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征 印刷機前進國際書展

睽違十多年  台灣教會公報社重回參展行列

【陳逸凡專題報導】由文化部主辦、台北書展基金會承辦的2017年第25屆台北國際書展,即將於2月8日至13日在台北世貿中心一、三館舉行。鑑於出版業面臨國人購書量逐日下降的危機,為向世界介紹台灣教會公報社做為台灣第一間報社的歷史意義、拓展國際能見度,在睽違十多年後,台灣教會公報社再次重回參展行列。

台北國際書展(TIBE)是每年春季在台灣舉行的出版品展覽,前身為「全國書展」,於1987年12月15日在國立中央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首度舉行,目的是增進國際出版品交流,自1990年起固定於台北世界貿易中心舉行,展期約為6天。

台北國際書展屬於半專業性展覽,現場能夠進行版權交易與消費展,因此展期第一天規劃「專業人士日」,僅有出版從業人士、相關媒體或身障人士才能進場參觀,而一般消費者必須等到第二天起才能購票參觀,唯有漫畫區與兒童圖書區例外。

根據主辦單位表示,放眼亞洲各書展,比較北京、香港、首爾、東京或台北,以規模而言,台北不及北京;就參觀人數而論,香港超過台北;但是,由兼具閱讀推廣、國際交流、出版專業等功能,台北國際書展堪稱是最具活力、最具多元特色和國際風味的國際書展。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年一度的台北國際書展正是台灣出版市場的縮影,反映了華文出版市場的變化與挑戰。由於中國出版市場的快速蓬勃發展,對台灣造成一定的衝擊,就市場規模而言,台灣雖小,但反而更具彈性與活力。台北國際書展展現的活力,得自於台灣出版人的參與與經營,具現台灣為華文出版樞紐的策略地位,以吸引期望開拓華文市場的全球出版人參與。

此外,今年「2017台北國際書展大獎」首度增設編輯獎,總召陳穎青說,台灣出版產業大部分獎項,向來聽不到編輯的聲音,書展大獎的舉辦,可說為出版人注入活力、為同行互相打氣,也希望藉此呈現台灣編輯的多元風貌。 

最特別的是,本次台灣教會公報社的參展,除了發表新書外,更將鎮店之寶「復刻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移師北上,透過現場體驗印刷,讓參與者對台灣教會與社會歷史文化之間的聯繫有進一步的了解。

 

讓大家都知道

────時隔多年再參展,公報社展區玩歷史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多年後再次參加台北國際書展,過去幾年考量參展成本過高、效果有限而暫停參展,今年再出發以「復刻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做主打;到書展看書買書已非新鮮事,公報社展區更打造成活的歷史教室,推出手動印刷體驗活動、歷史導覽、白話字推廣等豐富內容,熱情邀請北部讀者和基督徒前來認識學校沒有教的「台灣第一」。

「記錄百年光陰.珍藏在地記憶」,為了讓北部教會信徒或對文史有興趣的讀者不必遠赴台南也能親眼見證、使用超過130年歷史的台灣最早印刷術,展區首推「復刻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公報社行銷企劃經理哀玉梅表示,這次承租場地費用就逼近7萬元,而木製的印刷機要運抵台北展區,又是一段不容易的過程,「雖然它不是原創的那台印刷機,但也是公報社耗時用心打造而成,」除了必須小心搬運和載送,頗具份量的機體及特殊造型也讓運送業者格外花費心力。詢價過程中,運費一度高達10萬,幸好在多方奔走後,敲定公報社和業者雙方都覺得合理的價格。

由於經費有限,公報社在台北書展僅能承租兩個單位的展區,現場書籍必須精挑細選,以歷史、傳記、白話字為主。哀玉梅說,如果讀者不便前往台北書展或是在書展買得不過癮,公報社全台4家門市皆同步推出優惠,即日起至2月28日止,歡迎讀者在新年的開始挑選好書,為今年的知識養分打造補給清單。

公報社社長方嵐亭表示,這次排除萬難把印刷機運到台北,希望有更多北部讀者直接到現場認識印刷機及宣教師的故事,在輕鬆氣氛中學習台灣歷史。

 

 

書展,還剩什麼功能無可取代?

