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生態靈修:後疫情時代對受造物的關懷

文、圖◉蘇美珍(聖經學院教務長)

因新冠肺炎而延宕三年的生態靈修體驗營,5月1至3日順利於聖經學院舉辦。講師布克雷牧師分享了四場專講,由新竹中會大溪教會牧師胡宏志協助現場翻譯。以下是四場專講的摘要:

關懷飽受創傷的世界

此刻,上帝創造的美好世界正面臨四波危機:新冠肺炎、經濟衰退、氣候變遷和物種多樣性銳減,後兩波危機比前者更具威脅。危機卻也帶來契機(kairos),契機就是上帝打破常態,帶來改變的時機。天主教教宗方濟各在《讓我們夢想:通往更美好未來的道路》一書中談到契機,布克雷牧師引用他的三個標題分享:觀看的時刻、作選擇的時刻、行動的時刻。

1.觀看的時刻。
我們要看上帝對整個受造界的計畫,祂要我們與祂、與自己、與鄰舍、與整個受造界都有被修復的健康關係。只是我們離這個異象好遠,從1970年至今,全球已有68%野生動物遭滅絕,有2萬8000個物種瀕臨絕跡,而這都是人類造成的,我們當為此感到哀傷。

2.作選擇的時刻。
我們都祈願受造界能共享和平、公義與興旺,就必須選擇如何建設更美好的未來,選擇如何看待自己在受造界的角色,並選擇福音美德──對自然界感到欣喜、以謙卑的心向大自然學習、過簡樸生活、對未來心存盼望。

3.行動的時刻。
既然看見問題,也選擇了上帝的解決方式,我們就要採取行動,從社區小規模的在地行動,延伸到全球性的行動。我們的異象「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驅使我們行動,誠如一位基督徒領袖所說:「除非我們全都興旺,否則沒有人、沒有任何受造物可以興旺。」

透過靈修講座關心受造界。

成為真實世界中的教會

我們在建造教會?或建造上帝國?福音書給我們很多上帝國的圖像,例如鹽、酵母、光、種子,這讓我們看見很小的事物能帶來很大的影響。教會也如此,看似很小,卻能帶來轉化性的影響。羅馬書8章19節說:「受造之物切望等候上帝的眾子顯出來。」保羅用「上帝的眾子」來指基督徒,即教會,意思是受造界正在等候教會。為什麼?神學家賴特(N. T. Wright)在《天堂,有什麼好期待?:再思復活、終末與教會的大使命》中寫道:「整個受造界都在熱切等待,不僅是等待自己的救贖以及從腐朽和敗壞中得釋放,也在等待上帝的子民被顯明出來;換句話說,受造界在等待得救贖的人類被顯明出來,透過這些人類的管理照顧,受造界終將被帶回到它受造的目的──明智的次序。」

森林療癒。

根據歌羅西書1章15~20節,基督是受造物的源頭,是受造界的維持者,也是受造物的救主。整個世界都在祂的手中。這對蒙召成為基督身體的教會而言,有什麼意義?簡言之,教會要促成上帝期待在世界上看到的改變。可惜教會往往在文化上妥協,以致所傳的福音不再合聖經教導。今天教會要有新樣貌,成為讓受造界得祝福的方舟,服事破碎的世界。在禮拜中,我們說:「願祢的國降臨,願祢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天主教神學家孔漢思則說:「上帝國是得醫治的受造界。」

以受造物為念的敬拜

我們敬拜上帝時,要以受造物為念。意思是說,我們與受造界一起愛上帝,也透過受造界來愛上帝。敬拜的英文是WORSHIP,這七個字母衍生七件事,讓我們實踐以受造物為念的敬拜:

1.對上帝的創造感到驚嘆(Wonder at God’s creation)。
聖公會大主教威廉斯(R. D. Williams)鼓勵人們要走到戶外:「領受上帝賞賜的世界,到戶外散散步,把自己弄濕,挖土。」我們可以享受大自然,與受造物一起敬拜。

2.向上帝透過受造界所說的話敞開(Opening to God speaking through creation)。
聖經清楚表明,我們可以透過細心、專注研究大自然來獲得智慧。耶穌教導我們要看小鳥和花朵,我們有正視祂的教導嗎?當然,我們也要關注有關受造物呻吟的消息,關注所處環境的生態變化,為受造物遭濫用而哀傷,並為上帝美好的世界禱告。

3.定根於上帝安置我們的地方(Rootedness wherever God plants us)。
猶太哲學家西蒙‧韋伊(Simone Weil)說:「定根也許是人類靈魂最重要,卻最不為人知的需要。」上帝將我們安置在某一個地方,那地方就成為我們的家,讓我們有歸屬感,可以認識那個地方,也去愛它。

