閃爍的南方訊號 認識高雄勞動者文學

(攝影/林婉婷)

【林婉婷高雄報導】1970至1990年代的台灣,經濟蓬勃發展,但社會仍處於高壓、威權的統治中;文學家以文字記錄勞動權益、環境保護與自我認同。高雄文學館即日起至9月24日在一樓主題展覽室舉辦「閃爍的南方訊號——初探1970-1990s的高雄文學」展覽,並特別與高雄市立美術館「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覽串聯。

延伸閱讀: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高美館展覽呈現南台灣史

本次展覽分為三大主題:「書寫的二極體」談1970年代的勞動者文學,「文藝雙聲道」介紹1970年代文學與美術的交織與在地方發展歷程,「揚聲共振」呈現1980至1990年代的文學家們如何以筆關心社會。

(攝影/林婉婷)

在「書寫的二極體」展區,可以透過文字認識台灣早期的勞動環境。1960年代末期加工出口區陸續設立,吸引許多年輕人前往謀職。有志創作的勞動者們會投稿區刊、甚至參加徵文比賽;1970年代,有著工人經驗的文學家們,諸如楊青矗、李憲昌、陌上塵等人的作品,更深入描寫勞動現場議題,引發勞動階級讀者的共鳴。

(攝影/林婉婷)

「文藝雙聲道」展區則介紹兩位藝術家:朱沉冬和施明正。朱沉冬自學繪畫,曾創辦「青年藝術創作發表會」,也積極舉辦在地藝文活動,鼓舞許多年輕人投身創作。而施明正曾因受「台灣獨立聯盟案」牽連而入獄、錯失赴美舉辦畫展機會;獄中的他提筆撰寫小說,並發展成為風格獨特的監獄文學。兩位的作品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展出中。

「揚聲共振」聚焦關心社會的藝文工作者,包含在解嚴前即成立的媒體組織「綠色小組」、醫學生組成的「阿米巴詩社」、投身美濃反水庫運動的鍾理和之子鍾鐵民等;另談到在高雄設立據點、透過副刊讓本土文學家有發聲管道的三大報章,分別是《台灣新聞報》《台灣時報》與《民眾日報》。

(攝影/林婉婷)

展覽也設立藝文活動與社會事件年代表,互相對照可以暸解藝文界如何回應社會變化;展場也有互動區,民眾可以依循引導抽卡與填空,創作屬於自己的短詩,從中思想現代勞動環境與數十年前有何異同。歡迎民眾把握展期前往欣賞與體驗。

(攝影/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