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佔中發起人撰寫《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香港佔領中環運動發起人之一、前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陳建民,於3月20日在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分享他的新書《受苦與反抗:陳健民.獄中書簡》。陳建民關心現在留在香港的大學生,他說到,香港已經變成了一座大監獄,特別是留在香港的青年人現在要懂得安頓自己,也同時要常懷希望,在自己的位置上尋找到可以助人的小小空間。

香港「佔中三子」之一的陳建民,為什麼會著迷看獄中的書寫?陳健民在這次座談會中會分享了他從索忍尼辛《古拉格群島》、潘霍華《獄中書簡》、金大中《Prison Writings》、哈維爾《獄中書:致妻子奧爾嘉》和曼德拉《漫漫民主路》中得到的啟示,讓他體會到爭取公義的代價、面對苦難的精神力量和在孤寂中生成的智慧。只是陳建民沒有想到的是,這些他愛讀的獄中書,最終將他引領至香港的監獄裡,於今也寫出他自己的獄中書,以及他個人受苦與反抗的故事。

分享會直播上有不少在香港的公民觀看。有位香港大學生在線上問陳建民,在大學校園裡現在該如何在課堂上談民主自由理論?陳建民回答,在香港的大學校園裡現在要談民主自由理論,已經變成非常大挑戰,因為「港版國安法」,香港城市已經變成了一座大監獄,但在監獄中的生活,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安頓好自己的心靈,在毫無民主且限制自由的狹窄空間裡,尋找到自己可以助人的小小空間,同時要懷抱著希望,如此縱然人在獄裡,依然有意義。

陳建民表示,也許香港年輕人不能再有驚天動地的抗爭,但每人可以在自己位置上,以不觸犯「港版國安法」為前提,守住一點點底線,也因此目前仍然留在香港的民主派港人,絕對有其意義,然而選擇離開香港的港人也有其意義。陳建民選擇離開香港,他坦言是他的掙扎,但畢竟每人的處境不一樣,有些人在香港以外地區能為香港所做事情,也許比留在香港能做的更多。

(攝影/邱國榮)

他提到在這場分享會的稍早時候,有跟一位選擇留在香港的知識份子通了電話,關心彼此現況也彼此祝福,他對於許多願意留在香港的知識份子,令他打從心底給予十足地佩服。

陳建民分享他讀過的獄中書,讓他看到足以改變時代的信仰力量。以他大學時代讀到潘霍華牧師《獄中書簡》為例,這本書影響了他的一生。陳建民指出,他讀大學的時代,看到香港教會幾乎只顧著仰望天堂的事,看不到社會裏的不公義,所以攸關香港未來的「中英談判」,基督教會並沒有對這件事情做出回應,令他非常不舒服;閱讀《獄中書簡》,給他很大衝擊,潘霍華提醒教會要脫離舒適圈,要跟貧窮人一起,要在社會堅持正義、實踐信仰才是教會的意義。

陳建民表示,當年德國主流教會支持希特勒,有潘霍華同樣見識的少數教會堅持德國不能打壓偤太人,甚至潘霍華參與刺殺希特勒的行動計劃,牧師居然會是勇武派,這給了陳建民很大衝擊,也因此讓他理解到,遭判死刑是潘霍華的生命終結,卻是潘霍華的生命才要開始,「因為潘霍華的死,帶給了我們生命」。

「潘霍華經常提問『誰是耶穌』?」陳建民說,實踐基督教精神的就是耶穌,同樣是佔中發起人的香港大學法律系副教授戴耀廷和香港柴灣浸信會前主任牧師朱耀明,兩人都是基督徒,也都因「佔中案」,為實踐信仰、公義要在地上彰顯而遭到關押,反觀香港聖公會教省前任秘書長管浩鳴牧師、香港聖公會大主教鄺保羅等多位基督徒,支持獨裁政權,各個封侯拜相,所以,分辨教會與基督徒「誰是耶穌」,應該不難。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