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報社友誼年系列講座 德國轉型正義經驗看台灣未來

(攝影/Dalul)

【Dalul台南報導】今年為創立139年的台灣教會公報社大樓落成40週年,為紀念大樓建立之初的的台德友誼,公報社以「宣教的慈悲與公義」為主題,於8、9月各舉辦一場友誼年系列講座;9月16日下午,邀請長榮大學應用哲學系副教授劉俊麟從轉型正義的角度出發,藉由德國轉型正義的發展和挑戰,試著探索民主台灣未來的發展,如何從轉型正義中獲得實踐。

(攝影/Dalul)

本土神學研究中心主任黃伯和牧師分享指出,之前的講座已從神學的角度探討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的生命和其神學對台灣教會的影響。然而,台灣正面對過去威權統治下的傷口,嘗試以轉型正義的方式,讓社會走向更加民主的未來,而德國作為轉型正義具有指標性的國家,當中的發展與實踐,一定有適合台灣學習與反思的地方,期盼透過講座的形式,帶來更多的討論與思考。

(攝影/Dalul)

劉俊麟以「從德國走過的轉型正義之路探索民主台灣未來的發展」為題分享,他指出,轉型正義是指在追求民主化的過程中,正式處理曾經發生的壓迫或衝突事件。這涉及透過法律或規範明確處理加害者和受害者,例如成立真相調查委員會,進行平反、補償,以消除威權遺緒的影響。

劉俊麟表示,在民主社會中,轉型正義的角色是為了加強民主制度,確保社會對威權歷史有深刻的認識,避免歷史重蹈覆轍,所以轉型正義,因此,轉型正義不僅僅是政府或單一民間組織的責任,整個社會都應共同追求,從思想和認知上實現轉型正義,才有辦法落實民主的未來。

從德國的轉型正義歷史中,也是透過不斷地對話、爭議的模式,來面對過去威權體制下的迫害;德國經歷過兩次轉型正義的階段,分別是在二戰後,對於納粹戰犯、整個國家組織內去納粹化的行動,以及在兩德統一後,針對前東德共產黨的黨產與政治迫害問題而推動,而過程中,也是碰到許多的挑戰,民眾的不理解、受害者族群的思考、落實的層面等等,同時也讓整個社會,從一步一步的實踐中,了解歷史並反思,給出回饋,對於未來的社會民主化持續邁進。

(攝影/Dalul)

劉俊麟強調,而台灣因其政治轉變的特殊性,不是先處理過去威權的遺緒問題,而是在建立民主社會後才開始處理轉型正義議題。因此,如何在社會共識和個人道德素養上思考轉型正義,將成為台灣的一個重要課題。透過實踐或是教育,形成共識,才能真正對轉型正義提供不同的見解和思考。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