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言之隱系列課程 談陽剛文化對男性養成影響

(相片提供/「男言之隱」課程截圖)

【林婉婷採訪報導】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家庭教育中心主辦、高雄市女性權益促進會承辦的「男言之隱:男性議題系列課程」,於10月11日至11月22日的每個禮拜三晚間在線上舉行,總共有七堂課程,邀請七位講師從各自專業出發,暢談男性的情感教育、性別創傷、家務分工等課題。10月11日登場的首場講座,由高雄市女權會理事楊嘉宏以「男子漢養成日記—談陽剛文化與男性成長經驗」為題分享。

楊嘉宏先從自己的成長經驗談起。兒童時期對性別的認知,是基於性別分工的主流印象,例如男性要搬重物、服兵役,女性要生小孩、做家事等,而對所謂「男子漢」的想像則是受到流行文化影響;青少年時期就讀外縣市的私立學校,但面臨家庭經濟、社會階級、升學主義等比較與壓力的衝擊,加上性別表現不若環境期待的外向、大方,逐漸被邊緣化。他從觀察與學術角度補充說明,少年們以打、鬧、性相關的惡作劇等,用較粗魯、戲謔的肢體接觸來展現關係,而一般的、甚至親密的方式來表達友好或關心,反而可能會引來同儕側目。

楊嘉宏在大學選擇就讀輔導系,希望透過心理學來更認識自己;然而,那個年代雖有具多元性別意識的老師,但不少老師與教材的性別觀點仍然帶有標籤,反而讓他更迷惘、沒有自信,這些知識似乎更佳強化自己「不合格」的部分。後來前往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進修,進一步看見「社會」對個體性別意識與行為的影響,以及性別不平等、權力差異等議題。

他引用畢恆達「男性性別意識的形成」說法,談到不願意服膺於傳統男子氣概規範、傳統男性價值遭到質疑或挑戰、本身性別氣質較陰柔、男同志、曾看見女性遭受歧視與壓迫、成長於重視性別平等價值環境等情況,可能會讓男性養成性別意識,這也顯示性別觀點是可以鬆動。

這個啟發,促使楊嘉宏能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待性別議題,不再只是認為男性是既得利益者,而是認知到男性在取得紅利的同時,其實也付出代價,例如要符合社會對男子漢的期待,或是要表現出某種樣子、壓抑某種真實才不會遭到欺負。

(相片提供/「男言之隱」課程截圖)

他點出,男性在成長過程常被要求壓抑情感、表現性能力、以暴力展現能力、競爭不能輸,在拒絕別人時被質疑「你到底是不是男人」。若以自我情緒四象限來看,男性最不希望在人前表達出崩潰區域,包含疲累、傷心、絕望等等情緒;如果有焦慮與煩惱,可能會以生氣、不耐等方式表現。

對「性」的暸解、興趣、經驗與掌握,可能為男性在團體中取得地位,然而不少男性其實不知道怎麼與自己、與他人的身體親密相處,例如受傷不能哭、生病不就醫、過度勞動、過度抽煙和飲酒等等。

男性的養成,不只與男性本身相關,其實也與女性和多元性別有關。例如以負面的刻板印象來警告男性要「像個男人」,或是以玩笑包裝攻擊、仇視女性或多元性別的言論,用以男性鞏固地位。另外有恐懼陰柔氣質男性、男同志等,為了避免被過度聯想,男性間在關心或友好時要以較粗魯的方式表達,例如拳頭打一下而不是一個擁抱,久了甚至被視為自然。

本身從事輔導工作的楊嘉宏,也分享自己陪伴學生的實務經驗,直言很多男性的生命中,少有機會與別人好好討論自己的情緒與困擾;他也從這些學生的經驗,反省學校與社會體制對男性養成的影響。他也建議教育工作者可以應用、增進「健康」陽剛氣質的方法,包含好好說明與表達自己得情緒與狀態、討論性別氣質刻板印象、區分身體的力量與人格的力量、正面規範取代懲罰性紀律、性別平等教育等。

楊嘉宏強調,男性的痛苦不是女性造成的,而是學校、社會的體制,但這需要更大的改變,才能讓每個人都活得更像自己。他相信不論性別,每個人追求平等的價值是一致的,想要生活在更好的世界,這並不是讓某一性別去打壓另一性別就可以實現。

「男言之隱」男性議題系列課程資訊與報名請點連結。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