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Chheng-chhun bô saⁿ-sî Góa ê ba̍k-sái kâm ba̍k-kîⁿ(2-1)

三一四台灣詩人節的緣由及時代意義

王育霖詩人檢察官台語詩徵文比賽。

去りて帰うぬ 青春を
送る情を 君知るや

青春那麼短暫
我的思念卻綿延無際

◉蔣為文(成功大學台文系教授)

台灣有詩人節嗎?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什麼是詩人節,或以為記念屈原的農曆5月5日端午節是詩人節。其實,與其記念屈原,台灣人更應當記念日治時期的詩人、檢察官王育霖才對。作家團體「台文筆會」2022年的年會已通過決議,將每年3月14日這個王育霖受難的日子訂為「台灣詩人節」,以記念他為台灣做出的犧牲。台文筆會並將理念化作行動,於2023年辦理第一屆王育霖詩人檢察官台語詩徵文比賽,吸引許多年輕詩友投稿。

檢視歷史

我們先來檢視歷史,為何有人把端午節視為詩人節。中華民國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對「詩人節」的解釋是:「民國二十八年,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議定,每年端午節屈原逝世之日為『詩人節』,以記念愛國詩人屈原。」原來,把端午節和楚國詩人屈原連結在一起並訂為詩人節(下稱「端午詩人節」),只是源於1939年重慶文藝界抗敵協會的決議,目的是藉此提升當時中國人民的抗日、愛國意識而已。

王育德(左)與王育霖(右)兄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中華民國政府流亡到台灣之後,流亡政權又把端午詩人節的概念透過政治及教育手段強加在台灣人民身上。流亡政權推當時的監察院院長于右任、考試院院長賈景德為詩壇領袖,於1951年籌組「台灣詩壇」社,發行《台灣詩壇》月刊,並於端午詩人節當天在台北市中山堂光復廳舉行全國詩人大會。之後,再把大中國的文化思想教育強加在台灣學子的教育內容。由此可知,這是中華民國流亡政權以政治手段企圖影響台灣文學界的陰謀,欲奪取文學發言權,以期將台灣人同化成中國人。

仔細追究「把端午節視為詩人節」這樣的概念,原來不過是中國國民黨黨國教育底下的荒誕思維!主要理由有以下三點:

第一,屈原是楚國人,並非中國人。屈原是二千多年前戰國時期楚國人。當時尚無中國,漢字文化圈仍有很多國家。屈原是「獨派」,他拒絕秦國的吞併且主張楚國要獨立自強,怎麼會成為統一中華民族的代言人呢?

第二,屈原與台灣文學毫無關聯。台灣文學源自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民及其語言,台灣近代新文學的起源更是源自19世紀的台語白話字文學作品。把楚國的屈原當作台灣民族詩人來記念,就猶如把古希臘的吟遊詩人荷馬(Homer)當作中國或台灣的民族詩人來記念,合理嗎?

第三,把端午節和屈原連結在一起是中華民國的黨國政治神話,毫無科學根據。越南學者陳玉添教授在其名著《探索越南文化本色:從系統及類型論的視角》(中文版於2019年由亞細亞國際傳播社出版)提出,端午節最早源自百越民族,流傳到中國後才逐漸形成當今的習俗。陳玉添教授解釋,越南這個地方比較熱,端午節是為了記念一年正中、最熱的時間。古時候越南語的「一月」是指現在農曆的11月,因為那時把11月當作年初。每個月都以初二作為月初的日子,越南語稱為「退月」或「進日」。只有以11月開始的此種曆法,5月5號的端午節才有正確的意義,亦即年分正中、最熱的一天。

就因為這個時間天氣最熱,容易造成疫病蔓延,越南人還叫5月5日作「殺蟲節」。在5月5日這一天,越南人早上吃糯米酒及酸果以便殺死身上的寄身蟲。此外,這一天越南人還在指甲塗上藥葉來保護及美化指甲,並且在端午節正午陽氣極盛時去摘藥葉,把藥葉晒乾後做成未來一年用的藥。至於端午節吃粽子的習俗,則不見於越南。越南人不在端午節吃粽子,而是在農曆年時家家戶戶綁粽子。

中國的端午節其實原本僅是部分地方的民間習俗,並不普及。直到2007年12月7日,為配合文化統戰台灣的伎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才突然通過新增端午節、清明節及中秋節三節為中國全民放假的節日。在那之前,端午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定假日,更非所謂記念屈原的詩人節!

為何記念王育霖?

話說回來,若不記念屈原,又為何要記念王育霖呢?許多人都知道王育霖(1919~1947年)是為正義而犧牲的檢察官,卻很少人知道原來他也是一名優秀的文藝青年,特別喜愛創作詩及歌謠。

王育霖與陳仙槎之婚禮。(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王育霖1919年出生於台南,為知名的台語博士及台獨運動者王育德教授的胞兄。王育霖於1944年獲選為日本京都地方法院檢察官,為當時日本本土第一位台灣人檢察官。二戰結束後,王育霖為報效祖國而回到台灣,並擔任新竹地方法院檢察處檢察官。他當時擬對貪汙的中國國民黨籍新竹市市長郭紹宗起訴,因而得罪外來的中華民國蔣家政權,導致於1947年3月14日被黨國便衣人員帶走,此後就「被消失」。據傳,王育霖於該年3月底即被槍殺並棄屍於淡水河。至今中國國民黨仍未曾就此事公開道歉,也未公布王育霖遇害的真相。

王育霖不僅是伸張正義的檢察官,更是才華洋溢的詩人,也是台灣歌謠的愛好者。他生前有不少相當優秀的詩作,譬如以日文寫下的詩作〈今別れては何時か見ん〉(今日一別何時見,見本期特別企劃2-2)。

王育霖生前另一首詩〈春を送るの歌〉(告別青春之歌)同樣感動人心。當時他的作品似乎已經預知自己的宿命,字裡行間像是與人們告辭!戰後王育霖秉持著愛台灣的熱忱,從日本回國以期報效台灣,沒想到遇到土匪政權而慘遭殺害。他犧牲時年僅28歲,第二個兒子才剛滿月,遺孀就得一輩子含淚撫養兩個幼子長大。

王育霖的胞弟王育德深信「語言是民族的靈魂」,台語是台灣人的靈魂!為了推廣台語及建立台語的書寫標準,王育德進入東京大學深造語言學而獲得博士學位。他最終目的就是要讓台語成為台灣國的國語。雖然哥哥王育霖年僅28歲就遇害,但王育德秉持哥哥公平正義的精神,終其一生為台語文及台灣建國奮鬥。

延伸閱讀

【特別企畫】Chheng-chhun bô saⁿ-sî Góa ê ba̍k-sái kâm ba̍k-kîⁿ(2-2)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