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不是這樣說了算

◎林楷夫

近日興起了一種新而奇特的普世觀,簡單來說就是「普世參與不需以總會對總會、中會對中會或教會對教會的形式對外交流,也不盡然與普世組織有關係,兩個人之間的互動就是普世,普世是一種全民的活動。」這種似是而非的觀念在青年間已逐漸取代了原有對普世的認知,而這個現象也開始讓我擔憂,PCT青年對普世事工的理解可能會與普世運動的核心價值脫勾。

我曾有幾次機會受邀在青年事工委員會舉辦的普世青年訓練會中向與會者淺談「什麼是普世?」為了幫助大家對普世運動有簡單的認識,我將普世的精神簡化為「和好的觀念」,也就是「在互動中跨越彼此的相異處去追求共同的根源──『上帝』」。這樣的說法是為了輔助我表達普世運動的精神,帶領剛接觸的青年逐步認識普世運動的本質,以及長老教會的普世事工方向,然而當初的「輔助」語言似乎變質為今日的「核心」認知。

近來在幾次青年普世的訓練會中,聽聞許多青年講師們說道「兩個人的互動就是普世」,或者將PCT中會與國外夥伴教會之中會締結的姊妹關係擴大解釋為「另類的普世機構」,以取代傳統所談的普世機構(WCC、WCRC、CWM&hellip&hellip等)。某種程度上,這些講師已經為「普世」二字下了一個新奇但顯然不正確的定義,並將這些觀念傳達給剛開始接觸普世事工的青年們。但是普世運動的定義真的是這麼說了算嗎?

PCT的普世事工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讓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可以與普世教會接軌的機會,而諸如WCC的普世機構則提供了眾教會一個平台,可以彼此互相交流,在神的愛中共同提攜成長,進而達到教會合一的願景。在這樣的前提下,任意將普世運動的定義縮小為個人的人際互動是危險的,抑或是青年講師們認定普世機構的重要性不高?身為青年,我最樂於看到年輕人創意的發揮,因為這些創意常能賦予事物本身不同的色彩,但創意不能無限上綱,以致扭曲了有客觀標準的基本要素。

當總會的普世事工方針致力於提升台灣在普世教會界的能見度,也積極推薦PCT的代表們在普世機構擔任要職之際,年輕人對普世的認知卻背道而馳,開始輕忽認識普世機構這基本卻重要的功課,或是任意錯誤解讀普世運動的核心本質時,前人的努力恐無法被後人所繼承,屆時將會是PCT的重大損失。盼以此文提醒同工們,普世運動有其普世一致的客觀定義,不是這樣說了算。

(作者為長老教會青年)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