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台東報導】以「青年宣教」為主題、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推動中心主辦之今年度宣教分區座談會,第4場次於10月18日、在東部中會更生教會舉行。上午開會禮拜由總會書記Fuyan Suda(張培理)牧師主禮、總會總幹事陳信良牧師致詞;並邀請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博士後研究研究員Ljavakaw Tjaljimaraw(謝易宏)專講,Kacedas Payuan(東部排灣)中會Kacedas(日初)教會傳道師Keljem Qaquwangan(潘愛樺)、東部中會更生教會牧師洪膺詮分享。下午為分組及綜合討論。

Fuyan Suda。

Fuyan Suda藉以賽亞書55章1到9節經文、以「將上主的心意常存心中」為題證道,談到自己牧會這10多年來的觀察,許多教會深知青年牧養的重要,然多是希望青年來「接棒事工」。

他點出,主題經文的「飽足」是平安、充足的生命,這段經文提醒眾人要按照上帝心意來牧養,及應修正青年牧養的觀點。

「宣教不只是策略的執行與推動,而是需要長期付出、深深委身的行動。」Fuyan Suda指出,長時間的陪伴才能建立青年的信仰生活,若以信仰告白來看,教會要透過犧牲與委身,成為青年生命「盼望的記號」,「宣教策略會因為時代與處境而有所調整,不變的是謙卑按照上主的心意去牧養。」

陳信良。

陳信良則在致詞中勉勵,環境雖然轉變,但通過彼此分享與整合,在各領域都能見證上帝榮耀。「有信心的人,不論任何情境,都專注仰望上帝。」他強調,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宣教是多元、特色的;而變動的時代,青年相當重要,期許今日座談會成為平台,眾人有很好的分享與參考。總會研發中心主任黃哲彥牧師則提出台東縣的人口組成數據,請與會者們思考教會高齡實況與青年牧養議題。

身為總會青年事工委員會第67屆書記、台北中會文山教會青年的Ljavakaw Tjaljimaraw,以「台灣的脱亞入洋時刻:東部福摩薩教會的角色與使命」為題專講,透過「處境化」與「再處境化」的比較、以政治與社會角度解析青年議題。

他開宗明義直言,台灣青年的問題根源是中華民國「流亡殖民政權」統治台灣的特殊性質;客觀上,殖民母國應比被殖民國更為強勢,但台灣卻發生「逆向殖民」,造成區域發展、資源分配嚴重不均,以及建構「成為中國人」民族意識的後果。Ljavakaw Tjaljimaraw強調,這兩項後果在「肉身」與「心靈」方面奪走青年。

在「肉身」方面,Ljavakaw Tjaljimaraw作為遷居都市第二代,以自己父母當初為生活離開鄉村、移往都市為例,談到因區域發展、資源分配嚴重不均,青壯年身不由己、為求學或求職而移動,或許從鄉村到都市、或許從都市到另一座都市,但「高度流動性」的結果,勢必很難固定留在某間教會;另一個現象是「高度原子化」,青年們因為遷移而脫離原本的小共同體,且不能、或不願加入新的小共同體,因此都市教會缺乏願意委身的青年。

Ljavakaw Tjaljimaraw。(攝影/林婉婷)

而「心靈」方面,Ljavakaw Tjaljimaraw舉例:台灣留學生在自我介紹時,用英文表示:自己血緣上是「華人」(Chinese)並使用「華語」(Chinese),國家叫「中華民國」(Republic of China),最後又補充「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I am Taiwanese, not Chinese)。雖然翻譯不同,但英文實都為「Chinese」和「China」。又,總會早在2000年成立「台灣族群母語推行委員會」,但近年圍繞在「傳道師族群語言能力認證檢定」的張力越來越強;有些聲音認為教會不是本土語言的訓練班,應讓福音單純是福音;但也有聲音認為長老教會傳統是「整全宣教」,每個領域都有上帝的主權、每個領域都是宣教應當觸及。

(攝影/林婉婷)

以地理位置來看,台灣距離東南亞更近,但因為統治因素,台灣多被納入東北亞探討。在這個「新冷戰」時期,中國所帶領的「一帶一路」,美國所帶領的「印太策略」,勢力交集點正是台灣。台灣選擇加入哪邊?Ljavakaw Tjaljimaraw判斷,2024年到2028年是關鍵時刻。

他以越南、印尼對抗殖民、走向獨立的歷史,提醒與會者們這個世代的決斷,不只影響現代,也影響後代。Ljavakaw Tjaljimaraw提出台灣與中國之間勢必會爆發的戰爭最小限度與最大限度想像:最小限度是飛彈空襲,解放軍無法上岸;最大限度是解放軍上岸攻擊,美日聯軍奪島時也發動攻擊,或是中國直接以核武器攻擊台灣西部;他最後呼籲,歷史節點再次來臨,這次台灣人必須做出正確決斷。

