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

[社論]與自然建立和諧關係

每年6月第1個主日為長老教會總會制定的「環境主日」,提醒會友重思人與自然的關係。上主創造祂看為好的世界,將人置放其中,賦予人自由取用自然資源的能力,然而人以為自然環境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毫無節制地往深山、遠洋發展,結果卻造成了今日空氣、土地、水源……等多重污染,人們這才知道,自然是有限制的。 人類自以為能控制大自然的一切,忘了眼所能見的一切,主權都在於主。這也是環境主日不稱為「環保主日」的原因,「環保」一詞自以為人有辦法站在更高的角度來「保護」環境,實際上人所能做的,只是盡可能在自然中與其他生物共存,在生態鏈中自我節制,不過分支取資源。我們要反省自身避免從一個「外在於自然,而介入自然」的態度。 近來台灣因為漁民遭菲律賓公務船擊斃的問題而群情憤慨,除了要求菲國負起責任,藉此思索台灣行使主權國家力量的困難之外,我們也應該更進一步,從根本思考台灣漁業的問題。 漁業是人與海洋的關係中,最深刻的一種互動。漁民為了生計冒險出海尋求機會,而大海總不吝於提供回報給勇敢、技術熟練、懂得感恩的船員。只是隨著「技術進步」,在貪婪逐利的罪性下,使用拖網漁船濫捕,造成漁業資源枯竭,並損害海底生態。惡性循環下,各國漁民都只得將船愈開愈遠,政府則為了海域與漁權的爭議,屢屢得在外交的談判桌上交涉折衝。 台菲衝突主要是經濟的,但事件背後卻是人與自然關係需要重塑的問題。台灣漁業發展的未來,唯有再次思索人在自然界的角色,我們才能化敵對為合作,共同有節制地享受海洋生生不息的藍金。 路加福音5章記載耶穌呼召門徒的情況,祂對西門說:「把船划到水深的地方去,然後你跟你的夥伴撒網打魚。」西門說:「老師,我們整夜辛勞,什麼都沒有打著;既然你這麼說,我就撒網吧!」於是他們撒網,捕到了一大群魚,魚網差一點破了。漁夫終日碌碌,用盡自身專業與智慧所得的收穫,不如聽從耶穌的一句話。重新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時,也必須秉持信仰原則,反省人的自高與驕傲。 創世記9章中,上帝不只與人立約,並與自然界的一切生物立約,當人意圖破壞自然,影響大地生態,就是破壞了上主的創造,同時也會自食惡果。但願我們都能與上帝、與自然建立和諧的關係,使自然成為人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

