;例如小朋友之間互動有自己的相處模式,父母無須過度介入,不要看到孩子一時吃虧就緊張兮兮,應該讓他們從嘗試與犯錯中間學習思考與判斷而得到成長。 陳宗彥育有1男2女,他舉例表示兒子班上有位同學因家庭問題導致行為偏差,會偷東西、欺負其他小朋友,換座位時大家都不想跟他坐。有次這位問題學生被安排與兒子坐在一起,陳宗彥得知後沒有像其他家長去要求老師換人,反而跟兒子說:「你不要排斥他,如果他有做不對的事情,要跟他說。」陳宗彥認為,擔心小孩受到不良影響是正常的,但若只是用換座位這類方法來逃避,反而對孩子的成長有害;父母應該帶著孩子一起學習面對問題,讓親子雙方都能得到成長。 陳宗彥提醒,有的父母工作忙碌,懶得花時間與小孩溝通,只是一味阻止他們接觸看似有害的人事物,但「孩子早晚要獨自面對社會」,父母應多陪伴並給予空間,讓孩子適性發展、快樂成長。 不欠博士缺專家 【特稿╱方嵐亭】亞都麗緻集團董事長嚴長壽日前出書指出,台灣教育長期被分數綁架,導致學生沒自信、讀書不快樂;至於技職教育嚴重學術化,更使得台灣缺乏基礎技術人才。在這當中,家長迷信補習,成為孩子成長最大的絆腳石,也是教育改革最大的阻力。嚴長壽提醒讀者,讀書不該是唯一專長,卻被教育政策壓縮成唯一方向,技職教育完全被摧毀,職校升格專科、專科變學院、又成科大。升學直升梯讓許多年輕人不願當基礎螺絲釘的技師,許多碩博士卻變成宅男宅女在家,找不到未來。 其實上述現象並非最近才有,只是當少子化效應,到了如今玩芭比娃娃的世代即將扛起職場使命,「虛榮」讓台灣社會面臨不欠博士缺專家的窘境,讓腳踏實地的職場達人嚴長壽無法忍受。 不可否認的,教會是社會的縮影;我們常常在效法這世界,包括了宗教教育、神學教育,停下來檢視一下,「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的登科主義是否壓倒了「在小事盡忠」的實踐精神。神學院的基礎與普遍訓練,是要培育神國禾場的「技職生」,而不是「宅博士」。 教育是耳濡目染、是經年月累、是滴水穿石的百年大計,有人打趣他到了40歲信主,端靠當年父親將臍帶埋在出生的彰化基督教醫院後院。宗教教育的落實與及早,不必計較是否收割,可確信的是它會為社會帶來熱情洋溢的專家文化。&nbsp

牧養會友顧家庭 教會女傳真偉大

&nbsp 5月8日是母親節,隨著職業婦女的比例增加,年輕一輩的女性在職場與家庭需要兼顧之下,晚婚、少生,甚至不婚、不生的情況也愈來愈常見。在現代母親無暇照顧較多兒女,社會氛圍也瀰漫著小孩難教、養不起等想法之際,成為母親,也就更加需要勇氣。 本期《台灣教會公報》特別以女性牧者為例,教會女傳常常身兼許多不同的角色,在職場上既要牧養會友,在家庭中也需要陪伴先生、照顧兒女。母親節到了,別忘了向這些女性牧者說聲:「辛苦了!」 女性牧者身兼不同角色 &nbsp透過母親節記念女傳犧牲與付出 &nbsp省思職場與家庭平衡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許多女性牧者身兼母親、妻子和教會服事等多種角色,非常辛苦,2010年國道3號走山事件賴德卿牧師的丈夫葉茂竹罹難,提醒教會要多關心女牧者,特別是因變故造成的單親母親,即使身為牧者,仍然面臨好媽媽、好太太與好媳婦的壓力和期許,母親節來臨記得給媽媽一個擁抱,多多關心辛苦的「媽媽牧師」。 相對於許多亞洲國家不允許女性擔任牧職,如印度長老教會不准女性當牧師、長老,身兼母親和牧師等多重身分的女性在台灣教會則十分常見。台灣女性牧者日漸增加且擔當重任,長老教會努力從聖經與神學論述、信仰教制與法規、禮拜、聖詩、人才栽培等,使婦女在教會發揮恩賜,鼓勵女性牧者承擔重責,為教會注入有如母愛般的溫暖和幸福。 2001年長老教會婦女事工委員出版《婦女聖經註釋──新、舊約》以女性眼光為主體和多元觀點的聖經詮釋,使信徒了解耶穌所宣揚的上帝,不是一位支持父權體系而歧視女性的上帝,常用「母親」表達上帝慈愛憐憫的溫柔形象,不再只有「天父」的稱呼,肯定女性,尤其母親在教會與社會地位。進而反省社會或教會裡女性尊嚴被漠視、受壓迫的情況。 除了聖經詮釋,長老教會從禮拜和聖詩編選中,提供教會設計母親節禮拜的參考,2009年新版《聖詩》收錄的盧安達詩歌〈咱著歡喜〉(Munezero),當中歌詞「咱著感謝老母疼痛」、「求主賜福所有老母」,此外〈為著美麗的地面〉唱著「為著阮出世以來,所受一切的慈愛」以及〈老母早導子兒〉等歌曲都很適合母親節吟唱,新版《聖詩》也有配合母親節的啟應文。 母親節的由來與女性推動社會進步和人權發展有關。20世紀初,婦女爭取投票參政權的運動在歐美紛紛展開,美國衛理公會信徒安娜賈維思(Anna M. Javis)受婦女平權運動的啟發,1907年在費城舉行母親安娜麗絲賈維思(Anna Rees Jarvis)過世2週年追思禮拜,那天是5月第2個星期天,教堂用母親最愛的白色康乃馨佈置,象徵母愛的溫馨、純潔和永恆,隔年也同樣舉行。之後,安娜與多位朋友展開「投書運動」(letter-writing campaign),寄信遊說政府首長、議員、企業家等,希望訂定全國性的母親節日,不只是她對母親思念,希望擴大對全天下媽媽的敬意,鼓勵眾人「愛要即時」,趁母親在世時表達對她們愛與感恩,珍惜家庭與母愛。 另外,當時的婦運成員大多身兼母親角色,但經常被忽略,因此透過母親節,提醒大眾肯定女性,尤其是母親對家庭與社會的貢獻,呼籲給予女性、媽媽有平等權利,女性能夠參政和投票;投書運動擴及全美,促成母親節成為全國定節日並遍及全球。 母親節運動帶動女性參政和社會改革,同樣的,台灣女性基督徒對教會和社會貢獻良多,近年來女性傳道人倍增,2010年統計長老教會女傳約430位,退任沒有牧會的有52位,已經封牧的超過240位,已婚且當母親佔多數,有多位是獨自扶養子女,維持家庭的單親母親牧者。 1983年成立的「台北婦女展業中心」是長老教會社福機構,關懷單親婦女是主要事工之一,婦展秘書長陳瑪利在4月26日第56屆總會通常年會分享,婦展幫助許多遭遇失親、婚變的單親媽媽勇敢站立,而她本身是單親傳道師,用過來人的身份,更能體貼與陪伴單親媽媽。 長老教會設置性別平等委員會,去年第55屆總會年會修改〈總會銓衡條例〉通過「銓衡總會屬下各董事會、委員會之成員,單一性別應有1/3以上」,今年總會年會進一步討論「單一性別」名額比例,期盼性別平等從教會做起,讓更多女性,特別是日漸增多的女性牧長成為領袖,帶動教會進步發展。 全家參與宣教工作,孩子也是宣教的對象 鍾淑惠:親子相處必須刻意營造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從大專中心工作者到派駐英國宣教師,鍾淑惠牧師是信徒口中的「鍾牧師」、學生喊叫的「淑惠姊」、也是兩個孩子的媽。長子剛出生時她要帶著嬰兒床出門開會,到現在兩個兒子能在家庭聚會中為媽媽的宣教工作禱告,鍾淑惠說,身為牧師兼媽媽,就像一般職業婦女兩頭忙,加上「牧師」身分又較特別,這一路有許多的辛苦,但「全家人能一起參與在宣教工作」,讓她覺得很幸福。&nbsp 鍾淑惠的長子PIPO今年10歲、在英國讀5年級,次子小??今年9月就要上1年級,先生林煒翔則在曼徹斯特大學做博士後研究。她回憶起在新竹當大專工作者時,沒有人可以幫她帶孩子,出門開會要把可折疊的活動式嬰兒床一起帶著,讓當時還是嬰兒的PIPO能在旁邊好好睡覺,要是PIPO醒來哭鬧,就必須中斷會議,趕快拿玩具給他玩,「同工人都很好,還會幫忙陪PIPO玩。」 PIPO於2歲4個月時,鍾淑惠把他送去托兒所,若公務較快處理完,就會提早去接PIPO回家,母子兩人利用短短的時間相處、互動,因為晚上她要去帶團契,等回到家PIPO已經在睡覺了。鍾淑惠說,那時常覺得很掙扎、有罪惡感,「雖然很想要全時間陪伴小孩,但學生也需要我們的陪伴啊!」 後來鍾淑惠前往英國當宣教師,先生和兩個孩子也一前往,由於生活型態改變,不必每天晚上帶團契,親子相處的時間變多了。她說,這時變成在意「陪伴的品質」,晚上她可能要做飯、整理家務或上網陪學生聊天,PIPO和小??在一旁寫功課或玩玩具,大家變成各做各的事。「親子相處的時間是必須要刻意營造的,」於是她會跟孩子約假日找時間玩電動,或是在天氣好的時候,陪他們騎腳踏車上學。 偶爾,遇到工作不順或感覺需要獨處時,鍾淑惠會去游泳,或是直接跟PIPO和小??說:「媽媽需要休息。」每天晚上的家庭聚會中,她會跟孩子分享最近服事的狀況,請孩子為宣教工作禱告,每月也安排一次時間全家人一起去倫敦參加光鹽團契的服事。她提醒:「孩子也是宣教的對象之一,」身為牧者的生活完全呈現在孩子面前,「不能讓他們覺得為什麼爸媽在外面與在家裡是不同的人。」 鍾淑惠說,身為牧者有許多壓力,但家裡不是發洩壓力的地方,而是讓人舒服享受的溫暖港灣。她很樂意與契友、兄姊分享家庭的喜與憂,因為生命會互相影響;對外不必太壓抑、在家裡放鬆享受家庭生活,服事與家庭自然能找到平衡點。 雙牧師家庭分工合作,忙碌中學享受服事 李幸玲:在事工與家庭中平衡 【林宜瑩專題報導】「女牧師有了孩子後,無論是在研究神學、牧養教會、投入婦女事工,確實有辛苦之處,但要是都能樂在其中,一樣可以在牧職與母職間取得和諧。」總會婦女幹事李幸玲牧師以親身經驗,對身為母親、女牧師、牧師娘等多重職分,下了一個最美的註解。 在台南神學院就讀神研2年級時,李幸玲與同班同學李明川結婚,隔年生下大女兒李家恩,她記得破羊水時,先生去教會實習,是自己一人走過對街的新樓醫院待產;上課時,兩人也是提著裝嬰兒的小籃子,及換尿布、奶瓶的大小袋子;畢業前要寫論文,因女兒整夜哭鬧,實在沒辦法,只好託自己的母親帶了1個月,才順利完成畢業論文。 畢業後,被分派至澎湖七美教會,過著看山、看海、看山羊與世無爭的日子,這時二兒子李得人也來報到,這名字是看見澎湖漁夫很多,從「得人如得魚」而來。後來,夫妻一起受聘至壽山中會建工教會,兩人也一起封牧,李幸玲投入社區關懷事工,也負責週末兒童品格營及主日學,偶而會擔任主日證道。一年多後,在布農部落短暫休息期間,懷了老三李嘉男,主要是在讀經中領受「要進入『迦南』美地」的緣故。 之後,先生李明川便前往台北中會雙園教會牧會至今,她也以女牧師身分帶領婦女團契、青少年輔導及探訪事工,除有教會服事外,李幸玲也要常常上菜市場買菜、到學校接送小孩、整理家務,「教會事工是上帝給我的職責,家庭與小孩則是上帝給我的最大祝福,我在這當中盡量取得平衡,也不太在乎別人是稱呼我為牧師還是牧師娘,也許,這是我為何會忙碌辛苦,還是甘之如飴的原因吧!」 李幸玲說,身為女性,又是牧師,也是孩子的媽、老公的太太、公婆的媳婦,或者是教會兄姊眼中的牧師或牧師娘,其實多重職分加諸一身,每人對她的稱呼都不太一樣,但那是別人對她身分的認同或感受,「我就是我!」但最重要的,是自己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要清楚並做好上帝的交託。 她也非常感謝先生李明川,給她牧會上很大的空間與支持,在家務上也會主動分擔,兩人分工得合作無間,不過,李幸玲也坦言,剛結婚的前幾年,兩人確實經歷一段磨合期,但婚姻就好像倒吃甘蔗一樣,越嚼越甘甜。 如今,李幸玲擔任總會婦女幹事一年多,剛開始要常出國,讓她非常不適應,不過如今也能從容以對,「我覺得,在心態上一定要學習如何享受在服事中,並找時間去調適,體會在高壓環境中如何放鬆心情,最重要的是要常常禱告,常常親近上帝,從上帝那裡支取力量與智慧,凡事謝恩、不要抱怨,自然就能得到樂在工作的祝福。」 中輟心靈捕手,助學生欣賞他人包容異己 陳信惠:讓孩子學習統整自我 【邱國榮專題報導】無法適應制式教育的青少年,面對跟不上的課業,多數選擇放棄,接著離開校園,成為了社會問題當中的中輟生,而繼續在校者,也衍生出諸多令校方難以管教的校園問題,鑑於此,各縣市教育當局需要教育的中途機構,以幫助一群通常是桀騖不訓的青少年能夠完成學業,於是在地與非營利機構合作,成立教育中輟生的環境,建立重點在輔導學生的教育方案;長老教會彰化中會竹塘教會成立的「向日葵學園」就是這樣一個的中途機構,而負責輔導安置學生的是該教會的師母陳信惠牧師,她是學生的心靈捕手,是學生的心靈朋友,也像是給予正向生命觀念的心靈母親。 竹塘教會看見在地鄉里的許多青少年,因為家庭功能不彰,造成少年的身、心、靈出現不良問題,導致無法適應學校生活而輟學,於是成立「向日葵學園」,於2003年2月起承接彰化縣教育局中輟輔導復學方案。 輔導的方式,有個別的輔導與團體輔導,陳信惠指出輔導最根本的目標,是在「讓學生從輔導歷程的過程中,認識不同的自己。」她指出,團體的輔導首重在問題解決、情緒管理與兩性議題,「這是國中生迫切面對的問題」,發現問題時,必須及時介入與協助,之後便是個別輔導;個別輔導是要了解學生的外顯與內隱等問題,然後建立個別化的輔導策略,尤其要結合社區的心理衛生單位,安排個案接受心理衛生諮詢,協助學生的身心均健康。 至於心靈方面,她根據「自我概念」的理論指出了重點,重點就是不讓中輟生對「自我概念」產生迷惑。她指出,為了讓學生能夠了解與經驗「自我」,進而統整「自我」,於是透過課程教導、靜坐默想、活動體驗、分組討論的分享與報告等,讓學生經歷不同的自我而建立起「自我概念」,進而還要能夠欣賞別人、包容異己,這才是「統整自我」的完整結果。 根據學生的心得記錄,走過向日葵的中輟生,能夠發現自我。許多學生寫下自己在向日葵的心得:「感謝上帝賜給我恩賜,讓我擁有好歌喉,帶給大家歡樂。」「我發現我擁有細心與照顧人的特質&hellip&hellip」「我希望我擁有一顆寬容的心,讓我更會與別人溝通,擁有好的人緣!」「過去我總是沒什麼膽量上台分享,但我現在可以自然的在台上說話,這也算是一種恩賜吧!」 單身女傳照顧男嬰,體會家庭完整的重要 黃俞靜:講台真理需愛心實踐 【陳韋鑑專題報導】單身、育嬰與牧師這幾個名詞,因為耶穌的愛而有了10個月的交集,單身的黃俞靜牧師接到派出所的求助電話,同意對父母都入獄的男嬰伸出援手,暫時撫養10個月。 30餘歲的馮姓婦人因案被霧峰分局仁化所所長林清波逮捕,須入監服刑10個月,而她先生目前也因毒品案坐牢中,公公也因弱視連生活自理都有困難遑論照顧男嬰,因此馮姓婦人委託林清波詢問台中縣市的社福團體,最後聯絡上台中中會仁化教會黃俞靜牧師。 黃俞靜表示,雖然剛接到詢問時,身邊的同工對於這件事有許多「責任」上的提醒,畢竟自己是單身女傳,不過當時只想到,「如果我不接待這個孩子,那麼我在講台上講那麼多又有什麼用呢?」其實會友們的顧慮也是很正常,但是隨著與孩子的接觸日多,看到他這麼可愛,開始有會友主動煮粥來餵他,在禱告會的時候也會有媽媽主動來幫忙帶,在週末服事較忙的時候也有其他教會兄姊主動來幫忙,而平常去探訪會友時就背在身上,一起去探訪會友,到後來會友們也會說「這是教會的小孩。」 在帶小孩的過程中,黃俞靜發現了孩子的學習能力,她說,「禮拜時這孩子會乖乖的學大家讀聖經的樣子,安靜的看著圖畫書,」但是她也震驚的看見,有次孩子會拿起吸管擺出抽菸的樣子,「不知道是以前的環境還是在街道上看到學來的,但是孩子的學習能力真的出乎我們意料!」問起牧會與帶孩子是否有相同之處,黃俞靜則是表示,「以前聽人家說小孩都是耶穌教的,現在才真的理解,」她很客氣的表示,會友表現很棒都是上帝的教導,帶小孩也一樣。 「孩子還是要有完整的父母才好,可惜當代太多假性單親的家庭了,」黃俞靜對於帶孩子的這10個月,有許多兄姊的幫助感到感謝,也突顯完整家庭的重要性。現代許多人過於注重工作,導致家裡其實只有單親在負責帶小孩,這點讓她十分感嘆;今年3月,孩子的媽媽已經出獄,孩子也回到媽媽的身邊,黃俞靜表示,「現在能做的就是為這對母子禱告,其他的情感我就得忘了,不忘記怎麼繼續往前走呢?」語中仍透露出黃俞靜對孩子的不捨。 聖經、奶瓶、高跟鞋 【特稿╱蔡愛蓮】主日清晨,與2個女兒匆忙從牧師館趕著前往主日崇拜服事,一個要預備成人禮拜司琴,一個要協助主日學事工,大家不約而同打開鞋櫃取出自己的高跟鞋,跟著叩叩叩的高跟鞋聲,看著已經是大學生的女兒們身影,頭腦直接閃過20年前,同樣的場景,2個姊妹的小腳丫子穿著我的高跟鞋叩叩叩在屋外笑得很開懷。 因為堅持要自己帶孩子,請了1年事假做全時間的專職媽媽。當孩子幼兒時,想在只差1歲半的2個女兒中間抽空休息、預備講章很不容易,必須利用孩子同時睡覺時才安心做自己的工作,常常為了讓她們同時睡著,給孩子一人一個奶瓶陪她們躺著哄睡,結果睡著的人是我,醒來時她們早在外頭玩耍了。 兼顧孩子及教會繁忙的工作,有些工作又無法假手他人,必須學會規劃每一個階段時間運用的重點,不讓每分每秒浪費於沒有產值的事情上。孩子的奶瓶時期,讓我學習在牧師媽媽有限時間內化零為整,選擇做我能力所及而且會讓我做得很快樂的服事。 漸漸地領悟到,每個結婚生子的女牧者,注定要牧2間教會,一間由中會分派;一間則是家族的每一個人。牧者的職分沒有因為下講台就結束,家裡每個成員都是忠實信徒,自勉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第一個主日學、生命教育老師。我這麼喜歡服事,享受事奉的喜悅,加上駐牧的教會多是人力、資源缺乏的小型教會,怎樣讓有信仰環境基礎的家人,成為服事的同工是我的禱告。 而今,孩子可以與我大談國家情勢、討論教會危機、部落經濟發展&hellip&hellip並建議牧師媽媽在FB張貼近期反核遊行的相關消息,在母親節前夕思考牧師媽媽的心情,別具意義。有2個長得很像自己的人,與妳價值思考模式很靠近的人,與自己同樣領受神奇妙恩典的孩子,這真是牧師媽媽的幸福。