Keljem Qaquwangan。

針對青年牧養,Keljem Qaquwangan以自己連結「台東大專學生中心」和「得勝者教育協會」資源為例,指出接觸青少年、青年要主動找尋契機。

今年,有位青年來到Kacedas教會,Keljem Qaquwangan留意到其對司琴感興趣,於是親身教導,同時也帶對方認識台東大專中心傳道師蔡坤育,並接送該青年參與團契;團契裡其他青年看到這樣的陪伴,主動詢問並想要參與教會。針對青少年,因政策而無法直接與學生談信仰,所以連結協會在學校舉辦課程、活動,建立青少年接觸信仰的管道,也確實有學生在課堂作業裡提問聖經經文意涵。

Keljem Qaquwangan指出,青年會升學、畢業,因此陪伴具有時間性,「但我們不能受限於時間而不做。」透過個人分享、信仰介入,盼望大專生養成聚會習慣,上帝成為其生命的依靠。最後她提出「召集傳道人定期為青年禱告」「青年牧養不分原漢」和「花東地區新舊任青年部長交接研習」等建議。

洪膺詮。

具有社會學研究背景的洪膺詮,先分析台東社會實況,並幽默稱要以「政治不正確」角度來進一步直面教會現象。2021年,台東市人口有103,872人,其中以20到30歲佔最多,但現實上可能是「籍在人不在」;教會的聚會人數與會員籍數可能也是如此。洪膺詮說明,青年或許是在外地就學、就業,也可能是參與其他教派聚會、閃躲聚會;久而久之,青年身影漸漸從教會消失。

他點出幾項觀察:青年外流、同儕減少,在教會缺乏同質性群體;教會聚會與活動混齡、年齡落差大,伴隨而來的是語言、文化差異;教會長久以來有「家父長式」的權力結構,由長者、成人主導,年輕人只是服事人力,或只是某位牧師、長老、信徒的子孫;加上教會害怕改變、擔心團契關閉,充滿交棒壓力,卻忽略青年、社青本身的生活問題尚待解決。

「現代青年重視平等、自主、真實。」洪膺詮分享對青年宣教的建議:「營造關係依戀」,增加情感連結的教會拉力,而不只是事工;營造由下而上的「民主化組織」,尤其現代年輕人更跳脫「年齡」限制,只用年齡區分可能導致「同齡不同質」,青年無法在團體中凝聚。

下午分組討論後,眾人緊接著進行綜合討論。「我們教會能為青年做什麼?」小組提到除休閒、運動等活動,也在疫情期間提供設備、媒合打工機會給青年們,並給予他們發揮、展現的舞台;「台灣教會青年的角色與使命」小組省思,牧者不要用自己的「使命」框架加諸在青年身上,要更深入暸解他們對教會、對社會使命感的想像。

(攝影/林婉婷)

「我們與青年的距離是什麼?」小組拋出「拉近距離」的可能性:在教會裡,透過研習讓教會全體暸解青年議題、設計適合青年的禮拜、提供安全與舒適的交誼空間、針對青年需要來撰寫講章、輔導青年參與教會核心決策組織;在社區裡,可提供育兒津貼、協助尋找工作等生活幫助,也可以加深族群認同、配合公部門舉辦親職教育講座等。

「年輕人想什麼?如何與青年建立關係?」小組認為應該「先」建立關係,才能暸解青年在想什麼。尤其太陽花學運後,青年的自我意識覺醒,他們或許都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只是牧者會帶著「職分」來對話,反而不暸解青年在關心什麼議題、看什麼影視作品、用什麼社交軟體。「不是先批判與否定,而是先進入他們的世界。」把青年帶入教會之餘,也要預備願意委身陪伴的同工。

(攝影/林婉婷)

總會助理總幹事Sudu Tada(舒度・大達)則分享真耶穌會培育傳道人、伊斯蘭教宣教的例子,談到自己連續參與這幾場宣教座談會,持續思考長老教會在牧養青年方面「資源整合」的可能;黃哲彥則補充,針對跨中會/族群區會的青年宣教,總會能協助但不能直接主導,也期待再看見東盟、花宣的活躍消息。

另有傳道人提到,由於出生與生存年代的不同,上一代追求安定,下一代渴望創新,不同世代需要理解彼此的需要,其實長輩可以成為青年的守望者,在他們迎向挑戰的同時充分陪伴,卻不會讓青年感覺被限制,「上帝是有秩序,但也是做新事的神。」座談會尾聲,由總會青年幹事李信仁牧師帶領獻心會,陳信良帶領閉會的祝福與差遣禱告。

系列報導請見:總會年度宣教座談會

(攝影/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