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會】台灣公義行動教會

特色教會觀摩12

牧師鄭國忠說,公義行動教會的使命「不是為了教會本身增長與蓋教會」,公義行動教會期盼成為創造性的少數,懷抱勇氣和為義受苦的精神,結合認同台灣土地的人們成為弟兄姊妹,透過愛與非暴力的行動,來爭取被壓迫者的尊嚴。

公義行動教會 走入群眾傳福音

台北中會公義行動教會

從戒嚴時期迄今,「台灣城鄉宣教運動」(URM)30多年來透過長老教會系統為台灣培訓許多草根社會運動工作者,以耶穌基督的愛與公義為原則,非暴力為手段,組織人民爭取權利,為了建造上帝國實在台灣而努力。5年前,一批URM成員決定在街頭成立「台灣公義行動教會」,不僅積極投入社運,還於台中分設教會,「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這段取自彌迦書6章8節的精神標語,逐漸在社運界傳開。

街頭教會的醞釀

2010年年初,URM高級班訓練在新竹聖經學院召開,當時一群長老教會成員和社運工作者,包括林芳仲牧師、陳福住牧師、林哲夫長老、蔡明憲長老與蔡丁貴教授等,深感教會應更積極走入群眾,以「成立街頭教會」作為議題,探討教會如何落實宣教的政策,因而催生「台灣公義行動教會」。

時任URM講師的鄭國忠,是台灣首位以牧者身分從政的政治人物,回憶當時獲邀出任「台灣公義行動教會」的牧者時,他還在台南市當民政局長。鄭國忠向市長賴清德提辭職時,賴一再慰留,「我當時說這是我的使命不能不回去。」內心的負擔驅使他再次披上牧師袍,牧養該教會至今。

公義行動教會的特色

台北公義行動教會目前是台北中會北門教會的支會,鄭國忠受訪時分享公義行動教會的3點特色:
第1是反璞歸真的「無牆教會」:鄭國忠說,這裡沒有傳統教會的建築物和硬體,信徒每週在台北228和平紀念公園架設音響和椅子就展開禮拜,「這模式不是我們發明的」,兩千年前耶穌也是帶著門徒在山上、海邊、曠野聚集,馬偕當初設淡水教會時也未特別在建築物上立十字架,「我們並不以硬體作為教會存在的價值」。

第2項特色是「以宣教作為目的」:鄭國忠說,曾有天主教神學家說,耶穌來世上是宣講上帝國,我們卻當成設立教會,因此公義行動教會並不特別看重自己的教會要多大間,人數要成長多少,而是不斷強調將福音普傳至社會的「行動」,像去年318學運佔領立法院時,教會即展現高度機動性,駐紮法院前做禮拜帶與數百人未信者分享上帝的話語;前總統陳水扁在北榮保外就醫時,教會也前往醫院外帶本土社團作禮拜,為阿扁祈禱。

第3項特色是「積極參與社會行動」:鄭國忠以耶穌在路加福音4章所說:「傳福音給貧窮的人;差遣我報告被擄的得釋放,瞎眼的得看見,叫那受壓制的得自由」表示,舉凡有關台灣社會議題像環保生態、台灣主權、人權等,都是關心的項目,教會起初就設定為一間要帶來行動、公義、上帝國福音的教會,隨著這些議題衍伸的行動和事件場合,都是宣教的禾場。「不是說別的教會就沒行動,而是這間特別強調是透過行動來見證上帝國」。

愛台灣不輸牧者的會友

每週日無論陰晴,台北公義行動教會都會在228公園舉行禮拜,附近感興趣的民眾也會在旁邊聆聽講道。鄭國忠說,由於參加禮拜者大多是慕道友,因此牧會工作其實也是在傳道。

令鄭國忠感動的是,原本會友就很關心人權和民主議題,過去是出於對土地的熱愛;然而當他們成為基督徒後,行動的信念昇華到信仰層次,不僅從中得著力量,也因著了解基督徒對社會的責任,更願意為台灣獻身。就像長榮大學衝突研究中心主任陳校賢教授,現在是協助長老教會推廣衝突管理工具「中性第三者(TPN)」課程的靈魂人物。

一般教會牧師在講台上談論政治,可能引起信徒反感,不過公義行動教會的氛圍大不相同。鄭國忠說,聚會者本身都比他還要關心政局,「很多時候反而是我被他們推著走」,例如參加318學運的基督徒青年在街頭成立「太陽花福音團」,一些會友在街頭抗爭長期累積的革命情感,也讓彼此結為「生命共同體」,當有人病痛,他們會主動關心。

蔡丁貴聚會經驗

公投護台灣聯盟總召蔡丁貴教授,長期從事台獨運動,今年4月還發起成立「自由台灣黨」,期望藉由台灣人追求獨立的意志,讓支持小黨進入國會,推動正名制憲等相關議題。身為台北公義行動教會共同開拓者的他,現在依然每週參加禮拜,蔡丁貴說該教會對他意義非凡,「是讓我每週可以作禮拜,較密集接觸牧師講道的地方」。

