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形態耽誤台灣日久 曹瑞原:讓文化藝術的人來幹

3月31日下午,公視戲劇《斯卡羅》基督徒導演曹瑞原於國史館主講「共榮、共享、分擔,永續的原住民智慧」。(相片提供/國史館線上講堂翻攝)

【邱國榮綜合報導】國史館與原住民族委員會合辦原住民族專題系列講座,3月31日下午,公視戲劇《斯卡羅》基督徒導演曹瑞原於國史館主講「共榮、共享、分擔,永續的原住民智慧」。(翻攝自國史館線上講堂)

曹瑞原指出,台灣是美麗寶島,充滿不同的文化,每個地方都有它的特色,應該要讓更多人了解更多不同地方、不同族群的文化。因此,他拍各種不同題材的電影,像是《一把青》、《孽子》、《斯卡羅》,敘述不同族群的故事,透過文化藝術達成政治無法達成的目的。

曹瑞原表示,《斯卡羅》開拍的時候,面臨意識型態與政治立場不同很大的衝突,還未放映就面臨對抗。他在拍《一把青》時,也曾被說是國民黨人,拍《斯卡羅》時,則被說是台獨分子,所以每次拍戲都會遇到來自政治立場的很多打擊。由此可見,台灣要走過政治意識形態還有很長一段路,然而戲劇要回歸人性,不要有政治立場的爭議,才會加速台灣的進步。

曹瑞原提到,20年前在公視拍了描寫同志族群的戲劇《孽子》,居然得舉辦公聽會,因為當時的社會把同志族群視為洪水猛獸。然而《孽子》在2014年搬上舞台,巡演全國八場,每場歡聲雷動。他當時的感動是看到台灣的進步,社會開始懂得戲劇要回歸人性。他說:「意識形態耽誤台灣太久了,在我的內心OS:如果政治人物不行,那讓文化藝術的人來幹。」

曹瑞原指出,文化藝術界尋找台灣過往歷史時,幾乎都會被掛上「去中國化」的牌子,但事實上並非「去中國化」,而是知道要珍惜台灣的多元文化。他讚嘆台灣文化的豐富性,是地球的珍寶,台灣的地理與歷史造就今天的台灣,經歷許多政權轉移,包括眷村文化在內的不同殖民地文化,也許充滿傷痕,但多元的民族都交會在這座島嶼上,台灣人應該讓不同的文化都綻放光彩。

《斯卡羅》描述19世紀發生在南台灣的故事,政府補助1.5億元,推動影視產業前瞻計畫,希望拍出旗艦戲劇。曹瑞原表示,1.5億元要拍出有品質的戲劇,仍不容易執行,韓國的影劇預算都在這個數字之上,而斯卡羅的臨時演員就有6000位。

拍攝過程中,曹瑞原體會到原住民的社會是共榮、共享的文化。他指出,有位部落耆老告訴他,原住民推崇老鷹,因為老鷹抓獵物時會在空中盤旋,讓獵物有可以逃跑的機會,而原住民過去有出草、獵人頭的習俗,其實思考背後因素,會知道是因為透過這樣的恫嚇,有效阻止雙方大規模的戰爭與衝突。

曹瑞原說,人定勝天是不可能的,只有回到初心,才能與環境和平共處,拍攝《斯卡羅》同時,希望可以撫慰曾經為台灣這塊島嶼付出的族群。

廣告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