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泰陽台中報導】國立台中教育大學台灣語文學系舉辦主題演講,由牧師張德麟主講「台灣白話字作品簡介」;活動在4月12日下午於學校勤樸樓教室舉行,吸引了50多位同學參加。在講座中,張德麟介紹一系列白話字作品,其中一些作品的著作時間跨越了百年之久。講座還涵蓋了一些知名的台文作者以及長老教會的宣教歷史與人物。2小時的專講時間讓同學們收穫滿滿,不僅加深了他們對白話字台語文的認識,也補足了不少台灣史軼事。
主持人為台文系助理教授梁淑慧,在引言時介紹講師的經歷,也表示與系上老師丁鳳珍都曾和張德麟共事過,期待這堂課能讓同學們發現白話字台文的朗讀趣味,以及文章內所散發出來的母語細膩的韻味。
張德麟在專講中總共推薦並朗讀了以下幾篇作品,包含2001年國小鄉土課本所收錄的課文〈阮兜〉,利用台文的韻母來表達聲音與情感;1938年柯承恩著作的〈感母恩的歌〉,描述母子間表達情感的敘事,如同歷歷在目;收錄在新聖詩122首、1900年牧師高金聲翻譯的〈替我拍破石磐身〉,以白話字精簡地將基督新教的信仰要義,透過曲調與文字來表達;1896年伊索寓言台譯的〈大石也著石仔拱〉,貼近台語文俗諺的撰寫方式,將〈獅子與老鼠〉寓言故事表達出來。
1897年高天賜發表在教會報的〈論瘟疫的事〉,透過白話字宣導民眾重視日常衛生環境的維持;1917年醫師戴仁壽著作《內外科看護學》的頭序,該書是第一本全白話字的醫科專書,也提到了幾位當時知名教友對這本書得以完成的感謝,例如陳延齡、林延棟、郭馬西、陳大鑼以及李仲義夫人石舜英等人;張復聚所著的〈拍賣藥膏藥〉,透過白話字所撰寫的反諷小品,讀起來著實有趣。
1895年的報紙〈台南交戰的消息〉,用白話字清楚描述當時的混亂場景,尤其是對所謂的知名抵抗人士的真實描寫,例如博得了「阿婆浪港」(a-pô-làng-káng)的劉欽差、以及捲款跑路的丘逢甲等人;2005年陳雷著作的〈鄉史補記〉,以漢羅文字呈現的鄉土故事內容,為現代台語文的閱讀提供了另一種選擇。
課程中,張德麟強調,早時台灣人因為牧師巴克禮所創作的羅馬拼音的白話字,而得到了新的西方建設與文明知識,透過眼睛吸收了文字,進而改變了腦袋中的思考,進而在1950年代以前,讓許多不識華語文字的台灣人,獲得學習知識的能力。此外,張德麟也於文章分享過程中,不斷提到白話字的普及,也得力於諸位早期國外宣教師的努力與付出,尤其是早期教會透過四大方向來宣教,分別是以身作則地宣教付出、醫療宣教的努力、社會服務宣教與文字宣教,精采地描述讓同學再次補充了有關基督教歷史知識。
最後,張德麟表示,雖然白話字在早期的受禁,是因為國民黨政府認為妨礙國語推動、造成社會隔閡不利團結以及國家安全理由等因素所致,讓當時社會環境形成母語斷層以及母語文字的失落。但因解嚴後近年來的努力,張德麟表示,他樂觀地看待白話字的復甦,即使文字表達有時是以漢羅並呈的方式來撰寫,但這也不失是讓母語將來興盛的方式之一。
敬請更正名字:台中教育大學梁淑「慧」
謝謝!
敬請更正人名:梁淑「慧」,謝謝!
平安,已修正,謝謝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