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言之隱系列課程 談男性求助身心治療的困境

(相片提供/「男言之隱」課程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承辦的「男言之隱:男性議題系列課程」,於10月18日晚間在線上進行第二堂講座,由「交感身心診所」精神科醫師徐志雲以「男人哭吧不是罪——當男人走進精神科診間」為主題,談男性在日常生活與親密關係中遭遇的挑戰,以及「求助」這件事的困難。

延伸閱讀:男言之隱系列課程 談陽剛文化對男性養成影響

徐志雲首先說明精神醫學相關名詞,接著分享精神科就醫數據,思覺失調症、妄想症等非情緒疾病類別的每千人口就診紀錄中,男女數量相近,但在憂鬱症、躁鬱症等情緒障礙症類別的每千人就診紀錄裡,女性是男性兩倍。徐志雲認為這現象可以進一步思考:這代表男性較不會罹患情緒障礙症嗎?還是男性較不願意尋求醫療協助呢?相比之下,情緒障礙症較有「病識感」,但當事人是否會就醫,可能就受到「性別觀點」的影響。

徐志雲分析,當事人、醫師、甚至整個社會對「性別」和對「症狀典型」的印象,可能會導致「診斷誤差」,例如低估男性罹患情緒障礙症或女性罹患自閉症類群障礙症的嚴重性。以憂鬱症為例,女性的自殺率高於男性,但男性自殺的致死率高於女性;女性的憂鬱表現多有哭泣,男性的憂鬱表現卻少有哭泣、多是暴怒;男性憂鬱症合併身體化的比例較少,但合併物質濫用比例較高。

(相片提供/「男言之隱」課程截圖)

這些表現的差異,以及男性是否認知疾病、決定就醫和獲得支持,都與男性養成裡社會文化的形塑有關。而當男性能夠走進精神科診間,不少都與「女性」有關,例如女朋友、妻子、媽媽、女兒帶著或要求男朋友、丈夫、兒子、爸爸就醫。徐志雲依序分享九個案例,當中有以暴怒與酗酒宣洩情緒的年輕男性;有對「性」懷抱罪惡感的強迫症、慮病症男性;無法停止懷疑妻子外遇、有嫉妒妄想症的失智症男性;沒有動手術的女跨男被跨性別社群指責「不夠男人」等等。

徐志雲強調,為了避免洩漏患者個資,也為避免落於單一個案,他分享的案例其實都是融合不同、類似個案的情境;也顯示哪怕是不同病症,背後可能有些相似的脈絡。他點出,很多男性從小到大都沒有「好好表達自己情緒」的練習,他希望透過這些案例,讓眾人好好思考這個議題。

問答時間,有人請教失智症患者的診療建議。徐志雲提到,至少先針對患者現有的身體不適診斷,並透過轉介機制找到適當的、其他的診療資源;有些個案是用居家照顧資源,可以請教地方政府有提供哪些項目。另有些男性不願就醫是因為缺乏經驗,或許可以請教有類似經驗的親友分享。針對父親、長輩面臨情緒問題卻不願求助,很多年輕一輩的觀眾深有同感。

廣告/聖經充滿我-經文填充本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