重視神學教育 起造明日教會

面對教會、社會衝擊 &nbsp總幹事張德謙籲:「思考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 神學教育和教會關係密切,神學院是推動神學教育的關鍵角色,肩負培育牧者、信徒造就、學術研究、服務社會和教會等責任,但神學院受到教會和社會的衝擊,前台南神學院長黃伯和於2008年指出,亞洲神學教育面對4項危機:1.神學教育與教會宣教脫節;2.神學教育與亞洲世界和人民脫節;3.神學教育與時代脫節;4.神學學術邊緣化等,而神學教育在台灣的處境又十分特殊,因此各神學院積極尋找發展之道。 長老教會的南神、台神、玉神,面對神學教育的危機和挑戰,有堅持釘根本地的信仰特色,有以族群和普世對話為主軸,也有在高等教育競爭下,推動神學院取得教育部立案和學歷認證、和大專院校合作等因應方式。 3月第3主日是台南神學院奉獻主日,從探討南神、台神、玉神合併成為「長老教會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以及3所神學院回應、各校特色作為開始,共同關心長老教會神學教育的發展。 【李信仁專題報導】「南神、台神、玉神要思考組成聯合神學院的可能性。」長老教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2月19日於長老教會高等教育研討會上,呼籲「3神合一」成立「長老教會聯合神學院」,他強調「3神合一」對於資源共享、人才養成、教會宣教、普世關係等都有助益,更是「教會合一」的見證。 為何現在需要積極推動「3神合一」?張德謙指出,南神、台神、玉神有各自的董事會、校地、師生和行政系統,3神有紀念主日,但各校都面臨募款壓力,可是師資和學校資源無法共享,使得發展受到限制。「3神合一」能整合長老教會神學教育資源,減輕財務負擔,增加行政效率,提升神學院在台灣的影響力。 從神學教育的目標來看,張德謙表示,培養具有「基督生命」的牧者是神學院主要任務,如果能3神合併成立聯合神學院,神學生3年輪流在南部、北部、東部校區學習,接觸不同區域和族群的生活,增加教會實習的多元性,能夠幫助神學生了解社會處境,做出更深刻的神學反省,有助於牧者養成。 事實上,長老教會很早就推動所屬神學院合一,1914年「第3回台灣大會」議決推動「南北神學院之聯合」,1925年北神師生到南神聯合上課2年,但雙方沒有共識,1927年又恢復南、北2校。1940年代,南神拒絕唱日本國歌被迫關閉,師生轉至台北神學院上課,為表2校合一,將台北神學院改名台灣神學院;1948年南神復校,南部大會召回南神師生,失去聯合機會。1970年代,教會界在東海大學附近取得土地,計畫建設聯合神學院,卻無疾而終。 到了2000年,政府有意放寬宗教研修學院限制,為成立聯合神學院燃起生機,當年8月長老教會總會神學教育委員會在台神召開研討會,討論神學院前景,達成2項共識:1.具有神學研究所的南神、台神、玉神3校爭取立案;2.神學研究所聯合成為1個神學院,但目前仍保留3個校區;10月召開3神董事會聯席會議,進一步探討合一可能,提出2001年開始聯合招生、總會成立「台灣聯合神學研究院」理事會,道學碩士班列入台灣聯合神學院等作法。 不過,「3神合一」從2000年至今沒有進展,3神依然各自為政,對此,張德謙感到憂心並期待重啟「聯合神學院」。他說,3神都屬長老教會,由於地區和學校分別,使雙方畢業生、校友產生隔閡,影響宣教事工發展。「合一」是教會的使命和目標,期待「3神合一」早日實現,成為「教會合一」的典範。&nbsp 南神教務長曾昌發 單一校區集中師資 &nbsp增加論述對話機會 【陳怡萱、李信仁專題報導】針對「3神合一」,台南神學院教務長曾昌發2000年在《新使者》雜誌發表〈合一之願──談「聯合神學院」〉,強調「神學院是教會的心臟」,成立單一校園的神學院,才是實質合一。迄今曾昌發仍強調3神應合併,合組有單一校園的「長老教會聯合神學大學」,如果分設北、東、南3地,就失去合一意義。 曾昌發說,3神每年各需預算6000萬至8000萬元,師生平均只有200多位,「3神合一」能減輕財務壓力,不只學生增加,師資更加完整,「3神老師合組神學院,師資將成全東南亞第1。」並能增強研究資源,拓展神學論述與對話機會,有助培育牧者和學者,造福教會。10年來合一腳步遲緩,曾昌發說,除非總會對「3神合一」有堅定的執行意志,否則難以實現,「3神合一」攸關長老教會未來盛衰,必須立即推動。 3月第3主日為南神奉獻主日,院長吳富雅深深感謝上主的恩典帶領,以及眾教會弟兄姊妹們的關心、代禱和支持。吳富雅指出,南神的創校宗旨,是為培育具獻身和使命感的基督徒青年男女,於接受聖經與神學及其他專業的豐富裝備後,在台灣及普世傳揚並見證耶穌基督的福音。 因此,南神的神學教育不只堅持巴克禮牧師「一粒麥子」的奉獻精神,在本土深耕基督福音,也秉持黃彰輝牧師的神學教育理念──著重神學專業、服事操練和靈性塑造等整全裝備,使學生身體力行做基督精兵,並傳承信仰先輩們認同這塊土地與人民的使命感。 前台神院長陳嘉式 南北合作共享資財 &nbsp董事爭議功敗垂成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神學院合一的構想,早在2000年前後,南北2神學院已一起勾勒,在教務進入了實質性的交流合作,甚至校地都已在東海大學裡覓得。最後功敗垂成原因在於「董事會的問題,無法解決。」前台灣神學院院長陳嘉式如此說。 陳嘉式表示,神學院是培育傳道人的搖籃,是教會人才的培育所,如果南、北2神學院能夠改制成為1所,「這是合一的見證,這點對整體教會來說,很重要!」成立聯合神學院的好處,陳嘉式指出,例如教材可以共用1套,軟體與硬體等資源可以避免重疊浪費,並減輕各校在處理總務與人事等的經費開銷。「而且,3校師生都有共識」,尤其3校一旦合一,圖書館的藏書與館藏設備便不會重複添購,「畢竟,要辦好1所神學院,圖書館的價值很重要,但是圖書館的經營管理,卻是1筆龐大的支出。」 既然好處多,又有師生的共識,其他的雜音也就瑕不掩瑜,可是董事會無法擬出共識,致使聯合神學院的計畫,最後功敗垂成,他說:「董事會的問題,就是『主權』爭議的問題;細節就是,誰要作董事?以及董事如何選?」 神學院合一的聲音,雖然台面上沈寂多時,但是教界私下交換意見的聲音從未斷過,多是為了神學院的未來出路。其中,也有聲音建議與同樣是長老教會的大學合併。「千萬不可以!」陳嘉式說,觀察國外的經驗,凡是神學院與大學合併的結果,皆下場淒涼,原因是資源會被大學囊括而遭稀釋,並且衝擊教勢。 玉神院長布興.大立 神學教育品質一致 &nbsp期盼聯合見證合一 【林宜瑩專題報導】「3間神學院聯合,不是現在才有的議題。」玉山神學院院長布興.大立說,10多年前,他與前台灣神學院院長陳嘉式、前台南神學院院長駱維道,就為神學院聯合進行規劃,甚至開始為神學課程設定共同標準、聯合招生、規畫共同畢業證書等,「可是台神、南神院長換人後,事情就無疾而終了。」 布興.大立認為,台灣基督教大大小小教派加起來有100多個,各教派神學院也有30多間,「這麼多間神學院,每年培養那麼多傳道人,可是也沒使信徒人數增加多少。」因此布興.大立對神學院聯合一事,表達高度力挺與配合的態度,「玉神是最支持3間神學院聯合的,絕對有高度合作的意願。」 他指出,3神現在的神學碩士、博士學位,都經東南亞神學教育研究院評鑑、頒發認證,所以3神的神學教育,有一致的品質,課程上也已有共同標準,但因東南亞神學教育研究院發生財務困難,神學碩士認證很可能在2012年就要結束,神學博士到2015年也會停發,也就是說,一旦失去此共同神學教育認證,再加上總會已將「神學教育委員會」併入「高等教育委員會」,若是腳程再不加快,3神聯合的落實,他持悲觀態度。 因此,布興.大立疾呼,要是聯合神學院是教會界所企望的,教會牧長兄姊就要對3間神學院施壓,「要求教會要合一之前,神學院的合一更重要!神學院要合一,南神、台神要先放下對立與成見。」他建議:「要是哪間神學院不合作,大家就不要奉獻給那間神學院!」如此才有可能達成神學院聯合的目標。 台南神學院 以服事為傳道使命 &nbsp面對挑戰盼牽成帶領 【陳怡萱專題報導】「南神的使命在於培養『神職人員』而非神學家。」台南神學院董事長黃道福牧師認為,南神的優良傳統在於「牧養」,雖然近年歷經風風雨雨,期待能在董事會對院長的支持下,把南神的優良素質找回來。他坦承目前南神師資流動率較高,除了要加強師資陣容,在職的老師亦要隨時代成長提升專業,並以培育出「以服事為使命」的傳道人為職志。 面對長榮大學神學系的成立,黃道福認為南神清楚自己的定位,應著重於培養出來的神學生是否符合地方教會需求,「就好像烹飪,把菜端上桌,菜色美、聞起來香,就讓人產生想吃的念頭。」 談到地方教會與神學院對神學生的期待有落差,台南神學院教務長曾昌發牧師直指,這類似「雞生蛋、蛋生雞」的循環,地方教會、中會、神學院3方都要負責。曾昌發說,時代在變,這一代的年輕人很早就接觸電腦,使用網路的時間很長,成長過程中也較少有獨立解決重大問題的時候,因此明顯不擅長處理人際關係、抗壓性也較差;而另一方面,他認為「今天的教會與20年前的教會完全不同」,神學生或傳道人要面對教會內的挑戰更大,「現今的學生不是能力差,而是處理問題的複雜度變高」。 曾昌發強調不是為學生護航,而是希望教會要「用寬廣的心胸接納年輕人」,當年輕人獻身傳道,有服事的熱情,不要澆熄他們火熱的心。「資深牧者會覺得這些年輕傳道人很嫩,就是因為『嫩』,才要拉拔他們嘛!」他希望地方教會能用「跟我們一起同工」的心接納年輕傳道人,中會則提供經驗分享、以「牽成」的正面態度來帶領他們。 另外,曾昌發也表示,神學院立案雖有好有壞,但已是箭在弦上;他更期待的是,最好3間神學院能結合一起,成立長老教會的神學大學,不只能節省人力物力及不必要的浪費,3校師資更能集結成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攝影窗C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您看膩了家中有線電視立場偏頗、充滿意識形態的政論節目嗎?您每天翻開報紙時,是否會因為充滿煽色腥的內容而感到焦躁不安?或者,當你坐上汽車駕駛座,想聽聽廣播電台,卻沒想到,轉來轉去,賣藥廣告早已占滿所有頻道?要不然,在家上網到社群網站抒發心情,還是看看朋友間有沒什麼最新訊息,卻常常質疑,到底在網路上的訊息,真實性又有多少? 對於媒體宣教的看重,已是教會牧長兄姊的共識,因此每年4月的第3主日,長老教會總會訂定了「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讓更多兄姊了解長老教會在大眾傳播宣教上的努力。大眾傳播基金會從2001年成立,到2008年新眼光電視台開播,原本被教會界抱以高度的期望,沒想到在有線頻道播出近2年時間,因經營策略失當等因素,面臨積欠龐大債務、營運不善的危機,於2010年上半年走過黑暗低谷。所幸在總會及眾教會大力幫助與奉獻、代禱下,負債情況已大幅改善,並在2010年8月1日於中華電信MOD第103頻道復播。 目前,新眼光電視台除在MOD復播外,也期望透過網路以電子報、社群網站、網路電視、代禱特刊等管道來呈現,以「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正面、積極、愛的人生觀」來製作優質節目,更以「健全財務、量入為出」為首要考量。為了讓眾教會牧長兄姊了解新眼光電視台的近況,傳播基金會董事長徐光川也發出牧函,希望大家能在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時,更加為媒體宣教事工來關心、代禱與奉獻。 除了關心新眼光電視台的發展之外,提到大眾傳播,也讓我們想到,巴克禮牧師在1885年6月12日所創立的台灣第1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也就是現今的《台灣教會公報》,迄今擔負近126年文字宣教事工的任務,期間與台灣走過數度政權更迭。秉持信仰勇敢發聲的特色,除了經歷1942年被日本政府強行停刊外,也在1987年因刊載228事件始末,被國民黨政府警備總部扣押。 為因應時代潮流,讓更多年輕人的靈魂得救,去年12月27日,《台灣教會公報》的網路報TCNN(Taiwan Church News Network)舉行啟用典禮,並在2011年1月正式運作,讓實體報紙的內容透過網路,讓更多使用網際通路的年輕人看到,而且,在即時訊息的發布與以影音呈現新聞現場上,TCNN可以更容易來運用。事實上,《台灣教會公報》也期望透過TCNN平台,讓公民記者的作品有發表的平台,大家是否也注意到,TCNN的英文縮寫,正是《台灣教會公報》要成為台灣CNN的一種宣告! 其實,除了電視、報紙、網路外,教會界也非常重視廣播電台的影響力,例如彰化中會與嘉義中會,也會透過地方性電台,在節目中將個人見證及基督福音在空中播送,藉以影響更多人;在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的邀約下,《台灣教會公報》總編方嵐亭與南與北出版社總編吳信如、前《新使者》雜誌總編林淑芬也聯合主持「真心真情惜台灣」節目,並定期宣傳原宣農產品。 在可看見的未來,教會媒體將在這天災人禍頻繁的世代中,扮演安定人心的重要角色,但如何更加發揮影響力,讓媒體成為宣教的利器,則需要眾牧長兄姊的關心代禱與大力的奉獻。 地方廣播電台 空中播音 突破封鎖傳講平安 &nbsp【邱國榮專題報導】在許多具有地方特色或經營福音色彩的廣播電台裡,經常都可以看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長的身影穿梭其間,他們透過廣播,將聲音傳遞到收聽戶的耳裡,而且行之有年。其中,嘉義中會數十年來在地方廣播電台中,累積了相當多位的廣播節目人才,而且節目經營的實力,可以在地方辦起「聽友會」;此外,彰化教會也經營電台節目、以個人身份經營廣播節目者也不一而足。追溯淵源,其來有自,早於地下電台風起雲湧的戒嚴年代,長老教會就有不怕被政府抄台、被抓的傳道人或會友,利用空中頻道,穿破被禁錮的言論自由,傳講上帝的公義與平安。 嘉義之音電台FM91.3的節目「嘉義介有情」,是嘉義中會大傳部經營多年的有聲節目,在地方深獲好評。該節目資深主持人、大林教會牧師康文祥表示,嘉義中會裡有許多傳道人或長老,投身廣播節目主持人,追根歷史,與衝破國家壟斷的媒體有關。他指出,「嘉義介有情」節目內容多元,兼具福音、詩歌、教會活動報導與時事評論,多年來已經培養出一群聽友,為此,大傳部便舉辦過聽友會,而且還不遺餘力舉辦廣播人才訓練會,將經驗傳承給有心的後繼新血,願意委身廣播宣教。 關懷電台FM91.1「疼的點心攤」,則是彰化教會經營的廣播節目,收訊範圍是苗栗以南至雲林等地皆可收聽。彰化教會牧師李智仁表示,節目內容有地方上愛的小故事與介紹聖詩的由來背景,還有報導彰化地區跨教派的地方教會活動,以及邀請在地醫師、藥師談醫療與用藥等常識,節目設定的收聽對象是老人家,全程以台語播音。 至於個人方面,總會助理總幹事許承道牧師,他從地下電台主持帶狀節目開始,至今於台北佳音電台的「溪水邊」節目,資歷稱得上是資深廣播人。許承道就打趣說道,曾經搭計程車,司機認出他的聲音後,好意讓他免費乘車,甚至一次在麵攤用餐,麵攤老闆也是聽出他的聲音,大方請客,還附贈一碗麵要求他帶回家給師母吃。 公民記者 獨立報導 擺脫商業關懷在地 【李信仁專題報導】網路、影音設備普及,公民記者(citizen reporter)日漸受到重視,脫離主流媒體或財團控制,用獨立身分報導和評論,關懷傳統媒體忽略的領域;國內有不少活躍的公民記者參與社會改革。長老教會8月將舉行「在地記者研習營」,配合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平台,期待更多人成為各地教會的公民記者,分享消息和感人故事。 近年網路工具發達,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工具成為公民記者,主動發掘傳統媒體忽視的議題,立場和風格鮮明,雖然不見得熟悉新聞常規,但提供更多有意義資訊和觀點,成為一股新興勢力。 2010年12月從突尼西亞引爆的「茉莉花革命」就是網路與公民記者展現力量的例子,一位青年擺攤被取締而自焚的畫面,透過網路迅速傳開,網友紛紛串連聲援,加上許多公民記者揭發政府腐敗、貧富差距的現象,呼籲民眾團結推翻政府,導致總統班阿里結束23年統治下台;這股革命的聲浪更蔓延到埃及、中東、中國等地。 台灣的公民記者影響逐漸擴大,2008年底陳雲林來台爆發街頭抗爭,大批網友發布消息、照片,揭露民眾被警察毆打逮捕的事實,引發「野草莓學運」;2009年88水災,幾位原住民青年組成「莫拉克新聞網」報導部落災情,持續監督重建情況;去年苗栗「大埔農地事件」是網友與公民記者揭發;獨立媒體人朱淑娟更以公民記者的身分獲得2010年「曾虛白新聞獎」與「卓越新聞獎」的公共服務報導、平面報導即時新聞等獎項;她曾在《聯合報》多年,長期深耕環境議題,2年前被資遣,在個人部落格「環境報導」中撰寫新聞,呈現主流媒體看不到的消息。此外,多位基督徒成為公民記者,如台北中會北門教會會友楊武男,長期記錄台灣社團與教會活動,呈現「台灣公義行動教會」動態;彰化和美教會牧師江孟哲用「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分享教會活動訊息。 2011年8月17日至19日長老教會總會青年、教社、大專委員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新眼光電視台將在長榮大學舉行「在地記者研習營」,鼓勵和培育更多的基督徒公民記者。即日起開始報名,報名詳洽:02-23625282轉248,柴毓美小姐。 新眼光電視台 優質節目 走過低谷為主發光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雖經歷死蔭幽谷,卻不致遭害!這是新眼光電視台全體同工的親身體會。新眼光電視台2010年遭遇撤頻、人事精簡等過程,仍堅持要給台灣人能有新眼光來看事物,有新啟發、新體驗、新生命,得到新的喜悅。新眼光電視台董事長徐光川表示,在總會及眾教會的全力支持下,使新眼光電視台能重新出發,有更好的發展,對此,他要代表所有新眼光同工表達衷心的感謝。 經撤下有線頻道的重大挫折後,新眼光電視台為減輕營運負擔,也將人事精簡為15人,並持續透過電子報、季刊與網路平台,把新眼光電視台最新狀況及節目介紹,讓關心的牧長兄姊掌握最新進度;另外,也力邀退休牧者給予協助,透過電話請安與教會牧長兄姊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為籌措營運資金,新眼光電視台也推動「TV寶寶,餵我寶寶」,以環保紙盒做成的零錢撲滿,集小錢成大錢,讓媒體宣教能繼續向前。 若關一扇窗,上帝會開另一扇窗!在2010年8月,新眼光電視台取得中華電信MOD103頻道,順利開播,也特別強化網路直播的服務,在節目製作上,更是量入為出,內容上也很用心,新增「合祈美好」、「耕心人生」、「優美台語」等優質節目,深獲閱聽眾的肯定與讚賞。 4月17日是總會所訂「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徐光川在寫給眾教會的牧函上,先是感謝總會與眾教會的關心、代禱與奉獻,讓新眼光電視台雖走過營運期的低谷,卻仍能在大家體認媒體宣教重要性的共識下,繼續給予大力支持,使新眼光電視台在重新尋求新局面時,有強大的屬靈後盾,站穩腳步再度為主來贏得更多的靈魂。 徐光川指出,一般電視台以商業利益為考量,新眼光電視台一向以提供優質節目、改變人心為唯一考量,縱使過去因經驗不足有過營運低潮,但只要大家能持續支持,新眼光電視台一定能發揮正面的力量,透過媒體宣教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新眼光電視台2010年支出為新台幣1694萬元,各種奉獻為1600萬元,已大幅縮減支出;2011年則期望能有4020萬的奉獻,其中還包括500萬的負債還款額度,徐光川盼望眾教會能持續給予代禱、奉獻,讓媒體宣教繼續走下去,他相信,最後一定可以讓新眼光電視台重回有線頻道,為主發光。 台灣教會公報社 文以載道 免費贈閱提升信仰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當每主日大家在教會裡拿到《台灣教會公報》、《耕心》週刊,或者是《新眼光讀經》手冊、《頌音集》時,您知道這些教會消息、見證分享、靈命更新、提升敬拜的刊物,都是出於台灣教會公報社48位正職同工,與30位義工、工讀生辛勤努力下所努力的成果嗎? 公報社社長陳祐陞牧師表示,上述刊物是由公報社文字事工部來負責,《台灣教會公報》每週約發行2萬1000份、《耕心》週刊每週18萬份、《新眼光讀經》手冊每季4萬9000本、《頌音集》為1萬1000份。 公報社另外還有營業部與行政部,營業部設有出版與台南、台中2門市,除包括了《Interpretation解經釋義叢書》等神學、福音書籍的出版外,還有週曆手冊、月曆及程序單等產品,每年也會不定期舉辦「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幹事研習營、天路讀經課程,以及在門市舉行《耕心》週刊作者分享會,讓主內牧長兄姊透過文字、閱讀來穩固信仰、深化靈性。 總編輯方嵐亭表示,為回應總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要達成每戶1份公報的目標,每週發行量需要4萬5000份至5萬份,需要很高的費用;現在年輕人也多在網路上閱讀,因此,教會公報社在去年底舉行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的啟用儀式,期望透過新聞網的誕生,得著更多年輕人的靈魂;而《耕心》目前也是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福音單張,成為撒種事工的最好利器。 無論是《台灣教會公報》、《耕心》週刊,還是《新眼光讀經》手冊、《頌音集》,都是「免費贈閱,歡迎奉獻」。台灣教會公報社全年總經費為新台幣1億700萬元,其中3成需要眾教會奉獻,盼望萬事互相效力下,能讓台灣教會公報社成為榮神益人的活見證。 壹領壹與一領一 &nbsp【特稿╱蔡尚志】自從家中裝了壹電視電視盒,並加入他們的會員後,總是三不五時會收到他們公司的廣告。這些宣傳主要是要我們邀請更多人安裝電視盒,不但免費安裝,還可以得到許多贈品及參加抽獎! 看到如此積極推廣,如此誠懇邀請,我忍不住給這行銷取了個名字:「壹領壹」!這真是很有趣的行銷;因為壹電視台沒有取得政府頻道執照,所以無法在既有的有線、無線平台播出,必須另外開闢一個全新的平台,以網路電視(IPTV),透過網路與機上盒,壹電視的節目也可以送到各個家庭。 這個全新媒體很敢經營,1年前的此時還在籌劃階段,就已聘用了600多位員工,它也高薪禮聘好幾位線上當紅主播來報新聞,一般節目主持人也都是知名藝人。新聞不管藍營、綠營,有瑕疵就爆料!不惜成本製作精緻報導節目,綜藝節目獎金也大方放送。現在缺的只是觀眾,雖然號稱已接近10萬收視戶,但他們仍不安於現況,積極發送電視盒,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來收看,並享受這些好康的贈品與獎金。稍早曾有市場消息流傳,壹電視訂定的目標是100萬的收視戶! 為迎接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我們總、中會已經開始一連串相關的宣教活動,期盼透過「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達到30萬信徒,增加150間教會,派出15位宣教師的目標。看到近來總會所辦的一些相關活動,很多中會與牧長積極參與,實在令人高興。然而,似乎還有很多教會對宣教的事工,還是默默又低調地進行,許多會友恐怕也還不是很清楚相關的目標與具體行動的方法。 從壹電視「壹領壹」來看我們的「一領一」,實在很羨慕壹電視資本夠,又敢花;但除了錢的因素,策略的操作,行銷、媒體、廣告的充分利用,確實發揮很大的成效,讓這開播不到3個月的電視台的收視戶與知名度就有如此大的成長。 我們在宣教的目標與方向是如此的明確,但在媒體的運用以及行銷手法,卻仍然明顯不足。我們除了沒有好好使用這些新時代的工具與方法外,每個人對宣教的積極度與企圖心,也遠不如商業團體擴展版圖的衝勁。賺得靈魂豈沒有比賺得金銀更重要與迫切嗎?各位兄姊,一起來「一領一」,為宣教來努力吧! 用社群網站集結力量 &nbsp 【特稿╱邱國榮】根據美國遊戲開發商Kabam指出,台灣目前有1500萬使用「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的人口;臉書使用人透過電腦或手機,可以快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文字、動態影片或靜態照片,達到交友、迅速集結的目的,同時,臉書也成為引爆社會改革或政治革命的新利器。 最近,掀起波斯灣地區推翻獨裁政權的浪潮,就是透過臉書促成,而且烽火連天,延燒至中東、北非,甚至導致了歐美組成聯軍,出兵攻打窮兵黷武、堅持不下台的利比亞狂人格達費;臉書如此力量,就連一向強硬的中國政府也立即防禦、祭出鐵腕,防杜革命的浪潮在中國發生。 至於國內,有2009年的88水災,當時善用微網的台灣人,利用噗浪串聯資訊,每分每秒更新資訊的內容,協助政府救災;迫使中央在災後檢討的工作項目中,提出強化災難資訊整合力的要項;及至後來的反對國光石化、搶救白海豚、催生《法官法》與「台版梅根法案」的白玫瑰運動、搶救大苗栗埔農田、廢除博奕條款、反對東部區域發展條例草案,以及反對核能的政策,還有平地人協助原住民共同追求自治等諸多社會改造運動,均是透過微網,以超過以往10倍數的速度,號召人民上街爭取權益。 從這些國內外的例子,可以看出,臉書等社群網站確實可以凝聚社會共識、朝向正向價值提升的工具,難怪人稱擁有5億使用者的臉書是世界的第3大國。 對於強調釘根本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說,臉書未嘗不是教會可以善用的工具,相信未來藉由臉書等社群網站日趨強大的集結趨勢,遇到要求教會改革的聲音,也能夠猶如吸飽海面水氣的對流雲,吹向陸地而下起傾盆大雨;包袱陳舊的長老教會,或許也可藉由這樣的機會,洗淨若干塵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長老教會擁有許多大眾傳播資源,但由於組織龐大,連結不易,需要各機構協力整合,方能做最有效之利用。圖為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攝影棚,擁有先進節目製播人才、器材與空間,可惜設備的使用率偏低;如何找出實際可行的合作模式,善用各傳播單位現有的軟硬體,推動長老教會大傳宣教事工,值得我們一起研究。(攝影 style="color: rgb(255, 102, 0) ">聖經、奶瓶、高跟鞋 【特稿╱蔡愛蓮】主日清晨,與2個女兒匆忙從牧師館趕著前往主日崇拜服事,一個要預備成人禮拜司琴,一個要協助主日學事工,大家不約而同打開鞋櫃取出自己的高跟鞋,跟著叩叩叩的高跟鞋聲,看著已經是大學生的女兒們身影,頭腦直接閃過20年前,同樣的場景,2個姊妹的小腳丫子穿著我的高跟鞋叩叩叩在屋外笑得很開懷。 因為堅持要自己帶孩子,請了1年事假做全時間的專職媽媽。當孩子幼兒時,想在只差1歲半的2個女兒中間抽空休息、預備講章很不容易,必須利用孩子同時睡覺時才安心做自己的工作,常常為了讓她們同時睡著,給孩子一人一個奶瓶陪她們躺著哄睡,結果睡著的人是我,醒來時她們早在外頭玩耍了。 兼顧孩子及教會繁忙的工作,有些工作又無法假手他人,必須學會規劃每一個階段時間運用的重點,不讓每分每秒浪費於沒有產值的事情上。孩子的奶瓶時期,讓我學習在牧師媽媽有限時間內化零為整,選擇做我能力所及而且會讓我做得很快樂的服事。 漸漸地領悟到,每個結婚生子的女牧者,注定要牧2間教會,一間由中會分派;一間則是家族的每一個人。牧者的職分沒有因為下講台就結束,家裡每個成員都是忠實信徒,自勉要讓自己成為孩子的第一個主日學、生命教育老師。我這麼喜歡服事,享受事奉的喜悅,加上駐牧的教會多是人力、資源缺乏的小型教會,怎樣讓有信仰環境基礎的家人,成為服事的同工是我的禱告。 而今,孩子可以與我大談國家情勢、討論教會危機、部落經濟發展&hellip&hellip並建議牧師媽媽在FB張貼近期反核遊行的相關消息,在母親節前夕思考牧師媽媽的心情,別具意義。有2個長得很像自己的人,與妳價值思考模式很靠近的人,與自己同樣領受神奇妙恩典的孩子,這真是牧師媽媽的幸福。

