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世眺望】有水自有田 有田自有家

曾偉宗(CWM東亞區專案助理)

最近因著工作需要而有機會到孟加拉和緬甸,參與夥伴教會的宣教研討會。雖然訪視前閱讀過夥伴教會的計畫書,但是制式的表格實在無法表達對當地的想像與事工的急切,這次親訪著實讓我有許多不同的感受。

孟加拉研討會後,我們拉車到一個離首都達卡4小時的事工計畫點Madhupur,這裡的農民主要種植香蕉和鳳梨,在許多大型企業不斷收購、打壓、甚至賣基因改造種子與專用肥料(例如孟山都)之時,當地部落選擇種植幾代以來一直經驗傳承的作物。而事工計畫輔助了在地農業專家進行土地評估、農業知識訓練,以及最重要的──改善農地供水穩定性。專家們設置集水桶,利用高低壓差讓水透過戳孔的水管自然灌溉到各處。農民只要開水閥,看土的顏色聞著氣味,就可以輕易地適時灌溉。

在緬甸,則是安排到離吉靈廟(Kalaymyo)兩小時車程的村落──Canan和Hmuntha參訪。前者需要透過抽水機,將6公里外的水源抽到部落制高點,然後順著水渠往下流到每戶門口。後者的蓄水槽已經完工,由一道塑膠管引進水槽的水將會從另一頭的地下管線送到各家戶,提供用水。解說人員提起,為了要讓水槽儲存足夠的水供隔天使用,也讓居民學著謹慎用水,晚上4點後就不再供水。

約翰福音4章14節說:「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湧到永生。」其實人的需要可以很少,如果我們知道什麼最重要。我們談永續發展,很常只收到幾個特定國家頒布的政策與呼籲,反而邊緣化最初就一直與自然和平相處的族群及他們流傳下來的傳統。究竟我們該學習的對象是誰?喝了就永遠不渴的水是什麼?

台灣原住民與山林水海有很深的情感,彼此尊重照顧,但在政府藍圖中,往往不見這個道理,反而向與自然共生的民族要求共同追求政府認定的永續,這不外乎是既得利益者的傲慢。

聯合國於2016年正式開始執行永續發展目標,期望在2030年之前能消除任何形式的貧窮、對抗不平等、應對氣候變遷,最重要的是──沒有人被遺忘。希望我們可以好好地思考所謂的永續,是為了菁英的下一代,還是真的站在將每個受造物都視為美好的角度出發。

陪伴我們一天的孟加拉夥伴說:「孟加拉一年乾旱一年大水,但也因為大水讓這些務農的,有沃土可以種植作物。」這席話,使我相信信仰。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