[窗口]善用故事的力量

◎趙庭正 「說故事」具有強大的力量。古時長老以故事傳遞部落歷史與禁忌,巫師以故事醫病療癒人心,智者以故事啟示道理,父母則以故事教訓兒女。後來君王創造個人神話鞏固政權,革命家則描繪願景引導人民追尋自由。故事不只是歷史,故事左右著歷史。 這種人類獨有的「說故事能力」非常珍貴難得,需要很多先備條件。首先要有能互相溝通的語言,有超越此時此地的抽象時空概念,更要具備想像力,以及對別人經驗感同身受的同理心。「故事」讓人類可以從他人經驗獲得啟發,而非只從自身的經歷學習。「故事」還可以代代傳遞,穿越有限的人生影響後世。因為擁有說故事的能力,才產生了教育、藝術、宗教和科學。人類文化奠基於故事,人也是從故事中認識神。人天生愛聽故事,對故事著迷。 但是,人也容易被故事蒙蔽。魔鬼以故事誘人犯罪,政客則以故事騙取人心。詐騙集團能夠取得成功,也是利用故事去勾住人內心的情感。有的引發貪心,有的激起害怕或對家人的擔心,有的卻是利用善良或正義感。 最近社會上沸沸揚揚的台菲衝突新聞中,媒體(不見得是電視台或報社,也可能是個人或是任何資訊的提供者)「製造」了很多故事。所謂的製造並不見得是假造的新聞,有時候是取用了實際發生的內容,卻塗上了各種意識形態的色彩。說故事的人仔細選擇用語和描述方式形塑了故事的樣子,期待勾引出特定的情感。當故事勾中了我們內心潛藏的深切需要,我們就樂於拋棄理性與真實,著迷於故事中,激情配合演出。 台灣人長期因為國際地位不明確而有強烈的不安全感,近幾年更是加深。對外,中國的崛起及磁吸效應引發台灣人的矛盾情緒,有的人害怕被併吞,有的人嚮往前往發展。對內,社會政治及經濟的疲弱使人民產生一種無力感。我們太渴望揚眉吐氣,所以尊崇一個又一個的台灣之光,把運動賽事視為戰爭(尤其是面對南韓),全民奮起,吶喊加油。在這種氛圍下,當台灣人覺得「連」菲律賓這個根本稱不上對手的國家都敢欺負我們的時候,所有維護自尊的渴望都被激發了,於是憤怒之火特別地熾烈。激憤的仇菲言論行為似乎都顯得正當合理。 反省的聲音開始出現,「我們過度仇視菲律賓人好像不太對」,戲劇化的是,為了強調這樣的反省,一篇虛構的「便當文」,造成了更多的騷動。為了被殺的台灣漁民出頭,是出於正義感,但背後夾雜了國族主義的情結。為了被無辜仇視的在台菲律賓人發聲,也是出於正義感,但太急於保護弱勢的態度蒙蔽了求真的眼睛。單純地接受表面的故事,我們將被故事奴役。 媒體網路的發達使得故事快速即時地擴散,可是人心看透故事的能力卻不見得隨之提高。相反地,我們閱讀消化資訊的時間變得好短,只留下10秒感動,5秒分享,0.5秒按讚。 在接收到各種說法的當刻,你是否很快地慷慨激昂,充滿義憤卻因此忘情地喊著仇恨的語言?你是否願意先停下來,給自己一點時間,以神的觀點看待,然後重新看見一個真實、有愛、有力量的故事?

[時論]與受苦者站在一起

2013年5月9日,一艘來自台灣小琉球的漁船廣大興28號,在巴士海峽附近作業時,遭到菲律賓海巡署公務船追逐射擊,導致船長父親洪石成死亡。消息傳回台灣後,民情沸騰,要求政府要向菲國討回公道。至目前為止,台菲雙方政府過招數回合,尚未取得一致,事件真相仍待調查。 台灣漁船在外被扣押、漁民被殺的的事件,這不是第一樁。關鍵問題在於中華民國在國際上被大多數國家拒絕承認,無法透過正式外交管道來伸張主權、保護漁民。各國宣布200海浬經濟海域之後,台灣和菲律賓、印尼之間的漁業糾紛更是層出不窮。和菲律賓相關的,如1981年菲律賓軍警砲擊炸毀台灣漁船建和志號,造成5人死亡;2006年滿春億號漁船遭菲律賓水警開槍驅逐,造成1人死亡1人重傷,這些案例,台灣方面雖然極力抗議,卻都無法得到道歉、究責、賠償。更多的案例是漁船遭扣押、船長船員被逮補,家屬必須籌錢去贖。政府未能有效護漁,是長期的問題,台灣人民相當程度都必須自助自救。 長老教會很早就展開關心漁民的工作。1986年「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漁民服務中心」在高雄成立,主要工作就是透過普世教會網絡協助被扣押的漁民、就改善漁民、海員的處境向政府提出建言。早期的漁民服務中心工作者費心費力去了解漁民處境,關懷當時最弱勢的原住民船員;漁船大量改為僱請外籍漁工後,協助的對象也包含這些漁工,但在接觸上更為困難。在當前台灣社會為了廣大興事件而沸騰之際,教會應該回到「與受苦者站在一起」的立場,認真看待關懷漁民的工作。     近幾個禮拜來,台灣籠罩在不尋常的氣氛中。愛國情緒無比高張,連反對黨都表示支持政府究責、護漁的立場。政府依恃這樣的憤怒民意,表現出強硬的態度,但對解決問題尚未看到效果,人民的憤怒卻在媒體和電腦網路的推波助瀾下,形成一種令人擔心的氛圍,有人開始遷怒在台灣的菲律賓人,毫不掩飾的仇恨語言四處傳播。新聞報導有商家聲明不賣東西給菲律賓人,也有菲勞無故被打的傳言。台菲關係惡化後,雙方國內的對方國籍居民開始擔心自身安危,發展至此,實在很糟糕。 教會應該呼籲大眾冷靜,並主動對在台灣的菲律賓人表達友善,這是基督徒此時應該有的立場。我們必須時時意識到誰是加害者、誰是受害者,不要沉溺在受害情緒中而成為加害者。漁民被殺事件應該透過法律程序來解決,漁權糾紛需要透過談判來解決,這都需要政府拿出政治智慧來處理,而不是靠人民的激情。台灣人對政府無能、國力不振的失望憤怒,不能轉嫁到弱勢的外籍移工身上。我們必須阻止台灣社會法西斯化的傾向。 最後,這次事件戳中台灣最深沉難解的痛處,就是「台灣非國家」。菲律賓依照「一中」原則處理外交事務,還願意派總統的特使來台灣致意,國際上普遍認為菲國對待台灣已經夠有誠意,但台灣政府和人民期望的是正式的國與國之間、政府對政府的對話及談判。台灣人民在國家主權不斷受挫中,可以有什麼樣的突破?正當中國和菲律賓為了南海問題而越來越對立之際,台灣這次事件會被雙方如何運用?這是值得關心注意的。一向關注台灣前途的長老教會,應該再度堅定強調:「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並為台灣國家正常化禱告、付出行動。 (參與者:楊順從、林文哲、羅光喜、王貞文、蔡政道、王昭文、謝克岳)