回顧55屆總會 展望56屆事工

啟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 &nbsp關心台灣前途落實救災重建 &nbsp建立公義上帝國 【李信仁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4月26至29日舉行56屆總會年會,回顧2010年,為迎接宣教150週年而推動的「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是深具特色的事工之一;2010至2011年長老教會主題「促進多元共榮、落實上帝公義」關懷社會公義,達成整全的福音事工,如:舉目向山祈禱會、持續88水災重建、落實性別公義。第55屆總會年會將2010年訂為「傳道年」,正式啟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面對即將來臨的2015年「宣教150週年」,從2010至2015年是重要關鍵時間,長老教會期待凝聚共同宣教目標及事工策略,喚起全體教會和信徒效法1965年「宣教百週年倍加運動」的強烈宣教使命來投入「新倍加」,希望2015年長老教會信徒總數達到30萬人。 「一領一‧新倍加」不只是信徒和教會「量」的增長,並重視信仰內涵「質」的提升,持續推動新眼光讀經、靈性養成使教會與個人信仰生命成長;不只個體,長老教會強調「上帝國宣教」的整全宣教觀,使社會因基督福音有正面改變,透過宣揚福音、培育上帝的兒女、愛的服事、社會改造、關心受造界及福音與文化等6大面向落實「上帝國宣教」。 台灣有豐富多元的族群、語言、文化,長老教會每週使用18種以上的語言禮拜與祈禱,去年長老教會總會決議,從2011年起,新任傳道師必須通過族群母語考試認證,才能獲得牧師資格,這是「促進多元共榮」以及〈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強調的「認同所有的住民」的具體實踐。 長老教會十分關注台灣前途,尤其2008年馬英九總統上任以來政策過度傾向中國,使台灣陷入國家安全、貧富差距、高失業率、環境破壞等危機,長老教會發起全國「舉目向山祈禱會」,從總會、各中會、族群區會以及各地方教會舉行祈禱會,《台灣教會公報》開闢「舉目向山」專版,每週刊登舉目向山祈禱參考講章和祈禱會程序,全體信徒迫切為台灣與世界祈禱。 2009年莫拉克颱風肆虐後,長老教會成立「88水災救援重建中心」,以中區會為單位設立救災系統,並與總會教社委員會統籌成立台東、排灣、魯凱、南布、鄒族、屏東以及部落等7個救援重建站,執行家屋與禮拜堂、農業與產業、心靈和教育等重建事工,2010年與屏東縣政府簽約執行「屏東長治百合園區」第2階段工程,2011年4月17日舉行動工禮拜。 2010年長老教會參與反ECFA公投連署,邀台灣智庫董事長陳博志於總會年會主講「ECFA的內涵與替代方案」,他形容ECFA是裝在漂亮箱子裡的老虎,勿被馬政府宣稱的假象迷惑。10月26至28日舉行「台灣國是會議」,提出落實原住民族自治、縮短貧富差距、堅持台灣主權、強化自我防衛與國際外交、監督媒體、在經濟發展中兼顧生態公義、公平司法等多項行動綱領。 另外,2010年長老教會總會年會為落實「性別公義」,決議總會所屬各委員會與董事會成員「單一性別比例至少要有1/3」,使教會幹部與決策不再只以男性為主體,並設立性別公義委員會,喚醒教會重視性別公義,尊重和善待兩性,關心並妥善處理教會內的家暴、性騷擾、性侵害事件,以免教會名譽受損。兩性平權、性別公義是多元共榮與上帝國公義的要項之一。 本期《台灣教會公報》訪問總會議長賴顯章、副議長石連城、書記布興.大立、副書記許榮豐與總幹事張德謙等牧師,他們共同期許長老教會總會繼續跟隨上帝腳步,謙卑服事,促進台灣成為充滿愛與公義的國家。 長老教會總會議長賴顯章 多為總會事工、同工代禱 【林宜瑩專題報導】「以總會議長身分參與總會事工這一年來,確實讓我體會到,上帝按各人各樣恩賜設立職分的意義。」55屆總會議長賴顯章說,地方牧會的牧長固然辛勞殷勤在聖工上,但總、中會的事工,也努力使萬事互相效力,他期望在卸下議長職務前呼籲大家,多為總幹事張德謙牧師,及總會所有事工、同工多多代禱,「因為我們都如同保羅一樣,人是軟弱的,需要向上帝支取力量才得以得勝有餘。當大家願意為彼此獻上馨香的祈禱,長老教會就能成為與主相連、在地上成為上帝見證的寶貴器皿。」 對總會能邀請古倫神父來台巡迴分享、培靈,並與總會幹部一同前往美國拜會台灣人教會、美國長老教會總會及美國國會等,賴顯章深感總會議長應成為總幹事與各幹事的幫助者,用互補的態度投入各事工的參與。 這一年來參與的事工中,印象最深刻的,是2010年11月初布農族慶祝宣教65週年時,看到大家在記念漢族胡文池牧師的那一幕,當賴顯章聽到布農族牧者們分享,走上當年宣教先輩翻過中央山脈的山路,因走來實在艱辛,好幾度在途中想放棄時,他想到許多牧者在牧會、傳福音的年歲中,也常常頻遇挫折而氣餒不已,若大家能像布農族一樣來緬懷先人傳福足跡,就能再一次重新得力。 賴顯章提到,有次前往彰化教會舉辦的週末營致意時,才發覺週末營參加人數高達7、800人,在地方教會牧長兄姊的齊心努力傳福下,有了榮神益人的好見證;甚至連吳尊賢基金會舉辦的「跨越時代與國界的大愛&mdash&mdash台灣早期外籍醫療傳教士特展」中,所呈現馬雅各、巴克禮、甘為霖、蘭大衛、戴仁壽這5位外國宣教師,其實都是長老教會的宣教師,可見長老教會對台灣的貢獻受到社會的認同與肯定,我們應感到驕傲,而非妄自菲薄。 參與總會事工的同時,賴顯章也深刻體會,教會長執與兄姊應多體諒牧者,對牧師可能在牧會與總中會事工中,蠟燭兩頭燒時,更該為牧者在屬靈與實務上,給予支持、鼓勵與代禱;他認為,這是整體長老教會能否成為基督在地上好見證的重要指標。最後,他謝謝總幹事張德謙、總會同工與55屆總委們的信任與支持,「因人看見兄弟和睦同居是何等的美、何等的善,就是在世人面前,見證了基督的榮耀。」 長老教會總會總幹事張德謙 宣教運動讓信仰質量並進 【李信仁專題報導】回顧2010年長老教會總會事工,總會總幹事張德謙牧師說,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是最重要的事工,教會與信徒的信仰「質」與「量」共同增長。另外,總會盡力協助所屬機構穩定,總、中區會加強栽培人才,特別近年來青年、大專與婦女發揮恩賜創意,提升教會活力。 關於「一領一‧新倍加」,張德謙表示,配合「新倍加」運動,2009年邀請德國施密特牧師、2010年10月古倫神父來台巡迴演講,各地熱烈迴響,2011年2~4月舉辦18場「民俗與宣教」個人佈道研習會,由葉明翰牧師擔任講員,深受歡迎。 「宣教」是長老教會總會最重要的使命,張德謙今年1月18日55屆總會常置委員會上希望「牧長、信徒多將心力放在宣教」,期待更多人參與宣教事工,而非爭取事業機構董事等職位,「如果這樣,長老教會就大復興了!」 今年第56屆總會年會前,張德謙重申宣教和新倍加的迫切,他說「在上帝沒有難成的事,關鍵在於每位信徒與牧者對宣教的使命與態度,只要你、我願意付出行動。」總會願意與眾教會一同反思,台灣基督徒如何在非基督徒高達9成的社會,堅定信心,為主爭戰。 2005年張德謙接任總會總幹事,提出「認同、委身、成長」的10年宣教總目標,他說,去年開始「新倍加」更深化10年總目標的內涵,鼓勵信徒受裝備,學習耶穌進入人群宣揚福音,用愛服事眾人,努力對抗不義使「上帝國」在地上實現;基督徒更要關愛受造界,例如開會要自備筷子、杯子。 另外,張德謙肯定總會所屬各機構發展成果,他用目標導向鼓勵各機構與董事會凝聚共識,他說,近年彰基、新樓等醫院進展快速,獲得社會各界讚揚,長榮和真理2所大學、馬偕醫學院辦學和招生狀況良好,多次邀集各醫院院長、校長舉行研討會,面對健保新制、少子化等問題提出對策。 「長老教會需要栽培新生代!」張德謙儘量創造年輕人參與總會事工的機會,今年大專神學研究班近500人參加、全國婦女靈修會人數屢創新高,他認為,青年、大專、婦女是長老教會很重要的人才庫,總、中區會與各地教會要加強人才培育,去年的台灣國是會議、普世事工研討會等有許多青年參加,從新生代身上看到教會與台灣的希望,使宣教持續傳承。 長老教會總會副議長石連城 整合意見靠上主調和鼎鼐 【林宜瑩專題報導】「這一年來非常感謝總委會總委們的信任,而總會幹部也都能同心合一為各樣事工來擺上,為此特別感謝上帝!」55屆總會副議長石連城牧師表示,身為副議長,職分就是輔助總會議長賴顯章牧師。 不過,由於總會所銓衡的小組多以副議長擔任召集人,因此石連城這一年來,有很多機會處在第一線處理事情,也常常扮演協調、和解的角色,「我多以信仰作為處理的原則,總是以對教會、對事情、對相關人最好的情況當作努力的目標,更何況,只要有事情發生,其實最後沒有輸贏,對教會而言,都是傷害。」 石連城說,無論事情當初是怎樣發生,既然存在,就是上帝給我們去學習的功課,誠實去面對我們彼此的軟弱。但是他也坦言,縱使代表總會擔任協調溝通者,自認站在中立的立場,但畢竟過程或結果總不可能都盡如人意,也自然很容易會被批評或抨擊。 不過石連城仍然很感謝上帝,總是不計功勞,做一個讓事情露出一線曙光的「無名英雄」,或代禱、或私下良性互動、勸勉、溝通,「上帝是垂聽禱告的上帝,祂也一定會出手來協助,所喜悅的,祂必成就!」 對總會近年以事工為導向,石連城抱持肯定的態度,「尤其是當台灣在外交上遭遇中國的打壓;在國際社會、友邦關係上陷入空前的瓶頸,長老教會總會卻透過普世教會關係,以及派駐在海外的宣教師所做的事工,有明顯開花結果的成長,甚至在今年56屆總會年會上,將有近30位普世教會代表將來台與會,在民間外交上,可說是空前的突破。」 另外,在88災後重建的事工上,石連城謙虛的說,在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擔任執行長、星.歐拉姆負責禮拜堂的修建、原宣幹事歐蜜.偉浪專責家屋重建,理斷牧師在重建政策上努力與公部門溝通,「我只是擔任整合角色而已。」 在大家各司其職、通力合作之下,並在每2個月就會與7個重建工作站的同工聚集一次的聯繫中,相互分享、報告及支援;大家目標一致,就是要讓受苦的原住民、我們主內的親人早一點脫離災難的苦痛,「從這事上,我看見神的愛在我們當中。」 長老教會總會書記布興‧大立 神學教育需建立台灣意識 【邱國榮專題報導】前總統陳水扁於1999年第一次到玉山神學院時,曾經對師生說:「台灣的希望在原住民,原住民的希望在玉山神學院。」 玉山神學院院長、台灣基督長老教會55屆總會書記布興‧大立牧師,則是對這句話做出進一步的詮釋指出,台灣原住民千百年來生活在台灣,不是中國人的事實,卻因為外來的中國國民黨的殖民教育,蠱毒了原住民是中國人的假象。 布興‧大立認為,玉山神學院透過信仰的反省與神學的研究,打破假象,恢復不同於中國的台灣原住民族文化與性格,使族人摒棄中國思想、認同原住民身分,就政治的意義,長老教會的原住民神學教育,切斷了台灣連接中國臍帶的幻想,是台灣獨立意識的基礎,因此,原住民只要自治成功,台灣建國的道路就不遠矣。 「但是我們多數的原住民沒有台灣意識,」布興‧大立遺憾的說,原住民的神學教育,雖然耕耘出許多成就,但是多數的族人面對土地、文化等權益問題,仍然依賴著施行殖民統治的國民黨,因此欠缺獨立自主的台灣意識,這也導致原住民對台灣獨立建國的基礎薄弱,反求諸己,對於原住民自治前景的距離,也就跟著遙遠。 布興‧大立指出,教勢已經深入各部落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迄今仍未反映出上帝創造台灣原住民的覺醒,這正是現今原住民的神學教育需要反省的所在。 因此布興‧大立認為,長老教會對原住民神學生與傳道人的神學教育及再職教育,都需要提升「台灣意識」的強度,才能夠喚醒族人切割依附在黨政下的生存或利益關係;他強調,原住民傳道人在地方宣教的方法,不論靈恩或傳統,都有可為,但是失去了台灣意識,就是失去回應上帝在台灣創造原住民的真理與價值。&nbsp 布興‧大立在前年當選總會副書記、去年當選書記,前後2年的時間,他說看見同工間的倫理,也就是總會議長以降,各司其職;在宣教事工上,努力推動「舉目向山」與「一領一」;在關心台灣前途上,舉辦圓桌論壇;尤其遇到88水災所帶來的災難,總會站在弱勢者的立場,全力關心原住民的態度與表現,勝過馬政府許多。 長老教會總會副書記許榮豐 重要決策透過禱告尋共識 【邱國榮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55屆總會副書記許榮豐同時也是七星中會南港教會的牧師,指出他過去一年參與總會事工的感想是一種實習,更是讓他開拓眼界的學習。 長年在北部牧會的許榮豐指出,在2010年就任總會副書記一職以後,因為事工的關係,接觸全國各地的中區會,進而對中南部與東部的教會生態與教勢狀況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接觸原住民族的中區會,更是讓他傳道的生命,增添許多新體會。 就實習的部分,他提到,總委會決議各項案由,或是討論各樣事工的經過,均在總會議長賴顯章牧師的帶領下,過程和諧。因此,他指出他所見聞的總會,絕不是外傳總會是一個充滿政治的角力與鬥爭的環境,而是所有重要的決策,均是透過共同禱告後的共同討論而定案,「沒有誰主導誰的現象,相當和諧。」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大會64屆議會,於3月7日在台北馬偕醫院召開,許榮豐代表總會至北大致詞。他對北大與總會間的微妙關係,向本報表示,北大在南北合一時沒有自廢武功,導致令人不滿,他可以理解,但如今的北大,既然是管理長老教會北部重要機構的主管單位,與總會溝通的良窳狀況,便是值得關注。 「溝通管道好,對總會就有幫助;溝通管道不好,就會產生負面效應;而這是人的問題,」他說,彼此要溝通,雙方也要相互尊重,若此,就能夠結出美好的果子,而泰國阿卡宣教中心的成立,就是雙方合作的見證。他進一步說:「我們以正向的眼光去看北大,只要北大管理好所屬的機構,就可以減輕總會的負擔。」 &nbsp &nbsp 從五餅二魚的詮釋 看教會的經濟霸凌與多元發展 【特稿╱吳信如】對於聖經中耶穌用五餅二魚餵飽5000人(或4000人)的神蹟,歷代的基要派與自由派的釋經學家各自有不同的詮釋。從經濟學資源分配的角度來看,這兩種詮釋正好可以象徵兩種資源分配的機制:集中整合與多元自主。用經濟的語言來說,基要派對這個神蹟的詮釋就是:耶穌用「神蹟」(信仰的力量)把餅做大,然後用中央集權分配的方式來提供。自由派神學的詮釋就是:先整合某些資源當做觸媒平台,然後透過「神蹟」的感動激發各單位的多元化分享與生產力。 這兩種分配模式,如果執行者是如耶穌般完美的人,基本上都可以達到正面的功效。但是,如果執行者是軟弱的罪人時,兩者都將會有不同的弊端:前者問題在於把餅做大的方法是否正當,以及資源集中後產生的權力霸凌現象;後者則在於應該整合哪些類型的資源,而用什麼方法來激發「藏富於民」的多元力量。 從這樣的觀點來看PCT「家大業大」的資源分配模式,可以讓我們有更系統性的思考。其實,這兩種形態不是非黑即白。「把餅做大」,基本上不管就傳福音或管理教會資產的角度來看都是正面的;問題在於,因為人的軟弱,我們看到許多機構或大型教會,領了5000之後,雖然額外賺了5000,但卻用陳光標經濟霸凌的態度去「施捨分配」這些資源給弱勢的單位或教會,甚至藉著分配的權力,操控對方的人事或發展方向。 我們應思考,若自己屬於領5000又賺5000的資源強勢者,如何透過建立分享平台,讓需求者可以有尊嚴地從平台獲得所需的資源,進一步透過這個平台,獲得自我發展的機會與力量。

