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口無遮欄】看見可能,而非失能

(相片提供/pch.vector - freepik)

◉高有智(媒體工作者)

台灣的失智人口逐年增加,根據失智症協會推估,2022年底約有32萬人,65歲以上者,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則約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牽動無數家庭為此所苦。

失智症(Dementia)是腦部疾病,不是正常老化,更不是難搞的老人家找麻煩。除了常見的阿茲海默症,還有許多不同的疾病種類。過去社會對失智者貼上「老番癲」等負面標籤,甚至有排擠與歧視的言行舉止,其實都是因為我們不了解失智者。

筆者因為工作關注長照,最近採訪失智照顧的議題,來到台北市民生社區的「瑞智互助家庭」採訪。這個服務據點平時聚集一群失智者和家屬,也有開設培力工作坊,一群失智夥伴們一起規劃導覽活動,樂於分享,接待外客。儘管導覽很難流利自如,但他們願意走出家門,努力接觸人群,也找到自己舞台,這裡的照顧並非是取代他們的生活能力,就像工作人員分享說:「看見可能,而非失能。」

台灣的失智症者近七成都是極輕度和輕度,失智症協會強調:「他們需要的不是過多的照顧,而是要維繫及發揮原有的能力。」在採訪中,看到協會積極培力失智者,看重失智者的能力,給予發揮潛能的機會,也提供舞台讓失智者展現能力。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是繼日本之後,成立亞洲第二個失智者諮詢顧問小組,邀請輕度失智者籌組倡議失智症政策的「顧問小組」,表達對失智服務與政策的經驗和觀點,自我倡議失智者權益,展現自我決定的能力與機會,提升大眾對失智症的認識及友善態度。

顧問小組成員之一的曾清芳,因擔心太太記憶力大不如前,便和太太一起到醫院檢查,沒想到夫妻同時確診罹患阿茲海默症。他當時還在工廠工作,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也怕工作不保,因此不敢告訴別人。在2022年國際失智症協會亞太區會議時,曾清芳勇敢站上國際舞台分享早期診斷的好處與罹病的經驗。他也大方地說:「我原本是個木訥保守的人,很少社交,沒想到失智後參加顧問小組,拓展了我的視野,生活比以前更精采。」

日本早發性失智症患者佐藤雅彥參與籌組失智者倡議組織,不斷呼籲社會重視失智者的想法與權益,他說:「即使得到了失智症,也不要放棄人生!自己要怎麼活下去,是由自己決定的,而生命的價值也是自己可以創造的。」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