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杰談香港抗爭運動 分享流亡者的盼望

(攝影/邱國榮)

【邱國榮台北報導】七星中會濟南教會香港團契於8月6日邀請集政治評論家、散文作家、歷史學者、人權倡導者於一身的余杰前來分享,以「香港的死與生:從敦刻爾克撤退到諾曼第光復」為題。在此次講座中,余杰專注於思想史層面,反思香港逆權運動失敗的原因。

余杰指出,香港受到新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類似韓國人認為北方保存了更加正統的小中華,香港人認為自己在南方保存了同樣正統的小中華。新儒家代表如錢穆,對香港產生了負面影響;他在香港設立新亞書院(現隸屬香港中文大學),這種影響對香港逆權運動造成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與對台灣的影響相當。

其次,香港對中共的極權主義並未有清晰的認識。尤其在鄧小平開啟偽改革開放後,香港對中國的崛起和強大產生了錯誤的現代化理論,認為中國必然會走向民主化。然而,現實顯示這種看法是不切實際的。

第三,雖然香港在英國統治下長達一百五十年,但對英國秩序(如英美秩序和清教徒秩序)的了解甚少。余杰發現儘管香港相對富庶,但香港英國化程度遠不如印度。此外,香港人甚至將英國女王稱呼為「事頭婆」,反映了對英國形成《大憲章》的政治秩序及背後的觀念秩序等所知甚少;即使是香港的教會,對清教徒秩序也未有深入理解。

余杰進一步指出,香港要迎來類似諾曼第光復的時刻,必須解構中國並拋棄中國傳統文化。他認為如果僅僅實現帝國式的民主化,香港仍難以獲得真正的自由。余杰還指出,現代人應該超越「兩岸血濃於水」這種思維,因此他自己定位為「今生不做中國人」;已經拿到美國公民身分的他在國籍上是美國人,在種族上是蒙古人,在地理意義上是蜀國人(四川人),在宗教信仰上是基督徒,以及在價值觀上是右派、保守主義者或古典自由主義者。

余杰強調,香港人流亡世界各地並不僅是為了逃離極權暴政,更是為了在新的地方生根發芽,發展出新的思想觀念和價值,以期有朝一日帶著這些收獲回到香港,「但我們必須承認現在是失敗,承認現在香港已經死亡。」

在談及劉曉波的去世時,余杰感到非常難過。他對劉曉波用殉道方式喚醒同胞的努力表示敬意,但同時指出同胞並未被喚醒。他認為,如果劉曉波在更早的時候離開中國,在其他國家發展他的思想家身份,可能會產生更大的影響。

因此,余杰主張保留生命,到其他地方發展;相信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光明終將來臨。他強調,儘管無法親身見證理想的實現,但對自由重現香港和四川獨立成為蜀國的信念,仍將激勵他不懈奮鬥,為這樣的理想努力,終將無愧一生。

(攝影/邱國榮)

在講座上,濟南教會主任牧師黃春生回應時表示,作為牧師與基督徒,他堅持有更高的國度觀、即上帝國。他表示,若台灣獨立走向專制,他不會接受這樣的國度,而是希望台灣能擁有普世價值的上帝國度觀;也強調基督徒都是上帝國度的公民,無論身在何處,應該以上帝國價值認同為共同體。

他提到敦刻爾克撤退和諾曼第登陸,強調「撤退」不代表放棄實力,而是為保存力量、為未來的勝利準備。最後也指出台灣面臨的威脅不容忽視,包括內部民眾價值觀混亂等問題,導致民主被葬送的可能性不低,再次呼籲基督徒在信仰上要與上帝國度連結,以幫助面對眼前的挑戰。

在問答的時間裡,一位香港人分享了自己對香港逆權失敗的看法。他認為香港是一個難民的社會,因此「求生」變得十分重要。此外,他指出英國政府給予香港人自由與法治,卻沒有民主,這導致香港民主發展的困境。他支持香港和台灣獨立,但強調這種獨立必須建立在上帝的國度觀念下。

另有一名港人問及流亡者如何平靜自己的情緒?余杰回覆表示,首先要實現經濟獨立,因為缺乏經濟獨立會影響到精神獨立。他也強調要有更高的信仰,這樣可以超越對故土的鄉愁;以基督徒的角度來看,盼望在上帝,即使遇到挫敗也不會動搖他們的價值觀。此外,他提到建立新的朋友圈十分重要,他自己在美國找到不同族裔的朋友;然而,更重要的是維持和重建親密的家庭關係,因為孤獨容易讓人感到挫敗。

講座結束後是簽書會,不少人拿著包括《香港獨立》等余杰的著作請他簽名或合照。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