[社論]嘜「菲」啊

  台灣漁船「廣大興28號」遭菲律賓公務船槍殺事件發生後至今,國人震驚平日處處可見友善推著台灣長者在公園曬太陽,皮膚黝黑、笑聲爽朗的菲籍友人們,其祖國政府竟是自認文明之流的高傲野蠻人。其實20餘年來,菲國的寫照是貪污之後的經濟力衰退,貧與貪在惡性循環下,交錯流竄於民間與公部門;往來出入境該國,鈔票可遮住X-ray乃眾所皆知,罪犯、內亂、貧窮與貪瀆困擾著這個國家。這回,應該善良的天主教國家,竟然蒙上信仰的眼睛,人心凶惡的開槍。 暫時在國際媒體略居上風的菲律賓,竟想隻手遮天,不過在事件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只會讓過去菲國血刃我國漁民一起又一起的命案與勒索,如排山倒海的波濤洶湧而至,掀起一次說個明白的歷史沉冤;謊話後面的謊話很快就會被戳破,換來的是身上烙印著洗不掉的可恥與詭詐。反觀台灣國內一堆民代、藝人表態上戰場,但是把愛國情操施力在換個清明廉能的政府,實在比口口聲聲揚言開戰來的實際;畢竟如果真不得已要用戰爭討回公道,三軍統帥由如此「英明」領袖擔任,還真令人心驚膽跳。 順服天命向大海謙卑的洪家,未來還是會繼續討海,誰來保證這是最後一起不幸?然而台灣的國權問題一天不解決,主權獨立的國家未能建立,菲律賓就一天可以「hoe」說他們的經濟海域到台灣的家門口,台灣漁船一出東港他們就可以皇而堂之抓人與為所欲為。 近10年犯下不只百起搶奪事件的菲律賓,在台灣人的息事寧人與自認倒楣的個性下食髓知味,菲國政府幾乎把綁架台灣漁船這類的營收視為國家振興經濟的「外快」,甚至信誓旦旦的自以為有辦法因應台灣凍結菲勞的政策。果真如此,何須在國際媒體前裝無辜的指責台灣人民不理性、指責對菲籍人士的不禮貌行為,試問槍殺、搶奪要用什麼形容詞? 沒有公義的赦免是矯情,撒但常以此擴張其國度,但因此而以武力交戰並非理智與上策,台灣人民縱容政府長期的軟弱無能,錯失各種制裁方式,未能讓公理在每一次事發當時伸張,我們也要深深反省己身的冷漠。 聖神降臨節被台菲兩國的基督教徒記念著,信仰才是最真實的仲裁者,透過普世教會力量呼籲菲國政府開誠布公,力量不容小覷。使徒行傳記載著聖神降臨後:「他們同心合意,天天在聖殿裡聚會,又分別在各人的家裡分享愛筵,以歡喜純潔的心一起用飯,頌讚上帝,跟人人保持和睦的關係。主天天把得救的人數加給他們。」誠實認錯將贏得尊敬,在這之前絕交、制裁,理所當然。

