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抗疫在即,環保不急?

(相片提供/Pixabay)

◎高木

世界經濟論壇(WEF)公布的《2022年全球風險報告》中,世界面臨的十大風險就有五項是氣候與環境相關的危機,其中高居第一風險的正是「氣候行動的失敗」。這項氣候行動失敗自2018年的第五名躍升至第一名,代表此風險的急迫與嚴重性逐步上升。

在疫情時代,全世界的人都為了防疫而焦頭爛額,在健康與生存都受到考驗的當下,自然無暇顧及環境保護。為了醫療安全,人們大量使用的口罩、手套等一次性耗材,裝酒精的噴瓶等塑膠製品也導致垃圾量暴增,連帶造成海洋汙染。根據期刊《環境科學與科技》2020年的統計,全球口罩使用量已經達到每個月1000億個,其產生的垃圾量是超乎預期的龐大。

除了疫情可能導致氣候行動失利之外,頻繁的世界動盪也是汙染的重要來源。世界面臨的十大風險第十名即為地緣政治對抗,就是相鄰的國家發生衝突,甚至上升至戰爭層級。今年2月下旬起,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一系列軍事攻擊,而這場烏俄之戰帶來的不只有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會排放非常多二氧化碳。不管是飛彈發射、坦克和軍卡駕駛,還是受災地區的修復與重建,都會額外產生溫室氣體。新聞報導中看到的砲彈發射,以及那些滾滾煙塵都是空氣汙染的元凶,使得全球暖化加劇。

在世界局勢不穩固的情況下,要維持氣候變遷的行動是很困難的。根據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的「需求金字塔」,人必定先求溫飽和安居,才能追求更高層級的理想實現。確診數眾多的國家、深陷戰火動盪不已的國家,這些自身難保的人們沒有能力去處理環境問題,因為他們連顧及自己的生命都相當吃力。
在WEF的報告中,其中一章〈全球風險感知調查排名〉訪問民眾,僅有11%受訪者認為全球能在三年內復甦經濟,重振旗鼓;其餘受訪者則認為疫情問題、地緣衝突和經濟衰退的問題前景茫茫,無法在短時間內看見曙光。這是一項不容易兩全其美的難題。

聯合國制定的零碳排目標,期望在2030年減少45%的碳排放,並在2050年實現碳排淨零。如今距離2030年只剩下不足八年的時間,我們還有多少時間能實現減排的舉措呢?5月22日是國際生物多樣性日,這是聯合國環境署提倡保護生態多樣性的節日。然而攤開全球風險報告一看,「生態多樣性流失」高居全球風險第三。如今台灣已經從嚴格防疫邁向開放解封,是否能夠在艱困的時代同時為環境保育盡份心力,成為一個重要而迫切的議題。 (作者為大學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