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誰說傳道家庭就應該貧窮度日?

(相片提供/Pixabay)

◉碎渣兒

有一位教會師母寫了一篇文章,講述著她在財務上的掙扎。由於全家只有一份全職傳道人的薪水,僅能過著勉持生活,所以她希望透過直銷產品多賺一筆收入,讓牧者可以心無罣礙地全時間服事。然而,在向教會弟兄姊妹賣直銷產品時,她遭到上帝的提醒和責備。文章末尾提到,雖然上帝恩典與供應都不缺乏,然而信徒們卻沒有在牧家的需要上看見責任。

日光之下無新鮮事,上述這個問題在舊約中已經出現過。按理來說,各派皆奉獻十分之一給利未支派,最有錢的應該是利未支派才對。但歷史總是告訴我們,利未支派後來都是最貧窮的。

無論歷史如何發展,在目前基督教體系中,牧者薪水的決定權不在自己。由於各教會的靈性成熟度不同,有財務觀念且經濟較好的教會,可能會更善待牧者的經濟需求;財務觀念較差的教會,可能會在無意中惡待牧者的經濟需求。

筆者就曾聽過有執事長說:「上帝的僕人自然有上帝養,上帝會看顧他們全家人的需要。」「牧師不能領太多,應該要知足,如果領太多導致牧師貪心的話怎麼辦?」我心裡面很想大聲地回應:你們真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睜著眼睛講瞎話!

沒經歷經濟的窘迫,別說你懂得憑信心的辛苦。如此扭曲與普遍貧窮的教會集體潛意識,一直不斷的侵蝕著台灣眾教會,讓某些長執以為在服事上帝,其實是在褻慢上帝的僕人。也因此經常聽到牧師的孩子從小就決定未來絕對不要走上服事上帝的道路,更有甚者離開教會,實在是令人痛心。

人自以為理性,其實多數人都是根據潛意識決策而不自知。老一輩經歷過戰後的蕭條,在一片廢墟中攜手建立家園,這些過往的貧窮經驗,已成功內化為眾多中產階級以下的潛意識。這些相同時代、有著相近經驗的眾人所組合成的集體潛意識,自然也導致貧窮人的決策,以至於教會瀰漫著貧窮的氛圍。

另一方面,華人教會初期的牧者們如王明道、宋尚節、倪柝聲等,都在經濟貧困的年代為耶穌基督散發馨香之氣。這些牧者是美好榜樣,讓大家在追求靈性時也跟著模仿了貧窮。好像牧者一家被教會惡待,就能更多經歷上帝,並帶給教會屬靈復興。

雖然多數基督徒並不明說,但內心深處,總是認為那些錢少的傳道人靈性更勝一籌。其實,上帝沒有要我們出世過著貧窮的生活,反而要我們入世過著「金錢好管家」的生活。當每一位基督徒都成為金錢的好管家,如此才更有能力奉獻,提前實現上帝國度降臨的大使命。

其實大家羨慕的不是貧窮,而是好牧者見證了美好靈性。我們在吸收並仿效這些牧者時,需「有意識」的區分,初代牧者貧窮是整個大環境所致,而非因為他們想要如此貧窮。而那些奇妙的救貧神蹟,更不是我們不照顧牧者的原因。 (作者為基督徒)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