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派聯盟總結國是建言 給總統候選人出考題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6月2日,台派聯盟於立法院群賢樓九樓大禮堂召開記者會,針對聯盟日前於七星中會濟南教會召開的「2023民間國是會議」做出總結報告,並向明年角逐總統的候選人提出制憲、入聯、陪審團制等國家正常化考題。

民間國是會議發言人、台灣制憲基金會執行長林宜正表示,1996年台灣民選總統到今天,台灣的政治領域就是抗中與親中兩股力量在角力。到今天為止,總統是政黨輪替,明年大選能否打破這樣的政治規律與格局為眾人所關注。他表示,明年大選更深的意義是「台灣是台灣人的國家」,明年台灣人要決定國家發展的總路線,是走向世界面對中國,或是走向中國面對世界。

林宜正指出,堅定的台派的基本信念與價值,是正名、制憲,以台灣名義參與國際社會。廣義台派,則是2020年選舉時投給民進黨、時代力量、台灣基進與民眾黨的民眾,根據基金會做的民調,台灣有九成以上民眾不想成為中國人。這些台灣人一方面不想成為中國人,另一方面害怕戰爭、期待和平,因此,誰能為台灣帶來和平,而且要作台灣人、不作中國人,同時得到和平發展的機會,會是明年大選的關鍵字詞,也唯有台灣走向世界,才能集結國際力量面對中國威脅。

林宜正表示,賴清德角逐明年總統,面對的不是其他政黨候選人,而是台灣內部親中勢力。中國必定在明年大選以莊家的角色出現,企圖全力支持親中勢力取得執政權。因此,台派聯盟的首要任務是站在抗中的第一線,竭盡全力阻止親中勢力在台灣獲得執政權。

真理大學助理教授、台灣教授協會會長陳俐甫表示,民間國是會議的建言包括如何使台灣成為國際社會承認的國家。一個國家需要具備兩個條件:首先,人民要認同自己居住的土地是一個國家;其次,國際社會要接受這一事實。目前的台灣,不再追求收復中國、反攻大陸已是全民共識,確立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的狀態,但這不意謂著建立台灣國的決心已達到最大程度。因為目前司法體系仍然延續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的法律,包括國旗、國歌和五權憲法;教育內容大部分仍著重中國,若沒有以台灣為主體的文化,就無法算是台灣文化,中國文化應該是台灣文化的一部分。雖然大多數民眾都希望台灣獨立於中國之外,但顯然台灣社會尚未做好準備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陳俐甫指出,國際上,互不隸屬不等同於完成獨立,因為中國政府併吞台灣的野心並未消失,所以台灣必須抵抗中國侵略,而這種抵抗包括在教育中確立自己的認同。台灣在教育政策方面必須加強台灣的文化與歷史教育,同時強調國際人權標準的教育,而不是中國封建式的教育。

律師鄭文龍提出國是會議報告中司法改革的共識。他指出,社會要正常,一定要司法公正,國是建言的共識是司法改革要改成民主形式的司法,也就是說,既然台灣是民主社會、民主社會是以人民為主,司法審判制度必須是陪審團制,檢察長與法官由人民推選。

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蔣為文提出國是會議報告中教育與文化的共識。他提到,推動雙語的教育政策,必須是台語與英語,而不是華語與英語。只要台語是主要溝通語言,中國製造認知作戰對付台灣的效果就會大幅降低。

對代表民進黨競選明年總統的副總統賴清德有無期許?林宜正表示,目前雖然民調說賴清德居於領先位置,但令人憂慮的是,支持度停滯在35至40%,因此賴清德要有更清楚的台灣未來藍圖,集結社會力量,才能夠免除中國的威脅。陳俐甫則表示,候選人都必須提出能夠感動年輕人的藍圖,使他們相信新任總統帶領下的台灣會比過去八年更好。民間國是會議總召集人張葉森則提醒賴副總統,要角逐成功,就要讓新生代看到希望,才能夠突破支持民意停滯現狀。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