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莉娟
濕冷的禮拜三下午,前往位於民生東路的畫廊「誠空間」,觀賞馮君藍牧師與法國視覺藝術家季勇(Guillaume Hebert)的聯合攝影展「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馬偕」。起初我有些躊躇不前,畢竟是攝影外行人,也不知能不能看出什麼門道,但很幸運,有導覽員看出我的困惑,細心地為我一一介紹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每幅作品都只有作品本身,沒有任何解說文字。正當我感到疑惑,導覽員解釋說,這是因為馮君藍牧師認為文字說明可能侷限了觀賞者的想像力,所以不附說明。我想的確如此,雖然作者創作時有他想表達的意涵,但藝術是很個人的,不同人看到相同畫面或許心裡有不同的觸動,如此一來,作品就被賦予更多意義了。
耶穌與馬偕
展覽空間的布置也頗有意趣。在一塊呈長方形的空間裡,正中間擺放了一把木頭椅,左側也有一組看起來布滿古樸雕刻的木桌椅,桌上擺著三本關於馬偕博士的書籍。這些桌椅都是馮君藍牧師所有,他特地搬來現場布置。而這塊空間,正是為了記念馬偕博士來台灣宣教而設置。
一眼望去,只見前方正中央牆面上掛了兩幅照片,左邊為《夜晚》,右邊為《白天》,由馮君藍牧師先拍攝人物,再由擅長結合繪畫與攝影的季勇合成背景。起初我以為作品都是在攝影棚拍攝,因為照片的光影呈現強烈的對比,經過解說才知道馮君藍牧師的作品竟然都是採自然光,也因此人物臉部表情在自然光線的牽引下顯得更為生動。
在《白日》與《黑夜》中,馮君藍牧師扮演耶穌,兒子馮徑蕪也是藝術家,扮演的是馬偕。導覽員說,作品呈現的是耶穌與馬偕同在,但其實無論任何人,都能代入這個角色。是的,耶穌與我們同在,無論白日或夜晚,祂時時刻刻無處不在。
兩幅作品右邊是加拿大的湖泊景色,左邊則是台灣的稻穗,象徵出生於加拿大的馬偕,為主奉獻一生在台灣這塊土地上。而接下去的作品則是穿著多種服飾、有著不同膚色樣貌、身處各個時代背景的人物照,象徵基督的愛不分種族、年齡、性別、地域,跨越過去、現在、未來。祂的愛像種子,宣教師們在哪裡撒種,種子就會在那裡發芽、生長、茁壯,並且世世代代繁衍下去。藉著馬偕的一生,這些作品向人們傳遞基督無止盡的愛。
藝術與信仰
導覽員打趣說,馮君藍牧師有些堅持是作品中看不出來的。譬如他作品中的模特兒都是教會的弟兄姊妹,譬如開展前他拎著油漆桶來,堅持親自粉刷展廳,眾人勸阻無效。當然,也因為他的堅持,展廳煥然一新。
或許是我不曾接觸過用攝影的方式表現聖經,也或許是馮君藍牧師的作品是出於聖靈的感動,總之,每幅作品都能觸動我的心。其中有一幅作品是聖經上放著布滿裂痕的蛋殼,我曾在明信片上看過,當時只覺得畫面結構很美,未曾理解作品背後的含義。導覽員說,牧師孩子小的時候,他常常煮雞蛋給他們吃,因為蛋有豐富的營養,人吃營養的食物才能生存,同樣地,基督徒的靈命要茁壯,也需要靈糧的餵養,如同耶穌在曠野被魔鬼試探時所說:「人活著,不是單靠食物,乃是靠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馬太福音4章4節)而「上帝口裡所出的一切話」,就是聖經。
馮君藍牧師的作品多半出於聖經,尤其一系列的聖經人物作品,幀幀都令人印象深刻,教會外藝術圈也予以肯定。至於季勇,我之前並不認識,根據臉書介紹,他是專注於攝影創作,善於在虛實相生的畫面中,表現高度的平衡與古典之美。大自然是他創作的重要主題,而他創作中的種種意象,往往在彼此錯視與對照中,構成超現實的意味,指向生態與文化批判。對季勇而言,懷舊的維度至關重要,雖然他專精攝影,但視繪畫為攝影的開端,繪畫的視野讓他著迷,同時也讓他從現在獲知過去,甚至能夠想像歷史。
這些創作雖然沒有文字說明,卻「無聲勝有聲」,創作自己向觀者訴說著一則又一則的故事。而當我反覆與這些作品對話,漸漸地,看到就不再只是精緻美麗的畫面,而是內裡更深刻的信仰意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