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之前與之後 作家沈信宏談性別與關係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高雄三餘書店為響應5月17日國際不再恐同日與6月驕傲月,舉辦「性別之外——身體、角色,有時還有故事」系列書展系列書展與講座;6月4日下午在書店三樓、第三場講座準時登場。該場邀請作家、教育工作者沈信宏主講,以「男人之前與之後」為題,與現場聽眾們分享觀點、交流看法,探討「男性」的性別經驗。

現職國中教師的沈信宏,著作有《雲端的丈夫》《歡迎來我家》和《成為男人的方法》。他分析自己創作的脈絡:《雲端的丈夫》從自己與妻子的相處、溝通來談性別分工;《歡迎來我家》談到原生家庭;而《成為男人的方法》則進一步呈現自己12歲、24歲和36歲時如何看待與經營「關係」,包含在離異父母身上尋求認同、在歷任交往對象身上釐清何謂愛情,及在自己孩子身上學習父親角色。

沈信宏因青春期時發育較慢、沒有像同儕有明顯的生理變化,因而感覺自己「壞掉」、與環境格格不入;不敢與人討論苦惱的他,只是遠離同齡男孩的活動,選擇安靜讀書或與女孩來往;但這也使得他被其他男孩嘲弄、甚至被長輩認為是「家裡沒有父親」才不夠有男子氣概,而母親則不斷灌輸男性要剛毅、成才的觀念。

(攝影/林婉婷)

除了性別角色的焦慮,單親家庭的標籤、父親家暴的陰影、母親惡言的刺傷也深深影響沈信宏。直到開始寫作,他才開始直視父親家暴的回憶;後來也知道何謂「家暴目睹兒」,並坦言擔心暴力代間遺傳、自己也成為家暴者。母親當年因為經濟壓力疲累不堪,以言語否認孩子存在的價值;現在已為人父的沈信宏,雖能理解母親當年行為背後的原因,但無法否定自己曾被傷害的事實。沈信宏表示,作家們透過書寫整理對原生家庭的情感,也在過程中建立有別於父母的「自我形象」。

沈信宏另介紹自己在著作中描述男性間友好、男女間交往、職場陽剛文化等片段,也提到婚姻對自己的影響。「先暸解自己,才能暸解別人。」他表示,當重新檢視自己在「成為男人」路上的追尋與失落,才發現要成為男人的方法只有「自己的方法」。而他也觀察到隨著時代變化,現在學校普遍對多元性別氣質與性傾向有更多理解。

(攝影/林婉婷)

最後問答,有人從近期接連被揭露的性騷擾事件,延伸指出是否應該聚焦關心女性處境、為何要關心男人?沈信宏認為不論性別,議題的背後是「人」,雖不諱言有些男性安逸於優勢群體、不會特別關心或擔心自身言行是否冒犯別人,但男人的樣貌其實很多元,不能把男人看成「同一種樣子」,當代社會應該能夠提出不同的討論。問答時間有幾位聽眾分享自己聽講心得與性別經驗,提到家暴目睹兒對暴力的身心反應、哨嘲弄別人性別氣質帶有貶抑特定性別、區別強弱的意味等等。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