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的向望 一窺戰後台灣北高市長選舉沿革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作,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特展。(攝影 / 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今年適逢縣市長選舉,各地選舉活動如火如荼展開,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作,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特展,86日下午舉辦開幕會。吳三連基金會董事長吳樹民醫師致詞表示,國民黨威權統治時代,台灣雖然逐漸產生選舉制度,但不是民主。如今台灣能成為民主自由社會,是台灣人歷經70多年努力奮鬥的結果,值得珍惜,「看展覽喚起大家記憶,繼續追求未來民主自由的果實。」

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和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合作,在二二八國家紀念館舉辦「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特展。(攝影 / 邱國榮)

台灣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威權政府壓抑、解嚴後民主深化的崎嶇之路,在一場又一場的選舉中,候選人提出政策藍圖、民主自由的理念、國家定位的主張,影響人民的思維,用選票決定台灣的未來,造就今日民主自由的社會樣貌。二二八紀念館曾為台灣省參議會會址所在,為二戰後台灣民主重要象徵之一,此次展覽主題除了呼應二二八紀念館的歷史空間意義外,更展示台灣從威權統治到民主深化的選舉發展概貌,讓民眾了解選舉政見如何帶動台灣社會變革、民主深化,珍惜今日得來不易的選舉權。

說起台灣的選舉,吳樹民指出,看到台灣的選舉就是看到台灣的民主自由,然而台灣的選舉是歷經多次變革後才有今日的樣貌,每次變革都把台灣推往更民主自由的方向,歷次的變革可謂台灣民主自由的基礎。

吳樹民也表示,美國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旋風襲捲了世界的注意,關鍵就是民主自由不懼怕獨裁體制,也印證台灣從過去黨國一體的蔣家時代到現在總統直選的民主轉變。「台灣的民主與自由,的確是從威權慢慢轉變後,到了今天,」凡是關心台灣民主自由的台灣人,都對台灣的民主進步有貢獻,造就今日世界矚目的台灣。

吳樹民表示,國民黨獨裁統治台灣期間,毀滅台灣語言文化,使原本非常優秀的台灣民族變成非常沒有自信的民族,也使當今台灣年輕人多數不會講台灣的語言。今日台灣可以使世界刮目相看,受到稱讚,「我想台灣人的自信正在慢慢恢復。」

吳樹民的父親吳三連,是1951年國民政府在台灣首屆民選的台北市長。吳樹民指出,當時台灣戒嚴,蔣介石只是利用民選的民主表象,讓世界看見台灣的中華民國是民主國家。

吳三連基金會秘書長戴寶村則指出,吳三連在當時是非常有名望的台灣人,國民黨叫他出來參選市長,他卻以無黨籍身分當選,國民黨警覺到不妥,台北市於是改為院轄市,1967年開始,台北市長改為官派。另外,1960年陳啟川上任高雄市長,也是國民黨的指示,他原本以不會講國語為藉口推辭,國民黨卻告訴他不會講國語沒關係,會指派秘書協助。戴寶村指出,從這些小故事可以知道國民黨只是要利用台灣人,不會放政治權力給作市長的台灣人。

競選歌曲是台灣選舉的特色之一,可以炒熱選舉氣氛。台灣史學者李筱峰、吳三連孫女吳文慧,在開幕會上演唱幾首具代表性的競選歌曲。1994年陳水扁競選台北市長的〈台北新故鄉〉、〈春天的花蕊〉;1994年黃大洲競選台北市長的〈台北的天空〉、〈牽阮的手〉;趙少康競選台北市長的競選歌曲〈奉獻〉、〈新的方向〉。1951年吳三連參選台北市長時候也有曲子,叫作〈頌歌〉。

「民主的向望:二戰後台灣選舉制度沿革及北高市長選舉」特展,展期自86日至1211日止。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