[窗口]不被理解的國際化?

◎林佩蓉 兒童文學作家李潼在其「台灣的兒女系列」《夏日的鷺鷥林》序文〈望遠鏡裡的世界〉中,寫著:「遙望天邊的彩虹,忽視腳前的玫瑰」;「擔憂遠山的雷電,遺忘腳下的土地」。該書以一位資優生俊甫,為了思考、追問生命價值的課題,決定休學,跟著小修叔到宜蘭安農溪沙洲上搭建瞭望台,觀察鷺鷥林的生態。白鷺鷥從構巢、孵蛋、驅敵、避災、餵養,到訓練小鳥飛翔,都是辛苦的生活考驗。 作者從中揭示:人們的世界何嘗不是如此艱辛?賞鳥、觀景,我們都習慣架上望眼鏡好一探究竟,俊甫長久珍藏、使用的望遠鏡,帶著他很快的看到「遠方」的景象、進入「未來」,卻也令他忽略了景象,一種漸進的距離,包含由近而遠的景象。俊甫走出教室、拋開書本知識,親身體驗最真摯的鄉里人情。李潼此作品系列共16本,以台灣的人物傳記、歷史傳奇為元素,創發出一本本感動人心的小說作品,其終極關懷都在腳下的土地,動人的風土民情。 經營文化工作也是這樣,掌握資源具決策權力者,總喜愛高舉具「前瞻」功能的望遠鏡,性喜立大志、領思潮、預未來。即將滿1歲的文化部,是否意識到眼光早已失去景深,膠著在望遠鏡的世界而不自知,實令人擔憂,大雜燴般的結合所有文化藝術的機關,要讓每個司、科安穩就位,理解自己部門的要務,讓整個部順暢的運轉,確有其困難之處,然這些根本原因或許就是出自於主事者急欲「國際化」,而未能紮實的細究台灣文化的基礎建設,一味以口號提出培植文化人才、補助藝文團體、開展各國文化交流等,卻引來資源分配不均、申請補助如同乞丐等怨言,這本非突如其來的埋怨,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在行政官僚體系下被顯明。 5月13日文化部邀請李安回國,集結國內文化人士餐聚,受邀人因「場地空間有限」而多有篩選,又聯絡工作緩慢受到怨聲載道。李安對影視品質的「開炮」,例如「雞毛蒜皮、小貓小狗的事」佔盡整個新聞時段,又語重心長拜託電視媒體,多製作一點重要的世界新聞等;而以大製作成本拚下台灣電影一片天的魏德聖,則是典型的追著補助款,必須變賣家產、到處借錢方能完成作品,在電影上映後再耗時收集發票收據,核銷請款。 當然,珍惜人民稅金的原則不可抹除,然而整個補助機制的官僚體系早已漸漸吞蝕創作者的心志,這在關注世界華文市場的文化部眼中,是否能真實的佔據一個角落位置,令人憂心。在李安提出政府應該多下本錢,不僅能帶動電影展業,也會帶動台灣的工業發展,年輕一輩應該走出去之際,我們依然必須面對那長久以來的提問:全球化了,在地化了嗎?長期在國外的優秀台灣人,能不能費心協助台灣本土的文化發展,能否費時監督那高調言說的「泥土化」之虛實,是我們在接收「台灣人之光」的喜悅後,所要追問的。 將滿1歲的文化部,背負33年以來的文建會歷史包袱,能穩定前行已是不易,何況還要追著望遠鏡的視域,三步作二步的向世界飛奔,這樣的用心與苦心,實在難被理解。