帶著復活盼望 我們走向社會

牧者談復活的意義 &nbsp強調效法基督受苦才有資格領受復活榮耀 4月24日是復活節,教會多以歡喜的心情來迎接。然而,不久前日本大地震引爆核能危機;加上近來台灣面對國光石化、東部發展條例、核廢料等破壞環境,及死刑不只沒使社會和諧,反奪去寶貴生命,斷絕改過重生的可能,也讓基督徒再思耶穌復活的時代意義,提醒人要認罪悔改,與自己和好,與土地環境和好,使大地恢復生機,尊重不同族群、性別,為社會帶來盼望。主耶穌的復活使人與上帝、人與人、人與土地、人與受造物重新復和;透過復活節的信仰反省,祈願台灣與世界有真正的平安。&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復活節來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教社委員會主委陳清發牧師說,上帝差遣耶穌為人的罪受死與復活超越一切,因此「基督徒接觸不同的人群,重要的並非如何以口宣傳信仰,而是我們實際做了什麼!」台南中會議長宋信喜牧師從推動器官捐贈、回應核電危機的行動來談復活,台南神學院楊順從牧師則提醒,基督徒要認同並效法基督受苦,才有資格領受復活的榮耀。 4月6日的教社事工研討會,陳清發引用約翰福音3章16~17節:「上帝那麼愛世人,甚至賜下祂的獨子,要使所有信祂的人不致滅亡,反得永恆生命。」分享信息說,基督的愛與救贖超越人的罪以及族群、語言、宗教等,教會跟隨耶穌腳步,要格外用心處理跨文化問題,長老教會教社事工包含急難救助、促進公義和平、社群關懷與宣教等,這是與人群接觸最好的媒介,用行動落實愛與公義。 陳清發表示,耶穌成為人進入社會並與人一起生活,祂的作為提醒教會,宣教是為了使人和上帝連結,建立合宜的關係,使別人從基督徒的生活看見上帝的愛。 至於如何從生活體會和實踐「復活」?多年來,宋信喜在教會推動「器官捐贈」,就是實踐復活意義的作法之一,鼓勵會友簽署器官捐贈卡,死亡後捐出器官,宋信喜說,過世的人捐出器官在另一個人身上運作,不只使人恢復健康,對捐贈者來說,這也是生命型態的另一種展現,如同復活一般。 「醫學可以成功執行器官捐贈與移植,何況全能的上帝,絕對有使肉體復活的能力;因此,耶穌肉體復活,不用懷疑。」宋信喜表示,復活除了肉體,還有使人從絕望中找到希望的心靈意義,但最近日本核災,看見自以為用科學主宰一切的人們對核災束手無策,或許從「核能死亡」帶來尋找安全能源的重生契機。 另外,耶穌在世曾經預告自己將會死而復活,卻經常警告門徒,有些事在祂「沒有從死裡復活前,不要告訴任何人」,如彼得、雅各、約翰看見耶穌在山上變貌就是一例,最近台南神學院紀念主日,南神教授楊順從用馬可福音9章2~13節記載的「山上變貌」講道,指出耶穌警告門徒不要宣傳「山上變貌」容光煥發的事蹟,是因為祂不要門徒得意忘形,忘記跟隨耶穌需要付出代價,「只有受苦、釘十字架死亡才能得到榮耀。」 楊順從說,人們熱愛歌頌王雪紅、郭台銘等光鮮亮麗的企業家,卻忽略檢討應有的責任與代價,例如最近日本地震引發核災,有人只在乎股價與經濟波動,卻忘記人為了經濟而犧牲生態、剝削勞力,造成環境浩劫、員工過勞死的實況;人類未善盡地球管家責任,付出慘痛代價。聖經用耶穌受苦,取代世間重視表面「成功」的虛假價值觀,與主同行就是要承受苦難,面對拒絕、侮辱、死亡,有這樣的決心與態度,才有資格承接上帝國與復活的榮光。 精神科醫師從靈修談復活意義 放慢速度學獨處 遠離文明病 【陳怡萱專題報導】現代人容易文明病上身,除常見的癌症、糖尿病、肝硬化、心臟病、中風、肥胖等,心理方面的毛病亦不在少數,包括憂鬱症人口增多、自殺率居高不下。「現代人都太急,習慣『速食』,缺乏觀察力,而且不懂得獨處。」馬偕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主任方俊凱一語道破現代人生活的「困境」。 他談到一實例,指出曾有位在教會當過長執的弟兄,年輕時到國外發展事業多年,後因事業不順而回到台灣,正好碰上大環境經濟不佳、加上中年失業,一直找到不合適的工作。後來,他心想也許是上帝要他走另一條路,就去投考神學院,結果沒考上,打擊甚大,從此鬱鬱寡歡。因心理影響生理,這名弟兄身體不適前去看病拿藥,某日竟一口氣吞下一大堆藥,嚇壞家人,連忙送他到馬偕急診,醫生這才判定他已經得到「憂鬱症」,後轉介至馬偕精神科暨自殺防治中心住院。 方俊凱說,當時他曾與這位弟兄分享摩西的故事,指出摩西曾在曠野流浪40年,什麼事也不能做,「生命總有很落寞的時候,不一定要急著找出路,花點時間等候看看。」同時馬偕院牧部同工常到病房探訪分享,帶給這位弟兄新的想法,他才發覺,過去的日子太順利,導致他沒辦法接受一時的失敗。想開後,這名患者1星期後就出院,在家讀經、禱告,後來找到適合參與的團體與教會,也找到一份薪水不高但頗能讓他投入心力的工作。 方俊凱表示,接觸到的案例中,因現代人「急著改變、凡事講求快速」而產生心理疾病的個案越來越多,他引用傳道書3章中所指:「凡事都有定期,天下萬務都有定時」,認為當人心急於一個結果時,只會增加內心痛苦,而且越慌亂越看不清事情有許多面向,單單執著在失敗的、負面的想法上,然而真正的答案常隱身在正面與負面想法的交叉辯證當中。 「現代人不懂得獨處,突然外在一切都不順利了,不知該如何面對,也得不到任何力量。」他認為,一個人必須和上帝有個別的友誼,常常退到安靜的地方親近祂;例如前述那位弟兄後來做見證談到,雖然當到長執,但回想起來當時所做一切都是為大家,不是個人對上帝的回應。方俊凱說,現在教會也越來越缺乏沉靜靈修,活潑的敬拜方式容易進入氣氛,卻讓信仰變得表淺。 「人要先學會獨處,再進一步與萬物相處。」方俊凱建議,教會不應只著重形式改變或知識教導,更重要的是帶領信徒與上帝建立一對一的親密關係,「能幫助人度過難關的,只有人與上帝之間穩固的關係。」 AI從廢除死刑談復活意義 死刑侵犯生命 廢死恢復正義 【林宜瑩專題報導】「當年的耶穌就是無辜死在死刑下的良心犯!」台南中會太平境教會出身、現為國際特赦組織(Amnesty International, AI)台灣總會秘書長李婉菁,一語道破AI為何致力全球推動廢除或暫停死刑的成立宗旨。AI自1961年成立後,就開始寫信給各國政府,呼籲不得處死良心犯,AI始終認為,死刑是一種殘忍、不人道及有辱人格的刑罰,也是對生命權的侵犯,更從1977年開始推動反對死刑的運動。 「種種研究都顯示,死刑並不能降低犯罪率,對被害人家屬心理的傷痛,更沒有任何平復、醫治的正面作用,對社會公義或正義,也絲毫無彰顯的功能。」李婉菁說,會有死刑,是因為人想扮演上帝角色,如聖經中人類要蓋巴別塔、或如現在人發展核能電廠一樣。 李婉菁說,很多國家藉死刑對政治良心犯、宗教的異教徒、同性戀者施以迫害,根據AI觀察,貧窮者因求生存而犯罪最後遭致死刑,更是病態經濟、貧富差距結構下的犧牲者,且往往死刑案例中被誤判枉死者不勝枚舉,這也是為何AI反對死刑,不論犯罪性質、加害者人格特質,或國家殺死囚犯的任何方式。 台北復興堂會友、AI台灣總會副秘書長楊宗澧指出,很多司法審判死刑案例都有階級的考量,往往藍領階級或學歷較低者被判處死刑的比例較高。他以之前被槍決、因縱火案造成安親班3人死亡的鐘德樹,與因情感糾紛用王水溶屍的清大研究生洪曉慧為例指出,鐘、洪兩人殺人手段都很兇殘,但也都在更生團契牧師黃明鎮關懷下悔改信主,可是法官判決結果,則以鐘德樹學歷低、罪無可赦、對社會無任何貢獻,洪曉慧學歷高、其情可憫、可作為世人之警惕,「你看出這背後有無弔詭之處嗎?」 「一旦執行死刑,人的生命就無法回復,想對被害者家屬有所彌補或賠償,死刑會讓一切和解都化為烏有。」楊宗澧表示:「任何人都無權去剝奪另一人的生命權!縱使那人犯了罪大惡極的錯也一樣!」這是基督信仰的核心價值,因為上帝是看人內心有無真正悔改認罪,既然耶穌基督都已赦免、救贖,人豈能逾越上帝的權柄去取奪人命呢? 反對國光石化 還土地與人民健康 復活意義在於讓萬物永續生存 &nbsp教會不能與社會脫節 &nbsp【陳韋鑑專題報導】復活的意義不只在於人,更在於土地和萬物得以永續生存!鑑於國光石化影響土地與國人健康,教會與人民站在同一陣線,呼籲馬政府再思國光石化的開發政策,還土地與人民一線生機。 彰化地區是台灣的重要糧倉,盛產稻米、蔬果、豬肉、雞蛋,或聞名的牡蠣等海產,年值超過200億;此外,沿海濕地的各種野生動植物,更是無價的寶貴資源。但政府卻一心想在此興建石化廠,導致台灣的醫師們站出來大聲嘶喊,國光石化對全國人民健康的影響。 4月3日,在彰化醫界聯盟、長老教會及民間社團串連下,在王功福海宮大廟埕席開千桌,宴席食材主要是在地海鮮,藉此另類抗議方式表達「反對國光石化設廠污染彰化」的決心!當天,彰化醫盟以「還我健康權、還我環境權」為口號表達訴求,聯盟成員、彰化中會蘭大衛紀念教會長老黃敏生醫師認為,從這次反國光石化的餐會,國、民兩黨的總統參選人都來參加可以看出,反國光石化已變成全國關心的議題。他說:「醫師們站出來不是要對抗經濟發展,而是要維護人們的健康權!」彰化醫盟更發行出版品,盼讓全國民眾一起來關心石化業對台灣環境與人民健康造成的影響。 石化業除了造成污染影響健康,也引發其他危機。在地的路上教會傳道陳澤胤,從水資源的角度看土地與糧食危機,說:「在彰化地區的田裡一眼望去,最常看到的就是整排的抽水馬達。彰化地區沒有水庫,大部分的自來水已經是抽取地下水了,而原本以濁水溪灌溉的農田,又因上游建了攔水壩,將水直接轉送到六輕去,怎能老是怪農民超抽地下水呢?」他指出,現在整個彰化沿海地區及較內陸的二林農業區,都已經嚴重地層下陷;他擔憂15年後,只要颱風來,這個台灣重要的糧食產區將成為嚴重災區,可怕的是,台灣的糧食自給率僅有30.6%,高達7成需要依賴海外進口,屆時後果將不堪設想。 美國普立茲獎得主賈德‧戴蒙在《大崩壞──人類社會的明天?》一書,歸納出人類社會崩壞的5個重要框架,分別是生態環境被破壞、氣候變化、強鄰威脅、鄰近社會的支持與社會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從這個角度來看,前2個問題是目前全球都共同遭遇的,且有越來越嚴重的傾向;而強鄰威脅與鄰近社會的支持問題,對台灣來說更是窘迫,而這一切的問題卻都在「社會面對問題的應變能力」不停的內耗現象上被放大。 在面臨問題的應變能力中,教會身為社會的一部分,是無可逃避責任的。彰中發表反國光石化宣言後,教社部也一直投入相關活動,對此黃敏生表示,「看到教會來關心是很好的,可見我們教會並沒有與社會脫節,」他也鼓勵全國的基督徒能一起持續關心相關議題。 拒絕東發條例 維護原住民生存權 教會以復活信仰回應關心 &nbsp不讓人民土地權被剝奪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花東一直以來都是原住民傳統生活領域,可是在政黨、財團、地方政府聯合下,竟以《東部發展條例》開發國土為名,無視於花東地區原住民族傳統領域有高達97%都位在公有土地上的事實,一旦該條例通過立法,恐對原住民族文化、族群、教育、生活型態造成浩劫;教會在慶祝復活節時,是否關注此議題,來回應我們的信仰? 《東發條例》的產生,是2000年因《離島建設條例》通過後,各黨立委發現這種由國家編列特別預算,以規避都市土地開發法令、國有財產法、環保評估等限制,又能用「建設、開發、促進地方發展」等正大光明名義,將國有土地變更使用,讓地方政府與財團掛勾,實有以公濟私、圖利個人之嫌;另外,無黨籍立委高金素梅提的《原住民族地區建設條例》、民進黨立委陳明文、劉建國提的《雲嘉農業特區發展條例》都是如法炮製,此4大惡劣建設條例大開國有土地利用之門,卻讓人民傳統賴以生存的土地權,被活生生的剝奪。 令人深惡痛絕的是,一旦有人對其發展條例提出質疑,提案立委立即以反對者是在阻礙原鄉、農村發展,來取信於因資訊缺乏、被蒙在鼓裡的原住民族及農民們,卻完全不提一旦立法通過,一定是財大勢大的地方政商取得先機,大肆在國有土地上開發、牟利,而在經濟上相對弱勢的原住民族與農民們,只有乾瞪眼的份。 「地方政府與財團運用各種手段,以威脅、利誘、分化等方式,讓原住民族只能逆來順受。」太魯閣中會總幹事拿難‧達道表示,很多原住民族的家,雖因原住民保留地取得土地使用權狀,但地方政府還是可以用國防、開發等理由「依法」徵收,原住民族到最後拿到的補償根本只有一點點,他悲觀表示,現在多數原住民族人對此都沒有任何警覺性,完全沒有危機感,至於長老教會牧師若敢多講幾句話,既得利益者就用耳語大肆攻擊,讓族人不採信牧者所言。 長老教會總會原宣幹事歐蜜‧偉浪質疑,國有土地或資源常被地方不肖政商給壟斷,難道說,政黨為了選舉考量,縱放這些政商在地方上鯨吞豪奪?然後讓原住民族傳統生活領域被威脅、驅趕,最後走向整個原住民族群消滅的結局?他呼籲,馬政府要嚴肅正視此一問題的後果,而基督徒更應落實關心,來回應釘根本土、關懷弱勢的信仰告白! 重建族群文化 恢復受造文化身分 從撒奇萊雅族到西拉雅 &nbsp原住民要用正名迎接復活盼望 &nbsp【陳怡萱專題報導】從幾乎要被世人遺忘到正名完成,台灣原住民第13族「撒奇萊雅族」可說是可歌可泣一例。最早在1636年西班牙統治的文獻紀錄上已出現撒奇萊雅族,當時西班牙統治台灣北部和東北部,在這區域畫分3省,其中就包含撒奇萊雅族居住地。1878年,大清帝國開山撫番,噶瑪蘭族聯合撒奇萊雅族與清兵對抗,發生「加禮宛事件」,兩族人被迫流散花東海岸、縱谷各部落,融入阿美族社會。日治時代,日本對台灣原住民進行民族分類,因撒奇萊雅族人擔心再發生過去衝突,選擇隱姓埋名,而被歸為阿美族。 撒奇萊雅族正名運動最早追溯至1990年7月,由已故長老帝瓦伊.撒耘校長在花蓮首次舉行「撒奇萊雅族祭祖大典」,他曾花費40多年時間蒐集撒奇萊雅語及撒奇萊雅史料。2004年7月10日決議正式啟動民族正名運動。2005年10月13日,撒奇萊雅族部落代表約60人向原民會遞交正名申請書,提出正名申請,並有4800多人簽交「Sakizaya新族群運動委任同意書」。 經原民會委由政治大學民族學系進行研究結果認為,撒奇萊雅族語和阿美族語無法溝通,文化和生命哲學亦不同,加上撒奇萊雅人族群區別明確,因此認為應是單一民族。在歷史消失達128年的撒奇萊雅族,終於在2007年1月17日正式成為台灣原住民族第13族。 相對於撒奇萊雅正名成功,台灣南部的「西拉雅族」至今仍致力訴求正名。平埔族西拉雅文化協會理事長萬淑娟指出,西拉雅的蹤跡遍布整個大台南平原,但是經過荷、鄭、清國、日本等統治至今,逐漸失落原有傳統文化、部落領域、語言文字甚至身分。 前台南縣長蘇煥智曾大力推動西拉雅正名,縣政府率先在2005年承認西拉雅族為「縣定原住民」。2009年西拉雅引動有史以來全國平埔原住民最大規模的「502台灣母親.平埔正名」誓師大會,同年縣府受理「日據時期種族『熟』之縣民申請登記平地原住民」,長老教會總會亦宣布承認西拉雅族為台灣原住民。 為關心平埔族群信心重建及族群再造,西拉雅文化協會邀長老教會總會宣道委員會、台南與高雄區教會,4月17日下午在台南中會口埤教會舉行「春天的祈禱.舉目向山」為西拉雅平埔祈禱禮拜,從記念主受難與迎接復活盼望中得到力量,並讓歷代受不當統治政策所弱化、邊緣化的西拉雅族群,得到溫暖的關懷與支持。

