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只記念原住民族日 更要推動國家前進

當年(2005年)總統宣示設立8月1日為原住民族日時,指出「原住民族正名,對我們國家正常發展具有重大意義」。縱使原住民族身分之於國族認同,兩者的互涉或辯證恐怕極為複雜,但對於台灣人來說,記念原住民族日最積極的意義,可以回到「原住民」的定義脈絡來深省。

「原住民」是具政治意義的身分。在聯合國的定義中,包含在外來殖民者抵達前,便居住的歷史事實,以及政治社會脈絡下被壓迫的處境。在台灣的處境中,這樣的群體身分來自於原運人士反對「山胞」等貶抑性的稱呼,因而投入數年的憲法運動抗爭,終於推動國家肯認原住民之地位和身分,使「原住民」一詞於1994年8月1日正名入憲,具集體權屬性的「原住民族」則於1997年入憲。

原住民族爭取正名成功,進一步督促族群相關法律與政策的制定。2005年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2017年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明定原住民族語言為國家語言,2019年修正通過《原住民族教育法》,當中指明「政府應本於多元、平等、自主、尊重之原則,推動原住民族教育,並優先考量原住民族歷史正義及轉型正義之需求」(《原教法》第2條第2項)。近年,原住民族委員會提出「建構原住民族教育文化知識體系中長程計畫」,也使得「原住民族知識體系」成為原民界的熱門話題。2022年,排灣族歷近六年籌備,成立民族議會,追求與政府對等協商的自治主權,極具指標性。這些過程都關乎原住民族權利與政策演進的過程,足見原住民族追求正義之路的課題之複雜。

歷年來,仍有許多媒體持續輸出原住民刻板印象,例如:論及升學考試時,網路社群充斥對原民生的惡意;觀光客擅闖祭儀或破壞部落環境等消息層出不窮;傳統領域劃設等土地正義爭議仍未果;族人恢復傳統族文姓名的過程被刁難;族群內部傳承與復振文化的各種挑戰……種種現實,都提醒我們不要活在毫無長進的平行時空,擅自想像原住民族過得歌舞昇平、欣欣向榮。

原住民在台灣雖僅占百分之二左右的人口,但當我們積極記念原住民族正名的意義,並且重視原住民族權利的恢復,看見原住民族群如何從邊緣、受壓迫與汙名的位置爭取正義,要記得這樣的過程不僅要讓台灣的強勢群體反省,更要使眾人在實踐族群轉型正義、支持原住民族解殖、自治與自決的過程中,得到推進台灣前進的力量。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