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念林哲夫】推動城鄉宣教運動 致力台灣建國(上)

(攝影/林宜瑩)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專題報導】被稱為「台灣城鄉宣教運動(URM)教父」和「台灣建國工程師」的教授林哲夫(Albert Lin),在加拿大多倫多當地時間8月22日病逝,享耆壽92歲。他一生致力台灣獨立運動、主張非暴力抗爭,1982年起鼓勵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牧長、社會運動草根組織者到加拿大接受URM訓練,至今包括URM、中性第三者(TPN)、開放空間技巧(OST)等,都已納入長老教會傳道師在職訓練課程,持續成為地方教會傳道人的幫助。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傳道委員會幹事陳澤胤牧師表示,早在2009年、第54屆總會年會就通過決議,將URM、TPN、OST等社會訓練課程,納入傳道師在職訓練的必選,其他還包括傳道師實習兩年內要進行一對一實務指導、牧師資格檢定等措施。

陳澤胤指出,OST有助於凝聚共識、找到解決問題方法。URM更是強調分析社會面臨的困境,要以愛去體恤人民的受苦,關心社會及社區內眾人所面臨的困境;就像南非的屠圖大主教看到黑白種族衝突、黑人遭壓迫的問題,在教會中就常提醒大家要關注黑人困境;在台灣,許多教會關注社會議題,也是深受URM影響。而TPN則是解決問題衝突很重要的原則與方法。

陳澤胤說,URM、TPN、OST都是總會教會與社會委員會開課、開放報名,總會傳道訓練也參與其中,透過與社會草根運動者、政治參與者互動,有不同角度的思考與討論。

 


與弱勢同在 有效回應社會問題

【邱國榮專題報導】在台灣社會運動中,城鄉宣教運動(URM)成為引人注目的工具,能夠培養愛與非暴力觀念,並在社會改革中發揮關鍵作用。URM講師、七星中會雙連教會主任牧師蔡政道受訪時分享URM在台灣社會運動中的獨特之處。

蔡政道指出,URM的「M」代表「Mission」,蘊含使命的意義。這套方法具備幾個重要特點:首先,URM方法簡單易學,這讓更多人能夠參與其中;其次,URM方法能夠幫助人們進行詳細分析,從而更好理解所面臨的問題。這種分析不僅局限於外部環境,還包括內心價值觀,從而找到切實的對策。這也顯示URM方法不僅僅停留在理論、更是實用的工具,能夠引導人們付諸行動。

(相片提供/雙連教會)

蔡政道進一步解釋,URM方法並不僅是個人計劃,而是需要同伴參與,在面對共同問題時,團隊合作通過討論和資料收集,可以更好完成整套計劃。這種集體的參與不僅加強方法的效果,也促進更廣泛的社會參與,更激勵個人進行神學和價值觀的反思,並藉此找到力量來實現自己的目標。

以往,社會運動者僅依賴熱情和對土地的關懷,缺乏具體的策略和方法。而URM方法使得受訓的運動者們將過去的情感驅使,轉變為更理性的方法,能夠更深入研究和分析問題,並制定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從而使社會運動更具實效。蔡政道分享,URM方法不只是在社會運動中有用,實際上在各領域都能夠派上用場,包括企業經營、個人生活計劃及牧會工作中遇到的困境等。

URM方法強調連結教會與社會、培育基層組織,而這種連結也為台灣民主進程產生實際的影響。蔡政道指出,雖然最初參與URM的學員多數是基督徒、尤其是長老教會成員,但隨著時間推移,訓練吸引來自不同信仰背景的草根組織工作者;他認為URM方法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是一種宣教的方法,透過幫助草根組織工作者爭取權利,特別是那些處於社會不公義下的弱勢群體,將上帝國的價值落實於台灣社會。

蔡政道舉實例:包含「救援雛妓」,後來長老教會成立「彩虹婦女事工中心」來幫助弱勢女性;又例如「推倒吳鳳銅像事件」和「還我土地運動」,這些運動有助於提升原住民權益和族群認同。此外,個人指導過針對台南市鐵路地下化計畫的「南鐵東移抗爭」。

蔡政道表示,南鐵東移抗爭是極為敏感的政治問題,尤其當抗爭對象是民進黨時,他承受來自長老教會各方的壓力,也不一定得到社會與教會支持;然而URM最主要目標是跟弱勢者站在一起,幫助他們用URM方法面對問題,這也是URM的宣教,一種使上帝國價值在台灣落實的方法。他另強調,任何的執政當局都需要被檢驗,只要有不公義的行徑就需要被檢討。

林哲夫被譽為台灣URM教父。蔡政道指出,林哲夫一直致力於將多種推動台灣進步的工具介紹、引進台灣,包括OST、TPN、非暴力公民防衛(CBD),這些影響遠超越單純領導抗爭後取得勝利。他認為,林哲夫是一位親力親為的導師,不看重自己但關注社會需要,致力於為台灣獨立建國和社會進步做出貢獻,用自己的行動和資源支持這些目標。

(攝影/林宜瑩)