我叫做鄭南榕 我主張台灣獨立!

&nbsp從耶穌受難得到啟發 &nbsp用行動爭取公義實現 &nbsp以生命死諫言論自由 【李信仁專題報導】耶穌受難前與學生共進逾越節晚餐,透露即將遭到背叛和死亡,這是「最後的晚餐」;台灣也有生前「最後家庭禮拜」,1989年4月7日為台灣自焚的鄭南榕從1月27日起「自囚」共71天,前義光教會牧師紀元德每週帶領鄭南榕做家庭禮拜,鄭南榕自焚後,長老教會發表牧函,提醒台灣人重新反省生死意義。 1988年12月10日鄭南榕在他創辦的《自由時代》週刊第254期刊登許世楷博士的〈台灣共和國憲法草案〉,不久後1989年1月21日收到高等檢察署「涉嫌叛亂」傳票,他拒絕應訊被通緝,檢警隨時都可能拘提偵辦;1月26日,鄭南榕為了堅持言論自由,公開宣布「國民黨抓不到我的人,只能抓到我的屍體」,在雜誌社裡「自囚」不外出,辦公桌下放了3桶汽油,用膠帶黏著打火機,義工日夜駐守,防止檢警強行逮捕。 自囚71天當中,常有人前來探訪勸他不要犧牲,鄭南榕逐漸減少會客,紀元德與陳福住牧師、義光教會長老李勝雄、田孟淑等人每週到雜誌社舉行家庭禮拜。李勝雄說,鄭南榕和大家祈禱、讀聖經、唱聖詩,也會分享對聖經和信仰的看法,表情很堅定;曾經參與《自由時代》的義光教會林世煜、胡慧玲夫婦也曾經寫文章回憶「家庭禮拜中有許多人面對鄭南榕愈來愈坦然的笑容,轉身拭淚。」 1989年4月7日大批警察強行進入雜誌社抓人,鄭南榕點火自焚,以身殉道,當時他42歲,留下妻子葉菊蘭與女兒鄭竹梅。 4月19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發表〈關懷鄭南榕先生殉難事件牧函〉強調,鄭南榕為爭取言論自由及關心台灣前途、主張台灣獨立而捐軀,他的行動打破台灣人民長久以來自私怯懦、貪生怕死的性格,但願透過他的殉難,喚醒千萬台灣人民沈睡的心靈。牧函同時提到,經過2個月的家庭禮拜,鄭南榕已明確追求基督信仰,期盼教會關懷為遺族代禱,積極參與爭取言論自由、司法獨立公正以及拓展台灣獨立自主國格。 鄭南榕生於1947年9月12日,那年發生228事件,許多人愛稱他「Nylon」,1981年初他在《深耕》、《政治家》等黨外雜誌發表文章,1984年3月12日創辦《自由時代》以「爭取百分之百的言論自由」為理念,為了對抗政府查禁而登記18張執照,突破國民黨政府言論控制,揭發政治黑幕,對黨外運動提出建言,屢遭查禁,隔週用新的名稱上市,直到鄭南榕自焚後半年才停止,在5年8個月期間共出版302期。 1986年,鄭南榕策劃「519綠色行動」龍山寺靜坐抗議戒嚴,是台灣首次「反戒嚴」群眾運動,同年6月市議員張德銘控告違反選罷法,鄭南榕因此入監,1987年1月24日出獄。 葉菊蘭說,鄭南榕出獄第1句話是「今年是40週年,怎麼沒有行動?」親友感到詫異,原來1987年是228事件40週年,鄭南榕始終掛念。1987年2月4日,鄭南榕與李勝雄、陳永興發起「228和平日促進會」並擔任召集人,要求國民黨公布真相,平反冤屈,2月15日鄭南榕與林宗正牧師、黃昭凱長老在台南市發起第1場228和平日遊行,打破40年來的禁忌,之後228和平運動在各地展開。 「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1987年4月18日鄭南榕演講公開主張台獨,呼籲解嚴和廢除國安法,7月15日戒嚴令終止,即使解嚴他仍持續行動,參與「蔡有全、許曹德台獨案聲援」,積極宣揚台獨理念。 今年是鄭南榕殉道22週年,網友發起「把Nylon的信念貼出來」活動,喊出台灣獨立主張,3月31日鄭南榕燭光紀念晚會在台南成大舉行,因鄭南榕曾經短暫就讀成大工程科學系,在成大懷念鄭南榕別具意義,4月7日在鄭南榕自由之翼紀念墓園舉行追思會,提醒台灣人繼續追求言論自由與台灣獨立。 吳文參與生前禮拜 &nbsp耶穌受難為啟發 &nbsp自焚為台灣獻身 &nbsp【方嵐亭專題報導】「自己教這麼久的生死學,但到現在想來還是很難過。」參與鄭南榕生前家庭禮拜的吳文牧師表示,當年從1月份國民黨政府揚言要拘提人稱「Nylon」的鄭南榕,這位視死如歸的建國鬥士就不斷的透過各種管道對外表白自己的心志:「國民黨抓得到我的屍體,抓不到我的人。」 吳文分析鄭南榕的思想,稱他主張百分之百言論自由、以哲學訓練探索死亡,雖自焚前未接受幾位朋友相勸受洗,卻已經從耶穌的受難,明志為台灣獻身。「對這位外省人如此的愛台灣,身為本土的台灣人要感到慚愧。」 「大家都知道那是無法改變的事實,只是不知道是哪一天。」從1989年2月開始起每個禮拜1次的家庭禮拜,由北、中、南的牧師輪流到鄭南榕家中,禮拜的位置在客廳,隔了一牆一門就是Nylon的辦公室,辦公桌下是連妻子葉菊蘭都不能去動的汽油桶和打火機。 吳文表示,他參與的家庭禮拜現場氣氛十分凝重,沒有人在做什麼寒暄,Nylon的話也很少;禮拜的程序十分平常,參加的弟兄姊妹很清楚,唯一能做的就只是陪伴他走人生的最後一程。1989年4月7日一早接到台北傳來侯友宜攻堅、鄭南榕自焚的消息,就只能抱著「早知這一天的到來」心情,立刻出發北上。 隔年開始,每逢4月7日吳文一定寄卡片給鄭南榕獨生女鄭竹梅,直到她成年;他告訴竹梅那是她「太陽爸爸」的紀念日。22年過去了,想到老友Nylon心中滿是惆悵的吳文,再一次肯定建國烈士鄭南榕,指出,今日我們可以為228走上街頭;在國會、在民間為228家屬談賠償;白色恐怖得以平反,哪一項不該記在Nylon身上一筆? 李勝雄寫下公開信 &nbsp遵行上帝的公義 &nbsp&nbsp不分省籍作兄弟 &nbsp【李信仁專題報導】鄭南榕好友兼戰友李勝雄長老曾力勸他打消以身殉道的念頭,鄭南榕拿出《韓國學生運動史》一書表達堅決意志,李勝雄才知道「鄭南榕是玩真的!」鄭南榕自囚71天,李勝雄經常到雜誌社探望,並一起做家庭禮拜,看到鄭南榕禮拜中發言神情,以及辦公桌旁放著汽油桶,李勝雄才明白鄭南榕心意已決。 有天李勝雄、陳菊與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司馬晉(James Seymour)一起勸他「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留住性命可以繼續對抗國民黨,鄭南榕沈默不語,靜靜聆聽3人勸說,突然轉身從書架拿出自家雜誌社出版的《韓國學生運動史》,書中記載韓國學生、工人不惜自焚控訴不義,喚起人民覺醒,此後,李勝雄等人更清楚鄭南榕用肉體之軀對抗政治迫害,拒絕黑獄屈辱的信念。 在李勝雄的心目中,鄭南榕是與耶穌同行的人,1989年4月7日鄭南榕自焚殉道後不久,李勝雄寫下〈給一個至死擇義固執的兄弟的公開信〉提到,鄭南榕在最後一場家庭禮拜公開表示「最敬仰耶穌為世人犧牲的精神,是在世對人,也是對上帝的最後陳述!」李勝雄說,鄭南榕不只口裡承認、心裡相信,更遵行上帝旨意為義和真理而死,「雖然鄭南榕尚未受洗,已是我主內的兄弟了!」 回想鄭南榕,李勝雄引用聖經約翰一書2章29節:「你們曉得基督是公義的;所以,你們應該知道,遵行公義的人就是上帝的兒女。」以及馬太福音5章10節:「為了實行上帝的旨意而受迫害的人多麼有福啊;他們是天國的子民!」他說,鄭南榕為追求台灣獨立和言論自由受到壓迫,是個合乎上帝公義的基督徒,而鄭南榕是「外省囝仔」投入台灣獨立,不分族群,大家都是台灣人,現在台灣獨立腳步要更積極,台灣早日建國,使自由人權長存。&nbsp &nbsp 黃昭凱用照片記錄 提前參與告別式 &nbsp&nbsp影像憶理想性格 【李信仁專題報導】最近在網路上貼出鄭南榕「自囚」期間家庭禮拜照片的黃昭凱長老說,鄭南榕為台灣獨立與言論自由獻出生命,如同耶穌受死,當年帶隊攻堅的警官侯友宜的角色類似彼拉多,內心感受耐人尋味。 「1989年2月23日的家庭禮拜是我最後一次見到鄭南榕,這是場提前的告別禮拜。」黃昭凱回憶,鄭南榕自囚期間很少會客,他和林宗正、吳文牧師從台南北上參加禮拜,參加者很難勸阻鄭南榕燃燒自己做「活祭」,大家心情很矛盾,沒有熱烈的寒暄交談,只能祈禱上帝使國民黨軟化,停止迫害。 黃昭凱拍了幾張照片,紀元德牧師、陳福住牧師、陳啟應牧師、田孟淑長老、現任高雄市長陳菊等人與鄭南榕圍坐,輪流祈禱、唱聖詩。 鎮暴警察4月7日到自由時代雜誌社圍捕,帶隊的是中山分局刑事組長侯友宜,目擊者與記者向黃昭凱透露,侯友宜與警員非法毆打雜誌社職員,強行攻堅,鄭南榕自焚身亡,侯友宜禁止記者與家屬進入,強調拘捕是「奉命行事」。不過,黃昭凱認為,侯友宜仕途順利,當他看著勳章,想起當年逮捕鄭南榕,也許會覺得一輩子不安。 1984年鄭南榕《自由時代》雜誌發行,黃昭凱是台南總經銷,兩人密切往來而,黃昭凱認為,鄭南榕「涉嫌叛亂」一事並不單純,因為鄭南榕很早就翻印江南的《蔣經國傳》,公開蔣家黑幕,早已觸怒當道,即使1989年李登輝當總統,但情治系統掌握大權,一定要抓到他。 黃昭凱說,鄭南榕不求公職,有強烈的理想性格,辦雜誌罵國民黨也批判民進黨,有些黨外同志也覺得他很難相處,他的犧牲更加速獨立建國的腳步。 耶穌、受難、建國行 &nbsp【特稿╱羅光喜】按新約描寫,耶穌遭羅馬官兵逮捕、凌辱並釘十字架,受苦至極。耶穌可以不走這條路,可是祂卻執意到當時殖民首府耶路撒冷受害。他能在猶太會堂敬拜或建立教會,卻堅決在羅馬帝國中宣揚「上帝國」福音。最後被羅馬巡撫彼拉多以叛亂罪名處死。主為什麼這麼做? 1.主的國在世又不屬這世界 這世界是黑暗,不認識祂也不接受祂(約翰福音1章5~11節),因此耶穌說:「我的國度不屬這世界&amphellip&amphellip」(18章35~36節)上帝國一直是主耶穌傳福音的主題,它不屬這世界,卻又在「你們心裡(或中間)」(路加福音17章21節)。當世界如羅馬帝國喜於併吞他人時,主的國卻是一個「這是我的身體,是為你們捨的。你們這樣做來記念我。」的宴席(22章14~20節)。當羅馬享受不平等階級帶來的利益時,主給門徒的國卻是大的要服事小的(22章24~30節)。 2種國度的衝突關鍵在價值,羅馬重奢華,神國卻「不在於飲食,而在於聖靈所賜的公正、和平、喜樂。」(羅馬書14章17節)世界常喊著該撒、帝國、榮譽、勇敢等口號,但聖靈之果的生命卻是「博愛、喜樂&amphellip&amphellip溫柔、節制。」(加拉太書5章22~23節)神國在世又不屬世,乃在去除人王私慾,迎向神性的恢復。 2.建國行:以自我犧牲代替暴力相向 主說,「我的國度不屬這世界;如果我的國度屬這世界,我的臣民一定為我爭戰,」(約翰福音18章36節)指出建國的方式不以武力為之。耶穌的建國行,是用自我犧牲。耶穌被本國人陷害,遭外來殖民者行刑;但上帝卻將之視為對祂的獻祭,對世界的救贖。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本著基督福音救台灣的信念,發表《人權宣言》期待台灣成為新而獨立的國家,必須以耶穌之愛做為國家價值,也當如耶穌「通過疼及受苦,來成做向望的記號」。門徒可以像耶穌遊行到殖民首府被逮捕殺害,卻不能用軍隊或暗殺型暴力進行。因為,以暴力建國,有建等於沒建。 3.從世上國邁向神的新天新地 教會傳揚上帝國,何以還主張台灣國呢?按加爾文說法,教會與政府乃上帝恩典施於世上的2個管道,互不隸屬,但卻互補。政府有護衛教會宣揚真理之責,而教會則有提醒政府執行上帝公義仁愛之義務。最後完滿於「統治宇宙的大權已經屬於我們的主和他所立的基督了」(啟示錄11章15節),並在新天新地中「世上各國都要藉著這光行走」(21章24節),歸榮耀與神。 期待新而獨立的台灣國 &nbsp【方嵐亭╱特稿】「我叫做鄭南榕,我主張台灣獨立!」炯炯有神的雙眼,抿著嘴的笑臉,不妥協而有力的手勢,就是這樣瀟灑堅毅的表情,用簡短的13個字讓1987年4月18日的金華國中,萬頭鑽動的苦悶群眾鼓掌叫好,解放地吶喊。但也註定這位英雄要用血肉模糊刻劃台灣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新頁,用麥子落地的精神讓20幾年來的台灣在獨立建國的道路上聚集志士。他用行動回應基督的思想,死亡真的不是一切的結束,而是新時代的開始。 有擔當的《自由時代》雜誌總編輯鄭南榕(Nylon),在那個時代義無反顧的刊登台灣新憲法草案被處以叛亂罪,下決心的文字自由殉道者鄭南榕,學習當年耶穌進城,選擇自我犧牲。戒嚴的時代,他想出登記18張執照的方式對抗國民黨當局的查禁與停刊。在後美麗島時期,5年8個月共302期的《自由時代》系列雜誌,鼓舞著噤若寒蟬的世代開始鳴唱,推動著久蟄之人心大興奮,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湧著解嚴、228平反、台灣獨立,誓要沖垮禁制人心自由的外來獨裁統治政權高牆。 對新聞品質要求嚴謹、不打折扣的鄭南榕,卻也是記者最大的後盾。當記者遭到恐嚇感到惶恐時,他除了安慰記者不要怕之外,也對記者讚賞遭人恐嚇是有威力的表現,立起「如果是事實就不要害怕」的典範,他的無懼在自囚71天後自焚,不容任何人有所懷疑。 Nylon,你走了22年,大家會永遠緬懷你用生命爭取來的百分百言論自由,會記得你唱「舞女」影射台灣未能當家作主的悲哀,繼續「獨立、獨立、獨立」的追求,直到新而獨立的台灣國到來。&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多元傳播信仰 現代宣教利器

