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 彭志鴻從族群反省角度談客宣契機

(攝影/林宜瑩)

【林宜瑩台北報導】在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上,第68屆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議長彭志鴻以「客家教會要如何尋求突破」為題專講時,引用客家文化評論家李喬著作《台灣人的醜陋面》,直指客家人有「自甘作長不大孤兒」「賄賂的宗教觀」「甘做雞棲王(雞籠中的王)」「有腦無漿健忘症」「輕輕采采(隨隨便便)不求精緻」「殘酷自私」「行業道德論喪」和「自卑」等醜陋面,若無法突破上述文化缺點,客家宣教困境恐難以跨越。

「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是由總會宣教基金會主辦、總會客家宣教委員會承辦,10月3至5日在台北天母沃田旅店舉行,有約200位來自全國客家兄姊與會。在開會禮拜上,總會客宣主委賴祥銘以「建造上帝國的客家文化」為題講道時表示,台灣各族群信主比例最少的就是客家人,比例約為0.5%,然而台灣客家人有450萬人、是台灣第二大族群。賴祥銘指出,很多人將客家信主不易歸咎於客家人「硬頸」、客家庄是福音「硬土」;但他認為是傳統文化所致,若客家人受洗信主,就會一生一世、死心踏地跟隨上帝。

(攝影/林宜瑩)

「我是百分之百、純粹的客家人。」竹東出身的彭志鴻說,族群認同是很個人的,大家應予以尊重,他也詳述自己從信主、讀神學院、牧會到今年被選為第68屆總會議長的過程,深覺自己要為客家宣教背負更大責任、盡更多心力。他直言,在談客宣要如何突破前,應要先從客家人身分自我反省,正如已故張炎憲教授在《台灣人的醜陋面》的序言:「一個族群能自我批判,這族群才有更美麗的明天。」

彭志鴻表示,李喬的《台灣人的醜陋面》是以台灣客家人為主體,來看台灣各族群的特性。身為客家人的李喬基於對客家族群的關懷,寫下痛切反省、坦承缺失、露白揭示客家人(台灣人)醜陋面的肺腑之言。彭志鴻強調,只有客家人才能反省檢討客家人,其他族群不容藉此論斷、批評客家族群。

他依序分析,客家人存有「孤兒意識」,自居第二、欠缺主體意識。而傳統信仰義民廟的神人之間多是「買賣關係」,延伸到現實生活每一層面幾乎都以「賄賂」來解決;客家人甘做「雞棲王」(雞籠中的王),在家一條龍、出外一條蟲,在自家人面前膨脹無比,對統治者卻卑躬屈膝;目光如豆、不顧大局、爭小不爭大、為求生存會選則站在有利者那邊,殘酷自私;對公眾利益漠不關心,沒有社會責任,較自私自利、錙銖必較,很少把台灣當成主體去思考、奮鬥,不能記取歷史教訓,成為生死由人擺布的悲劇布偶命運。

(攝影/林宜瑩)

另外,客家人在建築、藝術、美學上輕輕采采(隨隨便便),不求精緻;行業道德淪喪,務農就濫施農藥、從商就賣黑心物品,不擇手段只求巨利,當公務員、教師的,貪汙、腐化、價值觀扭曲的多、清醒守分的少。彭志鴻引用李喬《台灣人的醜陋面》的結論是,自大的福佬人、自卑的客家人、自棄的原住民。

他也直言,客家人要在性格上、金錢觀、國度觀力求突破,建立命運共同體、積極勤奮做工、新思維不斷勇於突破,對教會慷慨奉獻,善待牧者,對客宣中會的認同與委身,對區域性福音組織適度參與,才能面對客宣有信主率低靡、認同危機、在教會體制長期被忽略的挑戰。只要大家有「Hakka We Care」的認同,對內尋求靈性、信徒增長,對外開拓教會,建立具有客家特色與屬性的客家教會,他相信客宣就會有所突破。

「全國客家基督徒靈修會」第一天晚上,邀請客家福音協會總幹事白美月牧師分享「RPG(復興禱告小組)禱告及操練」;第二天前往淡水參訪台北中會淡水教會、真理大學及走踏馬偕宣教足跡,並由淡水教會牧師鄭浚豪分享「馬偕150週年宣教史」;第三天由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會執行長吳春來分享「壯世代」,最後在總會客宣幹事謝大舜牧師主持閉會禮拜後結束。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