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文物生命 跨越時空對話(上)

守護過去傳承未來 談保存史料與記錄的重要性與方法 讓歷史得以存續

體驗學習,認識文物。(相片提供/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

≡ 編  按 ≡

歷史文物的保存與修復,是一門專業學問,儲存、光線、溫度、濕度都須精準控制,加上修復師巧手修補,才能維持文物最佳狀態。台灣基督長老教會走過一百五十多年,珍貴史料若隨時間毀壞消逝,十分可惜。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揭示了另一種可能性,由教會成立文化資產維護中心,共同呵護上帝與教會同在的有形記憶。

總編輯|陳逸凡


【Dalul專題報導】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為推動教會保存歷史與文化資產,於2022年8月成立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此外,教會為了要有專門的單位處理文物修復,也於同年12月成立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目前,文化資產維護中心也包括文物數位化典藏工作,並將持續辦理文化資產教育、史蹟導覽等歷史教育推廣工作,以讓教會的文物與歷史能和社會對話。

值得注意的是,在籌組協會及中心的過程中,教會並未如預期遇到許多反對意見,而在溝通上,世代之間的隔閡也沒那麼厚重。東門教會牧師劉炳熹於3月6日受訪時對此表示,整個籌組與推動過程能夠如此順利,實屬上帝的安排,讓每件事情都出現得恰到好處。教會在推動協會及修復中心的過程中,也得到了整個教會相當大的支持。

劉炳熹指出,籌備過程能這麼順利,與教會的歷史推廣有莫大的關係。他從就任以來,一直致力讓教會的歷史能夠被會友認識與重視,包括教會在女性宣教上的地位、牧師巴克禮與其妻子伊莉莎白對教會的貢獻與意義等,這些都成為會友所關注的話題。此外,教會的歷史小組也一直在做史料的保存以及整理,對文物保存與修復有著很高的關注度。透過這些努力,教會成功獲選世界記憶名錄,並且進一步推動文化資產的教育與推廣工作。他表示,這一路上有眾人的努力與上帝的安排,想法才得以被串聯以至於被實現。

修復小教室。(相片提供/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

劉炳熹強調,認識自己的教會是很重要的事情,透過不斷的分享,可以讓會友充滿好奇心,更想深入了解教會的歷史與文化。這樣的好奇心,也可以讓教會在未來的發展與事工上,發展出屬於自己教會的特色。至於協會的籌組,一開始只有初步的想法而沒有完整的組織架構,不過由於教會的青年先行動起來,才讓需求產生,慢慢有了架構,再把計畫送到小會。在這個過程中,教會的不同世代都參與其中,共同發展。因此,行動是整個籌備過程中的重要一環。

東門教會總務部長蔡勝家長老受訪時表示,他身為教會總務部的長老,負責關注教會設備等相關事宜,也因此看見了教會擁有許多值得修復及保存的文物和物品。協會的成立對於推廣文化、保護文物有著很大的作用。儘管協會對於教會來說是個相對較新的組織,但它對於教會以及教會會友傳承文化及實務上的操作,都有很大的幫助。

蔡勝家表示,他從小生活在東門教會,看見很多文化和歷史在教會裡面流傳。然而,他也發現教會不夠重視歷史文化,尤其是在1980年代以後的信徒中更為薄弱。因此,過去歷史小組的成立以及現在歷史教育推廣協會的籌組,都是在補足教會很重要的歷史脈絡。除了這層意義之外,在實際的推廣過程中,也讓教會老、中、青三代的信徒有機會彼此對話,並展現出更多元的歷史推廣行動。


文史教育更具生命力 不同世代對話合作

協會至松年大學,教導如何保存書籍。(攝影/Dalul)

【Dalul專題報導】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除了致力於教會歷史及文物保存,同時透過教育、展覽等多元管道,推廣歷史的價值。最近,協會結合體驗學習,讓高中、大學生有機會實際體驗文物修復及數位化過程,促進教會和社會之間的交流與對話,落實教育推廣。

協會總幹事李新元於3月6日受訪時表示,過去在教會作歷史教育的經驗,概念很簡單,主要透過專題演講、歷史議題分享等方式,台南中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亦有歷史小組進行相關歷史教育,保存史料呈現方式多樣化。協會的成立,延續這樣的傳統,將歷史教育視為重要發展方向。如何擴大服務及推廣對象,是協會思考的重點與方向。