【特稿/王乾任】這些年的台北國際書展,頗有欲振乏力之感,特別是原本承辦二館動漫館的團隊出走後,參展人數急速下滑,更讓許多關心書展的出版人和讀者憂心忡忡,認真思考書展的功能、定位和未來。

回顧國際書展過往的歷史,最早期是作為版權買賣的平台,那年代還沒有網路,版權交易極度不便利,各國都有書展作為接待全球出版人、媒合圖書版權的平台。

後來網路崛起,版權買賣變得日常化,不再需要仰賴書展平台,雖然還是有很多出版人會在書展期間群聚,但是已經不在書展期間交涉大量版權買賣事宜。

當年的書展,很快的轉型為圖書銷售平台。正巧碰上圖書出版量快速成長,實體書店的承載力不足,很多想要的書在書店找不到的情況,每年去書展挖寶就成了當時的愛書人的一件重要行程。當時很多出版社都把書展當作年度重點新書首發的舞台,好不熱鬧。

遺憾的是,好景不常,很快的網路書店崛起,圖書出版界引爆折扣戰,書展作為圖書銷售賣場的功能又告衰退,即便書展也祭出很多優惠活動,但是銷售量還是一年不如一年。

雖然書展主辦單位也屢屢推出新的展覽和活動,試圖挽救書展的人氣,似乎都難見起色。去年甚至有擺攤的廠商哀嘆,書展期間的營業額甚至連繳納場地費都不夠。

不禁讓人想問,我們真的還需要年度國際書展嗎?如果需要,在這個網路可以隨時買到超便宜新書的時代,書展的功能和定位又是什麼?

書展作為一個展示圖書的實體平台,必須認真思考,在這個透過網路就能夠買齊所有圖書商品的時代,到底可以提供讀者什麼獨一無二的元素?這個元素就是吸引讀者不辭千里也要前來,甚至熬夜排隊也要排到的理由。

在我看來,原動漫館主辦單位的策展重點,讓大量的動漫作家和讀者直接交流,讓讀者可以在書展體驗到閱讀的美好愉快,並且和同樣有共同興趣的夥伴建立一個以這個閱讀社群連結成一個想像的共同體。除此之外,還能購買到書展才有的限定商品,在書展才能體驗的特殊體驗,讓讀者能夠找到歸屬且認識夥伴,與作者和出版人交流、對話,毋寧就是網路時代的書展的市場定位和功能。

現在的書展,保留給作者和讀者互動的場地與時間仍然太少,無法創造業績的銷售空間還是太多,銷售空間所提供的圖書又不夠具有吸引力,讓讀者意興闌珊,懶得參加。未來書展如果想要站穩腳步,我認為應該擴大與閱讀體驗有關的活動,減少產品銷售,徹底挖掘閱讀社群的需求,設法加以滿足,都是書展要繼續走下去且留住人潮,必須認真努力經營的部分。(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印刷機北上

【陳怡萱專題報導】幾年前台灣教會公報社斥資打造「復刻版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為的是讓生長在數位時代的人們具體明白上個世紀的信仰前輩如何親手印製報紙。2013年底這台印刷機獲台灣聖經公會邀請,首度北上在誠品書店信義店展出,亦舉辦兩天的復刻印刷機體驗活動,引來民眾好奇圍觀及參加,不少人直呼「手工印刷真不容易」。

公報社這台復刻印刷機的原型是1885年印製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台灣教會公報》前身)的英國製印刷機,目前本尊收藏在台南長榮中學歷史館。而「台灣製造」的復刻版則是在2013年7月中啟用,固定擺放在台灣教會公報社台南書房,平時接受各教會、團體預約導覽體驗。時常引起出生就大量接觸3C商品的小朋友好奇觀看,上墨時容易弄得手黑黑的、壓印時不小心就會印得太黑而看不清楚字,這才知道原來手工印刷不容易,但每張作品絕不會完全相同則是它的珍貴之處。

曾在2013年到誠品體驗復刻印刷的七星中會雙連教會牧師夫婦楊新造、賴姃宜說:「看到老印刷機印東西好感動!」賴姃宜表示很高興在台北看到這台印刷機,讓他們有機會體驗使用,手工印刷實在不容易,另一方面也慚愧沒有好好學白話字。楊新造則認為是非常難得的體驗,手工印刷後每一張作品都長得不一樣。

時隔多年,「鎮社之寶」將再次北上,在台北國際書展的會場與北部的讀者見面。在公報社展區提供DIY體驗活動,透過實際操作民眾可更多認識台灣第一份報紙如何產生。2月10日晚上8:00以及11、12日下午的3:00各有一場免費歷史導覽及印刷體驗活動。

 

 

印刷機歷史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及「台灣第一份報紙」不在他處,就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歷史裡。第一位來台的英籍宣教師馬雅各醫師在宣教過程中,發現羅馬字易學好用,著手推動台語白話字運動。1880年他奉獻台灣第一台印刷機、排字架、鉛字等印刷工具,交由接續他工作的巴克禮牧師設立台灣第一家印刷廠「聚珍堂」並出版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府城教會報》(今日的《台灣教會公報》)。

