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裡開始 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35週年紀念展

(相片提供/原民會)

【林婉婷綜合報導】自1987年7月18日開園,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今年邁入35週年,為此舉辦系列紀念活動,而壓軸為9月2日至12月31日在園區文物館1樓展出的「Kemasi Maza 從這裡開始:開園35週年紀念特展」。9月5日上午的展覽開幕儀式中,邀請行政院院長蘇貞昌、原住民族委員會主委Icyang Parod(夷將・拔路兒)、立委周春米、鍾佳濱等出席勉勵;而除了此紀念展,同時有介紹原住民族狩獵文化與山林知識、魯凱族藝術家Pacake Taugadhu(杜寒菘)創作個展「我和我的山林好朋友」,在園區八角樓展至10月30日。

Icyang Parod在致詞時回顧,在1987年開園時,自己與其他原住民青年發起抗議,反對原住民族文化樣板化、商業化,並被侷限在「園區」而失去「部落」主體性;但感謝後來有蔡英文總統在2016年8月1日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2017年6月24日又通過《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2022年1月行政院更成立「國家語言推動會報」並由院長蘇貞昌親任召集人,並核定、增加「國家語言發展方案」預算。

(相片提供/原民會)

蘇貞昌認同Icyang Parod的說法,並補充指出當年自己以省議員身分出席開幕,園區舊稱為「台灣山地文化園區管理處」,顯示並非是為維護、保存,反而是以觀光經營來「展示」原住民族文化,因而引起原青抗議;也感謝有Icyang Parod等原住民族人持續發聲,讓台灣能修正威權統治的錯誤觀念,成為現在對原住民族有更多尊重。

Icyang Parod說明園區的「綠珠雕琢再造6年計畫」,將全面提升園區軟硬體設施、設備,包含道路及停車場鋪面改善、添購電動及環保節能遊園車8台、復建原住民族傳統建築住家展示屋25棟及附屬設施60間。當天蘇貞昌等人亦視察即將完工的民族劇場新建工程情形。

「我和我的山林好朋友」個展則介紹13種Pacake Taugadhu在山林裡會遇見的動物,諸如山羌、飛鼠、水鹿等,再加上已經絕種的台灣雲豹,為逐漸遠離山林的現代人建立基礎的自然印象。

(攝影/林婉婷)

展覽也娓娓道來原住民族的狩獵知識和文化,談到狩獵並不是動物與人的競技,而是人與土地的互動。例如:獵人不是貪婪的掠奪者,他們只帶揹得動的收穫,也會設計陷阱避免誤捕幼小動物;獵人瞭解自然也感恩、知足,在休獵區裡,人類與動物共享水源;獵人不會獨佔獵物,而是與族人分享。在魯凱族文化裡,男子若狩獵5頭公山豬則能配戴百合花,這也是平民突破階級、取得地位與認同的方式。

展覽最後提醒民眾,不要征服、成就等觀點去過度「浪漫」狩獵,也反省當代原住民族如何去重塑、實踐狩獵權,並掌握文化話語權的重要性。

(攝影/林婉婷)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