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性別分工 爸爸們的育兒角色

在社工服務現場,較常看見媽媽們帶小孩參與活動。(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綜合報導】為因應少子化也為配合產檢次數增加,立法院於2021年12月28日通過《性別工作平等法》第15條之4修正,將女性勞工產檢假增加為7天,配偶有7天陪產檢及陪產假,期間5天薪資由雇主支付、另2天由政府補助。但婦女新知基金會、生育改革行動聯盟等公民團體指出,配偶「陪產假」與「陪產檢假」合併計算,使得其必須取捨,與孕婦享有7天產檢假、8個禮拜產假相比,恐反而強化「懷孕、生產是女性的事,男性參與有限是正常的」性別分工印象。

台灣男性參與育兒的實況為何?除了法令與政策,又會受到哪些因素影響?平安基金會所屬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定期舉辦早期療育遊戲篩檢活動,1月5日下午來到公園,現場可以看見小朋友們都是由長輩或媽媽帶來;對於這個畫面,岡山障福中心社工員蘇珮雯坦言並不陌生,從服務現場經驗而言,爸爸們的參與確實比較少,在家庭訪視和聯繫上還是多以媽媽為主;這可能是媽媽對孩子教養投入更多,長期累積下來更強化媽媽的育兒角色。不過她補充這也會與家長個性有關,不同家庭可能會有不同表現。

性別參與育兒的程度受到法令政策、社會氛圍、職場文化和家庭觀念等影響。蘇珮雯認為另一個重要因素是「家長間的溝通和協調」,又例如當媽媽忙碌時,或者是在單親家庭裡,都能看見爸爸承接照顧責任,因此男性並不會因性別而無法參與育兒。

中心同工在遊戲中確認孩子的發展情形。(攝影/林婉婷)

Payuan(排灣)中會Sanyuan(山原)教會傳道師Ngerenger Ljaliguan(施鈞皓)與師母Patagaw(陳筱琪)育有6個月大的女兒。Ngerenger受訪時表示,師母是全職媽媽,但同時也要協助教會服事,確實比較辛苦;所以目前若情況允許,他在參與教會與中會活動時都是「全家出動」,把孩子帶在身邊照顧,夫妻能互相支援,也透過身教讓孩子從小就接觸牧家與教會環境。

Ngerenger指出,在性別平權的時代裡,育兒是共同照顧、扶養,較沒有那麼明確的性別分工。例如自家長輩會提醒他要幫孩子餵飯、穿衣,並不會特別指定是女性(媽媽)的責任。Patagaw則提到,兩人在育兒時是彼此分擔、支持,然不可諱言的是,嬰幼兒對媽媽依賴性較重,爸爸確實會在實際照顧時遇到挑戰,明明想幫忙卻找不到著力點。縱使如此,Ngerenger認為「陪伴」相當重要,「即便我們能力有限,但我們盡力做自己可以做到的事。」兩人特別感謝上帝的是會友們也會幫忙照顧孩子,體貼牧家辛勞。

(攝影/林婉婷)

談到台灣環境對育兒家庭是否友善?Ngerenger從經驗延伸出兩項值得社會更多探討的議題:第一是如何讓「禮讓優先座/博愛座」這件事能夠更友善、明確且避免真正有需要的使用者因此被「貼標籤」;第二是育嬰假雖然已有明文規定,但落實還是有程度落差,尤其男性傳道人是否能請育嬰假,與所牧養教會的接受度、人力等條件有關。

Ngerenger和Patagaw都強調男性也應該參與產檢、陪產和育兒等過程。Patagaw舉例,產檢不只是檢查,更重要的是醫師衛教,爸爸在場聆聽才能曉得如何更好地照顧孕婦與寶寶;另女性產前和產後情緒起伏大,如果沒有陪伴,很容易有產前或產後憂鬱情形。Ngerenger則點出,剖腹產會安排手術時間,但自然產的待產時間則較不固定,如果能夠有足夠時間讓爸爸能放下工作等外務並專心陪產,孕婦也會更安心。兩人認為若以這樣的實際層面來說,目前男性合併假7天確實顯得不足。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