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評論

觀點評論

震怒有效嗎?

◎奧立佛 近日菲律賓將台籍嫌犯遣返至中國的事件,引發朝野軒然大波。多數人不滿於政府的外交能力,同時也揚言抵制菲國移勞。 雖然台灣在國際上被欺負,理應同仇敵愾,但回過頭反省,為什麼我們的政府無能對國民實施管轄權,要菲國道歉,卻找不出方法,只能靠震怒來表達立場,對方無視政府怒火,最後只好遷怒於安份勤奮,為台灣GDP打拚的移勞。 暫不論中國與菲律賓是否唱雙簧,政府必須站在更高的視野,檢討外交策略,強調獨立自主的國家主權,而非一邊講中華民國台灣實質獨立,轉頭卻稱中國為我國的大陸地區。 事件發生後,政府不知反省,反而立即轉移焦點,營造排菲情緒,以無辜的受害者自居。如果只會這招,往後再喊幾次震怒也沒有用。 (作者為教會青年)

新時代的婦女宣教

從人類的歷史來看,婦女的歷史是一部辛酸史,傳統婦女沒有地位,並依附在以男性為主的文化社會,長久以來,承受不合理與不公義的習俗與法律的束縛,綜觀創造故事中的兩性關係,起初是平等和諧的關係,和諧關係的破壞是因為罪的緣故,丈夫管轄妻子是罪的結果,而不是上帝創造的原意。上帝創造婦女,也給予婦女尊貴的生命價值;我們看到耶穌以平等、尊重、仁愛的態度來對待婦女,耶穌是婦女的解放者,賜給婦女新的生命。&nbsp 19世紀歐美等基督教國家,掀起海外宣教的熱潮,他們的婦女組織了地方教會宣教團體和聯絡網,為國內的宣教事工禱告和募款,後來也轉而支持海外宣教事工。因當時海外宣教師發現,在許多國家中,對信仰最熱心且負責家中敬拜事務的,通常是婦女;婦女一旦接受了福音,很可能再把福音傳給丈夫和孩子,所以許多女宣教師也開始被差派到海外,協助海外的宣教,特別是當地的婦女事工。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婦女事工,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得到扶持教育與建立,婦女人才逐漸養成,並奠立婦女事工的根基。 面對全球化與社會形態及結構的改變,教育水準普遍提升,婦女人才輩出,能力也逐漸受到肯定,婦女的角色與地位也跟著改變;長老教會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亦重視婦女人才的培養、靈性的養成,鼓勵婦女發揮恩賜,貢獻才智,參與重要決策。此外,也透過文字等事工,協助新時代的年輕婦女,克服所面對的挑戰與壓力,包括職場壓力、兒女教育問題、家事負擔以及教會的服事,以期建立教會內年輕婦女人才及信仰的傳承。 長老教會於2010年55屆總會年會啟動了新倍加宣教運動,教會在推動宣教運動時,婦女的宣教力量更不容忽視,總會婦女事工委員會也積極訓練婦女參與其中。尤其,現今世界各地仍然有許多婦女處在性別不公義、暴力及被人口販賣的陰影下;新世紀的問題,諸如新移民的崛起及環境公義的議題,婦女也不能置身於外。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婦女除了積極傳福音外,也須勇敢站出來,斥責暴力,加強宣導性別公義,參與社會關懷,照顧新移民,以及維護環境公義,以委身在廣大的上帝國宣教。除此以外,台灣婦女也要聯結普世教會的婦女組織,貢獻智慧、人力於普世宣教。 新時代的婦女在新世紀宣教中,要更勇敢地依靠上帝,發揮恩賜,為主結出更多美好的果實。

