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烏克蘭正教會的獨立運動

(相片提供/Pixabay)

◎王崇堯(前南神神學院校長)

儘管烏克蘭在1991年成為獨立的國家,但烏克蘭正教會仍隸屬於莫斯科正教會。21世紀起,烏克蘭人民追求民主自由的決心,與日益增長的民族認同,逐漸也要求烏克蘭正教會和國家一樣──獨立。

2014年4月,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併吞了烏克蘭的克里米亞半島,導致兩個分離主義地區頓涅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hansk)也從烏克蘭脫離。這個結果導致烏克蘭人民更想擁有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和教會。這樣的覺醒,造成鳥克蘭正教會後來勇敢地從俄羅斯正教會分裂獨立出來。

根據皮尤研究中心2015年的調查,71%的俄羅斯人和78%的烏克蘭人認為自己是正教徒。但烏克蘭正教會44個教區7000多個教會中,是將烏、俄視為兩個不同的民族,認為每個民族都應該擁有自己獨立的教會才對。

從歷史來看,隸屬君士坦丁堡的東方教會,為了免於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入侵,於1439年選擇與羅馬天主教會合併。當時,被君士坦丁堡任命為基輔主教的伊西多爾(Isidor)奉命說服反對的莫斯科教會,卻被指控為異端遭監禁,後來被驅逐出境。1448年起,莫斯科教會就想脫離君士坦丁堡主教的管轄,自立選主教。直到1589年,君士坦丁堡主教耶利米亞斯二世(Jeremias II)才承認莫斯科所建立新的正教宗主教區。由此,莫斯科大主教成為全俄羅斯和北方國家的宗主,而切爾尼戈夫(Chernihiv,今烏克蘭)是其教區之一。

美國媒體「美國對話」(The Conversation US)高級教育編輯,擁有哈佛神學院和甘乃迪學院雙碩士的卡爾帕娜‧真(Kalpana Jain),在今年2月7日發表一篇值得一讀的文章:〈為何烏克蘭的教會衝突,反映著歷史上俄羅斯與烏克蘭的緊張〉(Why church conflict in Ukraine reflects historic Russian-Ukrainian tensions)。根據她曾在烏克蘭的採訪研究,她看到俄羅斯與烏克蘭兩國之間的緊張局勢,也在烏克蘭兩個具有不同意識型態的正教教會的衝突中展開。

自2014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併吞克里米亞後,雖然兩國的關係一直處在緊張狀態,但在烏克蘭的正教會裡,卻分裂成二種截然不同的立場。一是屬莫斯科大主教基里爾(Kirill)管轄的古老烏克蘭正教會,該教會有1萬2000個教區,而基里爾也一再強調烏克蘭和俄羅斯人民應聯繫在一起。另一是脫離莫斯科正教會,而獨立出來、代表著烏克蘭正教的教會。它於2018年12月在君士坦丁堡大主教巴多羅買(Bartholomew)的祝福下,召開一個莊嚴的會議,並選立大主教艾皮凡尼(Epifaniy)為烏克蘭正教會領袖。同時巴多羅買也正式簽署一項法令,承認烏克蘭正教是全球正教共融的獨立與平等的成員。接著烏克蘭正教會也獲得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希臘和塞浦路斯四個獨立正教教會的承認。但也有三個獨立正教教會拒絕,甚至導致莫斯科正教會與君士坦丁堡正教會因此中斷關係。

正教歷史學家內基茨妲・齊申科(Nadieszda Kizenko)說,巴多羅買大主教破壞了正教的團結,創立一個不合法的教會;俄羅斯總統普丁也說這是對俄羅斯和烏克蘭人民「精神統一」的攻擊。但著名的神學家、基輔神學院教會學教授西里爾‧霍沃倫(Cyril Hovorun)卻不以為然,除向烏克蘭正教表示歡迎外,也說這是與遭受俄羅斯侵略的烏克蘭人民展示團結一致的積極展現;而艾皮凡尼大主教也堅定拒絕此「俄羅斯帝國傳統」,宣稱具有獨特文化的烏克蘭獨立民族,需要一個獨立的教會。

烏克蘭人民與烏克蘭教會所展現追求獨立自主的心志,值得台灣人民與台灣教會由衷佩服與學習!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