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國榮台北報導】玉山社、前衛出版社及神學禮拜日,於7月16日在濟南教會舉行講座,邀請美國南卡州查爾斯頓學院歷史系名譽教授蔡榮芳擔任主講,濟南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台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周婉窈擔任與談,以「台灣知識人的宗教與普世關懷——從黃彰輝與林攀龍談起」為題探討黃彰輝與林攀龍對宗教、普世價值的重要觀點。
蔡榮芳在演講中特別提到林攀龍創立的「霧峰一新會」;該組織成立於1932年、至1937年結束,提倡自由人文主義思想。林攀龍認為,拯救台灣同胞需要挑戰華人社會傳統的價值觀念,這些觀念諸如重視財富追求、多子多孫和長壽;他主張自由人應該透過日常生活的改變,尊重人生的起點,創造真善美的生活,也強調真理使人自由,台灣人需要從內在的真理自我解放,這樣才能成為美麗島居民、具備品格的人,並實現台灣的拯救之路。
蔡榮芳也解釋身為牧師的黃彰輝為何也積極參與政治,並提到「情境倫理」的概念。黃彰輝認為神學必須建立在特定情境之上,不能抽離時空、忽視歷史背景和當地處境,不能隨意引用容忍、寬恕的聖經字句去包容社會現實中的不公不義;黃彰輝認為基督教所追求的公義,必須建立在真正的自由和真理的基礎上。蔡榮芳根據黃彰輝觀點強調,耶和華指望公平和公義,耶和華也為受屈的人伸冤,耶穌基督是宗教和政治自由的戰士。
蔡榮芳結論時提到,林攀龍與黃彰輝這兩位基督徒,代表信仰自由、民主主義的思想,他們強調台灣應該朝向民主化、本土化和普世價值的方向發展。然而,同時期也存在著崇尚蔣介石的基督徒,他們堅守著中國史觀和中國民族主義的信念。儘管這些統派人士和基督徒在台灣已經成為少數,但他們仍然具有相當的活力與影響力,這些人受到黨國教育灌輸的中國史觀和中國民族主義,這樣的意識形態正在考驗台灣人民的智慧。
黃春生在與談時肯定蔡榮芳的研究成果,指出雖然蔡榮芳並非基督徒,但能夠撰寫《從宗教到政治》和《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兩本描寫關於黃彰輝和林攀龍的著作,實屬不易。這兩本著作內容展現黃彰輝和林攀龍的人文精神的內涵,深刻反映了這些精神領袖對宗教和普世關懷的理解。
黃春生特別提到黃彰輝在台南神學院擔任院長期間,與故前總統李登輝常有往來,邀請李登輝去演講;當時李登輝的演講談到台灣人如何過更好的生活,並引用黃彰輝所提到的認同價值觀點。之後,李登輝代表欺壓台灣的殖民政權國民黨出任中華民國總統,當時的長老教會態度反對,但黃彰輝表示應給擔任總統的台灣人李登輝一次機會,自此長老教會開始關注李登輝擔任總統的表現。
回顧到1923年,蔣渭水和台灣文化協會在全台舉辦演講,次年又舉辦夏季學校;黃春生說,這些活動的出現是因為有一群知識份子看到台灣過去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因此呼籲並引領啟蒙運動。他強調,台灣的啟蒙運動尚未完成,台灣人仍需挺身而出,成為自己國家的主人。
他點出,儘管有角逐2024年總統選舉的在野黨黨主席嘲笑和歧視非醫科的學識與專業,在其著作裡稱讀文科的人是「六流」,但人們必須認識到,人若沒有歷史,理想就無法深化;沒有深入的歷史反省,理想就會淡化。
而周婉窈在與談中指出,霧峰一新會結束的原因是受到日本殖民當局的威脅;從成立的那一年開始,這個組織就受到壓迫,而且壓迫的力度逐年增加。她強調,必須關注日本時代殖民統治對台灣社會的壓迫,不能對殖民統治持有美化的觀點。霧峰一新會成為一個警世的例子,提醒台灣人正視在戰後再次被殖民所帶來的問題,並努力克服這些困難,「尤其是在我們面臨國共第三度合作的此時刻。」
周婉窈表示,《從宗教到政治》和《知識人的想望與行徑》讓讀者更深入了解了黃彰輝和林攀龍這兩位值得台灣人認識的重要人物。同時,周婉窈談到戰後台灣的現實「實然」是中華民國和國民黨的「黨國殖民統治」,但這不應該是台灣的「應然」。她強調中華民國並不等同於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的束縛、死穴。她呼籲人們要大膽想像一個屬於台灣人的國家,要救亡圖存只有台灣建國一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