&nbsp4月17日齊來重視大眾傳播主日 &nbsp教會應善用媒體傳福音作主見證 2011年4月17日為長老教會總會所訂之「大眾傳播主日」,目前長老教會的大眾傳播事工除了新眼光電視台提供優質節目外,各地方廣播電台也有許多在地牧者在空中發聲,更有《台灣教會公報》以文字提供信仰造就,盼有更多人成為公民記者,一起運用媒體傳福音。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您看膩了家中有線電視立場偏頗、充滿意識形態的政論節目嗎?您每天翻開報紙時,是否會因為充滿煽色腥的內容而感到焦躁不安?或者,當你坐上汽車駕駛座,想聽聽廣播電台,卻沒想到,轉來轉去,賣藥廣告早已占滿所有頻道?要不然,在家上網到社群網站抒發心情,還是看看朋友間有沒什麼最新訊息,卻常常質疑,到底在網路上的訊息,真實性又有多少? 對於媒體宣教的看重,已是教會牧長兄姊的共識,因此每年4月的第3主日,長老教會總會訂定了「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讓更多兄姊了解長老教會在大眾傳播宣教上的努力。大眾傳播基金會從2001年成立,到2008年新眼光電視台開播,原本被教會界抱以高度的期望,沒想到在有線頻道播出近2年時間,因經營策略失當等因素,面臨積欠龐大債務、營運不善的危機,於2010年上半年走過黑暗低谷。所幸在總會及眾教會大力幫助與奉獻、代禱下,負債情況已大幅改善,並在2010年8月1日於中華電信MOD第103頻道復播。 目前,新眼光電視台除在MOD復播外,也期望透過網路以電子報、社群網站、網路電視、代禱特刊等管道來呈現,以「傳揚耶穌基督的福音」、「正面、積極、愛的人生觀」來製作優質節目,更以「健全財務、量入為出」為首要考量。為了讓眾教會牧長兄姊了解新眼光電視台的近況,傳播基金會董事長徐光川也發出牧函,希望大家能在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時,更加為媒體宣教事工來關心、代禱與奉獻。 除了關心新眼光電視台的發展之外,提到大眾傳播,也讓我們想到,巴克禮牧師在1885年6月12日所創立的台灣第1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也就是現今的《台灣教會公報》,迄今擔負近126年文字宣教事工的任務,期間與台灣走過數度政權更迭。秉持信仰勇敢發聲的特色,除了經歷1942年被日本政府強行停刊外,也在1987年因刊載228事件始末,被國民黨政府警備總部扣押。 為因應時代潮流,讓更多年輕人的靈魂得救,去年12月27日,《台灣教會公報》的網路報TCNN(Taiwan Church News Network)舉行啟用典禮,並在2011年1月正式運作,讓實體報紙的內容透過網路,讓更多使用網際通路的年輕人看到,而且,在即時訊息的發布與以影音呈現新聞現場上,TCNN可以更容易來運用。事實上,《台灣教會公報》也期望透過TCNN平台,讓公民記者的作品有發表的平台,大家是否也注意到,TCNN的英文縮寫,正是《台灣教會公報》要成為台灣CNN的一種宣告! 其實,除了電視、報紙、網路外,教會界也非常重視廣播電台的影響力,例如彰化中會與嘉義中會,也會透過地方性電台,在節目中將個人見證及基督福音在空中播送,藉以影響更多人;在前總統府秘書長陳師孟的邀約下,《台灣教會公報》總編方嵐亭與南與北出版社總編吳信如、前《新使者》雜誌總編林淑芬也聯合主持「真心真情惜台灣」節目,並定期宣傳原宣農產品。 在可看見的未來,教會媒體將在這天災人禍頻繁的世代中,扮演安定人心的重要角色,但如何更加發揮影響力,讓媒體成為宣教的利器,則需要眾牧長兄姊的關心代禱與大力的奉獻。 地方廣播電台 空中播音 突破封鎖傳講平安 &nbsp【邱國榮專題報導】在許多具有地方特色或經營福音色彩的廣播電台裡,經常都可以看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長的身影穿梭其間,他們透過廣播,將聲音傳遞到收聽戶的耳裡,而且行之有年。其中,嘉義中會數十年來在地方廣播電台中,累積了相當多位的廣播節目人才,而且節目經營的實力,可以在地方辦起「聽友會」;此外,彰化教會也經營電台節目、以個人身份經營廣播節目者也不一而足。追溯淵源,其來有自,早於地下電台風起雲湧的戒嚴年代,長老教會就有不怕被政府抄台、被抓的傳道人或會友,利用空中頻道,穿破被禁錮的言論自由,傳講上帝的公義與平安。 嘉義之音電台FM91.3的節目「嘉義介有情」,是嘉義中會大傳部經營多年的有聲節目,在地方深獲好評。該節目資深主持人、大林教會牧師康文祥表示,嘉義中會裡有許多傳道人或長老,投身廣播節目主持人,追根歷史,與衝破國家壟斷的媒體有關。他指出,「嘉義介有情」節目內容多元,兼具福音、詩歌、教會活動報導與時事評論,多年來已經培養出一群聽友,為此,大傳部便舉辦過聽友會,而且還不遺餘力舉辦廣播人才訓練會,將經驗傳承給有心的後繼新血,願意委身廣播宣教。 關懷電台FM91.1「疼的點心攤」,則是彰化教會經營的廣播節目,收訊範圍是苗栗以南至雲林等地皆可收聽。彰化教會牧師李智仁表示,節目內容有地方上愛的小故事與介紹聖詩的由來背景,還有報導彰化地區跨教派的地方教會活動,以及邀請在地醫師、藥師談醫療與用藥等常識,節目設定的收聽對象是老人家,全程以台語播音。 至於個人方面,總會助理總幹事許承道牧師,他從地下電台主持帶狀節目開始,至今於台北佳音電台的「溪水邊」節目,資歷稱得上是資深廣播人。許承道就打趣說道,曾經搭計程車,司機認出他的聲音後,好意讓他免費乘車,甚至一次在麵攤用餐,麵攤老闆也是聽出他的聲音,大方請客,還附贈一碗麵要求他帶回家給師母吃。 公民記者 獨立報導 擺脫商業關懷在地 【李信仁專題報導】網路、影音設備普及,公民記者(citizen reporter)日漸受到重視,脫離主流媒體或財團控制,用獨立身分報導和評論,關懷傳統媒體忽略的領域;國內有不少活躍的公民記者參與社會改革。長老教會8月將舉行「在地記者研習營」,配合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平台,期待更多人成為各地教會的公民記者,分享消息和感人故事。 近年網路工具發達,越來越多人使用網路工具成為公民記者,主動發掘傳統媒體忽視的議題,立場和風格鮮明,雖然不見得熟悉新聞常規,但提供更多有意義資訊和觀點,成為一股新興勢力。 2010年12月從突尼西亞引爆的「茉莉花革命」就是網路與公民記者展現力量的例子,一位青年擺攤被取締而自焚的畫面,透過網路迅速傳開,網友紛紛串連聲援,加上許多公民記者揭發政府腐敗、貧富差距的現象,呼籲民眾團結推翻政府,導致總統班阿里結束23年統治下台;這股革命的聲浪更蔓延到埃及、中東、中國等地。 台灣的公民記者影響逐漸擴大,2008年底陳雲林來台爆發街頭抗爭,大批網友發布消息、照片,揭露民眾被警察毆打逮捕的事實,引發「野草莓學運」;2009年88水災,幾位原住民青年組成「莫拉克新聞網」報導部落災情,持續監督重建情況;去年苗栗「大埔農地事件」是網友與公民記者揭發;獨立媒體人朱淑娟更以公民記者的身分獲得2010年「曾虛白新聞獎」與「卓越新聞獎」的公共服務報導、平面報導即時新聞等獎項;她曾在《聯合報》多年,長期深耕環境議題,2年前被資遣,在個人部落格「環境報導」中撰寫新聞,呈現主流媒體看不到的消息。此外,多位基督徒成為公民記者,如台北中會北門教會會友楊武男,長期記錄台灣社團與教會活動,呈現「台灣公義行動教會」動態;彰化和美教會牧師江孟哲用「公視peopo公民新聞」平台分享教會活動訊息。 2011年8月17日至19日長老教會總會青年、教社、大專委員會與台灣教會公報社、新眼光電視台將在長榮大學舉行「在地記者研習營」,鼓勵和培育更多的基督徒公民記者。即日起開始報名,報名詳洽:02-23625282轉248,柴毓美小姐。 新眼光電視台 優質節目 走過低谷為主發光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雖經歷死蔭幽谷,卻不致遭害!這是新眼光電視台全體同工的親身體會。新眼光電視台2010年遭遇撤頻、人事精簡等過程,仍堅持要給台灣人能有新眼光來看事物,有新啟發、新體驗、新生命,得到新的喜悅。新眼光電視台董事長徐光川表示,在總會及眾教會的全力支持下,使新眼光電視台能重新出發,有更好的發展,對此,他要代表所有新眼光同工表達衷心的感謝。 經撤下有線頻道的重大挫折後,新眼光電視台為減輕營運負擔,也將人事精簡為15人,並持續透過電子報、季刊與網路平台,把新眼光電視台最新狀況及節目介紹,讓關心的牧長兄姊掌握最新進度;另外,也力邀退休牧者給予協助,透過電話請安與教會牧長兄姊維持良好的互動關係;為籌措營運資金,新眼光電視台也推動「TV寶寶,餵我寶寶」,以環保紙盒做成的零錢撲滿,集小錢成大錢,讓媒體宣教能繼續向前。 若關一扇窗,上帝會開另一扇窗!在2010年8月,新眼光電視台取得中華電信MOD103頻道,順利開播,也特別強化網路直播的服務,在節目製作上,更是量入為出,內容上也很用心,新增「合祈美好」、「耕心人生」、「優美台語」等優質節目,深獲閱聽眾的肯定與讚賞。 4月17日是總會所訂「大眾傳播中心奉獻主日」,徐光川在寫給眾教會的牧函上,先是感謝總會與眾教會的關心、代禱與奉獻,讓新眼光電視台雖走過營運期的低谷,卻仍能在大家體認媒體宣教重要性的共識下,繼續給予大力支持,使新眼光電視台在重新尋求新局面時,有強大的屬靈後盾,站穩腳步再度為主來贏得更多的靈魂。 徐光川指出,一般電視台以商業利益為考量,新眼光電視台一向以提供優質節目、改變人心為唯一考量,縱使過去因經驗不足有過營運低潮,但只要大家能持續支持,新眼光電視台一定能發揮正面的力量,透過媒體宣教產生巨大的影響力。 新眼光電視台2010年支出為新台幣1694萬元,各種奉獻為1600萬元,已大幅縮減支出;2011年則期望能有4020萬的奉獻,其中還包括500萬的負債還款額度,徐光川盼望眾教會能持續給予代禱、奉獻,讓媒體宣教繼續走下去,他相信,最後一定可以讓新眼光電視台重回有線頻道,為主發光。 台灣教會公報社 文以載道 免費贈閱提升信仰 &nbsp【林宜瑩專題報導】當每主日大家在教會裡拿到《台灣教會公報》、《耕心》週刊,或者是《新眼光讀經》手冊、《頌音集》時,您知道這些教會消息、見證分享、靈命更新、提升敬拜的刊物,都是出於台灣教會公報社48位正職同工,與30位義工、工讀生辛勤努力下所努力的成果嗎? 公報社社長陳祐陞牧師表示,上述刊物是由公報社文字事工部來負責,《台灣教會公報》每週約發行2萬1000份、《耕心》週刊每週18萬份、《新眼光讀經》手冊每季4萬9000本、《頌音集》為1萬1000份。 公報社另外還有營業部與行政部,營業部設有出版與台南、台中2門市,除包括了《Interpretation解經釋義叢書》等神學、福音書籍的出版外,還有週曆手冊、月曆及程序單等產品,每年也會不定期舉辦「讀書會帶領人」種子培訓、幹事研習營、天路讀經課程,以及在門市舉行《耕心》週刊作者分享會,讓主內牧長兄姊透過文字、閱讀來穩固信仰、深化靈性。 總編輯方嵐亭表示,為回應總會「一領一.新倍加」運動,要達成每戶1份公報的目標,每週發行量需要4萬5000份至5萬份,需要很高的費用;現在年輕人也多在網路上閱讀,因此,教會公報社在去年底舉行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TCNN)的啟用儀式,期望透過新聞網的誕生,得著更多年輕人的靈魂;而《耕心》目前也是全台灣發行量最大的福音單張,成為撒種事工的最好利器。 無論是《台灣教會公報》、《耕心》週刊,還是《新眼光讀經》手冊、《頌音集》,都是「免費贈閱,歡迎奉獻」。台灣教會公報社全年總經費為新台幣1億700萬元,其中3成需要眾教會奉獻,盼望萬事互相效力下,能讓台灣教會公報社成為榮神益人的活見證。 壹領壹與一領一 &nbsp【特稿╱蔡尚志】自從家中裝了壹電視電視盒,並加入他們的會員後,總是三不五時會收到他們公司的廣告。這些宣傳主要是要我們邀請更多人安裝電視盒,不但免費安裝,還可以得到許多贈品及參加抽獎! 看到如此積極推廣,如此誠懇邀請,我忍不住給這行銷取了個名字:「壹領壹」!這真是很有趣的行銷;因為壹電視台沒有取得政府頻道執照,所以無法在既有的有線、無線平台播出,必須另外開闢一個全新的平台,以網路電視(IPTV),透過網路與機上盒,壹電視的節目也可以送到各個家庭。 這個全新媒體很敢經營,1年前的此時還在籌劃階段,就已聘用了600多位員工,它也高薪禮聘好幾位線上當紅主播來報新聞,一般節目主持人也都是知名藝人。新聞不管藍營、綠營,有瑕疵就爆料!不惜成本製作精緻報導節目,綜藝節目獎金也大方放送。現在缺的只是觀眾,雖然號稱已接近10萬收視戶,但他們仍不安於現況,積極發送電視盒,希望能有更多人能夠來收看,並享受這些好康的贈品與獎金。稍早曾有市場消息流傳,壹電視訂定的目標是100萬的收視戶! 為迎接長老教會宣教150週年,我們總、中會已經開始一連串相關的宣教活動,期盼透過「一領一.新倍加」運動,達到30萬信徒,增加150間教會,派出15位宣教師的目標。看到近來總會所辦的一些相關活動,很多中會與牧長積極參與,實在令人高興。然而,似乎還有很多教會對宣教的事工,還是默默又低調地進行,許多會友恐怕也還不是很清楚相關的目標與具體行動的方法。 從壹電視「壹領壹」來看我們的「一領一」,實在很羨慕壹電視資本夠,又敢花;但除了錢的因素,策略的操作,行銷、媒體、廣告的充分利用,確實發揮很大的成效,讓這開播不到3個月的電視台的收視戶與知名度就有如此大的成長。 我們在宣教的目標與方向是如此的明確,但在媒體的運用以及行銷手法,卻仍然明顯不足。我們除了沒有好好使用這些新時代的工具與方法外,每個人對宣教的積極度與企圖心,也遠不如商業團體擴展版圖的衝勁。賺得靈魂豈沒有比賺得金銀更重要與迫切嗎?各位兄姊,一起來「一領一」,為宣教來努力吧! 用社群網站集結力量 &nbsp 【特稿╱邱國榮】根據美國遊戲開發商Kabam指出,台灣目前有1500萬使用「臉書」(Facebook)社群網站的人口;臉書使用人透過電腦或手機,可以快速分享自己或他人的文字、動態影片或靜態照片,達到交友、迅速集結的目的,同時,臉書也成為引爆社會改革或政治革命的新利器。 最近,掀起波斯灣地區推翻獨裁政權的浪潮,就是透過臉書促成,而且烽火連天,延燒至中東、北非,甚至導致了歐美組成聯軍,出兵攻打窮兵黷武、堅持不下台的利比亞狂人格達費;臉書如此力量,就連一向強硬的中國政府也立即防禦、祭出鐵腕,防杜革命的浪潮在中國發生。 至於國內,有2009年的88水災,當時善用微網的台灣人,利用噗浪串聯資訊,每分每秒更新資訊的內容,協助政府救災;迫使中央在災後檢討的工作項目中,提出強化災難資訊整合力的要項;及至後來的反對國光石化、搶救白海豚、催生《法官法》與「台版梅根法案」的白玫瑰運動、搶救大苗栗埔農田、廢除博奕條款、反對東部區域發展條例草案,以及反對核能的政策,還有平地人協助原住民共同追求自治等諸多社會改造運動,均是透過微網,以超過以往10倍數的速度,號召人民上街爭取權益。 從這些國內外的例子,可以看出,臉書等社群網站確實可以凝聚社會共識、朝向正向價值提升的工具,難怪人稱擁有5億使用者的臉書是世界的第3大國。 對於強調釘根本土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來說,臉書未嘗不是教會可以善用的工具,相信未來藉由臉書等社群網站日趨強大的集結趨勢,遇到要求教會改革的聲音,也能夠猶如吸飽海面水氣的對流雲,吹向陸地而下起傾盆大雨;包袱陳舊的長老教會,或許也可藉由這樣的機會,洗淨若干塵埃,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長老教會擁有許多大眾傳播資源,但由於組織龐大,連結不易,需要各機構協力整合,方能做最有效之利用。圖為長榮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攝影棚,擁有先進節目製播人才、器材與空間,可惜設備的使用率偏低;如何找出實際可行的合作模式,善用各傳播單位現有的軟硬體,推動長老教會大傳宣教事工,值得我們一起研究。(攝影/林郁珊)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特別企畫】彩排人生最後的企劃案──預立遺囑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棺木不是放置老人、是放置死人。」老人會死、年輕人也會死,任何人都有一死。 不久以前,我遇見2件事。第1,家女怜愛從紐約寄傳真信來,她在紐約一間有380多床的安養院擔任院牧。她在傳真裡寫說:「我對自己的醫療應該要有參與權,主張自己的醫療要做到哪種程度。」又說:「病情嚴重到無法為自己打算時,要先留文書或由代理人替自己打算。」