迎接挑戰迎向未來

◎林榮任 &nbsp有一天我從松山火車站經過,聽見一群青少年嬉鬧的聲音,他們的身上穿著不一樣學校的制服,手上卻都拿著一根香菸,嘴上說著不堪入耳的話,有些人異樣的眼光從旁經過,他們依然不為所動。這一幕看在我的眼裡,十分心痛,青少年在現今的時代是不是忘記了自己是誰呢? 又有一天當我從捷運站出來,看見2個近75歲的老人,正推著台車沿途叫賣蔬菜,我心軟買了幾把青菜,那對夫婦連忙說聲謝謝,看著台車上還有一些蔬菜,心裡想:「他們還要賣多久?」看著他們離去的背影,我的眼淚潸然落下,淚水包含著感動與不捨。 長老教會立足台灣140幾年,歷代信仰前輩的奮鬥以及對信仰的堅持,奠定許多美的根基,更帶動台灣民主的發展。然而這一切根基要如何向上開花更是重要,尤其看見迷失的青少年,我們似乎使不上力,面對老化的人口,我們又關心多少?這一切都在告訴我們努力不夠,虧欠上帝的榮耀。 但感謝上帝賜給我們新的眼光,總會開始努力推動「一領一.新倍加」運動,或許有人提出不一樣的看法,認為宣教不是在數字的呈現,不該侷限在禮拜人數的增加,宣教應該更多元&hellip&hellip這些聲音提供一個思考的空間,但我們的腳步絕對不能因此而停止,必須繼續向前行! 有一天一位華語教會的牧師問我:「台北市信主人數已經過12%,長老教會占多少你知道嗎?」這句話點醒了我,我也問自己,到底我所牧養的教會又占了多少%呢?我所牧養的教會屬七星中會,我看見一群很忠心的傳道者,他們在不同恩賜與專長中發揮其所長,有的在社區宣教,致力於課輔班及急難救助、有的在聖經查考,帶動讀經的風氣以及對上帝話語的認真與實踐,有的在門徒訓練,利用雙翼養育系統、GLN等課程培育平信徒領袖;有的則在講道,利用電腦科技將聖經真理闡述清楚,連我都深受感動。就是因為有人默默為宣教盡一分心力,以致於七星中會在主日禮拜人數將達到1萬名。 過去七星中會較屬個人奮鬥的中會,但這幾年看見一些大型的教會,例如雙連、東門、榮星、中山、松山、第一、大安、和平、濟南、中崙、羅東&hellip&hellip開始與中會一起承擔宣教的責任,其他中小型的教會也受到感染,各盡其職在各地方為主做美好的見證,雖然還有70%屬於小型教會,但我們不氣餒,相信只要牧者更新,教會就會更新改變。 2011年開始,七星中會聘請第1任總幹事,我們定位為宣教總幹事,要來重新整合中會的資源,訂定新的宣教目標,相信七星中會會脫胎換骨,也盼望每一位兄姊用禱告來托住中會與教會,引用前議長陳文欽牧師的一句話:「頭若過,身就過。」挑戰越大,越能激起傳福音的熱誠,重新燃起宣教的火熱的心,勇敢承擔上帝給我們的使命,迎接未來。 (作者為七星中會錫安教會牧師) &nbsp

長執制度是否該變更

◎阿國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長期以來,以民主先鋒自居,從抗議國民大會代表全面改選開始,永遠是民主的代表團體。然而長老教會長期的長執任期制度卻也造成很多詬病,造成今天長老教會停滯不前。 是否有人曾想過,雖然長老教會長執選舉法規限制了長老的任期與歲數,不過通常教會會友只要當選長執後,就是每選必連任。長期下來造成教會的口語:只要選上長執後,就是終身長執。 長老教會近年來流失率逐漸增加,年輕人也快速往新的佈道所、靈糧堂的方向去,我們不能否認老前輩對教會的貢獻,但當教會長執任期過久,教會的派系就會增加,往往也產生權力鬥爭及不和的現象。有的會脫離現代傳教的改變,跟不上社會的腳步;有的教會長執甚至以假改革之名,在長執選舉中以不唱票方式選舉,之後再宣告當選長執名單。 最嚴重的是把教會當作是自己的財產,想要控制教會、要所有人都聽他的話。這樣間接傷害教會的成長,相對的,牧師及傳道者也會造成不小的壓力。傳道者是教會的財產、上帝的使者,不應該只對教會長執聽命是從,而是應該面對整個教會會友。 長老教會長執制度有很多問題需要教會去面對,我相信這種問題許多教會都有,只是不敢表達。因為教會是一個愛的團體,也是互相包容的團體,但面對現今的局勢轉變,總要有人去打破思維。 教會長執選舉以現在社會的觀點來看,總會法規修改可依舊由教會小會提名,但可改變一下任期制度,增進世代交替。執事由會友中選舉產生,當選執事1任4年,連續被選可以連任1次。2任執事任滿可參加長老選舉,長老未被選上則不得參加執事選舉或擔任執事,4年後可再被小會提名選執事及長老。當選長老1任4年,連選可連任1次,2任長老任滿不得再參加長老選舉,4年後可再被小會提名選執事及長老。 長老教會中有諸多的新生代及想要奉獻的會友,但因為長執的選舉制度,讓許多會友每次選每次灰心。如果長執任期制度可以變更,年輕人對教會的奉獻會有信心,這樣可以增加世代交替的現象,對牧師及傳道者來說會是一種好的傳道環境。相對也可以防止教會新生代的出走,防止長老教會一直被詬病的問題。 (作者為長老教會執事)