蔡丁貴表示,從小出身民間信仰家庭的背景,讓他不敢接近基督教,直到投入社運後有次受邀參加URM,才進一步接觸長老教會。「『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上帝同行』,我最有感覺是後面這句」,蔡丁貴說,禮拜中宣講和恭讀上帝話語的氣氛,總不斷提醒他做任何事要謙卑,例如作運動時,「不是說你自己堅持對就是對」,他開始會思考,如果身為宗教及社會改革家的耶穌在台灣,會如何尋求上帝的心意、回應人們期待。

〈為這塊土地我誠心祈禱〉是公義行動教會必唱的詩歌,「很親切,像在訴說自己在街頭抗爭的心情」,蔡丁貴說現在抗爭面對警察執法的壓力和緊張,當自己感到驚惶,擔心群眾受傷時,就「一切倚靠主」;而當抗爭行動完成後,雖然可能還要被傳喚到法院受審,但心情是「一切感謝主」,蔡丁貴說,聖經說要「作光作鹽」,意思就是「社會黑暗時要做對的事來引導社會,社會腐敗時不要同流合汙」。未受洗的他視自己為基督徒,「我能做的就是回到熟悉的社運和政治工作中,讓大家了解要建立自己信仰,以愛與非暴力推動社會改變,建立新而獨立的國家,這就是基督的精神!」

 

台中中會公義行動教會

同樣在公園聚會的台中公義行動教會,今年6月最令會友欣喜的事,不外乎就是前台中縣長廖永來受洗成為基督徒。廖永來發表感言時拭淚哽咽,他說,之所以選擇這間教會受洗有3理由,第一是教會沒有圍牆,給人開闊之感,其次是他覺得從事政治運動、政治改革的人,工作總會遇到許多困難,甚至容易因此產生變節,若有上帝在當中引導,相信路就能走得長遠;第三是「其他宗教只有比較在講慈悲,沒講公義這件事」,但基督教是既講公義又講慈悲。

台中公義行動教會牧師林世杰表示,公義的價值之所以需要常常掛在嘴邊,是因人性軟弱容易使人忽略公義,如同民主,若不常常留意和堅持,便很容易消失。

台中公民團體的平台

2011年,台中中會在曾參與開拓台北公義行動教會的前國防部長蔡明憲及力行教會牧師蔡主結等人提議下,設立「台中公義行動教會」,時任教社部長的陳育傑牧師表示,他期待該教會能夠成為提供人民抒發意見的平台,跳脫藍綠色彩,強調台灣主體,同時以野外禮拜的方式,展現基督徒對中部地區的公義關懷。

台中公義行動教會草創時的講道工作是由教社部牧師同工負責,現由林世杰牧師專職牧養,積極與公民團體連結,「我常跟人說這間教會是『台中公民團體的平台』」,現在教會是以擬社團化的形式進入民團當中,把每個團體當「會友」來關懷和探訪,有活動和需要盡量互相參與和支援,也為他們祈禱;蔡明憲則在善用過去政界累積的豐沛人脈,在教會與政黨聯繫上扮演要角。林世杰說,與民間團體步調一致,目的是盼望更多人能看見長老教會追求「公義」的一面。

在地關懷,成為幫助艱苦人的教會

台中公義行動教會活躍於於社運圈,在多樣公共議題與在地團體合作,例如去年台中市政府在財務窘困下,仍堅持以規避環評、舉債12億興建「大安媽祖園區」,教會即在民怨沸騰時挺身而出,4月復活節時串聯台中中會教社部和公民團體,到市府廣場舉行禮拜,質疑市長胡志強虛耗公帑是為年底選舉綁樁媽祖信徒,且違反憲法宗教平等原則。

6月教會進一步串聯台灣中社、台中市政監督聯盟等組成民間請願團,向胡志強陳情。不料11月市府仍執意舉行媽祖園區開工典禮,教社部長王進財牧師動員前往第一線抗議,不惜與警對峙,最後甚至出錢力挺台灣生態學會、護樹聯盟等團體打官司,控告官員在媽祖園區、東豐快速道路、白海豚生態館等違法規避環評的開發案上,涉嫌偽造文書和圖利罪,藐視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環境。

去年另一條投入社運的重要軸線,則是延續台北公義行動教會對扁案醫療及司法人權的關切。2013年4月,陳水扁在不當關押下健康惡化,移監台中後的1年8個月,台中公義行動教會展現風雨無阻決心,每月第3週到監獄前主持禮拜,908台灣國、公投盟等社團也樂意響應為阿扁祈禱的行動,相互激勵;教會並多次派代表入監帶阿扁作禮拜,藉著讀經和唱詩傳遞安慰,後來阿扁獲准居家療養,對此相當感念。台中公義行動教會以成為「幫助艱苦人的教會」自許,除了與受到政府不當政策壓迫的百姓站在一起,也連結在地社福團體,共同關懷街友和身心障礙者的需要。