[時論]大馬選舉所得之啟示

自獨立建國以來,馬來西亞沒有換過執政黨,但今年5月的大選,反對黨在有領袖魅力的安華領導下,承載了改革政治積弊與經濟剝削之盼望,前所未有地挑戰了執政當局。 緊鑼密鼓的選戰裡,國際觀察者眼睜睜地看著各種「選舉奧步」進行著:從恐嚇的宣傳,政策綁樁,運用大量外勞移工為投票部隊,到計票時突然停電來做票等手段都用上了。執政黨保住政權,但可能失了民心。 表面上反對黨的挑戰功敗垂成,但被喚起的公民意識若能持續,民間民主教育若能繼續發展,這次挫敗能為民主意識累積能量,這將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當民間的反抗力量累積到一定的程度,改變的時刻必來到。 許多在台灣求學與工作的馬來西亞公民對這次大選充滿熱情,也感染了台灣熱愛自由者的心。台灣在執政黨再次輪替之後,一再落入失望與「政治冷感」的氣氛裡,中國因素轄制政局,讓人喘不過氣。 我們羨慕馬來西亞在長久的沉鬱之後,有許多人民醒覺過來,勇於奮鬥、追尋民主自由的熱情。這讓我們想起台灣在1980年代的奮鬥與掙扎,雖苦,但充滿希望。年輕人能透過同理心,在另一群受壓迫的人民那裡,體會到民主自由的希望與掙扎,是很好的一場教育。 在「臉書」上,許多年輕人製作了為大馬加油的圖片,加上對馬來西亞前途的盼望與分析;也有許多年輕學子參與了馬來西亞學生所發動的靜坐,這是一個令人生出盼望的現象。 30多年前在台的大馬華人學生,其鬱悶能量只會轉化成對「中國」虛幻而激烈的愛,如「神州詩社」的溫瑞安、方娥真,他們的狂熱想像與投入,最終被國民黨政府以「通匪」的罪名逐離台灣。然而,現在的馬華卻能欣賞並享受一個有言論自由、有主體意識、相對於中華大帝國的台灣。 台灣年輕人更能以台灣人的身分,帶著人權與民主的普世價值,對馬來西亞政局發出善意的關懷。更重要的是:眼見那些曾在台灣大量使用過的「選舉奧步」出現在馬來西亞選舉,讓一些台灣人警覺起來,知道不能讓台灣的民主退回這樣的階段;也有一些人藉此檢驗台灣民主的不足,相對於馬來西亞粗劣的做票,台灣的不公更細緻的隱藏在政策收買、議題操作中,值得我們持續關注。 台灣雖然體驗過政黨輪替的滋味,但是公民道德意識與責任感仍很微弱,好不容易建立的「台灣意識」,更是被中國以利益誘惑、以威嚇製造恐懼等等因素侵蝕得千瘡百孔。面對一個對民生疾苦「無感」的官僚,面對肆無忌憚地維護著小群體利益的執政者,台灣確實需要與馬來西亞的人民一起重新學習民主的功課。 上帝已藉大馬選舉讓我們看見,人民尋求義路的熱情不可抑遏,惟願公平如大水滾滾,公義如江水滔滔。 (參與者:蔡政道、羅光喜、楊順從、王昭文、林文哲、楊弘達、王貞文、謝克岳、黃馨蓮)