不放棄弱小 教會致力特教生

廖旺紀念館記錄視障教育發展 &nbsp教會特教機構彰顯與邊緣人同在的救主 2011年3月13日,台南中會永福教會舉辦廖旺紀念館的揭牌,廖旺5歲失明,卻因信主改變人生,一生致力盲人福利,引領盲人歸主。 本期專題將一起來認識,今日台灣教會界仍有許多特教機構,秉持信仰幫助許多不同狀況的特教生,幫助這些弱勢邊緣的孩子順利長大。 &nbsp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南中會永福教會3月13日舉行「廖旺紀念館」揭牌啟用,10多位盲人會友共同見證這歷史一刻。廖旺是永福教會前身「基督教盲人會」的創辦人,5歲因眼疾失明,9歲就讀當年的「慈惠院盲人教育部」,蒙英籍甘為霖牧師傳福音而信主。而這所「慈惠院」即是甘為霖在1891年創設的「訓瞽堂」,是台灣第1所盲人學校。 甘為霖小時候眼睛差點瞎掉,這個經驗讓他特別關懷弱勢者。1884年夏天,甘為霖在白河岩前遇到前來問道理的盲人溫旺,他因得罪人而被挖去眼珠,同時表示至少有上百人遭到挖眼的毒手,這件事讓甘為霖大為震撼,下決心要幫助盲人。1891年9月12日甘為霖在府城租用洪公祠作為盲校,名為「訓瞽堂」,即是全台第1間盲人學校;後歷經日本、國民政府統治,曾改組、改名為「台南慈惠院盲人教育部」、「台南盲啞學校」,後因政府實施盲聾分校措施,再改稱「台南啟聰學校」至今,專門教育聽覺障礙兒童和青少年。 在廖旺那個年代,盲人等弱勢者幾乎不受重視,廖旺的母親同樣視他為廢人,常常虐待他;但廖旺進入盲人學校接受教育,並在學校裡接受福音信主,人生因而改變。由於虛心向學、成績優異,廖旺19歲保送日本東京高等盲啞學校(今日本筑波大學)深造,學成回台灣任教,後更學以致用開設「台南鍼按院」,收盲人為徒,引導他們認識上帝。廖旺自小深受雙眼失明的痛苦,接受基督福音後,心靈得到極大安慰,因此他一生致力於盲人福利,熱心傳福音給盲人、引領他們歸主。 由於盲人朋友行動不便,加上其他因素,以致於一般教會不知如何接待他們。為此,廖旺在1961年創設「台南基督教盲人會」,每主日帶領50至60位盲人敬拜上帝。而為了籌措經費補助盲人搭車費用,他又設立「盲人後援會」,四處奔波籌款,為要盡可能幫助盲人解決經濟困境。 廖旺過世後,由女兒廖桃繼承父志,關心盲人傳褔音事工,後來三男廖青原受父志感召,將永褔路54巷2號(永福教會現址)新建樓房一樓獻為盲人敬拜上帝的聖殿,遽因痼疾蒙召歸天。青原遺孀洪華蓮鑒於主恩浩大,完成建殿任務並決志由地下室至4樓全部建物奉獻,創立一所「完全奉獻」的教會,定名為永褔教會。 為感念廖旺為盲人奉獻服務並傳承他的精神,永福教會兄姊及台南市府城身障者藝能重建協會協助收集、整理過去的盲人相關文物,籌設「廖旺紀念館」,3月13日舉行揭牌啟用儀式。紀念館內安置有盲人點字機、點字板、鍼灸器材、按摩計時器以及招攬客人用的三孔笛等,以及歷史照片、文件、解說廖旺事蹟的影片播放,許多文物都已難再見到,相當可貴。 台灣的特殊教育,以視障教育發展最早,除甘為霖創設的「訓瞽堂」,台中惠明學校亦是早在1956年就設立的特教學校。今年2月27日在台中公園更樓的「228追思暨台灣公義行動教會設立感恩禮拜」中,特別邀請惠明盲校師生獻唱詩歌並為他們奉獻,彰顯教會就是要和人民與弱勢者站在一起。 惠明學校視障教育: 小班教學 用愛陪伴盲生發展專長 &nbsp 【陳韋鑑專題報導】惠明學校建立於1956年,是國內24所特殊教育學校中唯一的私立特殊教育學校,服務全國最多的視多重障礙學生,不管是金門還是蘭嶼,都有學生在惠明學校,目前全校約150位學生,其中有95位6~22歲視多重障礙學生。 從障礙程度來看,其中148位學生是重度和極重度障礙,在惠明他們可以接受生活自理的教導和基本的認知,採個別化教學,施以適性之教育與訓練,不單幫助他們學習獨立生活技能,也協助減輕家庭日後照顧的負擔。惠明可以分為3個機構,1是有設備完善的國中、小學校、2是充滿家庭愛的育幼院,第3則是近年成立來照顧多重視障者終老的教養院。  免費招收弱勢學童 &nbsp讓每個靈魂感受愛 多重障礙學生在學習與生活上,需要小班制教學與教養,需投注的人力、財力資源大於一般學生。學校年支出預算為4500萬元,其中政府補助約900萬元,有80%經費需透過民間社會募得。惠明學校校長賴弘毅指出,「相較於國立障礙學校每年上億預算,惠明學校同工的薪資只有國立學校的一半,但惠明的老師離職率很低,大部分老師是基督徒,有神的愛在當中。」 「認養費」是惠明較固定的收入來源,每一兒童每個月的認養費為500元,目前共有4000多位認養人,然而經費仍然不敷支出;賴弘毅表示:「期盼能夠提供給視障者在惠明學校接受免費的國中小教育、高職教育到教養院的職業訓練及終老照顧。」希望能夠有8000至1萬位的認養人,以補足學校已短絀的經費。 惠明學校的招生以弱勢家庭為主,完全不向學生收費,希望能減輕這些家庭的負擔,等到孩子長大了,家庭中其他的兄弟姊妹也長大了,便可以有一定經濟能力照顧較為特別的孩子;當然也不乏家暴、孤兒等個案,這些無家可歸的多重障礙孩子只能在惠明終老,「多重障礙的孩子衰老得比較早,目前院內最年長的孩子是51年次,我們也幫助他們面臨衰老的狀態。」 「期望兄姊們為惠明學校代禱,不只是孩子們,也為眾同工們禱告,」賴弘毅說,同工也很辛苦,「不管智商多低還是有靈魂,而靈魂需要感受愛,這些都不只是專業的訓練所能給的。」目前惠明的同工平均每2個人需要照顧9個同學,人力上有很大負擔,除了經費上的需求,也期待兄姊們成為志工,前來與孩子建立關係。  購置設備助童展翅 &nbsp在孩子心中栽信仰 提到校內學生,不管是視障部的學生,或是視多重障礙的學生,在不同的人生道路上,賴弘毅除了惦記著他們不同的發展,也心疼他們不同的遭遇。他強調,這些孩子只是眼睛看不見,其實都非常的聰明,惠明學校近年來非常強調盲用電腦的購置與學習,包括點字觸摸轉換器等,「在溝通上沒有障礙,才能幫助這些孩子找到適合的工作。」 小柏(化名)就讀於國立大學資管系四年級,他6歲就來到惠明學校,父親也是惠明的畢業生,目前以按摩為業。由於父親上班只能在自住的小套房內按摩,小柏即便在寒暑假也都只得住在惠明;4年來都是系上獎學金得主的小柏,希望能考上台大資訊所。有了科技設備的協助,讓小柏這樣的孩子可以飛得更高更遠。 15歲的小文(化名),母親在極年輕時便未婚生下他,來到惠明學校多年後,母親終於有穩定的作業員工作,於是週末小文都會與母親一同相處,沒想到半年前母親遭逢失業,一時想不開騙小文吃下安眠藥,準備燒炭自殺,幸虧最後雙雙獲救。事後小文經常一個人哭泣,他一直問「為什麼媽媽要殺死我?」 賴弘毅表示,當下會安慰他,媽媽只是還不認識上帝,用自以為是正確的方式來愛他,因此要饒恕媽媽;並帶小文一起禱告。「孩子如果對母親不信任,未來就無法愛人,這些孩子從6歲來到惠明就知道,有上帝愛他們。」他也期盼有更多人一起來關心這些孩子。 高雄障福中心早療教育: 個別計畫 促進學前幼兒適應社會 &nbsp 【林宜瑩專題報導】長老教會總會平安基金會所屬社福機構中,有個高雄市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受高雄市政府委託,承辦發展遲緩或障礙兒童及其家庭的「早期療育」事工。  結合輔具進行訓練 越早療育效果越好 什麼是「早期療育」?就是整合醫療、復健、社會福利與特殊教育,透過個案管理服務、個案工作、諮商服務等社工模式,提供個別化療育計畫,來幫助身障兒或遲緩兒能生活自理、認知發展、動作技能、語言溝通、社會情緒發展等各領域訓練課程,以生活化、參與性課程為主軸,利用輔具設計結構化的教學情境,以提昇幼童學齡前各方面能力發展,並促進其社會適應能力。 高雄障福中心的早療教育,服務地區遍及高雄市岡山地區(橋頭、岡山、梓官、彌陀、燕巢、永安、路竹、湖內、茄萣、田寮、阿蓮等11區),對象為學齡前疑似遲緩或發展遲緩、身心障礙的幼兒。而提供服務的項目分成:學前日托班、教育諮詢與評估、認知時段班、到宅服務時段班,以及到校巡迴服務。 負責早療教育相關業務的中心副主任劉秋月表示,早療教育是越早越好,通常在3歲以前施以早療教育的成效較佳;以聯合國估計標準,各國0至6歲幼童中,約有6至8%的幼兒有發展遲緩現象,等於台灣約有15萬名6歲前的孩童有發展遲緩現象,但能在3歲前獲得早療教育的機會,在每5位遲緩兒中僅有1位;根據劉秋月16年的服務經驗,6歲前的早療教育效果是6歲以後的3倍,3歲前的效果則大幅提高為10倍。 除訓練其自己上廁所、穿衣服、吃飯等生活自理能力外,也會進行社區商店購物訓練,認識居家環境,在讀書或寫字等精緻動作上,也會利用特殊輔具,以及親子伴讀等方式加強,也會一對一進行語言治療,或透過團體互動、與一般幼稚園生交流的融合課程,來培養其人際關係的建立;另外還有音樂、水療、運動等來進行肢體動作技能的訓練。  配合政策提供資源 &nbsp扶持障兒自信發展 「會需要高雄障福服務的遲緩兒個案,其家庭經濟或成長條件多數是相對弱勢。」劉秋月表示,透過高雄市岡山區各公所、幼托園所、衛生單位、醫療院所通報、轉介過來遲緩兒的個案,若需要學前日托班的照顧,表示其父母因外出工作緣故,須另有專人來照料,也因個案多為低收入戶的孩子,總需要透過社福制度來支持孩子早療教育的費用。 受高雄障福中心照顧的個案中,有1位罹患唐氏症併先天性心臟病的薰兒(化名),因長期四處籌措醫藥費的壓力,讓薰兒的爸爸最後選擇燒炭自殺,以死來逃避龐大的債務。 另1位出生於永安鄉小漁村的小峻(化名),自己的祖母是多重障礙者,媽媽則是輕度智能身障者,爸爸因為要打工養家,加上家貧、自卑感重,在個性上也相當封閉,甚至鮮少與鄰居互動,如此的家庭背景,導致小峻不要說自己如廁,連開口說話的機會也沒有。 直到被區公所通報、轉介到高雄障福中心,及時接受早療教育,2年來小峻能說能唱,一掃過往抑鬱的陰霾。不過,當每月要繳交自付額度的學費時,小峻的父親無法繳清,在障福中心的寬限下,只能慢慢還款。 高雄障福中心現聘有9位專業早療教育老師,1位助理,都須符合教保人員資格,但除早療教育外,還有成人身障服務、輔具資源中心、庇護工場等事工,年度總預算約新台幣4000多萬元,高雄市政府的經營管理費用補助約900萬,其他仍須向社會各界募款自籌,因此亟需大家的關心與奉獻,若有感動要捐款,可直接上障福中心的網站:http://101.haleluya.cc/web/523219/homepage,或電洽07-6226730。 &nbsp &nbsp 乘風學園 幫中輟學生回歸主流 【邱國榮專題報導】現任台北榮耀堂主任牧師朱台深於1996年受信義區分局少年輔導組邀請,協助為中輟生舉辦3天營會後,朱台深與營會同工醞釀了中輟學園的想法,而他萬沒想到當初單純想要服務社會,盡份教會責任的想法,居然是無法澆熄的感動,於是在1999年成立了「乘風少年學園」,這是一所為國中學齡中輟生完成學業的學校,而朱台深自此開始擔任學園的校長迄今,不過想到開辦學園時的摸索,到如今深獲教育局、社會局與合作國中校長的肯定,他坦言這一路走來不容易,關心中輟生而辦校以後才發現,中輟生問題十分嚴重。 &nbsp 乘風少年學園為台北市基督教教會聯合會下的一個事工單位,於1999年成立,原名為「社區少年學園」,於2004年正式更名為「乘風少年學園」,更名的緣由是期許少年在遇到人生的挫折與困境時,能不畏艱難,乘風而起,破浪前行,迎向希望的未來。以西結書34章15~16節記載:「我要親自作我羊群的牧人,為牠們尋找可安歇的地方。我──至高的上主這樣宣佈了。失蹤的,我要找回;迷路的,我要領回;受傷的,我要包紮;生病的,我要醫治。」這段的經文是朱台深開辦乘風少年學園所立下的願景與使命,該學園發揮基督信望愛的精神,結合社會資源與社工團隊,引導少年尋找生活目標,協助他們回歸主流生活。 如何協助中輟生回歸主流?乘風學園提供了諸多另類課程,內容主要以生動、活潑、啟發、彈性的適性課程為主,例如撞球就是啟發教育的一環。此外更提供個案輔導、團體輔導、就業或就學輔導,以及家長成長團體與親子活動等;尤其後者更要透過家訪,甚至陪同至法院開庭等方式,增強家庭功能,以幫助中輟少年恢復良好生活。 勵友中心 助問題少年重建身心 &nbsp 【邱國榮專題報導】1960年代的台灣還是民風純僕的社會,然而報紙角落裡一則關於「日本鑰匙兒」的報導,觸動了現已高齡百歲的長老教會牧師賴炳桐當時的心,他與一群不同教派的基督徒似乎預見青少年問題將是台灣社會問題中嚴重的一環,為了防範未然,協助適應不良的青少年能夠順利的成長、茁壯,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一個擁有基督的愛與輔導專業的機構因此誕生,這就是「台北市基督教勵友中心」的由來。勵友中心創立的時間是在1973年3月3日,以耶穌基督的精神為出發,便是勵友中心發展關心青少年的宗旨。 勵友中心以基督的愛為根基,運用專業輔導知能,協助適應不良的青少年重建身心,使其成為健全的國民;為了因應社會的變化與需求,不斷擴展服務觸角,從早期矯治工作進深至社區預防工作,並提供外展服務,同時建構一套幫助青少年身、心、靈皆能全備的輔導工作系統,期待能夠喚起社會各界關懷青少年,一起減少青少年的社會問題,共同建造安寧、和諧的台灣社會。 目前勵友服務的對象,是大台北地區有問題行為與危機事件的10至20歲兒童、少年。服務方式有預防、支持、補充、替代與保護等4大項,內容含括校園宣導、社區外展等工作與社工駐校服務,並發展激發潛能、創造正向群組動力的活動;針對校內中輟及高危機、高關懷少年,提供適性課程的「非常教室」。此替代性服務,主要是幫助中輟學生建構解決問題的能力,協助他們早日能夠適應校內生活的中繼學習站。而所謂「高危機與高關懷少年」,根據勵友接受申請轉介資料顯示,遊蕩、失學、偏差行為、觸法、藥物濫用、沉迷網路、援助交際、涉及組織幫派與家暴等少年,皆屬於高危機與高關懷少年,需要各界多加關心。 &nbsp &nbsp

