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廣場】從耶穌受難到復活──古語的意義與再思

(相片提供/Pixabay)

◉Sing ‘Olam

筆者在晨間靈修時,讀到兩處福音書所使用的語詞,皆源自古老的希伯來語和亞蘭語。分別為馬太福音27章46節的「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漢字音譯),和約翰福音20章16節的「拉波尼」(漢字音譯)。前者為耶穌在十字架上所呼喊的希伯來語和亞蘭語的混合語,後者則是馬利亞用當時的希伯來語回應耶穌。

首先,「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源於詩篇22篇大衛痛苦呼求的詩歌,馬太福音的作者為讀者們翻譯為:「我的上帝,我的上帝,祢為什麼離棄我?」(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以利」是希伯來語,意為我的上帝;「拉馬」為亞蘭語(意即為何),「撒巴各大尼」為希伯來語,整句為「你為何離棄我」。此句保留了耶穌時代的亞蘭語色彩,也是當時巴勒斯坦通用的語言之一。

耶穌呼喊:「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表現出祂擔負全人類罪惡時,深感上帝已離棄祂。站在旁邊的羅馬兵丁與軍官,無法理解希伯來古語,誤以為耶穌呼喊以利亞。若當時有門徒馬太在場通譯,則不會出現「語誤」的事。

另外,約翰福音20章16節的「拉波尼」,為漢字音譯的希伯來語。馬可福音10章51節記載耶利哥的盲人巴底買回應耶穌的問話時,也用了「拉波尼」。雖為漢字音譯,卻與原文「Rabboni」(夫子)發音相近,意為「老師」。無論是馬利亞或巴底買以希伯來語回應耶穌時所用的「拉波尼」,在古代猶太教中也用於禱告中稱呼上帝,但很少有其他相同的使用例子。有學者認為,約翰記錄的附加解釋使人懷疑馬利亞是否有意在此稱耶穌為上帝,這也不無可能。

從以上論點,我們再次以耶穌在十字架上以希伯來語和亞蘭語兩句混語的古語「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記念祂為全人類的罪惡受害、受難,以及思考復活的耶穌與馬利亞在墓園簡短對話的深意。這確證了福音記載耶穌復活的真相與史事。筆者認為這兩句古代語彙出現在新約福音書中,使聖經語言的資產更加豐富與精采。

台灣聖經公會鼓勵各族群語言,無論聽說讀寫的人口多寡,都盡可能以文字化翻譯族語聖經,尊重單語或混合語的存在,讓任何語言得以流傳後世。我們相信,語言是上帝賜予人類寶貴的禮物。語言的存在,不僅促成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對話,也有助於彼此權益與尊嚴的提升,這正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推崇的普世價值與意義。 (作者為前總會助理總幹事、阿美族退休牧師)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