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性之旅】走讀馬偕的足跡

(插圖/米雅)

【莫桑の鐵道四季風物詩】
▲上了高鐵台中站的月台,
▼不是北上,就是南下……

 帶著腰花走金字碑古道 

Day 1
台中 →(高鐵)→ 台北 →(北捷)→ 淡水 →(北捷)→台北火車站→(台鐵)→汐止火車站

Day 2
汐止火車站 →(台鐵)→猴硐火車站→(健行)→三貂嶺→慶雲宮→牡丹火車站→(台鐵)→雙溪火車站→(台鐵)→南港火車站→(高鐵)→台中

文圖◎莫桑

美國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John Muir)曾說:「隨手把麵包和茶葉扔進舊袋子裡,然後翻越後院的圍籬。」光想想就覺得好隨性。這次臨時答應友人支援「馬偕之路」五天四夜行程,導覽頭兩天淡水與金字碑古道的部分,隨手將咖啡粉與沖煮咖啡器具丟進背包就出發,也算某種隨興。

金字碑古道是淡蘭古道的三貂嶺段,全長約6.8公里,從猴硐火車站走至牡丹火車站,步行時間3.5至4小時,可依時間與腳程許可,將兩天行程拆為滬尾散策或金字碑健行。後三天行程,尚有雙溪、虎字碑、大溪、打馬煙、頭城、礁溪等景點。

不可錯過的老牌阿給。

行過滬尾

從台中搭第一班高鐵到台北,轉台北捷運至淡水站,往「金色水岸」出站,映入眼簾的是「馬偕上陸淡水150週年」展覽,非常吸睛。頓時猶如進入時光隧道,可重點認識馬偕在台宣教、教育及醫療的佳美腳蹤。

捷運站展出馬偕宣教佳美腳蹤。

隊員有一對夫妻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徒,其餘幾位單純對淡蘭古道行程感興趣,於是我趁機置入性行銷。這豈不是藉由傳講馬偕宣教做福音預工的好契機?

照著行程,一行人再次進入捷運站,我帶夥伴走一次廊道,觀賞大圖輸出的馬偕事蹟展。從他1872年在淡水上岸、在北台灣建立首間教會開始,爾後成為台灣女婿,陸續設立滬尾偕醫館、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淡水女學堂,並透過拔牙進行醫療宣教,並留下〈最後的住家〉詩作,在在讓人感受到他對這塊土地的愛與貢獻。

馬偕1872年淡水上岸處。

我簡要說明淡水舊名「滬尾」,1858年開港後躍上世界舞台,邊講邊走向馬偕上岸處,藉機分享過往寫的一首台語詩〈咱 ê 台灣咱 ê 馬偕〉,述說他一生藉醫療將福音傳遍北台灣,引進現代化醫療與公共衛生,開創兩性教育平權,並引進敏豆、番茄、高麗菜、芹菜、蘿蔔、花椰菜等蔬菜,最後葬在淡江中學。
莫桑漫遊的信仰告白是:「認同所有的吃食,通過吃巧和吃飽,成為盼望的記號。」人在淡水,當然不能錯過在地的阿給與包子。飽餐一頓後,下午至台北中會淡水教會、八角塔及馬偕墓園的走讀行程,就交給在地文史團隊了。

在馬偕銅像前解說。

走過三貂嶺

走讀馬偕之路,怎可不找一間他開拓的教會敬拜上帝,懷想馬偕精神呢?第二天,我帶夥伴到馬偕1882年設立的七星中會汐止教會參加主日崇拜,一則讓主內肢體做禮拜,二則讓未信者體驗,與馬偕進一步連結。

早期馬偕宣教,沒有放棄任何機會,在廟口石階就唱起聖詩。雖說他開拓的教會有些已不復存在,但即使存留至今,也有少數拒絕開放參訪或廁所不外借,著實少了許多鬆土、款待出外人的好機會。或許,社區宣教已經是各自表述,願上主憐憫!

主日崇拜結束後,我們從汐止搭台鐵區間車到猴硐,抵達後當然得再一次落實莫桑漫遊的信仰告白──吃碗道地的礦工麵,吃飽後便可以踩著輕快的步伐開始探索金字碑古道了。

金字碑前說故事。

金字碑古道原是平埔族人為狩獵而開闢出的山徑,清國開拓淡蘭古道時,將此山徑作為翻越三貂嶺的主要路徑。1867年冬天,台灣總兵劉明燈率兵前往噶瑪蘭巡查,在三貂嶺岩壁篆字刻碑:「雙旌遙向淡蘭來,此日登臨眼界開。大小雞籠明積雪,高低雉堞挾奔雷。穿雲十里連稠隴,夾道千章蔭古槐。海上鯨鯢今息浪,勤修武備拔良才。」碑文塗以金漆,因而得名金字碑古道。

金字碑所在地為整條古道最高點,接續便一路下坡,行走約300公尺即可看到探幽亭與奉憲示禁碑。此碑立於1851年,為居民有感路旁樹木遭砍伐,行人無蔭可棲,於是立碑警告,堪稱台灣最早的環保紀念碑。

探幽亭與奉憲示禁碑。

馬偕與學生行腳到噶瑪蘭醫病、傳教至少28次,多是走淡蘭古道,甘為霖牧師也與馬偕同行一次。我們跟隨馬偕的足跡,慢慢走在溪流與山林的小徑,感受他當時的心情,以及〈最後的住家〉的意境,靜靜遠望基隆嶼,默默懷想台灣事。

指標極為清楚。

金字碑古道指標明顯,經過瑞雙公路後,繼續沿步道下行約一公里,就可以看到土地公廟,然後抵達金字碑古道走讀行程的終點牡丹火車站。我們在車站前饒富古趣的咖啡屋歇腳,喝杯古早味杏仁茶,跟店主人聊聊他風光的過往,等候區間車到來。

最後,我帶領夥伴搭區間車到雙溪火車站,馬偕當年曾稱這裡是「美麗的所在」,交接隊伍後,完成了短暫的兩天走讀行程。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