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報導人生,看各行各業的信仰生活

(相片提供/Pixabay)

◎Siok-Hui

一般民眾對記者的印象或許多來自電視新聞採訪記者或報章雜誌的平面記者,很多時候我們會以為基督徒記者就是要進教會機構,為教會報章雜誌工作,且該機構一定要以傳福音領人歸主為目標。殊不知,基督徒記者除了在教會的媒體外,也可以在一般的電視傳媒等行業成為光和鹽。

每個月第二個星期六「各行各業與信仰生活的線上聚會」,選在台灣歐洲皆適宜的時間舉辦。今年4月9日已邁入第16場,由台灣大學海洋中心研究助理趙守恩聯繫講員,並主持當天的聚會。

講者之一是《台灣教會公報》總編輯陳逸凡,具社會學、政治學等背景,曾工作於社會科學研究中心、台灣文學館,後來至台灣教會公報社擔任編輯,兩年後轉任為記者,再成為總編輯。

另一位講者黃文瑜,具新聞所碩士及道學碩士背景,13歲即立志進入媒體進而宣教,也曾在公報社撰寫新聞稿。雖欣賞《蘋果日報》的新聞熱忱,卻對其採訪報導方式不甚滿意。爾後任職成功大學媒體公關、擔任《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的台南地方記者,現為「自由時報健康網」撰稿人。

在陳逸凡的分享中,我們聽到宣教師於1884年創立公報社,是為了讓文盲可以讀聖經,可以知道並討論社會議題。以羅馬拼音為主的報紙,讓不識中文字的人們藉由讀拼音而知其意。一般來說,學習三週白話字的兄姊即可讀懂。《教會公報》歷經清末、日治以及國民政府的淬鍊,在政局不穩定中,更是遭受戒嚴時期的政治打壓和噤聲。陳逸凡表示,新聞媒體被譽為「第四權」,是牽制政治權力運作的重要力量。然而,基督徒對於「基督教新聞媒體」的認知是什麼呢?是善盡監督反省之責的信仰良心,或是根正苗紅的宣傳工具?

為了追逐自己夢想中的宣教,黃文瑜在撰寫新聞中,發覺自己喜歡追求第一手資料,並將其寫為平面新聞報導,因為這過程當中可以跟人有互動。在職場轉換過程,不論是換公司或擔任新角色,文瑜深刻體會夢想和現實生活之間需要取得平衡,特別是在績效和具有一定水準的報導之間的取捨。文瑜對報導完全得由編輯決定讀者閱讀立場感到失望,然而也深深被地方媒體貼近生活的深厚人情味所吸引,因此最後決定投入農業新聞和社會問題消息,期待透過報導,讓愛和關心傳到需要的角落。

在黃文瑜的親身經歷中,我們看到柔弱底層無助的販毒家庭生活型態,也看到人間溫暖有愛的不是只存在教會裡。也因此更進一步思索教會的存在是否能為社會帶來不一樣的價值觀。

最後的問答時間,兩位講員都提及基督徒記者最大的挑戰,莫過於不讓教會和社會脫節。透過兩位講員的分享,我們更了解教會公報社創立、延續之艱辛,挺過政府打壓而走到現在。而教會媒體是否也能盡到監督教會的功能?還是因為出資奉獻來源是教會而需要屈就?抑或如何讓教會媒體對於新聞的描述秉持公正,報導多方聲音讓基督徒得以從這些資訊中來思辨?還是用奉獻募款綁架教會媒體應該有的中立立場?
透過黃文瑜鉅細彌遺講述的幾個採訪過程,讓我們反思信仰不應該是眼光向上,還要腳踩實地直接跟人接觸,望見人們對神的追求之心,也思索教會存在於這樣的景況中,也應該要將教會的善行和真理透過時下機會發揚廣傳,而不是讓真理和真光被蓋在斗底下。

祈願有這些記者專業的基督徒,一起領受上主的呼召,在其崗位上宣揚上帝國,讓教會真正成為教會,我們的報紙新聞可以真正的在教會成為重要監督的力量。幫助我們真正與上主同行。 (作者為倫敦光鹽團契契友)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