了解統計數據,看清擇偶盲點

◎王乾任 回應3076期《台灣教會公報》4~5版專題,初婚年齡與結婚率不斷下滑的今天,人們可能需要學習從統計數字的觀點來解析自己為什麼無法戀愛?才可能找出盲點,對症下藥。 日本學者山田昌弘在《婚活時代》一書中提到,過往日本女性追求的3高(收入、學歷、身高)結婚對象,隨著日本景氣長期停滯、所得M型化及女性本身的社經地位的崛起,可供選擇的3高男性越來越少,大約只有3%的男生可以稱得上是黃金單身漢。 假若女性都抱持非3高男性不嫁的心態,從統計學的角度來看,一定會有97%的女性找不到理想對象,這頗符合台灣日前才完成的高學歷女性不婚因素的調查,找不到理想對象而不婚的數字最高。也就是說,隨著兩性日趨平等,女性的教育程度與社經地位雖然提升了,但在擇偶條件的設定上卻還是不自覺地以「高成就婚」(要嫁給社經地位比自己高的人)為主,結果就是一堆人找不到對象可以結婚。 放到教會裡面來檢視,為何教會中長期以來單身未婚女性比例偏高?難道擁有獨身恩賜的姊妹增加了嗎?還是因為擇偶條件設定上的盲點所造成?理想上,教會的牧長和屬靈長輩都希望教會裡的單身未婚青年能夠找基督徒共結連理,若教會的青年談了戀愛,對象卻不是主內弟兄姊妹,經常得承受許多來自教會的眼光的壓力。 然而,實際上教會裡單身未婚姊妹的比例遠高於弟兄,而且不少姊妹恐怕在擇偶時都藏有「高成就婚」的心態,除了希望弟兄的社經地位比自己高之外,屬靈生命也要比自己好或至少一樣,在雙重條件束縛以及教會中找對象一定要找主內的壓力下,最後造成單身未婚姊妹比例逐年上升。 教會是不是應該放寬一下標準,在談戀愛階段,不要嚴格要求非得找主內的弟兄姊妹?畢竟,雖然交往的對象目前還不是基督徒,但很可能在交往的過程中逐漸了解信仰從而接受,不是嗎?我身邊看過一打以上的案例,都是基督徒和非基督徒交往,最後非基督徒變成了基督徒。 此外,即便選擇和不同信仰的對象結婚,只要對方願意了解接觸或成為慕道友,也不一定都要反對。與其設下找主內肢體戀愛結婚的規定,不如多一點了解與關懷輔導,畢竟主內肢體結婚也不一定都美滿幸福,不同信仰結婚也不一定就會出問題,婚後才信主的見證也所在多有,像是呷七碗的董事長李東原,就是和基督徒妻子結婚12年後才信主,帶領他信主的並非妻子,而是商場上的工作夥伴。 萬事互相效力,結婚不光是宗教信仰很重要,人品也很重要,光是同信一主但人品不理想,婚姻也一定不可能幸福。愛主、愛你的伴侶,誠心為對方禱告,好好經營婚姻、愛情,剩下的一切,就放手交託給上帝吧!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景美浸信會會友)