[普世]安倍ノミクス所帶來的憂喜難題 

◎李孟哲 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可說是日本近代政壇上的一個奇葩。2012年9月,安倍晉三在自民黨內總裁選舉上擊敗對手石破茂,進而在年末率自民黨眾議員候選人以296席當選的壓倒性勝利一舉登上第96屆總理,是戰後繼吉田茂首相之後2度登上首相組閣的第2人。 安倍晉三在上任之後,提出他的經濟活路對策,展現他活絡日本經濟的企圖心。他以金融寬鬆政策來帶動2%的通膨、刺激內需喚起國內投資與買氣,壓低失業率,企圖把久衰不振的日本經濟拉拔起飛。該經濟策略一般稱之為「安倍的經濟密招」(Abenomics,安倍ノミクス)。 安倍的經濟密招提出後,引發社會大眾正反兩極的批判。但經過不到半年,卻已逐漸展露果效,不但引導日圓迅速貶到100円對1美元的水準,大大提升日本的外銷力;股市指數也迅速回升到經濟風暴前的水準,顯示安倍此項經濟對策的威力,在舉世經濟普遍不佳的情況下,獨樹一格。 然而,蓄勢待發的安倍內閣,仍須面對日中尖閣島爭端、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簡稱TPP)」,以及新世代的反核風潮等幾個難題。日中尖閣島問題原先只是日台間的歷史宿題,但中國企圖以此做為擴大國土及解決台灣問題的一石兩鳥之計,一再進逼尖閣島海域,企圖搶在台灣之先脅迫日本與之對談協商,讓日本應對失據、傷透腦筋。 另外,日本受到美國極力慫恿,對加入由美國催生、主導的「泛太平洋戰略經濟夥伴關係協定」興趣盎然、躍躍欲試。TPP被視為亞太區域自由貿易區(FTAAP)的驅動力之一,不僅藉增進亞太區域國家間的自由貿易以整合促進亞太區域經濟,更亟圖以增加成員來擴大主宰世界經濟的實力。TPP可謂是近年頗具前瞻的經濟實體,安倍在提出經濟密招的同時,也希望藉加入TPP一掃久陷泡沫經濟的陰霾。 可是,加入TPP也並非毫無風險,因TPP既定目標的自由貿易零關稅主張,極可能對各國經濟帶來致命衝擊,若無法調和得宜,亦可能拖垮日本國內農產業。目前日本國內對加入TPP尚未達共識,處理不好亦有倒閣失政權的可能。此外,311大地震之後日本民間興起一股不容小覷的反核風潮。若要復興日本產業,勢必要繼續以核電供應充足電力,這是安倍的盤算。但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反核勢力,又不能不正視,使安倍陷入復核拚經濟或推動零核家園的兩難。 當然,安倍ノミクス尚未達成熟收割時候,能不能成氣候,各界還在觀望,日本教會自然也不便草率提出批判。假如日本整體的經濟好轉,必會帶動信徒的奉獻,對宣教事工的經費挹注必然會有助益,特別是日本教會在震災後積極投入災區的復興之際,極需經濟的大力支持。然而,安倍ノミクス是否符合福音所宣示的普世經濟價值與正義,卻是日本教會無從果斷直言的難處。   (日本基督教團東京台灣教會牧師)

