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房中的生態靈修

編按:2012年3月底,生態關懷中心慶祝20週年紀念,20年來持續以信仰關心生態與環境的陳慈美,藉由本篇文章,分享她長期投入的心得。

◎文圖陳慈美(生態關懷者協會秘書長)

兩個辛苦的女人

孩子們還小的時候,婆婆和我們一起住,婆媳關係一度相當緊張。有位資深的社運界朋友告訴我:問題出在兩個女人要爭主導權。我完全無法接受這樣的說法──我看到的明明只是兩個辛苦的女人!

在廚房工作夾縫中,利用零碎時間閱讀書籍、實踐簡樸生活,最後,經由李奧波(Aldo Leopold, 1887~1948)生態思想的啟蒙,也透過傅士德(Richard Foster)具生態視野的屬靈操練,我慢慢釐清現代社會運作的脈絡,終於漸漸明白:整個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價值觀的混淆,造成現代社會前所未有的困境,讓許多現代人像我和婆婆一樣疲於應付,甚至產生磨擦衝突,製造不必要的家庭問題、社會問題!

於是,我嘗試站在比較遠的距離看自己的處境,也學習去了解所有衝突背後的真正原因,終於能夠懂得體諒婆婆的失落和自己的無奈,婆媳關係也就愈來愈好。

土地倫理的整全視野

李奧波因提倡「土地倫理」而被稱為「生態保育之父」;但是,對於身為4個稚齡兒女的全職媽媽,任何保育理論實在都太遙遠了!「土地倫理」中,對我有實質幫助的,是一種具整全視野(holistic view)的生活觀──不但指引我正確的健康願景,也培養我簡樸的生活態度,更進一步帶領我進入傳承文化、延續歷史的社會使命實踐。

李奧波呼籲他的國人:「為了文化的傳承和歷史的延續,我們必須維護土地健康運作的機能。」但令他不解的是:「對土地的知識及善待土地的意願不斷成長的同時,濫用土地的情況卻一再惡化。──為什麼?因為,我們認為土地是經濟資源,而科學則為幫助我們從土地中抽取更大更好的生活時所使用的工具。」

與李奧波同時代的美國水利專家羅得米克(W. C. Lowdermilk, 1888~1974)研究報告《土地利用七千年》中亦指出:「土地上記載著人類生活的史蹟,懂得土地語文的人,可以從殘留的痕跡中,讀出一個民族或是一種文化盛衰興亡的經過。──土地不同於有經濟價值的其他商品,如果土壤遭了破壞,自由選擇的機會根本不存在,只是把災難與危機留給後代。」

我從他們這種對科學本質的認識與全方位的健康願景,看到越來越不健康的台灣社會,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公民素養!

簡樸的真諦

李奧波也痛批美國社會裡低俗的商業文化、物質主義、以及隨流循俗的觀念:「我們這個巴比特式(Babbittry)的社會,對每樣東西都要求越大越好,如今像一個患有失心症的病人,一心只想到『經濟成長』的健康,卻失去保持健康的能力。」

巴比特(Babbitt)如同莎翁筆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Shylock)一樣,為低級、庸俗、夸夸其談的商人、市儈的代名詞。其出處乃美國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路易士(Sinclair Louis, 1885~1951)1922年的作品《巴比特》。書中主角巴比特是美國中西部澤尼斯市一位自滿而崇尚物質的典型中產階級,以「追求廣告所描繪的生活方式」為成功的標記。這一類型的人物,主宰著當時美國的商業、教育、藝術、道德各領域,儼然是「美國的統治者」。

這些描述,像極了今天的台灣!我們的許多社會問題,正因這種極度扭曲的價值觀──追求時尚、新鮮享受、用完就丟──而一再惡化。我完全贊成李奧波的忠告:「這時候,沒有一件事比這更有益健康,那就是:對於過多的物質享受要有一點健全的厭惡。」&nbsp

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 1906~1945)給簡樸下了最簡潔有力的註腳:「簡樸的意思是:當所有的概念都給人攪亂了、歪曲了、倒置了時,我們的眼睛專一注視上帝純全的真理。」

空虛世界的答案

《屬靈操練禮讚》書中提到:屬靈操練包含默想、禱告、禁食、研究等內在的操練;以及簡樸、獨處、順服、服事等外表的操練;還有認罪、崇拜、引導、慶祝等團體的操練。這些操練像是導管,使我們得以流露出作主門徒的身分,把我們置於上帝面前,叫我們能夠被改變過來,以致能夠成為世界的答案。

托爾斯泰深刻地指出世人的通病:「每個人都想改變人類,但沒有人想到改變自己。」然而,今天的世界,極需要真正被改變了的人──不是聰明能幹或滿有恩賜的人──乃是有生命深度的人,才可以成為這個空虛世界的答案。

我們必須學習主耶穌的榜樣,知道在什麼時候退隱,並且體驗到上帝重新創造的能力(馬可福音2章35節),使我們的內在與外表能夠一致,而這將會是一種最能夠吸引人的品德。

傅士德在《簡樸生活真諦》中指出:當我們嘗試去了解環境問題的內涵與根源時,發現環境的破壞與人類靈性的低落有密切的關係。因為,當人不再相信、不再感受到上帝充滿在大自然,並活在每一個人身上時,當然可以對自然萬物不加愛惜,對別人不予尊重,對自己不負責任。如此一來,人類所發展出來的經濟體系、政治制度及科技機制更會形成一股挾制人類進行破壞環境及人際關係的龐大力量,人類因此陷入一種不能自拔的惡性循環裡。

薛華(Francis A. Schaeffer, 1912~1984)在1971年所寫的《污染與人的死亡》書中,有一段發人深省的話:「當教會錯過搶救地球的機會時,我們同時也錯失向20世紀的人傳福音的機會,而這也正是教會在我們這世代裡,顯得無足輕重、軟弱無能的主要原因。」

就信仰的角度言,屬靈操練和簡樸生活,的確是基督徒拯救地球的重要途徑,因為屬靈操練讓我們重新找回靈性的重要性,回復我們與上帝、大自然與他人之間的正確關係,並使我們成為有深度內在生命的人。如此,教會對於搶救地球的職分,便能發揮得更淋漓盡致,因為我們肯為我們最終關懷的靈性付上代價,於是改變生活型態去符合上帝所造萬物的價值與規律,對我們也就不再是難事了。

期待海風吹起的時刻

20年來,土地倫理與生態靈修,不但幫助我走出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困境,也讓我在參與民間團體工作遇到困難時,能夠看到問題的根源,不至於被表象誤導而輕易放棄,量力而為,並堅持只做正面的事。

這個生命過程,與永續發展先知舒馬赫(E. F. Schumacher, 1911~1977)的經驗不謀而合。在《善事》書中,他說:「最大的作為,便是首先要真正搞清楚自己所處的狀況,然後,建立起面對這種狀況所須要的信念、決心,以及讓別人能夠去了解這種狀況的說服力。」他的心境更成為我的激勵:「我從不喪氣。雖然我無法鼓動風浪,推動我們所搭乘的這條船,讓它駛進更好的世界,但我至少可以揚起帆,因此,當海風吹起,我便能夠乘風破浪啟航。」

至今,我仍然和許多關心人文生態教育推廣的夥伴,繼續為迎接乘風破浪啟航的壯舉作準備,並和大家一起期待海風吹起的時刻!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