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企畫】海佃教會的改建大作戰

 編 按 

本期以台南中會海佃教會為例,介紹改建過程中的挑戰、恩典與影響,及空間運用的發想和設計。同時,也從另一角度為「建堂」提供建設性的反思。


採訪◉林文凱

轉進巷弄,一排三層樓的透天厝比鄰而立。過去的台南中會海佃教會就毫不起眼地隱身其中,默默地佇立了40年。2021年,在一對年輕牧者夫婦和眾長執會友的齊心努力下,教會破釜沉舟地進行了空間改建。如今的海佃教會不僅建築重獲新生,也從外到內、若有似無地影響了信徒的生命。

講台結合收納,解決空間不足的問題。

凝聚異象與面對挑戰

沒有尖塔,也不見鐘樓,作為一般社區型的教會,僻處台南市郊的海佃教會原本就不像一間「禮拜堂」,而是根據住宅改造的房子。大約二十年前,會友就曾動念要建堂,最後卻無疾而終。「也許是錢的問題,也可能是人性的問題。」現任牧師張丹綺認為,最大的原因很可能是「不知道為何而做」。

「每間教會的改建原因不同,往往不脫離建築物的老舊,不適合當下的教會使用。」張丹綺一針見血地說。她總結這次的經驗,歸功於教會一群年輕會友。起先他們穩定地參與服事,漸漸意識到空間的不符需求,然後重啟這個大膽的想像。「一開始確實會有點怕怕的。」張丹綺不諱言,「錢」是一大挑戰。

三樓空間設計兼顧多元使用性,擴增聚會想像。

然而,這群年輕會友就像一股由下而上的力量,但也因為過去十幾年,老年、中年的同工會友盡職維持教會運作,也願意勇敢成全年輕一輩的想像。「建堂這件事,牧者角色固然重要,但成就這事最重要的關鍵絕對是會友和長執的成全。」兩位牧者也樂觀地想,剛好兩人可以互相支援,如果一人主持教會,另一人就出去募款。回想起最終的拍板,張丹綺十分感謝上帝,「因為改建一啟動,訂金才付下去,就馬上爆發了烏俄戰爭,許多建材和物資就開始飆漲。」

友善小朋友的洗手台。
一樓無障礙廁所與嬰兒尿布台,照顧需要者。

當然這不是說沒有遇到挑戰。為了說明個中困難,張丹綺先解釋「改建」與「重建」的不同:前者是指保留原有的建築結構,在裝潢或設計上進行重新的規劃;後者則指原地或選擇新的土地重蓋建築。「由於『改建』不能以中會名義募款,因此海佃教會的改建需要仰賴牧者自身的人脈尋求支持。」然而這也是恩典,因為願意邀請他們前去募款的教會,幾乎都是出於甘心樂意,也真實反映在募款的數字上。

如何鼓勵會友,又能按照個人的意願和能力付出,則是另一個挑戰。身為牧者,張丹綺和林永恩當然也會教導奉獻,「但我們不想造成會友的壓力,如果會友自己想加入,不管是金錢或力氣都是可以的。」張丹綺認為,小額奉獻例如200或500元都很好,「重點不是數字,而是能否持之以恆地參與。」從中她意外發現了「氛圍」的重要性,因為「當有人開始做,並且做得很開心,其他人就會跟上。」

潛移默化的心靈塑造

為了募款,張丹綺積極規畫義賣活動,並藉此分享「教會改變的力量」。其中,他們製作了一款「好好活著」紀念T恤,以及其他周邊商品。除了希望贊助者看到這句「你當盡心、盡性、盡力好好活著」的標語時,可以聯想到聖經的話語,也能明白好好善待自己,才能祝福別人,這是他們想要分享的「福音」。「如果一間教會讓人進來,就是充滿各種事工和痛苦,他在教會就不快樂,教會也無法祝福人。」張丹綺認為,這是一種教會文化的塑造,能夠隨著時間慢慢累積。

透明拉門與明亮燈光,讓社區居民清楚看見教會。

這樣的文化塑造對會友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因此你問我,空間改造對牧養有什麼幫助?對會友的心靈帶來什麼影響?」張丹綺提到,最大的優勢是令會友變得較有自信。一方面海佃教會的規模不大,以前會友難免有「我們是小教會,人家不會想來」的雜音。教會改建以後,因為新會堂的舒適環境,他們變得比較願意介紹教會與邀請;另一方面,本來會友很缺乏「做得到」的經驗,經過這兩年的努力,參與了整個過程,「就發現原來我也可以。」

除此之外,許多影響來自於兩位牧者與會友對於空間營造的省思。他們反覆思考教會的需要,並根據「神聖」「友善」「實用」和「永續」四個原則來設計和選物。例如如何呈現教會的神聖性?如何設計全無障礙的空間,讓身障人士、孕婦或老人都能安心出入?如何打造小孩子的專屬空間,而不是視之為麻煩製造者?教會甚至對寵物抱持開放的態度,歡迎人們帶著牠們前來。

繪本牆和圖書牆,打造孩子的專屬區域。

與此同時,為了符合實用原則,活化教會的空間,張丹綺提到教會汰換木頭長椅時,也一併考量了會友的惜物和念舊,於是將這些長椅改造成會議室內,以及教會門口供人閒聊、休憩的桌椅,賦予它們全新的生命;這一切也指向永續,因此希望為了改建而製造或使用的物品,都能滿足長久使用的需求,也不再做額外的裝飾。「希望教會的孩子長大以後,仍會覺得這些東西非常好用。」這一切不但關乎設計,也是他們牧養教會的理念。

門口聊天休息區是以舊木頭長椅重新打造。

兒童營的壓力測試

今年海佃教會的兒童營,是新冠疫情之後的首次舉辦,也是教會改建後第一個大型營會。張丹綺笑稱這就是一場壓力測試,「以前一辦夏令營就會全教會一起跳電,今年終於可以同時開四支吹風機!」她直言,空間改建對營會的實質影響有限,不過從中也發現,教會無法容納過多的小孩,因此同工還是把將焦點擺在關係的建立和觀念的傳遞之上。也許不是最主要的理由,但在這個資源豐富的時代,空間還是可以起到加分的作用。「至少拍照變好看了!」張丹綺笑著說。

延伸閱讀:【特別企畫】面對真實的情緒──記改建後的首次營會


相片提供/海佃教會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