耶穌降世的心意與目的

◎李勝雄 2次世界大戰時,一個義大利士兵要出征,他的妻子看家裡只有一個糕點,就把能吃的一切餅乾、麵包全做進糕點裡當乾糧,那個糕點稱為「提拉米蘇」,義大利文是「帶我走」的意思。士兵在戰場上吃提拉米蘇時,就想起家中的愛妻,他帶走的,不只是糕點的美味,而更感受到妻子的深愛甜意。 耶穌道成肉身,降世為人,要明白祂的心意與目的,比那深愛義大利士兵的妻子,更愛世人,甚至獻出在世的全部生命給世人。「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耶穌說:「我來了,是要叫羊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表明祂降世為人的心意與目的,有2大方面: 1.賜世人永遠的生命,祂要人得永生的生命。人的生命就如詩篇40篇所言:「我知道我的生命不長」「我一生的年數,在你面前,如同無有。」耶穌更警告世人:「人就是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什麼益處呢。」 「上帝愛世人,甚至將祂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祂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因此,耶穌的心意與目的,不是只給人世上暫時的生命,而是不再有死亡的復活永生。他向撒馬利亞的婦人要水喝,就對她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 從以上耶穌清楚表明,祂道成肉身來世上的心意與目的,就是要人得永生的生命。 2.賜世人更豐盛生命,祂要人的生命更豐盛:耶穌不只給人永生,而且是充滿許多豐豐富富的生命,人常在祂裡面,就多結果子,在祂裡面,凡事富足,更結出珍貴無比的聖靈果子:仁愛、喜樂、和平、忍耐、恩慈、良善、信實、溫柔、節制。 基督徒縱然在世上有短暫的苦楚,上帝卻要為他們「成就極重無比永遠的榮耀。」腓立比書4章也提到:「我的上帝必照祂榮耀的豐富,在基督耶穌裡,使你們一切所需用的都充足。」以弗所書3章甚至告訴我們:「充充足足的成就一切,超過我們所求所想的。」 劉俠(杏林子)患了不能治癒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想要自殺,幸得到耶穌的救恩,而成為名作家,並創立了伊甸福利基金會,施惠不少台灣的身障同胞。生在日本長野鄉下的水野源三,10歲得了腦膜炎,全身不能動彈,口不能說話,想自殺也無能為力。信了耶穌之後,卻成為名詩人,全村的人以他為傲。2人均因耶穌使他們得了永生的生命,而且得著更豐盛的實例。 我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今年發起「一領一.新倍加」宣教運動,繼承140多年前馬雅各醫師、馬偕博士、巴克禮牧師等宣教先驅,就是要顯明耶穌降世的目的與心意,帶領親朋好友、同事、同學,甚至陌生的台灣骨肉同胞、以及外籍來台的每一人,不分階層,貧富貴賤,都能得到耶穌帶來的永恆生命,並能有更平安喜樂的豐盛人生,使台灣成為耶和華上帝所賜福的國家。 (作者為七星中會義光教會長老)

舉目向山 祈禱的體認

◎羅榮光 前年2009年1月初,有一天早晨靈修時,我剛好讀到詩篇121篇1~2節:「我要向山舉目,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上帝而來&hellip&hellip。」 當時我正為台灣國家充滿種種的危機頗為憂心,在默想這篇經文時令我想起20多年前,加拿大來台宣教,住在苗栗公館學習客家話的麥煜道牧師(Rev. Paul McLean),他告訴我:「羅牧師,台灣人真好,住在每個地方都可以看見高山,我住在加拿大安大略湖畔,放眼望去都是平原,看不見一座山&hellip&hellip」 頓時,我領悟在上帝賜予咱台灣國人居住的美麗島(Formosa)上,處處都可看見高山,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崇山峻嶺,就有將近200座,尤其是玉山,高達3952公尺,乃東亞最高的一座山,難道不是上帝特別啟示,處於內憂外患的咱台灣國人要天天舉目向山祈禱,懇求創造主上帝的幫助與扶持,使我們可以走過各種困境,把危機轉為契機嗎! 後來我在民視主日上午8:30的「台灣廣場」播報此一舉目向山祈禱的領悟與心得,鼓勵台灣國人開始學習舉目向山祈禱,也在當年9月21日聯合國所訂的「國際和平日」(International Day of Peace),由台灣聯合國協進會與七星、台北、西美3中會教社部首度在台北草山擎天崗合辦「舉目向山祈禱會」,為台灣國內及世界各國的公義和平歌唱與祈禱。 舉目向山祈禱會有主內牧長、兄姊與本土社團人士300多名參加,令人深受感動。之後,我們總會也積極推動舉目向山的祈禱會,真是令人欣慰。 如今,每天上午我搭淡水線捷運到辦公室或台北市區時,我就舉目望向草山,心中默禱;面對任何困境要突破與許多事工要推展,只有舉目向山祈禱上主的扶持與幫助。 近2年來,天天舉目向山祈禱,使我有3項深沉的體認與決志,與大家分享: 1.培養崇高的人格:在這個充斥功利主義的現代社會,每位基督徒應當培養自己的人格像眾山那樣崇高,能辨別是非,富有愛心與正義感,並且如站在高山頂有寬廣的心胸與視野。 2.堅定的信仰與意志:眾山都能長久屹立不搖,就是遭遇地震與洪水,也都是部分崩塌而已,在舉目向山祈禱時,懇求上帝賜予堅定的信仰、信念與意志力,事事愛拼到底才會贏! 3.享有豐盛的活力:瞥見高山上的樹林青翠長生,懇求上主也賜與我們豐盛的生命與活力(約翰福音10章10節),時時刻刻與上帝同工,出錢,出力又出聲!讓我們共同促進上帝國的公義、和平與喜樂(羅馬書14章17~18節),實現在自己的家族、教會以及台灣全國與普世人間! 創造主上帝藉著萬物萬事向我們發出不停息的啟示,整個宇宙都是我們靈修的學園! (作者為長老教會總會前總幹事)

