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頻道】馬偕的精神

馬偕前往花蓮視察。(相片來源/真理大學)

◎ 陳宇光(七星中會退休牧師)

耶穌說:「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約翰福音12章24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這句話表示耶穌接受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事實,這條路不是容易走的路,也是耶穌的門徒不願祂走的路。其實,這句話對我們基督徒而言很有意義,而且也很值得來思想,尤其今年的3月9日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北部設教150週年紀念日。

我們從北部設教的開拓者──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博士的身上,看到他就像耶穌所說的那一粒麥子,落在地裡,死了,150年後的今天結出許多子粒來。150年前的台灣北部是沒有教會的,但今天北部長老教會就有200多間,可說是結出了許多的子粒來。

馬偕博士及其學生們在旅途中休息用餐。(相片來源/真理大學)

我曾看過有關馬偕的傳記,以及和他宣教有關的書,發現馬偕和當時國外的基督徒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本文提出三點分享:

第一、獻身

耶穌說:「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約翰福音12章25節)馬偕就像這樣,犧牲自己的生命,在北台灣做宣教的工作。

馬偕紀念醫院創設百週年時,出版了一本紀念特刊,第一頁有一段話這樣說:「你一定知道台北有一間『馬偕醫院』,你對『馬偕』這個名字也一定不會生疏。」確實是如此,住在台北的人,甚至是住在台灣的人,大部分都知道在台北市中山北路有間馬偕醫院。不過,知道馬偕獻身經過的人卻很少。

馬偕的父母原本住在英國的蘇格蘭,後來在1830年遷徙到加拿大。1844年3月21日,馬偕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牛津郡的佐拉(Zorra)村,在兄弟之間他排行最小。他的父母是典型的長老教會信徒,有清教徒堅定的信仰,全家都過著很敬虔的生活。

馬偕大約十歲時,有位英國宣教師到加拿大報告在廈門宣教的情形,馬偕聽了之後大受感動。從那時起,他知道中國需要有人去傳福音,所以就立志成為宣教師,將來要到中國宣教。在後來求學時,他也一直沒有忘記這件事。他從多倫多大學諾克斯神學院畢業以後,就向加拿大長老教會的海外宣道會申請,盼望成為宣教師,以便完成在孩提時代向上帝所許下的心願。但是當時的海外宣道會有人懷疑馬偕的動機,所以沒有批准他的申請。不過他並不死心,繼續再申請,同時也到英國蘇格蘭愛丁堡大學所設立的神學院受造就。

1871年6月,加拿大長老教會的總會通過馬偕的申請,並且指定中國為他的宣教區。這是加拿大長老教會創設以來,第一次正式派宣教師到國外宣教。當時的馬偕年僅27歲,那一年的10月19日,他帶著從主耶穌來的信心離開故鄉,自己一個人從加拿大搭乘火車來到美國的舊金山,然後改搭輪船,經過日本、香港,接著到了廣州和廈門,12月30日抵達台灣的高雄。當時已經有馬雅各(James Laidlaw Maxwell)醫生和一些宣教師在台灣的南部做醫療宣教的工作,馬偕想要到還沒有人去傳福音的地方宣教。因此隔年的3月7日,他在宣教師李庥(Hugh Ritchie)牧師和德馬太(Matthew Dickson)醫生的陪同下,搭乘「海龍號」帆船從高雄北上,9日在淡水登陸。就這樣,馬偕為台灣北部獻身宣教的生涯從那時候開始。

今年的3月9日剛好是馬偕北部宣教150週年。他奉獻自己的青春和犧牲寶貴的生命,如同耶穌所說的:「那愛惜自己生命的,要喪失生命;願意犧牲自己在這世上的生命的,反而要保存這生命到永生。」我相信馬偕的獻身一定獲得上帝的悅納,他也得到永生的生命。

第二、獻力

耶穌說:「那事奉我的人,我父親一定看重他。」(約翰福音12章26節b)馬偕就是這樣的人。他從淡水登陸後,就一心一意想要為主傳福音,然而因為語言不通,所以他就向他所聘用的僕人和放牛的孩子學習台語。其中有一位叫做嚴清華的人,他在20歲時,被馬偕聘請來幫忙做家裡的事情,俗稱「雜役」。後來,嚴清華成為馬偕的學生,經過馬偕的帶領,成為台灣北部第一位信主的基督徒,不僅如此,他也是台灣北部第一位在地牧師。