前進市議會

今年5月,台中公義行動教會促成台中中會「市議會團契」,在政治關懷上跨出重要一步。每週二上午由基督徒市議員張耀中提供市議會研究室作為聚會場地。張耀中感謝蔡明憲在他公務繁忙與教會疏遠之際,一再致電提醒他成立團契的重要。林世杰幽默說道:「你沒辦法來教會,教會就來找你。」

市議會團契成員除了公義行動教會會友,還有張耀中4位助理、民族路教會出身的前市議員李明憲、何敏誠議員等,未來會繼續邀請市議員和助理參加。林世杰不諱言指出,現任的市議會議長、副議長都是黑道出身,深盼團契能透過信仰力量,轉化議會的利益分贓等負面文化。

值得一提的是,市議會團契成立,也讓假日得忙著跑行程的基督徒市議員,有機會就近與牧者接觸,信仰上遇到的疑難能在聚會中提出討論,例如選舉期間選民要求拿香拜拜時當如何因應。

從草創時期只有幾名幹部和委員到現在每週平均近70人聚集,一半以上都是慕道友,林世杰說,「在這裡聚會很溫暖」,覺得這間教會跟聖經裡描述的教會理想很接近,大家彼此相愛、扶持,有行動力,但不以團契為首,而是傳福音。

張志梅執事聚會感想

每週日下午於台中公園更樓前的禮拜結束後舉行「民主論壇」,是台中公義行動教會的重要傳統,教會委員張志梅執事說,過去很難邀請人到教會,論壇讓會友有機會以「來公園聽演講」名義,邀請一些民眾和社運人士前來,雖然牧師的講道他們不一定喜歡,但像是「撿戲尾」一樣,多少聽到一些聖經道理和聖詩,這就是一個分享福音的契機。

出身埔里教會的張志梅本身是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1980年代黨外運動風雲湧,時任空軍飛行員的他,不顧身兼國民黨員的敏感性,到處替人站台助講宣揚民主改革理念,讓他後來在美麗島事件後成為蔣氏政權緝捕的黑名單,逃亡南美14年。

張志梅說,回國後沒有固定教會聚會,喜歡到一些華語教會「交朋友」,宣揚台獨建國運動,說耶穌也是政治受難者。妻子廖碧珍10多年來跟著張志梅投入社運,後來受公義行動教會感動也受洗。

張志梅說,一般教會有圍牆,外面的人不大會進來,公義行動教會沒有建築物束縛,常看到感興趣的民眾在遠處聽聚會內容,若喜歡自己就會靠過來。他常告訴未信者,釋迦摩尼和媽祖也是外來神明,耶穌這尊不認識,可以帶回家拜看看。

以行動見證上帝的愛

【李信仁專題報導】「鄭牧師,您要如何牧養『烏合之眾』?」2015年,一場教會青年座談中,有青年詢問台北公義行動教會牧師鄭國忠,由街頭與社運人士所組成,被人視為「烏合之眾」的教會該怎樣運作。鄭國忠回應:「台北公義行動教會成立以來,從沒停止聚會、風雨無阻,信徒比任何人更渴求真理,牧師要格外認真準備講道。如果在街頭和社運的信徒是『烏合之眾』,那當年跟隨耶穌的人更是『烏合之眾』,而福音是從這群人開始。」

台北公義行動教會的成立,來自城鄉宣教運動(URM)學員的想法,因看見壓迫與苦難而「願意學習主耶穌的精神,有痛苦、貧窮、不公義的地方,教會就在那裡」,共同設立一間以「天空為屋頂,樹木為圍籬」的教會,用行動跟隨耶穌的愛。2010年2月28日,「台北公義行動教會」在台北二二八和平公園成立。6年來,每個禮拜天下午2點28分在二二八公園做戶外禮拜,即使寒流或颱風大雨,從沒中斷。
不同於傳統開拓教會的模式,公義行動教會沒有教堂建築,鄭國忠強調:「十字架在哪裡,教會就在那裡,要走出教堂圍牆,走入群眾,這是耶穌的宣教,才能將上帝國福音傳入群眾。如果沒有這樣的教會,很多人就沒機會來教會,聽到上帝國的福音。」

至於教會究竟有多少會友?鄭國忠則表示難以估計,有人因在公園遊憩,駐足聆聽講道而成為信徒,有會友因社運接觸教會,即使到外地,依然以公義行動教會的會友自居。教會經常有國際人士或海外台灣人看見網路影音而來聚會,南蒙古與中國民運人士都曾來過。

公義行動教會的講道也常與台灣社會議題或參與社運做結合。鄭國忠說,公義行動教會的使命「不是為了教會本身增長與蓋教會」,公義行動教會期盼成為創造性的少數,懷抱勇氣和為義受苦的精神,結合認同台灣土地的人們成為弟兄姊妹,透過愛與非暴力的行動,來爭取被壓迫者的尊嚴。

2015年教會選出長執,今年可望將升格成為堂會。台北公義行動教會是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中,極具特色的宣教模式,結合信仰與社會參與,以傳福音為使命,用行動來見證上帝對台灣的愛。

廣告/手到心至抄寫本-箴言

我有話要說