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科技與疫情炒熱的族群:數位遊民

(相片提供/Pixabay)

◉高木

1997年,時任日本日立公司CEO牧本次雄在其著作《遊牧上班族:數位時代的新生活工作方式》中首次提出「數位遊民」(Digital Nomad)這個詞,為新世代的職業選擇打開了一扇大門。

Nomad一詞為遊牧民族,所謂的數位遊民並不是指流落街頭的人,更應該被翻譯成「數位遊牧者」。數位遊民通常具有兩個特色:「數位」代表只要有網路就能工作,而「遊民」象徵四處旅行漂泊。舉凡寫程式、設計或撰稿,只需要一台筆電、手機、紙筆等簡單的便攜工具就能完成,讓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不需要限定在同一個地點上班工作,只要能連接到網路,就能在任何地點工作賺錢。出於這個原因,數位遊民可以四處旅行到任何國家和任何城市,不受空間拘束。這是一般自由業者與數位遊民的最大差別。兩者都是可以在任何地方工作、可以受雇或自雇、自由安排工時等,差別在於有沒有踏出家門出去看世界。

上禮拜還在孟買,下週就跑到巴黎,在咖啡廳打開筆電,一邊喝咖啡一邊完成這個禮拜的工作,同時計畫下禮拜飛到波士頓。這種一邊旅行一邊工作的生活型態並不算新穎,早在上世紀1980年代,作家史帝夫‧羅伯茲(Steve Roberts)就揹著筆記型電腦,騎腳踏車橫越美國遼闊的領土,一邊騎車一邊寫作。然而隨著疫情帶來的衝擊,數位遊民這個詞突然又變得炙手可熱。在疫情大流行的狀態下,受影響最嚴重的莫過於觀光業。歐洲和中南美洲部分高度仰賴觀光產業的國家,為了招攬更多人造訪,於是敞開雙臂歡迎數位遊民的到來。

以前成為數位遊民最大的門檻就是獲取各個國家的簽證,然而現在的「數位遊民簽證」降低了申請門檻,和旅行簽證一樣便於申請,且允許持有者在該國居留較長時間進行工作。一時之間,來到加勒比海享受度假的生活,同時還能工作賺錢,這種誘人的生活方式成為大熱門。光是美國本身的數位遊民就從2019年的730萬人,到2020年中暴增到1090萬人。來自世界各地的程式工程師、設計師、作家、線上教師等,紛紛加入數位遊民的行列。

因為疫情的關係,有許多公司採用遠端工作的形式,讓更多人體會到在家上班與到公司上班的差異。然而加入數位遊民並不全然是優點,成為數位遊民需要足夠強的自律能力,安排所有的時間和事務。在不受到任何限制的情況下,如何達成旅行和工作的平衡極為重要。另外數位遊民也面臨和自由業者相同的問題──不穩定的收入。雖然擺脫了辦公室的束縛,但奔向自由的代價就是捨棄安逸,無法保證穩定的收入。雖然,會願意選擇數位遊民生活的人,大概就是不願居於安逸的那群人吧! (作者為研究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