當初這套印刷設備包括排字架及鉛字等總共11箱,在1881年運抵台灣,卻因為沒有人知道該如何使用而一度閒置。直到巴克禮在利用回英國述職、休假之際,特地前往格拉斯哥Aird&Coghill印刷公司學習撿字和排版。返台後,設法將印刷設備組裝起來,並在1884年5月24日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生日當天,開工啟用這台印刷機,開啟了台灣的印刷史。

當試印後準備以白話字印書與報紙時,無奈清法戰爭爆發,宣教師紛紛避難他處,印刷工作不得已延至隔年。直到1885年7月12日,這台結合工藝與技術的台灣第一台印刷機,首印出400份有4頁白話字內容的《Tâi-oân-hú-siâⁿ Kàu-hōe-pò》(台灣府城教會報),隔月第2號起就增加為8頁。當時報紙內容據已故牧師林信堅為文表示:「除了各地方教會及各學校的消息外,國內外大事也都有信息刊載,小至各地地震、火災、X光的發明,以及火煙車路(鐵路)」「更提供了各種實用知識、國內外時事與豐富常識。」

高齡133歲的老印刷機安放在台南長榮中學校史館,一般民眾欲參觀的話必須事先向長中預約,將會由專人進行導覽(目前暫移台灣歷史博物館展出)。由於「年長」的印刷機無法任人碰觸或操作,台灣教會公報社為了傳承古老印刷技巧,因而在2013年打造「第一台印刷機」的復刻版。

 

 

聚珍文創

【陳怡萱專題報導】台灣教會公報社特別邀請總社所在地──台南的在地創作者,為這次北上參展製作紀念商品。包括由近60年歷史的合成帆布行製作印有「台灣第一台印刷機」的手提帆布袋,委託台南意象書法家陳世憲寫下「我不再是我的我」的筆袋,還有白話字紀念鉛筆兩款、印有〈巴克禮獻身文〉的L型資料夾及限量的巴克禮紀念筆。

「台南學」正夯,公報社在地超過130年也是台南歷史少不了的一部分,「台灣第一台印刷機」「台灣第一份報紙」皆是在台南誕生。這次往北移動,展書也展歷史,讀者可在現場參與這難得的「台灣第一」後,順手帶回特色紀念品,每款紀念品都附上「第一台印刷機」特製標籤,取下後可成為獨特的造型書籤,讓歷史重現於生活、從生活繼續書寫歷史。

 

學歷史也可以輕鬆看待,近期「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TCNN」臉書粉絲頁連續30天刊出「印刷機雞叫──你不知道的冷歷史」,包括第一台印刷機竟然遭閒置、公報社和《教會公報》怎會有時差、超過130年的老報紙曾刊過那些當代時事趣聞、巴克禮牧師的祕密等。詳見:www.facebook.com/PcTcnn/或掃描右側QR碼連結。

 

新書資訊

【哀玉梅專題報導】農曆過年前,台灣教會公報社一口氣推出3本新書,著名的亞洲神學家宋泉盛牧師《古早古早有故事──故事神學》、《功高震主的使徒保羅》,及輔仁大學哲學系教授曾慶豹《約瑟和他的兄弟們──護教反共、黨國基督徒與台灣基要派的形成》,新書將在台北國際書展亮相,邀讀者讀好書迎新春。

《古早古早有故事》為英文譯作,闡明聖經、神學和故事的關連性。宋泉盛提到,我們不是藉由概念、想法、假設或原則,而是藉由我們每天的生活、我們所遭遇的經歷,得知上帝與我們同在;藉由所編織的故事,所傳講、所分享的故事得知上帝與我們同在。《功高震主的使徒保羅》是聖經新解系列的第12冊,宋泉盛論及保羅做人「放不下」的因素,他說,許多基督徒可能會覺得震驚,因為他們的「偶像」動搖了!他鼓勵大家思考保羅的言行、他關心的是什麼及他所面對的問題。

宋泉盛著作等身、寫作不輟,他坦言,撰寫《功高震主的使徒保羅》時,「我必須跟我的老化過程競賽,使我終於體會和擁抱人生命的過程。」讓人不禁對這位學識淵博的學者敬佩不已。

曾於《教會公報》節錄連載的《約瑟和他的兄弟們》,終於集結成冊完整面世。曾慶豹針對1965至2015年間風起雲湧的教會歷史,蒐集極多珍貴的史料,揭露被人遺忘或不想被提起的一段遭遇;認識這段歷史的進程,也認識政治如何深入地介入教會的宣教和治理。

除了3本新書的曝光,此次公報社書攤也精選歷史傳記、台語文等書籍,提供難得一見的優惠,歡迎讀者蒞臨選購。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