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研究發現 個人靈性修養有助社群參與

情境圖。Image by wirestock on Freepik

【蔡育臻編譯】長久以來,瑜珈及冥想一直被批評為「引導人們關注內在,遠離任何社會」的自助治療行為。不過,今年4月及7月發表於《宗教科學研究期刊》(Journal for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ReligionJSSR)和《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ASR)的新研究推翻了這個論點。研究表明,靈性修養活動可能促進人們社交聯繫,如同參與「教堂、偤太會堂或清真寺」的活動效果,並且能提升公民意識和政治參與度。

JSSR文章的主要作者、印第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聯合分校(IUPUI)社會學教授布萊恩‧斯通斯蘭(Brian Steensland)表示,靈性是一種在公民生活中未被承認的資源。研究顯示,認為自己既虔誠並具靈性的人最有可能參與公民活動;認為自己雖具靈性但不算虔誠的人則以微小差距居第二;最後則是認為自己僅為虔誠而不具靈性者。

ASR文章的作者、美國漢密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社會學家海梅‧庫金斯卡斯(Jaime Kucinskas),及麻薩諸塞大學波士頓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社會學家埃文‧斯圖爾特(Evan Stewart)則表示,對於靈性修養「本質為自私」的批評可能過於誇大。研究顯示,定期從事宗教與靈性活動者相較於不從事者,參與政治活動或抗議遊行等的可能性要高出33%。

在近半個世紀以來,美國教會的出席率和會眾人數持續下降,甚至信仰上帝的比例也在下跌,教會跟教派都在試圖尋找如何能提升宗教參與度。學者將注意力轉到「靈性修養」實踐者上,想確認這些通常是單獨進行的精神活動,是否也能影響到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而研究結果也證實確實如此。

斯圖爾特表示這些結論相當振奮人心,他指出,美國的公民生活歷來依靠宗教組織來動員人群,在未來,瑜珈室或冥想中心等組織也可能成為激發公民與政治行動的場所,「人們進行的活動可能正在改變,但他們仍在進行社群參與。這並不代表著社群的衰落,他們只是離開一項活動,轉而進入另外一項。」

研究分析了在2020年,美國芝加哥大學的全國民意研究中心(National Opinion Research Center)代表費茲研究院(Fetzer Institute)針對3609名成人進行的調查;調查中列出的靈性實踐活動則包括瑜珈、冥想、塔羅牌、閱讀、寫作、斷食、置身大自然、記念祖先及藝術創作。(資料來源:Religion News Service)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