李新元指出,協會主要目的是透過歷史教育推廣,讓更多人了解歷史的重要性。協會以各種方式推廣歷史,讓教會各世代有對話的機會,促進歷史成為共同話題。協會也與外部資源合作,邀請非基督徒的民眾和學生進入教會,讓歷史教育推廣更加落實。協會不斷尋找刺激的方式,讓過去單方面的專講變為雙向互動,讓彼此之間都有學習的機會。

從2022年開始,協會開放對文物修復有興趣的學生透過體驗學習參與其中,目前已有四位學生參加。李新元說明,在體驗學習的過程,學生可以親自動手修復中心的文物,並觀摩文物數位化的過程等,讓協會和參與者有不同反饋的機會,也讓對文物修復有興趣的人可以實際觀摩和體驗。

在體驗學習的青年王柏鈞接受訪問時表示,透過此次機會,讓他對文物修復有更深入的認識,並且了解到修復師的執業過程,像是幫忙準備工作所需材料、攝影文物使之數位化的過程等。李新元指出,現在有四至五位修復師在伊莉莎白文化資產維護中心工作,大多數是年輕人,他們展現出對歷史的熱愛,並且依照自己的專業知識理解更多元化的歷史與文化脈絡。

有趣的是,協會剛好集結了三位不同階段與年齡的修復師,讓彼此的對話有更多的可能性與方式。李新元表示,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對於不同年齡層之間的溝通非常重要,他也需要學習如何與不同年齡層的人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協會給予工作者相當大的發揮空間,期盼透過不同世代的共榮與合作,讓文物、歷史的推廣有更長遠的發展。


紙質物品存放有學問 守護教會文化遺產

【Dalul專題報導】保存文物和進階的文物修復,一直是許多教會和單位想要發展的方向,東門巴克禮歷史推廣教育協會總幹事李新元表示,保存教會的文史資料,包括紙質的會議資料、和會手冊、歷年週報等,或是教會中的畫作、器具等,能夠讓具有歷史意義的文物得以保存,讓文化與教會的歷史脈絡得以流傳下來。這些資料的意義不僅能夠讓不同世代的教會有對話的機會,也能夠促進更多的共榮與合一。

在教會中,除了畫作、器具或建築等,最常見的文物是紙質資料,需要正確的步驟和觀念,才能有效地保存下來讓更多人看見。李新元提供了一些可以學習和仿效的點子,他指出,無論是在教會還是個人家中,保存紙質物品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只要養成習慣,在摸書或資料前,先簡單地清潔手部,讓手上的髒汙、油漬不會沾黏在書籍上,就能有效地保護好物品。而較為古老的書籍,在擺放時,應留出書櫃的空隙,讓書與書、資料與資料之間可以用雙手輕鬆拿取,才不會因為用力拿取或擺放過程中受擠壓而損壞。他說明,大多數書籍和資料不會因為隨著時間過去而損毀,而是會因為拿取方式不當,或是強行塞入櫃子時受擠壓而損壞。

李新元還提到環境的選擇,如果有防潮櫃可以擺放紙質文物,那是最好;如果沒有防潮櫃,就選擇乾燥的地點來放置。更謹慎點,如果書中的資料非常重要,可以先將書籍放入夾鏈袋中保存,切勿讓紙質文物受潮。另外,定期清潔除塵也很重要,可以用毛筆或毛刷等工具清理灰塵和髒汙。此外,定期晒書也很重要,讓書籍可以定期被翻閱或是拿到太陽底下攤開,避免啃食紙質文物的蟲類,如蠹蟲(俗稱書蟲)在書中生長,進而達到保護資料的效果。通常一年需一次定期做這些事情,才能達到良好的保存效果。他小結,紙質文物的保存相對於其他需要較多工序的材質簡單,只要定期翻書、打掃放書的環境等,其實就能有效保存。

李新元最後補充說明,如果希望完善留存資料的內容,除了好好保護好原物的樣貌與狀態,也可以透過科技的幫助,讓資料能夠完善地數位化。可以使用相機、手機等拍攝文物,並將資料作成電子檔,讓更多人可以分享並看見確切的內容。如果資料或書籍比較古老,就必須請專業人士幫忙修復或數位化,讓這些重要的記憶持續,得以傳承。

 

延伸閱讀|喚醒文物生命 跨越時空對話(下)


專題照片提供|東門巴克禮歷史教育推廣協會、攝影|Dalul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