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lul專題報導】因為科技的發達,文字事工不再局限於紙本等媒介,人們能透過社交媒體快速地發表自身的看法,以及分享與福音相關議題,台南神學院前院長王崇堯牧師就是如此。近年來他以自身臉書分享時事議題與神學之間的關係與思考,包含近期的台南美術館的「亞洲的地獄與幽魂」展覽、台灣本土價值中神學的觀點等,期盼結合自己的神學理解與社交媒體,讓網路上有一個可以討論神學的空間。

王崇堯7月4日接受本報專訪時坦言,在網路上發表神學觀點的起心動念,其實跟台南神學院的精神有關係。他認為神學與教會的互動,應是神學帶領著教會,而不是現今很多台灣教會帶領著神學。他回顧自己過去的神學教育,神學生都是從傳統的教會來到神學院學習,而在這邊學習到的神學教育可能會改變學生整個意識形態。

王崇堯點出,神學教育本身就是一個解構與建構的過程。但他也發現,在學校因神學有所改變的想法,一畢業後也可能因為回到教會做第一線的工作,而忘記在學校中所學到的想法與看見。

王崇堯說明,由於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教會所著重的,也都變為思考如何讓教會更加豐盛,而牧師的角色就很可能變為成功的推銷者,為要讓更多信徒來聚會,就不談社會現今所發生的議題,避免引起爭端,所以整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文化思考就有所改變。

現今能向主流社會定義教會、基督教的事情,其實就是掌控媒體的人,例如在台灣就是好消息電視台(Good TV)。王崇堯說明,這樣可以定義教會的媒體,往往專注在靈命的興盛、信徒的增長,卻忘了社會上需要被關注的議題與族群,對整個基督教的思想無助益;而長老教會具有歷史性的地位,有豐富的神學思考與價值,必須也應該能夠為自己發聲,讓社會看見教會對社會議題的影響力。

王崇堯指出,作為一個神學教師,現今教會對神學的教育與學習還不夠,所以他希望建構一個可以討論神學的平台,繼續為神學教育的前進來努力。雖然目前影響力還不夠大,但還是要有人願意做這樣的事工,不管是大眾媒體、小眾媒體,都能創造一個屬於長老教會的討論空間,才不會永遠只能被別人來定義。他也思考過去的神學教育還有哪些可以改善的地方,才不會讓很多牧者從神學院畢業後到了教會,很快就按照世俗的價值觀來運作。他認為長老教會更要繼續這樣一個神學教室,神學的學習並不是止於學校畢業,而是進入社會當中,有更多的思考與反省。

王崇堯表示,創立討論空間的目標,其中一方面是公共神學的範疇,與現在所發生的議題結合產生出新的想法,而現今公共神學的困難點,就是在於台灣目前累積的太少,必須借鑑西方的神學討論,不管是對於政治議題的反思、苦難議題的思考,都得參考西方是如何處理目前台灣社會所碰到的議題,並在公共神學的架構上,去思考普世的價值觀,這也是他神學論壇的概念;像他本身追求的鄉土神學,就是要從本土的概念上去思考,如民間宗教的認識與對話,運用普世的價值,來使台灣的神學逐漸累積。

王崇堯說明,想創立討論空間的另外一方面,則是因為目前疫情與科技的影響,實體的討論大多轉變為線上的模式,像是證道的方式以及如何呈現,都是值得他去學習和理解的。藉由自身處境對經文的理解,以及提供信徒一個有益的溝通環境,他期盼有更多議題性的神學討論,能讓長老教會長久以來累積的神學思考,可以透過傳播,來讓更多台灣人看見,不管是信徒、未信者、牧者,都希望有一個管道,彼此討論、激盪,讓神學的價值有更多的想像空間,也更能看見議題當中神學的本土角度。

更多系列專題報導請見:【落筆有道

 


封面圖片提供|Freepik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