牙仙子和耶穌

◎李怡道(專業家庭煮夫,暫居英格蘭) 去年10月,6歲的兒子掉了第1顆要換的牙,興高采烈。他等這顆動搖的牙掉下來可是等了好一陣子,時不時用手搖搖,用舌頭推推,希望這牙可以早一天掉下來,因為掉下來的牙齒可以換成銅板。 牙仙子是英國的習俗或者說是傳說,大約是說有1個專門收集兒童乳牙的精靈,如果小朋友將換下的牙放在枕頭下,夜半,牙仙子會來把牙齒收走,並且放1個銅板在枕頭下以為交換。換到第6顆牙,牙仙子還會給個禮物,並把牙齒留給小朋友當成長大的紀念。小朋友從電視、從同學、從故事書認識牙仙子,到了牙齒將換的年紀,無不期待牙齒早早落,好換成小銅板。說是貪財或是有打算要用這銅板去買什麼,好像也未必,但這種帶點神秘色彩的傳說和儀式,確實讓小朋友換牙換得很高興,一點也不覺得笑起來漏一個孔在嘴裡有什麼不對勁的。 出國前,我的母親送了一本漢英對照的《新編小孩子聖經》(The Beginners Bible, Timeless Childrens Stories)給她孫子,交待有空就跟他說說聖經故事。小時候我1章1章用台語講給他聽,到了5歲學會閱讀,他就開始自己看英文的版本,到底看多少次是無法計算清楚的,但是觀察起來,他至少已經從頭到尾看了20次或者不只。小朋友看聖經當然也沒什麼不對,但是跟小朋友看聖經還真要有點能耐,聖經想講的道理有時候是很複雜的,被簡化的聖經,更是非常難解釋。 例如,國與國為什麼要戰爭?上帝為什麼一直在生氣?為什麼人知道了善惡,上帝會生氣,難道人要不知好歹嗎?為什麼大家可以互相合作,上帝反而要讓他們無法互相合作?為什麼前面才說不可殺人,後面上帝又讓參孫殺死他們的仇敵?又,什麼叫做仇敵?為什麼耶穌沒有跟爸爸媽媽一起回家,又危險又讓人擔心,結果都沒有跟爸爸媽媽說對不起? 這些還是解釋的手段,有得努力,但這本所謂兒童聖經的書,最讓我不喜歡的是選材極端神蹟取向。我自己是根本不追求神蹟,要做耶穌的學生,就不要求神蹟,乖乖做人;要追求上帝國,就不要想上天堂的事,而要讓人間愈來愈接近天堂。這本聖經也許是為了「講故事」,舊約神蹟遍佈,新約更是一個接一個,故事這麼說下來,結論幾乎是:上帝、耶穌都是魔術師。 開心的兒子,拿著牙齒這裡跑那裡跳,到了下午,還沒來得及放在枕頭下面給牙仙子換錢之前,那顆牙齒已經不見了。我說:「啊你就學Lora(一個童書的角色,搞丟了牙齒,後來她哥哥建議她夢一個開心的夢,笑開來,牙仙子看到她嘴裡的孔,就能確定她有落了牙),笑笑a睏,按呢tooth fairy就知影你真正有落1齒。」兒子應講:「啊但是,tooth fairy 已經知啊,因為tooth fairy是爸爸對無?」 6歲,知道牙仙子是假的,知道聖誕老人是假的,如果只教神蹟,上帝和耶穌能真到幾歲?

