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林哲夫】推動城鄉宣教運動 致力台灣建國(下)

(攝影/林宜瑩)

平等待他者 樸實生命堅持奉獻

【邱國榮專題報導】URM講師鄭國忠牧師接受採訪,談及了他與林哲夫的認識和情誼,及受到其影響的經歷。1987年,鄭國忠前往加拿大接受URM訓練,首次與林哲夫相遇;在他的印象中,林教授展現出謙恭、熱情、愛台灣的特質。鄭國忠形容林哲夫是一位充滿愛和熱情的人,將一生奉獻給台灣,即使年屆90歲,對於台灣的未來依然充滿理想與夢想。

鄭國忠當年結束立法委員職位後,與林哲夫一同居住在總會幹事宿舍,林教授經常以一份新鮮的早餐照顧鄭國忠,體現出師長對學生的愛護;林哲夫生活簡樸,幾乎都穿著二手衣服、筆記都是用廢紙,力行儉約,將積蓄用於台灣獨立運動。日常謙卑有禮,但對不公義毫不妥協,堅持奉獻自己。

(相片提供/楊武男)

林哲夫深刻影響鄭國忠的人生選擇和牧會生涯。他分享自己從尊師身上學到,即使在追求自由與公義的運動中,也要平等看待每個人,將台灣視為上帝的國度,使上帝國能夠落實在台灣。

鄭國忠回憶,在加拿大接受URM訓練時,林教授身體力行,協助保持教室整潔、讓學員們能夠專注課程。他形容,林哲夫就像抹布不斷地為學員們清理教室,象徵著這位師者對URM核心價值的承諾;這種抹布象徵被延續,台灣URM助教也稱為抹布,接續林哲夫以平等對待每個人、樸實照顧學員生活的精神。

鄭國忠表示,林哲夫在台灣的影響涵蓋多個層面,特別在台灣獨立運動。從URM開始在加拿大舉辦訓練,林哲夫就積極參與台灣獨立運動的策劃與行動。在1990年,林哲夫意識到純粹的努力不足以達成目標,於是開始尋求非暴力抗爭路徑;他邀請貴格會的專家來指導URM學員,推廣非暴力抗爭應用。

鄭國忠提到,林哲夫引進TPN概念以協助解決政治衝突。台灣首次政黨輪替時,中央政府與公務人員之間勢必衝突不斷,當時法務部部長陳定南等多位政務官員都接受TPN訓練。此外,他還推動了OST應用,鼓勵組織不斷進行改革以因應變化,而這事實上也符合長老教會的改革宗精神。

在外交領域,林哲夫在台灣與立陶宛建立外交關係過程扮演關鍵角色。立陶宛前國防部部長巴德凱維薩斯(Audrius Butkevvicius),是立陶宛獨立運動大將,赴美國聖保羅大學學習非暴力抗爭,當時的講師就是林哲夫;而林哲夫擔任僑選立委時,有機會訪問立陶宛與愛沙尼亞,他也邀請巴德凱維薩斯訪問台灣。1997年,時任國防部部長的巴德凱維薩斯訪問台灣,兩國的情誼就已經萌芽。

(相片提供/楊武男)

鄭國忠特別強調,林哲夫的影響是默默的影響,從未追求自我宣揚,而是一步一腳印將URM的核心價值深耕台灣,為民主與公義的推動做出寶貴貢獻。他也說明,URM所追求的是賦權人民,讓弱勢者有力量,並在社會中實現公義;這種價值觀在民主化的台灣仍然具有極大的意義,因為社會仍然存在著各種壓迫和不公平,特別是經濟方面的問題。

「URM是with people,不是for the people。」他點出這是指與「人民」並肩合作、共同解決問題,不是「我為你」解決問題;人民會相信有權力的人,然而有權力的人會變形,URM是要拿回人民的權利。他相信林哲夫的價值觀對於台灣社會進步有深遠影響,使台灣不斷邁向「上帝國」、實現更多的公義,而四套工具:URM、TPN、OST和CBD要繼續在台灣推廣,更必須培養新講師。

近日長老教會總會舉行URM訓練結束後,鄭國忠與相關人員將就如何持續傳承林哲夫的價值觀舉行會議,期盼強化台灣URM組織,協助台灣社會繼續邁向更美好的未來。鄭國忠表示,無論夢想有多大,他們都期盼有一天,這些工具能夠被教會和各社團的組織所使用,讓更多人受益;將林哲夫教授的精神,根植在台灣的土壤,並在URM的推動下,不斷激勵人們走向正義、平等的未來。

 


雞蛋與高牆 人民團結爭取權益

【Dalul專題報導】社運前輩、現今為南都廣播電台董事長的黃昭凱,過去也曾前往加拿大多倫多,參加為期兩個禮拜的「台灣人URM訓練營」,是第三期的成員。他在受訪時分享對林哲夫教授的印象及URM對於台灣的影響。

(相片提供/黃昭凱)

他與林哲夫的第一次碰面是1985年的夏天;在那個年代,因為他經歷1979年的美麗島事件,1983年高俊明牧師娘高李麗珍的立委選舉,有一定程度的社運經歷,所以抱持進修的心情前往加拿大,盼望理解URM的理念與精神,以在當時的台灣社會中能有更多的作為。當時其他學員裡有十幾位成員是主內弟兄姊妹,包含蔡有全、林宗正牧師、趙振弍牧師、童春發牧師、鍾詩錦牧師、劉峰松及翁金珠夫婦等。

那也是他第一次遇見林哲夫。他在加拿大當地同鄉會裡籌募學員們的機票費用;並且因為太太與孩子前去參加夏令營,林哲夫讓自己的家成為民宿,提供十幾位成員住宿、由當地同鄉們輪流提供三餐,就這樣度過了兩個禮拜,然後又從美東前往美西各地的夏令營去宣慰同鄉。

(攝影/Dalul)

黃昭凱指出,在那兩個禮拜中,見識到林哲夫為人的簡樸、平實。他的穿著從不講究,衣服都是在二手衣店挑選合身的舊衣,以斤論價,一次就足夠他替換兩、三年。省下來的錢就用在學員身上,讓學員專心在課程中,學習理念與方法,期盼將來學員回到台灣能分享所學、所見,並推動台灣獨立建國。

黃昭凱說明,林哲夫教授的課程是與加拿大籍牧師耶得嘉・費爾(Edica File)博士合作;課程簡單理解就是「組織人民,爭取權益」。政權與人權是對立的,一旦衝突就是石頭與雞蛋的碰撞,而所謂「組織人民」就是組成非政府組織(NGO),「爭取權益」就是爭取人權。

他表示,後來有很多的社會運動與權益爭取,都能看見URM學員的身影,像是1986年員動員參加「五一九綠色行動」、1987年「台灣公報社副刊《活路》遭到沒收事件」、1988年「推倒吳鳳銅像事件」等等,更能看見林教授所推廣的抗爭概念實際體現在當時的處境中。

(相片提供/黃昭凱)

特別是推倒吳鳳銅像事件。林哲夫所推動的URM課程也長期關注原住民議題,而參加課程的原住民族青年亦不在少數,藉由概念的積累與精神的傳遞,讓推倒吳鳳銅像事件成真。當時林哲夫也與他分享,社會運動的議題有許多,首先要清楚主體是誰,像是推倒吳鳳銅像事件就是以原住民為主體,並且在行動前有相關宣言與理念陳述,與人民站在一起,才能讓行動有其核心價值。

 

|延伸閱讀|

【記念林哲夫】推動城鄉宣教運動 關心社會脈動(上)


封面攝影|林宜瑩,製圖|林婉婷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