[社論]勿用防衛機轉運作來掩蓋事實

  上週四,台灣琉球籍漁船「廣大興28號」在台菲重疊經濟海域捕魚時,在不明原因下,遭到菲律賓公務船開槍攻擊,造成65歲老船員中彈身亡。隔天凌晨,受創嚴重的漁船,在台灣海巡部門艦艇的戒護下,由友船拖帶,返抵小琉球。 漁船進港後,檢警隨即展開調查,同時勘驗亡者的遺體及彈痕累累的船身。經過鑑識,總計發現52處彈孔。消息傳出,舉國譁然,憤怒與指責之聲,有如排山倒海而來,菲律賓駐台代表見事態嚴重,乃專程到屏東小琉球,向死者家屬致歉。隔天,馬總統亦親自到訪,安慰死者家屬,同時表態,一定要向菲律賓政府討回公道。可惜菲律賓政府不但不願在第一時間發表道歉聲明,亦不願公開事發當時的錄影畫面,還將責任推到台灣漁船上。 台灣漁船出海捕魚,若沒有強而有力的政府當靠山,出了問題,只能任人宰割。令人遺憾的是,台灣並非主權獨立的國家,漁民在這樣的處境下,只能聽天由命,欲哭無淚。事實上,近10年來,台灣漁船遭菲律賓公務船的惡意攻擊,已經超過30起,最後不是賠錢了事,就是不了了之。這次事件由於國人群情激憤,政府才稍微「硬」了起來。漁民所期待的,只是能安心出海捕魚,平安回家團聚。 菲律賓是個天主教國家,多數人明白上帝是公義之神,祂不喜歡人用「牽拖」與「雙輸的責任策略」(Loss-loss Strategy)之「防衛機轉」(Self-defense Mechanism)來規避公義的責任。 防衛機轉本是人性,人不可能受到攻擊時而不加以防衛,還任憑別人挨打。當然,若受到攻擊時,不加以防衛,還甘之如飴者,想必他是位心理不正常的「被虐待狂」幻想者。但值得注意的是,假如在問題發生之後,還不擇手段想要瞞天過海,掩蓋所犯下錯誤的事實,必會遭到神人的棄絕。 令人難過的是,菲律賓當局面對槍擊台灣漁船的問題時,竟藉防衛機轉的運作來掩蓋事實,不但不願公開事發當時的真相,還將問題怪罪台灣漁船的惡意衝撞。這樣的作為,赤裸裸的呈現出約翰一書的作者在經文中所指,人行在黑暗當中,所出現的3個錯誤思想:1.否認犯罪會影響人與神的關係;2.否認自己現今存有罪惡;3.否認自己曾犯過罪。 盼望菲律賓當局能反求諸己,面對事實,勿用防衛機轉的運作來掩蓋事實,讓自己繼續活在罪惡與黑暗的深淵中。因上帝是聖潔、公義、美善與真理的源頭,不能不慎!

[窗口]重作新人

◎張嘉芳 今年愚人節,在職場上開啟一大轉變:我告別過去近10年在非營利組織借調擔任執行長一職,正式歸建重返醫療領域的臨床社工師。  這看似不小的決定,從思考、提出、溝通到經董事會同意,期間除了自己作好準備之外,意外發現來自許多前輩、同事、朋友們的驚訝反應:「你確定?」「這樣有比較好嗎?」「你有沒有想過可能會不適應呢?」「我們來打賭,你一下子就會受不了的!」甚至,有人說:「這下從雲端上掉下來了……」 這些擔心所反應出的價值觀實在有趣。它顯示人們對職稱、位階的上下之別,彷彿沒有一個像樣的頭銜,就不是個「有頭有臉」的人。過去和一影片製作團隊合作,見一稚嫩小女生遞出「執行製作」的名片,正想誇她年輕上進,導演在一旁笑笑解釋說,「執行製作」,就是「打雜」的意思。無怪乎許多公司的助理和秘書都變成「特別助理」和「執行秘書」。 有機會從高階主管重回基層工作,這經驗確實不多見。雖然工作機構不同,但從再次報到、受分派負責的工作交接開始,實在是一連串新奇的經驗。回首想想,人生能有幾回能重新歸零,也是份外值得學習與珍惜。 臨床照顧工作雖然辛苦,但是相較於專案行政與組織領導,能夠透過幫助每個有需求的病人與家屬,獲得直接的回應,重新享受從單一的個案工作中,看見專業社工工作的價值;更得以在急重症加護病房中,幫忙團隊與病家思考生命末期的醫療決策,印證落實過去宣導推廣的臨終照顧。 另一個收穫是,有機會重新成為下屬來思考管理與領導的議題。多數主管都是當上主管才開始學習管理技巧,有時卻也沒有把握這樣是否正確,時間久了難免有自己很難看見的盲點。有機會換個角度來看,過去難以跨越的盲點,似乎也能隨之擺脫。 坦白說,在適應上,確實仍有困難之處。從小組織到大機構,工作指令傳達,以及行政規則與流程的繁複程度不同,在管理與運作上都是必要的過程,重作新人,一切得重新適應。只是,在過程中,有時易將繁複冗長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在邏輯上難以理解時,詢問「為什麼會這樣時」,得到的答案常是「本來就這樣」或是「以前就是這樣」。可能會因過於習慣而錯過重新思考更進步或創新方法的機會,實為可惜。 有機會重作新人,無論這是不是一個「愚人」的決定,都十分感謝神賜予機會,重溫臨床工作的熱情並持續保持新奇感的初衷來看待組織。起初的熱情、最初的感動,往往是最深刻的,期待能不會太快去忽略或忘記。  

