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音與文化】結合信仰 賦予文化新眼光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專題報導】「在文化裡,上帝用不同的身分守護各個民族。」Payuan中會Tjauvuuvulj(內文)教會主任牧師Ljaucu Mavaliw(蕭世光)和教育牧師Tjuku Garuljigulj(邱秀妹),在兩人的家族裡皆有長輩擔任靈媒,從小便聽聞與見證上帝如何透過不同的方式啟示;加上長期在恆春半島的南排灣族教會牧養,曾經歷過靈恩運動所帶來的種種影響,這些經驗都讓他們對於「上帝創造文化」和「教會保存文化」有更清楚的認識及參與。

靈媒的孩子 聽見上帝的聲音

Ljaucu Mavaliw的母親家族來自筏灣部落(現稱排灣部落),他的外婆是靈媒,屬於為人醫病的「好靈媒」,他小時候也曾看到外婆在房間裡向小神祈求,也曾目睹外婆在施法後乏力的樣子。但後來她改信耶穌基督,因為「耶穌基督比那些小神都大」。

而Ljaucu Mavaliw的母親算是第一代基督徒,也曾接受神學裝備,後來成為Payuan中會的囑託傳道;而Ljaucu Mavaliw的父親家族來自舊馬兒部落,很早就接觸福音。

陳金仔女士,Ljaucu Mavaliw牧師的外婆。(相片提供/Ljaucu Mavaliw)

Tjuku Garuljigulj的曾外婆也是靈媒,她的母親正是被曾外婆帶大;母親是在德文部落出生,後來搬遷到賽嘉部落,接著又跟隨達來部落(現稱達瓦達旺部落)先知Guragur(李騰雲)長老的腳蹤搬遷到恆春半島,向著南排灣族傳福音。而父親家族是大龜文王國後裔,父親常常去聽母親講福音見證與故事,經人介紹後,兩人結為連理。

Tjuku Garuljigulj形容自己的母親是「被上帝親自揀選的人」;在母親的童年時,有次誤入禁地後昏迷,身為靈媒的曾外婆本要施法,卻有聲音阻止了她:「那是我的女兒,她的神比妳的神大。」這個聲音還提醒曾外婆,在母親甦醒後要讓她去三地門教會做禮拜。還有一次,當時8歲的母親去放牛,躺在一棵大樹下睡著,朦朧中看到遠處有亮光慢慢降下、成為人臉,但看不清楚樣貌,接著有聲音喊了她的名字,接著說:「妳不用怕,我是妳的父神。」從此,母親認真參與禮拜,連舊馬兒建立教會之時,還是孩子的她也帶著「一塊磚頭」上山幫忙。

牧會的現場 突破迷信的束縛

1987年,Ljaucu Mavaliw和Tjuku Garuljigulj進入玉山神學院就讀,期間Ljaucu Mavaliw到金門服兵役,於是Tjuku Garuljigulj先在1991年畢業,Ljaucu Mavaliw則在1993年畢業。「所以她是我的學姊。」Ljaucu Mavaliw幽默表示。

兩位新人傳道師的牧會生涯首站是Drakki(牡林)和Ciulaku(長樂)教會,接下來幾年也都在南排灣教會,如Pungudan(大梅)、Padriur(八瑤)教會等,僅有段時期到Nanyuan(南原)教會(時為福音站),Tjuku Garuljigulj也有段時間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的「台灣彩虹原住民關懷協會」服務。2000年8月,兩人來到Tjauvuuvulj教會,也是在此封牧。

Ljaucu Mavaliw與Tjuku Garuljigulj指出,南排灣族不少禁忌是被「漢化」而來,例如過世者托夢、鬼月(農曆7月)不要去水邊等等,而傳道人要透過教導讓弟兄姊妹們學習理解、辨別,認識到「與上帝建立關係,就不會迷惑與困擾」;例如他們在不同教會都曾遇過,在文化傳統上,意外死亡者不能回到部落的家,但因為死者是教會信徒,所以要與部落和家族溝通,暸解與化解族人的恐懼,「傳道人要身體力行,活出上帝的平安。」以此堅定弟兄姊妹的靈命。

Tjuku Garuljigulj提到,在Pungudan教會時期就會以傳統林班歌的曲調結合讚美上帝的歌詞創作,乍看之下衝突,但事實上也獲得弟兄姊妹們認同與接受,這也令他們明白福音與文化未必總是衝突。

