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納管卻通過申請?環團籲嚴審農地違章工廠

(相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林婉婷採訪報導】「政府認真查,揪出假納管!不法新增建,立即斷水電!」今年3月20日是申請納管的未登記農地工廠繳交改善計畫最後期限,未如期繳交則依《工廠管理輔導法》面臨斷水斷電處分。但3月14日上午,地球公民基金會於台北辦公室召開記者會,直言有新增建、擴建、中高汙染工廠等明顯不合資格者卻通過納管的亂象,呼籲中央部會與地方政府要落實法律、嚴加審查。

記者會主持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北辦主任吳沅諭指出,根據《工廠管理輔導法》在2019年修法結果,規定2016年5月20日以前的既有農地違章工廠能夠透過消防、汙水處理等程序合法化,現在卻有新增建、擴建、中高汙染工廠竟能偷偷闖關、通過納管。

地球公民基金會研究專員賴沛蓮說明,農地工廠申請納管需要通過層層關卡,包提出資料證明並非新增建、擴建、中高汙染等,接著才能提交改善計畫,在年限內如實改善才可以取得特登。不過改善期可以展延,因此若有不符合納管資格的工廠偷偷闖關,恐無法在短時間內被根除。

賴沛蓮強調,事實上從空拍圖就可以看出工廠是否有新增建或擴建,環保團體曾向政府檢舉不合資格者,其中卻還是有工廠申請、甚至核准納管;而向地方政府遞交證據,亦沒有得到正面回答。她呼籲政府承辦要對比、嚴審資料,踢除不合資格名單、斷水斷電,並公開名單給社會大眾檢視。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陳震遠表示,前幾年農地工廠進行「臨時工廠登記」,環團發現在環保署資料中,部分工廠已登記中高汙染製程,如今卻欲以低汙染工廠身分取得「特定工廠登記」,令人擔憂其他未登記工廠是否亦有類似狀況;又根據過去監督經驗,許多金屬製造業工廠因製程被環保主管機關認定為高汙染業別,但工業主管機關卻因產品而認定為低汙染業別。

這些高汙染農地工廠不僅會增加食安風險,也因為水流而擴大汙染範圍,又難以認定汙染根源,外部成本轉嫁給社會、浪費公共資源。陳震遠呼籲經濟部、環保署、農委會要合作、整合各自資料,也檢討這些錯誤認定機制背後的問題。

(相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

彰化環境保護聯盟主任吳慧君點出,環團查出不合資格卻申請納管案例共22件,其中就有8件發生在彰化;不合資格樣態多種,例如百貨批發業者設廠、申請納管後出租給至少三家不同業者使用等。她表示,民間團體用Google Earth就能看出廠房差異或營運事實,政府卻仍予以通過,審查品質堪憂;她提到民間還有造假資料申請納管的代辦業者,這涉及偽造文書,也應要積極重罰。

在法律方面,環境法律人協會秘書長郭鴻儀說明,《工輔法》修法公布到正式實施約有半年時間差,過程中讓業者能夠新增廠房,但地方政府認定不一致,導致這些新增廠房被列入納管;又新增廠房只要沒有加工,都不會被認定是工廠,所以業者會以「倉儲」名義闖關。

郭鴻儀也談到,新增工廠只要裁罰目的不同,或需要併罰才能達到目的,就應可以將罰鍰與其他處罰合併;不然地方政府、經發處、地政局等單位互踢皮球,沒有辦法真正處理農地違章工廠問題。他最後強調,政府執行還是要遵守「2016年5月20日」的時間規定。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