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論】公共住宅與居住正義

台北市長柯文哲在選前提出「市府興建5萬戶公共住宅」政見,引起廣泛的注意,因為「台北居、大不易」,高房價、高租金,讓在此就業的年輕人生活負擔很重,平價出租給年輕人的的公共住宅,給了年輕人希望,可能也是柯文哲競選成功的一大原因。

柯市長上任後,果然立刻推動公共住宅的實踐,宣布將釋出台北市政府所擁有的570戶「捷運聯開宅」,以市價85折的租金租給符合條件的年輕人。但是立刻傳出聯開宅其他住戶的反彈,他們認為這樣一來,房租水平和房價會因此而被拉低,也擔心居住品質受影響。少數住戶的主張,被媒體操作成「階級牆」、「貧富門」,網路上一片罵聲,指責這種心態很自私,充滿歧視。

其實一直以來台灣人多以房地產為重要投資標的,很多人辛苦一輩子就是想買房置產,大部分人可能並不是房市投機者,但也會非常在乎房地產價值,因為擁有房地產似乎是一種人生成功的指標。某房產大戶說「房子不是用來住,是用來賭博的」,但對大多數的人來說,擁有房屋和成家、安定的夢想有關。從這樣的大環境來觀察,住戶維護自己的利益,在這個資本主義社會是天經地義。捷運聯開宅原本就不是設計作為社會住宅,而台灣社會對只租不賣的公共住宅也很陌生,一般人其實很難有清楚的認識和想像,住戶對這樣的轉折難以接受,應該可以理解,也需要主管單位深入溝通。

公共住宅得到很多掌聲,因為在目前的想像中,可以解決大都市龐大年輕就業人口的居住問題,甚至可以防止房地產過度炒作的情況。但公共住宅真的能夠平抑房價、實現居住權的公平正義嗎?

要解決台灣的居住問題,公共住宅其實只是一帖治標的藥。台灣目前財政赤字越來越高,政府大而無能,讓政府當大建商、大房東,真的好嗎?政府在規劃管理上,一定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甚至擴編機關。公共住宅的問題在於,由公部門來執行,往往很難妥善利用、管理。柯市長下一步的公辦都更,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變成文林苑第二?對個人私有財產的保障和公共利益之間的衝突,怎樣建立一套合理解決的機制?

要落實居住正義,不只是都發局的工作。政府最該做的是稅制改革。目前房地產的稅太低,而增值率太高,投機者不必付太多代價。應該以免稅來鼓勵興建低價住宅,以高額稅金來抑制豪宅和投機客。政府該做的是制定更為公平的遊戲規則。

可悲的是,立法院內多的是為地產商維護利益者,無殼蝸牛的力量微弱。如何讓國會議員跟著多數人民的需求走,而不是為財團圍事,必須繼續努力。除了政府出力之外,也期待擁有財富、房舍的人們,願意分享,願意照顧年輕人。位於大都會中的教會,若有足夠空間土地,是否可考慮規劃青年照顧宅或社會中繼住宅?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