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李登輝百歲誕辰 透過他認識台灣的一百年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前總統李登輝的一生見證了台灣從殖民時代到民主自由多樣而豐富的歷史,今年適逢李登輝百歲誕辰,「故事 StoryStudio」與李登輝基金會合作,7月15日在台灣大學農經大講堂舉辦「李登輝與台灣的一百年」紀念活動起跑講座,帶民眾重新認識這位前總統,也透過他重新認識台灣的一百年。

這次講座由李登輝基金會董事長李安妮、專欄作家周奕成及國史館館長陳儀深共同座談。李安妮在講座上透露她與父親的生活和她對父親的觀察。他們曾經因同性婚姻議題在家中數次大聲吵架,但父親能夠接受新觀點。李安妮說她支持同性婚姻,信仰基督教的李登輝縱然不支持同性婚姻,但能夠理解她談論事情的重點,就是以愛為基礎建立家庭的重要性,而不局限於形式。她慎重提醒父親面對記者提問這個議題時,不要對這個議題發表言論,這也是李登輝對這個議題較少發言的原因。這表明李登輝能夠接受新觀點,不僅僅固守於原有的想法。

談到李登輝的政治觀點時,李安妮說父親是通權達變的人,但他堅持原則。他大量閱讀哲學書籍,並對各種事物充滿好奇。他和人討論事情時,會一直追求事情的本質,抓住事情討論的核心目的。有人從政治分析認為他有潔癖,可能受到日本教育的影響,公事與私事非常清楚分開。李安妮回憶成長時光,家裡從來沒有來自公家的紙張和筆。她說父親喜歡把事情做得明明白白,包括書籍、紙袋和繩子的整理,「這是他的秩序感。」而這種秩序感對於記憶和學術研究都有很大的幫助,有助於他掌握問題的層次。說到這裡,李安妮突然話鋒一轉,提醒聽眾當今角逐2024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經常把不同層次的事情混為一談,這種人慣常胡說八道。

李安妮強調,父親對台灣的認識始終是一個國家,雖然台灣的國家認同需要時間,但必須做好準備。因此他提倡農業精緻化,工商業要建立根基且具控制權,他曾經因提倡「戒急用忍」而受到批評,然而如今看來,確實產生了「護國神山」半導體產業的成果。

李安妮進一步提到,李登輝善於追根究柢,但宗教層面並不這麼做。因為他認為只有這樣,宗教才能成為靈性的來源,才能夠因祈禱帶來希望。她經常目睹父母祈禱,並確實看到祈禱能夠舒緩李登輝的壓力,進而解決問題,走過逆境。

周奕成則表示,他曾與李登輝對立,在1990年3月的野百合學生運動中,他視李登輝為抗爭的對象。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參與台灣民主化的過程,意識到自己與李登輝儘管立場不同,在追求台灣民主上有共同的目標。1999年,周奕成是民進黨中央負責文宣的主管,而任職總統的李登輝提出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特殊國家關係,因此他寫了一篇民進黨中央的新聞稿回應,表達民進黨對李登輝這樣的言論表示歡迎,而民進黨也調整了路線,接近李登輝的立場。但這是一條需要非常精準走在鋼索上的路線,唯有在野與執政共同合作,台灣才能持續前進。

周奕成指出,在修憲問題上,有學者提出李登輝開創了中華民國的第二共和,將中華民國轉變為台灣的國家體制,通過逐漸實現民主投票,確保修憲後的憲法體制獲得台灣人民的同意和合法性。

陳儀深則提到,1990年代的修憲對中央政府制度產生了影響。他解釋為何李登輝在當時要與民進黨黨主席許信良妥協,主要是因為國民黨已分裂出新黨,國民黨無法在第三屆國民代表大會獲得四分之三的多數。他強調,1990年代是台灣轉型和國民黨本土化的時期,也是民進黨朝中間轉型的時期,因此,1997年的修憲是國、民兩黨合作的成果,被稱為「合作修憲」。1999年民進黨通過〈台灣前途決議文〉後,李登輝提出台灣與中國關係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的概念。

陳儀深指出,有些人僅從中華民國《憲法》的角度看待憲法議題,認為它是外來的,然而,1990年代進行國會全面改選時,憲法經歷了六次修正,臨時條款廢止後改以增修條款運作,這是台灣憲政制度的形成。回顧李登輝的政治生涯,可以看到台灣民主的許多面向,而國史館是總統文物管理的主管機關,陳儀深歡迎大家參與國史館即將在7月29日舉辦的研討會,更深入了解台灣民主化,以及李登輝面臨的困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