蔡政道提到對當前URM發展方向的看法。他指出,儘管台灣已經民主化,但離理想的上帝國還有很大距離。過去身為反對勢力的民進黨轉為執政黨後,許多理想仍未實現,權力帶來的腐化問題也仍然存在;因此他認為,URM亦需要持續努力,調整和改革制度,推向更好的境界。他強調,不論哪一黨執政,都可能存在弊端和人性問題,但URM方法能夠幫助台灣不斷追求更好的制度,調整問題、繼續前進。

目前長老教會總會所辦的URM訓練,參與學員主要是傳道師,但URM講師們都希望能夠將這套方法推廣向更多社會人士,特別是受壓迫的群體。

 


愛與非暴力 抗爭是勇於去行動

【林宜瑩專題報導】自由台灣黨創黨主席蔡丁貴表示,自己在美國留學時,就聽過林哲夫;當時他是台灣獨立建國聯盟加拿大本部主席,但兩人並不認識,蔡丁貴只知道林哲夫在推動URM及吉恩・夏普(Gene Sharp)的「非暴力抗爭」。直到蔡丁貴於1990年回台、3月爆發「野百合運動」,還有1991年9月的「100行動聯盟」,當時以「愛與非暴力抗爭」的理念提出廢除《刑法》100條的訴求,後來修法將「主張台灣獨立」觸法的條文刪除,促成言論自由進步。

蔡丁貴說,與林哲夫較密集往來,是自己2008年擔任台灣教授協會會長時;當時反對馬英九對中國採開放路線、毅然投入街頭運動。當時蔡丁貴絕食抗議,後來才知道原來「絕食」也是愛與非暴力的198種抗爭方式之一。蔡丁貴與林哲夫真正認識,是透過長老教會牧師引薦;後來他也參與林哲夫和長老教會舉辦的URM訓練,從初級、中級到高級班。

蔡丁貴赴美為公投護台灣聯盟募款時,與林哲夫聯繫,並在美國波士頓與吉恩・夏普見面。當時吉恩・夏普表示,自己剛撰寫完一本小冊子,願意免費提供給林哲夫讓台灣來使用,成為台灣從極權體制解放的參考資料;當天林哲夫就請蔡丁貴協助翻譯成華文版本,這也是後來由長老教會出版的吉恩・夏普六冊叢書的部分內容。

(相片提供/蔡丁貴)

蔡丁貴點出,林哲夫推動的URM、TPN、OST及CBD,是人民解放非常重要且需要具備的知識;但他也坦言,台灣社會對林哲夫主張的愛與非暴力抗爭存在一些誤解。他強調,非暴力抗爭是「行動」而不是「知識」,正如吉恩・夏普說過,勇氣是非暴力抗爭最好的武器,假使沒有勇氣行動,愛與非暴力抗爭就沒什麼效果。

也有人誤解愛與非暴力是和平主義,就算敵人攻擊,也沒有什麼回應、只能挨打,「非暴力抗爭還是要反抗的。」蔡丁貴說,只是反抗是要用智慧的方式。正如有人拿羅馬錢幣問耶穌:「這錢要交給誰?」耶穌回答:「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而這句話不是強調政治歸政治、宗教歸宗教,而是在提醒猶太人,不要在羅馬統治之下而忘記自己是猶太人,提醒猶太人保持民族的自信心;被殖民統治是不得已的,該繳稅就繳稅,可是不能因此忘記自己的信仰與民族認同。

蔡丁貴解析,正如大家對「當有人打你右臉,你把左臉也讓他打」的曲解,其實愛與非暴力抗爭的理解是「不要屈服」,當自己有能力承受對方第一次攻擊,就要有接受對方第二次打擊的預備,提醒自己要勇敢、持續反抗壓迫。蔡丁貴說,自己是先在街頭抗爭累積實戰經驗,後才了解與認識愛與非暴力抗爭,也從中肯定其作用與功效。

蔡丁貴也常常教導抗爭群眾「不要與警察為敵」,因為警察只是統治者的工具,而民眾是極權統治下被壓迫的奴隸,因此警察與民眾不應互相攻擊,應互相了解,才能一起把獨裁者趕下台。因蔡丁貴在街頭運動常常宣講這樣的概念,也改變中正一分局處理群眾運動的態度,原先使手持木棍、把抗爭民眾當敵人,但後來就較少看到警察殘暴驅趕的情況。

蔡丁貴提到,無論是1992年的100行動聯盟,還是2014年的太陽花運動,都是在實踐林哲夫的愛與非暴力抗爭,假使吉恩・夏普還在世,一定會把這樣成果列入非暴力抗爭的教案;甚至佔領行政院的行動遭警方暴力驅離,許多學生、民眾頭破血流的畫面藉由網路傳播,也強化台灣社會對極權作為的反感。

蔡丁貴提到,每次看到林哲夫,他都是滿臉笑容、為人謙和,很少看到他生氣。他相信與林哲夫相處過的人都會很懷念他,「林哲夫不是教徒,是真正好的耶穌基督信徒。他是追隨基督精神、有智慧的人。」蔡丁貴說,林哲夫對台灣無私的付出很令人感佩;只是,林哲夫留大鬍子要等到台灣獨立那天才剃掉、但已無緣等到那天,這恐怕會是其人生最大的遺憾。

 

|延伸閱讀|

【記念林哲夫】推動城鄉宣教運動 致力台灣建國(下)


封面攝影|林宜瑩,製圖|林婉婷

廣告/美好腳蹤368認購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