台灣基督徒菁英血淚 染紅3月暗夜

&nbsp 長老教會記念228事件受難之信徒 &nbsp要求國民黨公布元凶並道歉 &nbsp建立公義與和平的樂土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2011年3月29日馬英九總統為「建國百年」擴大舉行「革命先烈」春祭儀式,記念329黃花崗72烈士,但對於民間提出228事件「追究責任、實現公義」的訴求,馬英九只回應「由政府來承擔是一個合適的做法」,沒有具體做法;最近台北市228紀念館展覽更新,還意圖為元凶蔣介石脫罪。對比中國329和台灣228,猶如「黃花崗」與「亂葬崗」! 在2、3月間,長老教會有多場228相關活動:2月15日高雄紀念音樂會;25日泰雅爾中會228研討會、新竹與花蓮有紀念音樂會;27日台北、台中、彰化、嘉義、台南、台東等地紀念禮拜;28日義光教會舉行林義雄母親與雙胞胎追思禮拜;3月5日「花蓮鳳林張七郎父子事件」受難者張依仁醫師告別禮拜在台中民族路教會舉行;岡山教會13日舉辦蕭朝金牧師紀念禮拜。不只國內,海外台灣人教會也以追思禮拜,提醒記取歷史和前人犧牲,期盼撫平傷口,為公義和平祈禱。 其中,2月27日台中公義行動教會成立,同時舉行228追思禮拜,原本邀請張依仁參加,但張依仁2月24日病逝台中,享年92歲。他的父親,鳳林教會張七郎1947年擔任花蓮縣議會議長、制憲國大代表,同年4月4日張七郎與兒子張宗仁、張果仁、張依仁無故被逮捕,張七郎、張宗仁、張果仁3人被押到鳳林郊外公墓槍斃,身上衣服、財物遭洗劫一空,張依仁被囚禁3個月才獲釋。不過,張依仁受到國民黨特務、警察騷擾憤而離開台灣,即使保住性命,228傷痕烙印一生。 今年岡山教會設教百週年,特別記念228殉道的蕭朝金牧師。228事件爆發,3月6日高雄要塞司令彭孟緝展開屠殺鎮壓,蕭朝金在岡山安撫民眾卻遭捕,受盡酷刑,槍殺後被割下耳鼻。他的女兒,高雄新興教會長老蕭瓊珍回憶,永遠記得當時父親鬢邊彈孔露出的白骨,心中無限傷痛。岡山教會長老高端模等人偷偷協助埋葬蕭朝金,不敢讓人知道,也沒有公開的追思禮拜。 蕭朝金的後代熱心傳揚福音,外孫蘇國欽、歐品智夫婦是長老教會傳道師,另一位外孫蘇子騰目前在英國宣教;蘇國欽在記念禮拜中說道:「阿公敬畏上帝,在苦難中依然為許多人禱告,堅信上帝的義。」蕭朝金的家人承接信仰,倚靠上帝,深信遵行上帝的道,就是最好的路。 多年來,岡山教會突破了許多阻礙,才能公開追思蕭朝金,岡山教會牧師戴智煦透露,過去只要聽說教會要記念228和蕭牧師,警察、情治單位就會前來「關切」,許多人因此害怕不敢提起,今年設教百週年追思蕭牧師,不過「岡山教會還欠蕭牧師一場告別禮拜!」 包括蕭朝金、張七郎父子、林茂生博士、淡江中學校長陳能通、高雄市議員許秋粽與涂光明、李瑞漢與李瑞峰律師兄弟、台灣新生報社長阮朝日等多位受難者是長老教會牧者信徒,受難時不只沒有告別禮拜,228更成為禁忌,沉冤多年。 長老教會總會助理總幹事林芳仲牧師、教社幹事黃哲彥牧師有意在明年228事件65週年時,為這些受難者舉行聯合追思禮拜,對於政府對228、白色恐怖等事件,至今還是「只有被害者,沒有加害者」的扭曲現象,呼籲繼續追查真相,元凶道歉負責。 「英雄的腳跡,咱的歷史從來攏嘸交代,啥人知影過去是好抑是壞?」長老教會青年,歌手蕭福德用歌曲〈啥人是英雄〉唱出政府教育政策的荒謬,目前的教科書不清楚交代228事件、白色恐怖的英雄足跡,反而一味宣揚大中國觀點的「先烈」,為選票消費228受難者,馬政府用「黃花崗烈士」搶選票,卻跟中共交好,蕭福德感慨地唱著「到底英雄是啥人?只有天公伯伊才會知,做夥鬥陣只為後代。」 岡山教會蕭朝金牧師殉道事件 維護秩序反遇害 被捕仍為台祈禱 &nbsp 【李信仁專題報導】1947年228事件時的高雄岡山,有不少人被捕傷亡,岡山長老教會牧師蕭朝金、學生余仁德、商人劉登基等多人被槍決身亡,許多人被逮捕入獄,當時高耀蒼醫師挺身保護,拯救不少無辜的學生與地方人士。 228事件發生之後,高雄地區在3月3日爆發激烈衝突,岡山開始戒嚴,「三民主義青年團」主動維持治安,安撫人心,團長蕭朝金牧師與團員是穩定地方最重要的力量。 不過,擔任「三青團」幹部的蕭朝金等人,其維護地方秩序的善行,卻遭國民黨軍警指控「收容暴徒」,3月10日遭逮捕,他被捕後每天仍祈禱:「上帝啊,?要保佑台灣人。台灣正遭遇災難,祈求?讓台灣人的明天更平安,更幸福。」 台大法律系學生余仁德3月1日從台北返回岡山,他聽到有人要毆打警察局長,余仁德保護局長到空軍基地的「外省人集中區」,協助「三青團」維護地方秩序,但3月6日卻遭逮捕,警察局長竟然反控他是壞人。 3月17日,蕭朝金和余仁德在岡山河華路與壽華路口被槍決;另外,做燈籠生意的劉登基在橋頭火車站被槍殺,住在岡山的李潤宇醫師、李凱碩老師、李凱南3兄弟,2位被槍決1位下落不明,此外還有不少人遇難失蹤。228事件過後,1949年開始的「白色恐怖」,也有多位岡山人被逮捕,較著名的有,岡山教會長老林恩魁、「基隆中學《光明報》案」的藍明谷,參加「謝雪紅二七部隊」的陳明忠,「鹿窟事件」陳本江等人。 岡山教會高耀蒼醫師在228事件救援無數,他曾經在中國青島擔任軍醫,是當年岡山少數會說北京話的人,成為台籍與外省人溝通的重要橋樑;他送糧食到「外省人集中區」,作保拯救無辜被抓的學生與地方人士。此外,高雄新興教會會友,市議員許秋粽受槍殺身亡,兒子許世雄、許劍雄在岡山被捕,他的大兒子許國雄到岡山求助高耀蒼,才得知2個弟弟被移送高雄要塞司令部,而努力透過管道救回。 高耀蒼的父親高再祝是岡山教會創設的關鍵人物,居民感謝高家對岡山的貢獻,228事件結束致贈高耀蒼「萬家基督」匾額。 岡山文史工作者劉天賦在3078期《台灣教會公報》撰寫高耀蒼事蹟,近年積極蒐集岡山228史料,今年岡山教會慶祝設教百週年記念蕭朝金殉道,發現很少人知道岡山在228發生的事情,期許有更多人能研究記錄,讓後人記得前人的犧牲。 &nbsp 鳳林教會張七郎父子殉道事件 行醫士紳遭槍決 教會牧養遇瓶頸 【陳怡萱專題報導】1947年228事件後不久,花蓮鳳林地區便發生張七郎父子3人枉死受害事件,至今不知凶手為誰、為何而死。當時,張七郎及其長男張宗仁、次男張依仁、?男張果仁,4人莫名被國軍幹部押走,除張依仁外,父子3人隨遭槍決。 張七郎是新竹湖口客家人,他的父親張仁壽是一名漢醫,曾跟隨馬偕傳福音。1922年張七郎來到花蓮鳳林開業行醫,一家人就在現在的東部中會鳳林教會聚會,張家長媳、?媳至今在鳳林教會做禮拜。鳳林教會現任牧師陳明輝指出,張家當年是地方士紳,張父曾經跟馬偕傳福音,但事發後張家變成「人看人驚」。「張家人信仰很堅固,家風良善,」陳明輝透露,有原住民跟他說,張依仁曾到部落義診助人,這可看出他因信仰的愛心而不計較收入,「但張七郎父子遇害後,張家長期受到監視,大家因恐懼而漸漸遠離張家人。」 張七郎父子受害後,不只造成張家嚴重打擊,陳明輝說,這個事件也造成教會牧養上至今仍難以突破的困境。2003年陳明輝剛到鳳林教會時,第1次舉辦228紀念禮拜,沒想到會友反彈極大,甚至「勸勉」他不要再舉辦類似的活動。現在教會內幾乎不公開談論張家父子的事,也很少講228,因為多數會友認為「歷史的事情就讓他過去吧!」為維持教會和諧,陳明輝說若張家人沒有主動表示,鳳林教會不會舉辦任何有關228或記念張家父子的活動。 「這件事造成張家永遠無法抹滅的記憶,影響直到現在。」陳明輝表示,隨著社會變遷、政治生態改變,教會、社區都傾向「不願意多談當年的悲情」。陳明輝曾在2008年撰文投稿《台灣教會公報》2921期談張家事件,卻與張七郎孫輩張安滿間發生不愉快,爾後,陳明輝傾向低調不再多談張家事。 即使如此,陳明輝認為,國民黨應該公布真相,張家人所求的,就是清楚知道凶手是誰。他說,張依仁一直到老都沒有辦法忘記這事,要說是「恨」也不過分,「但因為信仰,可用基督的愛來遮蓋」,只是要赦免,仍須真凶認錯,並由時間平復傷痕。 長老教會向受難家屬致歉 盼公開真相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曾在1989年發表〈二二八公義和平日牧函〉,當時總會總幹事為高俊明牧師。憶及發表牧函當時,高俊明表示,是「出於懺悔、不能大聲說」的心情,藉由牧函懺悔過去長老教會沒能及時給予228受難者家屬協助,更宣告從今而後要關心因不公義而受難、遭殘忍對待的受壓迫者,同時要求國民黨公布真相、誠心向受難者及家屬道歉。 1947年台灣發生「228事件」,之後政府發表戒嚴令,高俊明正值青少年時期,他看到當時沒人敢討論228,整個社會瀰漫著恐怖的氣息。「父母都告訴孩子,不可以講228,不能談政治,」高俊明指出,在這樣的氛圍底下,教會也不敢談論228,僅止於個人私下去安慰受難者家屬,「教會全體仍沉淪在社會的悲哀中,不能說、不能談,這不是現今言論自由的社會可以了解的。」 面對當時執政者的恐怖獨裁,教會無法做什麼,直到1989年,即台灣解嚴後2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才發表〈二二八公義和平日牧函〉。高俊明說,發表牧函前,包括鄭南榕、李勝雄等多位有志青年已逐漸發聲要求政府為228道歉,長老教會立即跟隨響應,以實際行動關心228受難者。 牧函內容包括要求基督徒在每年的2月28日為228事件禁食祈禱、奉獻,同時「為使所有台灣住民和睦相處,我們籲請政府訂定2月28日為國定假日,設立228和平公園,並給予受害者及家屬適當的補償,更期盼政府為表達與民和解的誠意,嚴禁對政治異議者施以暴力,同時儘速釋放因政治案件繫獄的政治犯,使台灣成為公義與和平的樂土。」 這封牧函至今看來仍不失其先知性,可用於督促當前馬政府的作為,高俊明希望「國民黨要真誠認罪,如果他們認罪,台灣人就用愛心赦免他們,期待228成為真正的公義和平紀念日,台灣開始走向新而獨立的國家。」同時呼籲,教會要秉持公義與愛心,繼續要求國民黨公開真相,「就算是殘忍也是要講,講出來才有真正的和解。」 從「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看3月屠殺後的台灣人 【特稿╱方嵐亭】在2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的納粹軍隊佔領了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Stockholm)後,開始對猶太人採取高壓統治、百般迫害;受迫害的猶太人從一開始的怨恨,慢慢的竟然有部分猶太人不但不仇恨德國人,反而崇拜起施暴者,心甘情願幫助德國人來壓制猶太同胞。 1973年,同樣是在斯德哥爾摩,2名持械劫匪衝進一家銀行搶劫,警察很快來到,綁匪劫持了4個銀行職員做人質。雙方僵持了131小時,之後綁匪開始逃亡;當警察追上來時,4個人質竟合力幫忙綁匪,協助掩護其逃亡,大聲叫匪徒逃命。事後,事件中1名被綁架的女人質,竟然愛上其中1個劫匪,並與他訂婚。因上述2例均發生於斯德哥爾摩,受害者屈服於暴虐,轉而同情、崇拜起犯罪者,這樣的情感,被心理學家稱為「斯德哥爾摩症候群」。 「斯德哥爾摩症候群」處處可見,即使是可愛的卡通影片《哆啦A夢》中,也有小夫臣服於胖虎施暴的角色對應。當人遇上了一個兇狂的殺手,隨時可以要他性命,人就會漸漸把生存權託付給這個凶徒。時間愈久,受迫的人自然愈加為虎作倀,獲得任何人權,反而會覺得是壓迫者對他的寬忍、慈悲與大恩大德。 1947年3月延續到整個1950年代,肅殺的氣氛把台灣人教得「乖乖的」,不敢再談論任何政治話題。一句「第一憨,選舉作運動」俗諺,道盡了整個民族淪為集體斯德哥爾摩症候群的心酸。直到今天,這樣非遺傳的症狀卻成了台灣人的奴性基因,由於上一輩的噤聲,使得未被迫害的下一代,竟然大方的支持起迫害者和其後代。 新一代的人們,穿戴了一件件「心衣」,遮掩了對64年前的一無所知,像極了印上「陌生人」與「溫水青蛙」的流行T恤,滿街撞衫。台灣人惟有自覺、自決,才能有當家作主的自信,不再對不義政權低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