把刀劍鑄成犁頭

◎吳信如 「把刀劍鑄成犁頭」這句彌迦書經文是前東德教會在1982年的和平運動中,用來撼動極權政府的口號。筆者最近有機會與發起使用這句口號的萊比錫尼可拉教會富勒牧師(Christian Fuhrer)討論他成立和平禱告會,並因而讓東德教會催生「蠟燭革命」民主化運動的心路歷程。2008年退休的富勒牧師,自1982年起每週一都在該教會舉行「和平禱告會」,這個禱告會一直持續到今天,以信仰與行動繼續關心著世界各地公義與和平問題。 1982年的東德仍是個共產「無神論」的國家,政府雖因文化與穩定人心的理由並未禁止或剷除教會,一般人民卻只有10%到20%承認自己是基督徒。因此,對這句「把刀劍鑄成犁頭」能在當時成為感動人心的口號,並讓年輕人熱情投入與參與,也點燃人民心中長久失落的盼望,富勒牧師說:「若問東德民主革命中什麼是奇蹟,這就是最大奇蹟。上帝的話影響了不信上帝的人,一起行動,改變歷史。」「耶穌最重要的教導就是,非暴力、和平。沒有人有權力使用暴力剝奪上帝賜予的人權與尊嚴,當我們強調和平時,就是直接挑戰了那些主張暴力者的正當性。把刀劍鑄成犛頭,這是先知在2700年前所傳講的,但今日依然是我們遵循的原則。」 富勒牧師對於公義與和平的堅持並沒有因為成功推動蠟燭革命而終止。他在兩德統一之後,依然常帶著那一個貼滿各類和平運動貼紙的公事包到街頭靜坐,為了「統一」並無法解決的經濟不公問題而抗爭。他說:「刀劍的暴力在目前的社會可能就是經濟制度的暴力。經濟的暴力所導致的財富不均、失業、貧困等問題,也是和平禱告應該繼續關心與對抗的。」他因為和平運動的關係,在兩德統一後獲得無數獎章。但是,他一直都堅持只領那些不是只頒給他一個和平運動者的獎章,他也認為,他僅是代表所有為東德人民努力的人來領獎。在1995年獲得德國一級十字勳章時,他說了一段令人動容的「永遠的革命者」告白:「只要在德國還有學徒、工人、中年人,50歲的人,他們想要工作也能夠工作卻找不到工作;只要還有人一輩子都找不到買得起的房子,但同時卻有一堆重新整修或新建的豪宅閒置在那邊;那麼,第2次的和平革命就尚未完成。而且,這次的革命不會比第1次革命更容易!」 富勒牧師認為,現在最強調的普世宣教,也應該從這樣的理念出發,因為有許多宗教衝突的內在導因,就是因為貧困與剝削。基督教會應該努力將不公平經濟制度的這把刀劍,鑄成可以帶給每個人的生活保障與福祉的犁頭。

《自由時報》報導澄清

◎馮偉晉 2011年1月2日下午,我接到《自由時報》記者詢問了一些關於王崇禮教授的事。在這電話交談中,《自由時報》記者對我的看法產生了一些誤解。在此提出幾個例子做更正: 1.「改信道教『只要行善,上帝不介意』」:這段文字是《自由時報》編輯所寫的標題,我並未講這句話。王教授是為了學英文,才就讀基督書院。若曾經受洗成為基督徒,則基督徒受洗時,必須與耶和華上帝立約誓言永不改變。 2.「只要行善」:各宗教對於善的定義不同。行善不是為了做功德,除了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之外,還必須與神同行,連結於神。 3.「上帝是否介意」:其主權在於上帝本身,非人能裁決。 4.「各宗教的神明都具有開導人類的能力」:各宗教都有與人對話的基本能力,不諱言的說,各宗教良莠不齊,危害百姓的事也不是沒有。 5.「所謂的『神』大祇有掌管國家、救贖世界和創造宇宙的能力」:神應該具有掌管國家、救贖世界和創造宇宙的能力。 6.「相信基督徒會肯定、尊重王老師的頓悟和貢獻」:我個人肯定王教授由放牛班勤讀至取得博士學位的頓悟,以及我尊重王教授對教育界和社會的貢獻。 7.「王老師的行為並不會否定基督耶和華的真實性」:王教授改信民間宗教是其個人的自由。但其行為,並不能否定耶和華上帝全能的真實性。真者自真,耶和華上帝的至真權能不需要個人的行為或確信,才得以證明。 8.「均符合基督教『何為善』的定義」:這是《自由時報》記者自己的解讀。 《自由時報》蘇記者也已於1月5日寫電子信函向我道歉。 (作者為壽山中會文山教會牧師) &nb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