雖然馬偕帶領許多人信主,但他也遇到很多人的侮辱、恥笑、潑糞,甚至還有許多次遇到生命的危險。根據《馬偕博士略傳、日記》記述,有一次他在三峽講道時,被人丟了一塊三斤重的石頭,還好石頭從馬偕的面前閃過去,撞到講台後面的圍牆;若那塊石頭打到他的頭上或身體,不是沒命就是重傷。另外一次在艋舺傳道時,有一個人雙手拿著一把大刀衝到講台上,要從馬偕的頭上劈下去,就在這個危急的時刻,台下的人非常害怕。但馬偕非常鎮靜,他用那有威嚴雙眼看著這個人,結果讓這個人不敢下手。從這些事情讓我們知道,馬偕在北台灣所獻上的心力和所傳的真理,一直都有上帝的幫助和同在。

馬偕剛到台灣宣教時,有許多的人罹患瘧疾而死,他就請人從國外寄來特效藥──奎寧,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還有許多人有蛀牙,非常痛苦,他常常帶領技術高明的學生,在一小時內拔掉近百顆的蛀牙。他們在台灣為人拔的牙,約有2萬1000顆以上。馬偕知道要傳福音給這些人,首先需要解決他們肉體上的痛苦,所以他以醫療宣教作為他傳福音的方法,果然信主的人數日日增加。

馬偕也從國外引進許多歐美國家常吃的蔬菜種子到台灣來繁殖,使農民的生產量增加,因此得到許多農民的好感。這些蔬菜種子是白蘿蔔、紅蘿蔔、甘藍菜(高麗菜)、蕃茄、敏豆、花椰菜、甜菜、西洋芹菜等八種蔬菜。同時他大量灌輸西洋的科學知識給所收留的學生,並且栽培這些學生成為傳道師。他前後總共培養了200多名傳教師,讓他們在台灣北部從事傳道的聖工。

第三、獻金

1880年1月1日,馬偕第一次離開台灣,回去加拿大向他的母會海外宣道會報告在台灣宣教的情形,也到他的故鄉牛津郡報告他的工作,獲得鄉親熱烈的支持,並且為他所做的事工奉獻。馬偕就拿這些錢在淡水蓋了一間學堂,作為訓練台灣本地傳道師的教室,於1882年7月26日落成。這間學堂就以他的故鄉取名為「牛津學堂」。這間學堂是台灣神學院的前身,直到今天,這間學堂還保存在真理大學的校園裡面,成為台灣很重要的古蹟。

另外,馬偕回去加拿大報告他在台灣宣教的期間,也曾到美國的教會演講,報告他在台灣宣教的情形,讓許多基督徒非常感動,其中有一位基督徒,她先生也姓馬偕,以前當船長,但已經去世了。這位馬偕船長的夫人為了記念她的丈夫,並且幫助馬偕的醫療傳道工作,於是捐獻了美金3000元。1879年,馬偕就拿這些錢在淡水建立了一間醫院,取名為「偕醫館」,以此來記念那一位馬偕船長。

這間偕醫館是馬偕醫院的前身,因此有人認為「馬偕紀念醫院」是在記念馬偕船長,不過我認為應該有雙重的意義:一方面記念馬偕船長,另外一方面則記念宣教師馬偕博士。當時馬偕所蓋的「偕醫館」,目前還保存在台北中會淡水教會的旁邊,成為另外一個值得我們記念的古蹟。

從神學院的創設和醫院的開設過程,讓我們想到:這是因為當時有許多熱心的基督徒,在馬偕有需要時,願意奉獻上帝所賜給他們的金錢,幫助這些聖工得以順利進行,因此栽培了許多本地的傳道師和推動醫療宣教的事工。也就是說,在適當的時機,奉獻金錢於一些聖工上,也許沒有辦法馬上看到成果,但這就正如耶穌所說的:「一粒麥子若不落在地裡死了,仍舊是一粒;如果死了,就結出許多子粒來。」

我們看到那位帶著五塊餅、兩條魚的小孩,倘若他不肯拿出來給主耶穌,那麼仍舊是五塊餅和兩條魚而已,同時也僅僅足夠讓他吃飽。但是當他交出來給主使用以後,結果就大大的不同,那是5000倍以上的成果。馬偕如果沒有將他自己獻身給主來使用,而且沒有來到我們台灣宣教,那麼他可能只不過是許多平凡的加拿大人當中的一位。但就是因為他獻上自己的一生給主用,所以他在台灣北部所做的福音果效已經是數百倍,甚至是數千倍。

× × ×

當我們記念台灣北部設教150週年時,我們應該學習馬偕獻身和獻力的精神,也獻上我們的金錢,來支持許多需要的宣教事工,讓福音的種子繼續撒在許多心靈飢渴的人心中,讓他們有機會早日接受耶穌基督的福音,得到身體、精神和靈魂(身、心、靈)的拯救。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