靈恩的盛行 遭到誤解的文化

大約在1980年代開始,南排灣族教會間盛行「禱告山」,Ljaucu Mavaliw回憶,自己就讀高中時就曾參加苗栗禱告山的活動,「那時候靈恩運動非常興盛。」Ljaucu Mavaliw直言,確實有些信徒有特別的屬靈恩賜,而這些靈恩運動者的見證,也加速福音的傳播。

然而,靈恩運動排斥原住民族傳統文化,有「文化妖魔化」現象;Tjuku Garuljigulj解釋,有些人擷取或曲解聖經,再加上源自個人經驗的不愉快、對靈的感受不同等,進而認為族人手所創造的木雕、傳統服飾的百步蛇刺繡等都是「魔鬼」。

《宗教認同的轉變》木雕。(攝影/林婉婷)

因著詮釋偏頗、屬靈驕傲、甚至有異端出現,傳道人們和弟兄姊妹也察覺到過度靈恩的問題,於是開始調整教會路線,靈恩運動也較式微。Ljaucu Mavaliw表示,牧會時都特別提醒會友們「不要只有在教會才聖靈充滿」,聖靈充滿不只是情緒感染,基督徒要在日常中就活出屬靈的生命,也不要只關心教會生活而忽略家庭經營,因此反而造成生活問題或引起未信者對教會反感。

Tjauvuuvulj教會過去也熱衷於靈恩運動,甚至有通宵禱告,還有人講述方言、翻譯方言等,不過隨著信仰教育的深入,以及人口流失、年長,後來調整為半宵,現在則是每天清早有晨禱;雖然路線不同,但仍然是「禱告的教會」。

文化的保存 教會與部落同行

談到怎麼看待原住民族傳統文化,Tjuku Garuljigulj認為「靈媒」是上帝在原住民族在認識耶穌基督以前「守護族人」的方式,「在每個時代,上帝透過不同的人來守護民族與環境。」只要依循著聖經教導,她並不排斥傳統文化,自己也會以林班歌曲調來填讚美上帝的歌詞,是結合福音與文化的創作。

Ljaucu Mavaliw則以木雕表達他對福音與文化議題的關注和省思。「就像創世記裡,上帝創造一切,都看為美好的。」1998到2002年期間,Ljaucu Mavaliw連年參加「原住民木雕獎」,其中2000年的平面類作品《宗教認同的轉換》,刻畫出「一位靈媒背後有十字架」,象徵著基督信仰與排灣文化對遇,而施行醫治的靈媒也曾是服務部落的存在,當代信徒不否認靈媒曾經存在,在尊重這段文化與歷史的同時也透過信仰詮釋和轉化,讓人看見福音與文化的流動性。

Tjauvuuvulj教會的禮拜堂講台設計也以「創世記」概念延伸,呈現福音與文化的關係:講台四面主牆分別是男性、女性、太陽、月亮與星星及飛鳥、游魚、走獸,訴說著上帝創造人類與受造界;講台上方雕刻先前總會推動的「基督徒七要」,而第八要素「維護生態」正好呼應講台本身的「創世記」主題;講台最上方擺放6只陶壺,代表上帝祝福的每一天,而第七個陶壺、也就是主日,則是「教會」本身;講台地板是北排灣建材,講台牆壁是南排灣石材,象徵南北排灣族合一宣教。

教會禮拜堂。(攝影/林婉婷)

除了硬體設計,Tjauvuuvulj教會每月有「族服日」主日禮拜,更鼓勵長輩們教導年輕世代使用族語,過去也曾舉辦重返舊部落的尋根之旅;而獅子鄉公所承接縣政府計畫、調查與出版部落植物文化故事時,針對內文部落也採訪Ljaucu Mavaliw、Tjuku Garuljigulj及多位長輩。

「在多元的時代,有多元的宣教。」Ljaucu Mavaliw點出,內文部落過去被稱為「被遺忘的部落」,但Tjauvuuvulj教會在此投入社區事工,也建立團隊服事,他相信在這個世代,上帝會安排傳道人透過更多智慧與方法,來服務眾弟兄姊妹。

系列專題報導請見:【福音與文化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