4.安息和簡樸生活:休息、節奏和減少消耗自然資源(Sabbath and Simplicity:rest, rhythms and reducing)。
以賽亞書30章15節:「你們得救在乎歸回安息;你們得力在乎平靜安穩。」在忙碌中,我們要挪出時間享受世界的美善,修復我們與自己、他人、受造界和上帝的關係。在過度消費的時代,也要學習過簡樸生活,以榮耀上帝、幫助窮人、守護地球作為我們的生活模式。

5.動手參與創造(Hands-on involvement with creation)。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旺加里‧馬塔伊(Wangari Maatha)說:「除非你挖一個洞、種一棵樹、澆水、讓它存活,否則你什麼都沒做,你只是說說話而已。」為此,我們可以在窗台種植盆栽,或當志工照顧生態保護區或公園。

6.整合我們所有的關係(Integration of all our relationship)。
聖經挑戰我們要在上帝面前把自我整合起來。歌羅西書1章17節:「基督在萬有之先就存在;萬有也藉著祂各得其所。」(現代中文譯本2019版)若沒有耶穌,一切都會分崩離析。感謝主,藉著基督的十字架,我們支離破碎的生命得以重新整合。祂被撕裂,卻將我們連結一起,祂的身體擔當了我們世界的困惑和混亂,也讓我們與自己、與鄰舍、與世界和其上的生物、與上帝連結在一起。

7.為上帝國在地如同在天禱告(Prayer for God’s Kingdom on earth as in heaven)。
我們可以有多種為上帝國祈禱的方式:與受造界一起祈禱──驚嘆與敬拜;在受造界中祈禱──哀嘆與盼望;聆聽上帝透過受造物所說的話;為受造界代禱;與他人一同祈禱。

我們敬拜上帝時,與受造界一起愛上帝,也透過受造界來愛上帝。

從實作反思生態靈修

在短短三天兩夜的營會,聖經學院在第一天下午也邀請從事「森林療癒」長達20幾年的林一真老師,分享森林活動對人體健康的幫助,也述說她與團隊如何在馬偕醫學院建置「真愛森林」,作為示範場域。第二天下午安排兩個工作坊,一個是「森林療癒」,學員在林一真老師帶領下,深切經驗到與夥伴進行信任行走及與小家合作共融帶來的美善;也藉著如孩童般自由自躺在草地,使疲憊的心得恢復、焦慮的心得安慰。另一個工作坊是「木工手作」,學員仔細聆聽王惠華老師說明後,就輪番上陣進行木板裁切和磨砂,鐵鎚敲打聲此起彼落,不知不覺三小時過去,一張張細緻的禱告椅就呈現在眼前。學員都很興奮,有人說,過程雖然很累,但也很療癒。

木工手作。

而今,精采動人的演講已結束,生態靈修體驗營已落幕,再來呢?我相信與會者正在思索如何把握上帝賞賜的契機:觀看、作選擇、行動,然後有份於台灣的生態關懷。俗話說:「萬事起頭難!」但我們若像布克雷牧師所說,一步一腳印,先從改變生活型態開始,然後慢慢擴展到教會、社區,只要大家同心合意,必能讓我們的島嶼一點一滴展現原有的美麗樣貌,也為後代留存一個友善、永續的生活環境。夥伴們,加油!


走上生態關懷之路的布克雷

「生態靈修體驗營」講員布克雷牧師(Rev. Dr. Dave Bookless)來自英國,他在多元宗教文化的布拉德福德市(Bradford)任教,也在多元族群的索撒爾區擔任聖公會牧師,同時又是國際基督徒生態保育組織磐石(A Rocha)的神學主任,著有《耶穌的環保學:活出聖經中神、人、土地的美好關係》一書,幾年前曾經來台分享。

布克雷年輕時,深受甘地、孫大信和約翰‧斯托得(John Stott)影響。甘地熱愛耶穌的登山寶訓;孫大信常用大自然的故事,在印度四處傳講有關耶穌的事;斯托得則是著名的作家和講道者。他們的思想,對布克雷的研經和講道大有幫助。

1989年,布克雷和妻子安妮到英格蘭錫利群島的一個小島度假。假期結束,他要丟垃圾時,卻發現原本非常美麗的沙灘竟變垃圾山。就在那一刻,有聲音對他說:「你對我的世界做這樣的事,你認為我會怎麼想?」布克雷開始思考自己丟棄的垃圾會到哪裡,他又能做什麼改變。他開始以不同方式讀聖經,提出新問題,以前只問:「上帝對我說什麼?」後來會問:「有關上帝對所有受造物的目的,這段經文對我說什麼?」讀到挪亞方舟,看到一位上帝,不僅拯救人類,也拯救每一種動物,與所有受造物立約。讀到約翰福音3章16節,發現譯為「世人」的希臘文是kosmos,是指整個創造的秩序。上帝確實如此愛這世界的一切,包括脆弱而複雜的生態系統和數百萬種的物種。

自此,他步上生態關懷之路,竭力投入,至今仍四處演講,不斷為「生態教會」(eco-church)催生。十幾年來,他在許多國家推動實作環保方案,成效卓著。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生態靈修:從不同進路認識創造主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