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The Convention on the Rights of Persons with Disabilities, CRPD)決議通過、2008正式生效,台灣則在2014年通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施行法》;而CRPD的內涵包含「自立生活」,透過適當協助讓身心障礙者能夠擁有生活「自主決定權」,包含自我選擇、實踐與負責。本期專題透過「自立生活夥伴團體出遊」和全國首創「自立生活專班」,呈現自立生活的不同實踐樣態,也探討其中需要的政府政策與社會資源。


【林婉婷專題報導】2020年9月、經教育部補助下,國立屏東大學開辦全國首例「智能障礙學生轉銜及中學後教育方案-自立生活專班」,為心智障礙青年在高中職畢業後的繼續教育和轉銜提供新契機。當時招收的七名智青,已經在今年3月結業,並幾乎全數進入職場、穩定就業。

專班計畫由屏大大武山學院院長、特殊教育學系教授黃玉枝,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兼特殊教育中心主任張茹茵,特殊教育學系助理教授陳麗圓共同執行。談到專班創辦的起源,黃玉枝表示自己過去便關注心智障礙者在高中職畢業後的銜接情形;有些人透過身心障礙甄試升大學的管道進入大學,有些人接受社福機構服務,而有些人則留在家中,能力可能因此退化,且缺乏建立自信與自主的機會。

最右捧花者為黃玉枝。(相片提供/屏東大學)

另一方面,心智障礙學生在現行高教制度中,究竟能不能真正在學業和人際方面有所獲得猶未可知。根據教育部特殊教育通報網統計,111學年度上學期(2022年8月至12月),全台灣大專校院的身心障礙學生有1萬5304人,其中智能障礙學生有1262人、學習障礙5212人、自閉症3550人;而休、退學原因排除無資料與其他因素者,前五名依序為:學系興趣不符、職涯規劃不符、經濟因素、健康因素、提供支持服務仍學習困難。

黃玉枝在某次會議場合認識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諮商心理與復健諮商研究所副教授林真平;兩人對於心智障礙青年轉銜的想法一拍即合。經過更具體討論、交流,以及於國立屏東大學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報告計畫時獲得大力支持,「自立生活專班」於焉誕生。基於在地就業和校方人力等考量,專班試辦期間主要招收高屏地區的心智障礙學生,並媒合大學生擔任生活學伴和課堂學伴提供支持與協助。

國際上,心智障礙青年的繼續教育與轉銜已有案例,例如美國麻州大學波士頓校區社區共融研究所、接受政府補助的全國性組織「Think College」等等。林真平提到,自己曾閱讀心智障礙學生在高中後繼續教育的國外文獻,並在2019年赴美期間,透過同事連結得以拜訪位在德州、開辦心智障礙學生繼續教育與轉銜方案的四年制的大學及二年制的社區大學;後因緣際會認識黃玉枝、促成「自立生活專班」開辦。

林真平點出,美國的心智障礙學生在高中時期就注重轉銜至社會的培力,與台灣的教育制度與風氣並不相同;另她專業為職業重建,經常聽到第一線服務的夥伴分享,一般大學畢業的心智能障礙青年面臨職場適應挑戰。這顯示台灣教育需要設計更多元的方案與選擇,一方面提供心智障礙青年更多準備自我的時間與空間,另一方面讓非障礙學生在校期間累積融合經驗,待進入社會更可能達到友善、共融。或許要讓心智能障礙學生完全吸收各科系的專業學問仍有困難,但可以善用大學資源和情境,培養他們銜接社會和職場的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大專院校和高中職環境不同,尤其高中職學生仍是未成年人,多還是家長照顧;因此在學習或生活都更講求獨立性的大學,確實較適合成為銜接的預備場所。

黃玉枝說明專班推行的挑戰,同時也是「自立生活」實踐的普遍困難——家長們是否願意讓子女走出舒適圈?她坦言,有時學生們渴望獨立與自主,但家長會堅持親自接送或不放心讓其外宿等。留意到家長的觀念也需要被建立,於是「自立生活專班」第三年加入家長培力活動,邀請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芬芩介紹社會資源,也邀請智青來分享親密關係、男女交往等議題。

事實上,專班規劃豐富的生活技能練習,例如讓學生們自己選課、完成相關行政流程和前往不同校區上課,或如何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往返住家與學校;曾經發生家長因故無法親自接送,學生剛好可以實踐課堂所學、自己搭車到校的真實案例。

張茹茵。(相片提供/陳芬芩)

具有醫學工程與物理治療背景的張茹茵,介紹其中幾堂課程的設計巧思:學習如何操作記帳軟體與檢視收支比例;識別門診類別和練習填寫初診單;嘗試計畫性採購,例如要添購新衣,先透過網路查詢款式與價格,再到實體店鋪購買;為鼓勵學生們培養運動習慣,還特別設計訓練菜單並拍攝易懂的教學影片。這些都是基礎卻重要的「前端能力」養成。

除了課程,專班也安排班會與會議、大學部課程旁聽、企業參訪與實習等內容。以實習為例,首先帶領學生們到企業參訪,建立初步認識,接著是體驗、最後才進入實習階段。實習時間也是循序間漸進,先從每個禮拜半天開始,逐步增加時數與天數。不諱言最開始學生們要面對體力、工時、溝通等適應問題,也會有早退、放棄或抗拒的傾向,但藉由班會時間讓學生們敞開分享、共同面對難關,並請家長們配合輔導,後期情況大幅改善。

目前七位專班結業生中,小妤計畫創業、開設咖啡舖;阿綸在加油站;阿桑與阿德在庇護工場;小江於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小型作業所)服務;阿沛正在探索志向;而小宇則有志於長照領域,從擔任志工開始。

回憶起在專班的學習點滴,小妤印象最深刻的是「人際關係」建立,並直言不敢相信現在的自己可以獨自搭車、規劃假日時光。曾有情緒問題的阿綸如今穩定就業,並能夠將薪資部分交由母親協助儲蓄、部分自主管理及運用,期待日後考取正職。患有選擇性緘默症的阿德成功考取駕照且職業態度良好,有望從庇護工場轉到一般職場。

黃玉枝指出,藉由前端能力的養成,讓智青們能夠適應職場、穩定就業,知道自己工作的意義,也能夠自己分配勞動換得的金錢,從中找到自我價值感、成就感。陳芬芩則從自身的服務經驗表示認同,確實不是後端給予自立生活空間與資源就好,而是有前端能力的充足奠定,讓心智障礙者能夠預備好自己迎接獨立生活。

然而,「自立生活專班」能否續辦須先釐清權責問題。專班如要長期辦理,還是需要有公部門專責單位的支持,但由於涉及到教育和就業,主責應是教育部、衛福部還是勞動部?根據現階段的經驗,專班延續與運作其實相當考驗跨部會橫向連結、溝通。

另一個現實是,辦理專班要投入一定成本,可能令公部門望而卻步。但融合教育不是在當下看見數字與成績的效益;黃玉枝認為,專班的成立不只是改變七位學生,而是連帶影響他們的家庭和整個校園,讓學生們未來踏出校園、在社會上都可以成為心智障礙者的自然支持者。身為教育者,她們迫切期待高中職畢業的身心障礙者繼續教育與轉銜能獲得政府更多重視。

|延伸閱讀|【自立生活】攜手高捷志工 體驗無障礙一日遊


專題相片提供|國立屏東大學、陳芬芩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