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âng-phoā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Q:偶爾會聽到教會青年喜歡敬拜讚美,但年長的會友或長執就不是很喜歡。他們擔心年輕人只是享受表演,而不是真心敬拜與讚美神。
另外,曾聽聞教會以「敬拜讚美」的方式綁著年輕人服事,或希望能藉此吸引年輕人,卻造成反效果。究竟推崇敬拜讚美可不可以成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世代隔閡的解藥呢?
A:要解答這個問題前,必須先好好認識什麼是「敬拜讚美」。
追查台灣最早接觸並引發敬拜讚美熱潮的起源,是1989年由韓國宣教師河用仁在台灣舉辦的「萬國敬拜讚美學校」開始。據河用仁自述,他受呼召、開始使用敬拜讚美服事,是源於他在英國留學時接觸的聖詩與泰澤禮拜。因此,在萬國敬拜讚美的詩歌中,有濃厚的泰澤詩歌氛圍。有趣的是,很多人因不了解,以為現代敬拜詩歌和傳統安靜的聖詩八竿子打不著,實際上,感動人心唱出多元旋律的是同一位聖靈啊!
此後,因著許多教會使用敬拜讚美融入禮拜,1990年代台灣陸續有美國的黑人靈歌與搖滾樂影響的讚美之泉、約書亞樂團等推廣敬拜讚美的團體進駐、成立,也讓後來為人所知的敬拜讚美有不同的風格。
根據萬國敬拜讚美網站的初始異象:「為呼召屬神的百姓走十字架的道路,帶出敬拜就是生活的真實禮拜……。」河用仁在著作中,引用詩篇9篇1~2節論述:「『讚美』是以感恩、喜樂的心表達神在我們身上所行的作為。因此我們揚聲歡呼,並歡喜跳躍在神的面前。『敬拜』是高舉並承認神的屬性及祂聖潔的同在,有極深的敬畏與俯伏跪拜的意思。」由此我們可大略了解敬拜讚美在台灣發展初期的表現形式與訴求。
長老教會的禮拜源自於歐洲傳統,聖詩與禮拜設計有悠久累積的神學與時代背景,聖詩的創作是在當代最感動人心的詩詞,造就千萬人的信仰因而流傳至今。千百年過去,多數信徒需要透過神學訓練才能深刻體會聖詩與傳統禮拜中的意涵。
敬拜讚美詩歌也是時代的產物,隨著教育普及,人人能做到譜歌寫詞,對比聖詩風格多元,加上1990年代對比於上個世代,更傾向以激烈奔放的方式表達內心的情感,解放內心的壓抑。(此處無篇幅討論靈恩運動與之關聯,歡迎讀者投稿回饋補充。)
其實時間拉長,會發現聖詩也曾是人人朗朗上口的敬拜讚美詩歌;而有一天,人們也會覺得流行詩歌的風格變成老古董。上帝在每個時代、每個文化中都呼召人去思考信仰,而人以作曲作詞的恩賜來回應上帝的愛,雖然形式上、風格上有很大的差異,但仔細想想,概念都是一樣的,就是「表達對上帝的喜愛與敬畏」。
本篇單純帶大家了解敬拜讚美與傳統禮拜之間的張力與共通點。下一篇我們將探討在不完全了解敬拜讚美的意義之下,教會界普遍的亂象。
萬國敬拜讚美的詩歌中,有濃厚的泰澤詩歌氛圍?
可以舉例嗎?
河用仁到過英國,接觸過聖詩….所以韓國沒有聖詩?
泰澤的歌詞,多數都是詩篇,或是葛利果歌詞(也是經文),很少是修士自己的「感動」。
作者說敬拜讚美是河用仁取自法國泰澤,真的扯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