[時論]愛民之心多一點點

五一勞動節前夕,馬英九總統針對年金改革案提出「6個一點點,安心30年」的口號。「6個一點點」內容是:「保費多繳一點點,月退少拿一點點,退休時間晚一點點,投保年資長一點點,基金獲利多一點點,政府撥補穩定一點點」。 大眾已經很習慣國家領袖以口號治國,看到這樣的新口號,有人無奈,有人則修改口號來嘲諷,例如藉機批判國民黨的政績不佳:「人民滿意度剩一點點,貪污犯判一點點,經濟成長一點點」;或是說出人民的期待:「國民黨貪污少一點點、第一家庭的國籍少一點點、馬英九卸任早一點點、國民黨不當黨產還給人民多一點、司法系統公正一點點、藍色國會少一點點」;還有人直接點出年金改革的結果:「 保費多繳一點點,月退少拿一點點,退休時間晚一點點,投保年資長一點點,勞工退休只剩一點點」。 勞工團體數萬人在5月1日冒雨上街頭,大雨澆不熄心中的怒火。因為總統嘴裡的「一點點」,如同割肉一般,把勞工賴以為生的退休金這裡一點點、那裡一點點,削切了不少,讓勞工無法安心規劃老年生活。工會代表指勞委會提出的方案,將使不少繳了一輩子保費的退休勞工,每月的年金收入還比不上政府對低收戶的補助。 大家都知道因為政府財政惡化,年金一定需要改革。可是,政府推出的改革方案明顯不公平。《自由時報》5月6日在社論中就指出:「改革方案中軍公教最低月退金的地板,比勞工最高月退金的天花板還高。這不是改革,是在為財政崩壞找代罪羔羊。而在馬政府眼裡,這可憐的代罪羔羊就是勞工。」 勞工在馬政府眼中,真的很不受尊重。幾位關廠勞工代表和工運人士在勞委會前絕食抗議,長達193小時,勞委會沒有人出面慰問、協商,連廁所都不借。當絕食工人代表進入立法院旁聽時,勞委會的官員竟然在他們的身邊大方吃便當! 對關廠勞工的問題不但不設法處理,還擺出事不干己的姿態,令人瞠目。 除了勞工之外,教師也發出不平之鳴。在關廠勞工絕食之際,全國教師總工會代表也宣布絕食,抗議公校教授退休後轉任私校的雙薪改革案在立法院被擋掉。教師工會早就要求政府正視,包括要求改造績效不彰的退撫基金操作並處理潛藏負債,要求退休金分段救,政府卻無動於衷。就基層教師來看:「整個年金改革是保障大官的不公不義改革。」5月25日教師與勞工將一起上凱道,爭取公平合理的年金改革。 本專欄之前也曾談到年金改革問題,我們認為年金的意義是:「以國家之力維護每個人的生存權」。正如馬太福音20章所描寫的葡萄園主人,給先雇用、後雇用的人都是同樣的工錢,在我們看來似乎相當不公平,但是有聖經研究者指出,那樣的工錢正好是一家一日生活所需。讓人民在大半輩子的勞動付出後,能夠有足以維生的退休金,這是政府最基本該做的事。總統愛民多一點點,就不會提出這種砍弱勢的年金改革。 (參與者:楊弘達、蔡政道、黃以勒、王昭文、謝克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